河南省南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 开。据传, 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 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 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 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 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 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 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 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 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 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 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 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 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 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 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 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 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 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 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 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 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 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 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 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 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 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 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 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南阳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 开。据传, 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 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 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 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 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 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 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 3000 多年前的商代,河 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 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 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 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 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 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 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 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 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 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 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 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 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 30 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 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 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 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 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 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 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 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 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 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l、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来看,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 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 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 印章,在 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 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 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 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 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 和《周 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 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 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 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宿白:学者与良师 徐光冀 宿白,我国考古学界泰斗,192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从事考古学一线研究和 教学工作逾一甲子,是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集大成者,尤擅长 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 宿白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人才的重要培育者。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全国 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苏秉琦先生任教研室主任,1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的宿白先生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大学为筹办考古专业或为培养讲授《考 古学通论》的教师,派人到北大考古专业进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 发掘抢救地下文物,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从1952年开始,由文化部、中国 科学院、北京大学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至1955年共毕业四届,培训学员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来看,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 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 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 印章,在 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 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 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 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 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 和《周 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 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 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 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宿白:学者与良师 徐光冀 宿白,我国考古学界泰斗,1922 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从事考古学一线研究和 教学工作逾一甲子,是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集大成者,尤擅长 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 宿白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人才的重要培育者。1952 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全国 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苏秉琦先生任教研室主任,194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的宿白先生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大学为筹办考古专业或为培养讲授《考 古学通论》的教师,派人到北大考古专业进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 发掘抢救地下文物,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从 1952 年开始,由文化部、中国 科学院、北京大学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至 1955 年共毕业四届,培训学员
300余人,宿白先生是训练班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负责人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新 中国的考古骨干,大多直接或间接是他的学生,他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宿白先生讲授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学,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由他建立的。之后,他还开有古建筑考古、石窟寺考 古等课程。为做好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写出许多篇有创建的论文。这 些论文经过短则十余年,长则三四十年的反复修订,直到2011年方才结集成《魏 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出版。也正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有了高水平的 教学。宿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要点明确,并在黑板上绘图说明,受到同学们欢 迎,当时校内老师任课的只有向达、阎文儒和宿白三人,主要是请校外教师授课。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课程均由本校教师担任,这对专业的学科建设非常重 要,以后这些老师都成了著名专家教授。这些都是与宿白先生的筹划和努力分不 开的。在宿白先生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成立我国大 学第一个考古学系,宿白先生任首届系主任,开拓教学和科研,使中国大学考古 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宿白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野外实践,长期从事田野考古。1951年, 他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 宋墓》一书。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必须把考古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研 究。宿白先生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进行研究,再现了北宋 时期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成为历史考古学报告的经典之作。1962年他在敦煌文 物研究所作的《敦煌七讲》的学术报告,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 学奠定了基础。他长年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测绘和发掘多处石窟寺,其研究成果 汇编为《中国石窟寺研究》,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同时,他还 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现在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 或学生的学生。1959年,宿白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察西藏佛寺近半年之 久,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江孜等地区。他不辞辛劳,亲自记录、绘图 并撰写发表这些地区的佛寺调査记,还对西藏寺庙建筑进行分期研究,这是前人 未做过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汇编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出版,从而 创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 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多方建言献策。他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 的保护多次建议,最近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的保护,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 引起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的体现责任感的事例还有很多 宿白先生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学生每有文章请他审 阅,他总是认真审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他还亲切近人,没有一点大学 者、大教授的架子。学生到他家,他都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北大考古学系邀我作 专题讲座,我先去看望先生,一同晚饭后,他与我步行到教室并主持讲座,其时 他已经卸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为人正直,对社会上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深感忧虑。2010年“曹 操高陵”有争议,由于涉及行政干预,一些学者不愿表态,而他却本着学者的责 任感仗义执言,始终认为安阳市西高穴2号墓,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认为“曹 操高陵” 宿白先生近年年事已高,深居筒出,但仍在整理未刊讲稿,近几年已出版的就有 6种之多,并还在继续整理。同时还亲自编目,将全部藏书捐赠予北京大学图书 馆,惠及学子。他对考古学界动向十分关心,除阅读书报外,还从登门看望和求 教的学生中获取信息。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
