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 3 释经学,它古代的鼻祖是圣奥古斯丁(354一430A.D.),阐释学 的本原是阐释宗教的经典和本文(1xt),试图以历史和逻辑为 依据,来解决宗教和哲学本文中的晦涩难解的涵意。圣奥古斯 丁在其典范的阐释学著作中声称,阐释学的任务就是去寻求“发 现和理解这些事实的一种方式,以及去传授我们所获知的事实 的这种方式”(《论基督教的教义),公元427年版)。m 这种倾向性在其后的圣经文献学研究和基督教神学研究中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基督教阐释圣经本文、教义以及明 德、布道、宣讲教义和教学法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阐释学对现当代产生影响则渊源于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 对哲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震撼。它的近现代的学术代表是德国 学派。它渗透到了神学、文学批评、艺术史、宗教史、社会学、人 类学等各种跨学科研究的理论范畴。 而在当代人类学领域,阐释学理论则在批判19世纪以来的 各种人类学理论,在发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文化人类志的文 化系统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代阐释学真正兴起的标志是8世纪末德国神学家和哲 学家施莱艾尔马赫(Friedrich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 1834)。施莱艾尔马赫开创了圣经阐释批评学。他阐发了在深 层意义上对圣经本文能动性的主观诠释化理解而不仅仅泥滞于 本文的宇面义。他有机地把对本文的理解划分为两个部分,即 (一》对书写材料的语法学意义上的理解一从语义学本源去探 讨字,词、句、章,去对本文进行解码式的研究;(二)施氏在此强 调一种心理感知性的理解(psychological feeling/ understanding)。这种理解允许阐释者从跨文化、跨历史乃至 超验的本质方面去阐释叙述的本质。施氏在其论说中,已经提
4 地方性知识■ 出:不同文本、不同文化中阻隔作者和读者间的历史距离(亦可 以是文化的距离)只能通过批判性地阐释和再置来加以克服。四 他的这种界说是十分精辟和具启发意义的。虽然他的学说设有 直接影响后来的阐释人类学,但其在方法学上对后来的启示于 此已可路见端倪。 对阐释人类学有着较为直接影响的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一1911)和20世纪早期的德国社 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一1920)。秋尔泰是这 一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在人文科学、哲学上的贡献曾被认作是 施菜艾尔马赫神学的世俗版本。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明确界定 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发展了研究人文科学的独特方法论。 此外,他还从文化观念上确立了研究历史的综合方法,对文学研 究曾有过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在人文科学中,“心”的概念既是 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从而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强调了人类自我意 识的深刻性和充实性,意志的自主性等等。狄尔泰在阐释学上 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把阐释的课题从对本文的研究上升到了对 人类文化以及人类补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他强调阑释的任务在 于提供人们社会、文化上的互相理解,特别是他晚年关于社会和 集体性格意蓝的和表达的强调,他对文化概念的探讨,都直接对 当代文化人类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后来阐释 人类学思想家吉尔兹的某些理论上的渊源。) 在把阐释学理论推向文化和社会学研究上,狄尔泰和韦伯 在很多方面的见解都是相同的。他们对阐释功能更进一步的重 要界定是“理解”(这距当代阐释人类学的金言“在解释之上的理 解一 -understanding over explanation一一仅差一步之遥)。 他们认为,“理解可以察知并重塑别的个体的精神世界,并发现