300 余人,宿白先生是训练班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负责人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新 中国的考古骨干,大多直接或间接是他的学生,他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宿白先生讲授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学,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由他建立的。之后,他还开有古建筑考古、石窟寺考 古等课程。为做好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写出许多篇有创建的论文。这 些论文经过短则十余年,长则三四十年的反复修订,直到 2011 年方才结集成《魏 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出版。也正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有了高水平的 教学。宿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要点明确,并在黑板上绘图说明,受到同学们欢 迎,当时校内老师任课的只有向达、阎文儒和宿白三人,主要是请校外教师授课。 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基本课程均由本校教师担任,这对专业的学科建设非常重 要,以后这些老师都成了著名专家教授。这些都是与宿白先生的筹划和努力分不 开的。在宿白先生等人的努力下,1983 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成立我国大 学第一个考古学系,宿白先生任首届系主任,开拓教学和科研,使中国大学考古 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宿白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野外实践,长期从事田野考古。1951 年, 他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 3 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 1957 年出版《白沙 宋墓》一书。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必须把考古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研 究。宿白先生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进行研究,再现了北宋 时期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成为历史考古学报告的经典之作。1962 年他在敦煌文 物研究所作的《敦煌七讲》的学术报告,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 学奠定了基础。他长年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测绘和发掘多处石窟寺,其研究成果 汇编为《中国石窟寺研究》,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同时,他还 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现在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 或学生的学生。1959 年,宿白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察西藏佛寺近半年之 久,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江孜等地区。他不辞辛劳,亲自记录、绘图, 并撰写发表这些地区的佛寺调查记,还对西藏寺庙建筑进行分期研究,这是前人 未做过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汇编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出版,从而 创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 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多方建言献策。他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 的保护多次建议,最近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的保护,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 引起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的体现责任感的事例还有很多。 宿白先生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学生每有文章请他审 阅,他总是认真审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他还亲切近人,没有一点大学 者、大教授的架子。学生到他家,他都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北大考古学系邀我作 专题讲座,我先去看望先生,一同晚饭后,他与我步行到教室并主持讲座,其时 他已经卸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为人正直,对社会上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深感忧虑。2010 年“曹 操高陵”有争议,由于涉及行政干预,一些学者不愿表态,而他却本着学者的责 任感仗义执言,始终认为安阳市西高穴 2 号墓,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认为“曹 操高陵”。 宿白先生近年年事已高,深居筒出,但仍在整理未刊讲稿,近几年已出版的就有 6 种之多,并还在继续整理。同时还亲自编目,将全部藏书捐赠予北京大学图书 馆,惠及学子。他对考古学界动向十分关心,除阅读书报外,还从登门看望和求 教的学生中获取信息。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宿白先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超过60年,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了大量 工作, 贡献巨大,被称为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 B.宿白先生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为教学打基础,是提髙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水平的教学也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C.宿白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重视野外实践,而这 正是从 事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所必需的。 D.文物保护虽然与考古研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宿白先生工作职责 范围内的事,可他却对文物保护非常关注,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5、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6、宿白先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 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 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 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 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 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小村被裏 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 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 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 去叫“吃 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 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 年清福。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 帽子牢牢戴在头上。“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 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 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 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 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 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 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宿白先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超过 60 年,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了大量 工作, 贡献巨大,被称为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 B.宿白先生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为教学打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水平的教学也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C.宿白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重视野外实践,而这 正是从 事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所必需的。 D.文物保护虽然与考古研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宿白先生工作职责 范围内的事,可他却对文物保护非常关注,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5、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6、宿白先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 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 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 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 每次看到这个 18A 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 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小村被裹 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 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 50 万元人民币,住一 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 去叫“吃 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 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 年清福。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 帽子牢牢戴在头上。 “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 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 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 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 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 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 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 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竞摊上了许多好事。 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 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 自己种菜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 不听讲领了就走一一—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 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 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 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 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 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 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 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 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 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十天500,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 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 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 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 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 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2016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 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 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 心租房为 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 许多好 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E.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 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 人掩卷深思。 8、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竞摊上了许多好事。 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 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 自己种菜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 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 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 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 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 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 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 500 张,给 50 元工资。8 开的 16 开的画片, 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 有钱的,半天还没发 100 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 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 500 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 50,十天 500,一个月 1500 元,顶过去一个民 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 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 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 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 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 2016 年第 22 期《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 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 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 心租房为 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 许多好 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E.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 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 人掩卷深思。 8、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9、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