导读一:对斓释人类学的澜释 5 别人主观世界的概念以及其行动的原动力”,可以“在你中再次 发现我”,置你入我,设身处地,这已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分享 或感知到了别的人们的生活,④说得多好啊!在上面的立论中, 其实已经揭示了后来阐释人类学的根本理论主张。 韦伯对阐释学的积极贡献在于他把阐释学引入社会学领 域,用阐释的方法去分析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材料,诸如文化、社 会变迁、经济行为等,并且更深一步地以之研究新教和当代资本 主义兴起的关系以及古代犹太、印度和中国的宗教。韦伯除了 认同狄尔泰在社会学和历史学村料中关于理解的重要性以外 还特别着意于了悟对其发生原因的阐释。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不同时期的阐释学都共同借用了 “理解”这一术语,但“理解”的本质在它们却略有不同 神学阐释中的“理解”专注于语言学并强调其“语法知识”、 意在通过先验的,跨越历史的,符号及象征、转义的研究来阐释 经典为宣教服务。 对狄尔泰而言,其“理解”的目的在于重构本文作者的心灵 世界 而对当代阐释人类学者而言,“理解”的本质涵意又不尽相 同。 吉尔兹认为,阐释学的目的即从高层次的普同化和人类学 的细节的往还中借助社会话语而臻至对复杂纽结在一起的符号 形式的“理解”。而达成这种理解的关鍵在于,理解者对被理解 的客体应持有“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马林诺夫斯基语)。 而另一位当代阐释人类学学者维克多·特纳关于理解的见 解则直接出自狄尔泰的阐释观,并试图以之去探讨、“理解”仪式 的无意识目的以及其他的文化的表现模式等
6 地方性知识■ 在当代,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复活了阐释学应归功于吉尔 兹。他的主要著作可以被理解为用其对民族志材料的分析来闲 扬韦伯的社会阐释学传统的例证。恰如韦伯,吉尔兹专注于文 化的概念在社会和经济行为中的动力学作用。他深入研习了符 号系统,并通过宗教、社会、经济的实际背景(contexts)去理解 他所研究的当地文化持有者及其文化。像韦伯一样,吉尔兹专 注于宗教的理想和符号是怎样影响了沥史的发展和其社会制 度,而他超越韦伯的是其在分析中更注重对世界上的宗教的不 同文化背景的阐释及界说。吉尔兹更注重在比较和经验的层面 上应用阐释学的方法。 不同于狄尔泰的是,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 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西只能通过别入在构筑其世界 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 受训于英国传统的维克多·特纳最初关心的多是通过对文 化信仲以及行为的后果的调查来研究社会的进程。虽然他始终 警觉干社会结构的冲突和矛盾,但早期的结构功能主义训练始 终对其有着影响。这些,在其研究扎伊尔人的解决争端,政治继 承和生命循环仪式(即青春期入社礼仪)等中都体现了出来。在 其对解决争端的研究中,特纳拓展了他的“社会戏剧”(social drama)的观念并以之作为工具去分析社会的变革和延续间的 关系。侧特纳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才开始专注于阐释学方法。 他在阐释学的应用上更接近狄尔泰,其表珑在于更着力于对如 仪式、社会戏剧、剧场这类情绪化的、有别于认知性的“文化表 演"(cultural performances),而专注于恰似狄尔泰所谓的可以 被理解的“生活经验”方面。不同于吉尔兹,特纳强调其在文化 入类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些跨课题的特点。对特纳而言,文化人
■导读一:对润释人类学的闲释 7 类志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试图理解“文化上的他者”(a cultura other)。他把它认作是通过其“文化表演”而进行的跨课题的意 蕴交流,而且是在高度政治化和危险的世界里对别人的审慎的 误解的抉择。9 前面我们说过,当代阐释人类学的宗旨是“在解释之上的理 解”。这就要求文化人类学者的角色是一个中介人而不是一个 自愎的观察者。文化可以“阐释”,同时又可以“在解释之上”理 解吗?虽然狄尔泰提倡屏去成见悉心体悟是阐释者的第一要 务,但恰如“子非鱼,安知濠梁之乐”的千年论争一样,较激进的 论争者认为阐释一理解是不可能的。如你达默尔认为“理解并 不是重构而只是煤介”(Understanding is not reconstruction bu, mediation)。o在这种意义上,吉尔兹对之纠正道:“我们所谓的 我们的资料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构筑的别人对其自身和其同侪对 自己的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吉尔兹认为,从阐释学的观 念去看,文化不是决定行为的“权力”,而是使人类行为趋于可解 性的意蕴的背景综合体。从而靡清了阐释人类学的意义和根 木内涵。 对阐释人类学的上述理论回顾使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理 论剖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综合阐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文 化背景及其在当代文化人类学学术探讨上的革新与贡献,我们 可以把阐释人类学的方法和主要命题总括在下面儿个主要的范 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