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立足于大众,讲究“朴素,精细,实惠”。第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名宴、特色菜品与风味小吃(1)满汉全席(2)八大碗(3)三套碗(4)长白山珍宴(二)土特产品1.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本草图经》),海胰、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辽宁主要药材》)、人棱、皱面还丹等等。人参主产东北三省,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吉林省最大,约占全国的70%以上,辽宁、黑龙江两省占20%多。2.梅花鹿梅花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梅花鹿野生种群几乎全都灭绝。3.鹿茸鹿茸是雄鹿的尚未角质化或稍角质化的幼角(亦称袋角)的干燥制品。鹿茸作为名贵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收录。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鹿茸“气味甘温无毒、益气壮志、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症。4.田鸡和田鸡油田鸡,又名蛤蟆,满族土语叫哈什蚂,学名叫中国林蛙,是两栖类红蛙科动物。田鸡是东北特产,分布于松花江、鸭绿江上游,吉林省东部山区是主要产地之一。田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自古以来田鸡与我国特产熊掌、猴头、飞龙誉为四大山珍。干炸田鸡、酱爆田鸡腿、蒜拌哈什蚂腿等,都是独具风味的吉林名菜。5.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分布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一种珍贵稀有水禽。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稀有珍贵鸟类。中华秋沙鸭,属早成性鸟类。6.红景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具有抗疲劳、抗衰老作用。近年与草灰蓉、哈什蟆一起被称为“新三宝”。7.草蓉多年生草本植物,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草蓉多寄生在水冬瓜树根部,全草入药,有补肾、润肠功效,俗称“不老草”。不老草生长在海拔1300一2000米的陡壁或悬崖上。草蓉全草入药。功能: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奇效。主治:肾虚阳萎、腰膝腿痛、肠燥便秘以及膀胱炎等。民间传说有长生不老的效力,“不老草”由此得名。熊及制品我国人工养熊约7000多头,主要分布在四川、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吉林省延边州是全国四大养熊基地之一,养熊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延边州从1992年开始进行熊的人工繁殖,8.君子兰君子兰,为长春市市花。君子兰原名剑叶石蒜,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部非洲的山地森林之中,有垂笑君子兰和大花君子兰两个品系。大花君子兰20世纪30年代传入长春,是日本送给伪满洲国皇帝薄仪的,数量极少,仅供宫廷观赏栽培,1945年长春光复后流散到民间。9.苹果梨延边苹果梨又名吉林甜梨,是佳果之一,至今已有80多年栽培历史。它以延边为发源地,不断向祖国各地扩展。我国最大的苹果梨园一一龙井果树场,栽植的苹果梨为870公项,14万株,年产量1400万斤左右。(二)工艺美术品1.松花石砚松花石砚为清代“御砚”。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松花石砚,有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题款。1979年经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在松花江之源、长白山脚下找到了松花石矿,使这瑰宝重放异彩。“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淘足超轶千古”。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款砚、甘肃的洮河砚、吉林的松花砚名称由来:松花石砚是用吉林特产优质松花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因产于松花江之源而得名。松花石又称“松花玉”。松花石颜色:松花石色调丰富,同矿共生翠绿、终紫、驼青、紫绿相兼四种石料,而且纹理各异,点线兼而有之,画面奇于天成,构成众多石品。其中以“松江静水”、“松江荡水”、“绿静”为珍贵。以“赤柏纹”、“紫袍绿带”、“龙眼”、“凤眼”此石属于沉积而成的细晶石灰岩,内含方解、石英,刚柔相济,既易发墨,又久磨不减其锋。它的成岩结构致密,贮水不。因质地坚细,敲击能出铜声。为奇特。2.根雕根雕是利用长白山区的老树根,取天然形态,体现自然之美。3.树皮画树皮画,也称木画,是利用长白山森林的各种树皮制作的工艺美术品。4.松花湖浪木雕松花湖浪木雕是利用在湖水中浸泡多年而不腐烂的树根树干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松花湖中有许多老树根,艺术家们根据它的形状,略加雕琢,即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5.安绿石雕以产于吉林省集安市的安绿石为原料雕刻的工艺品。安绿石色泽绿,半透明,硬度与青田、寿山、巴林、叶腊石等相近。由于产在集安,又是绿色,故得名安绿。石雕分人物、花鸟、动物等。6.长白石微雕利用长白石创作微雕作品,在吉林省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艺术家们凭着意念在方寸之间刻下几百甚至上千字的诗文或绘画,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内容。7.满族剪纸据考,满族在有纸之前已有了“剪纸”,那是用皮革、鱼皮、麻布、植物叶子等物剪刻而成的粗扩图案,帖或缝在衣服、枕头等物上,至今尚有这种“剪纸”作品遗存。在长白山区,还有用苞米窝、红辣椒、树叶作材料剪帖的,红红绿绿,十分好看,别具一格。满族剪纸,始于明末。后金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造纸。在长白山区,女真人称纸为豁山,复秋寿败萱猪累这之成,暴为纸,!坚韧如革”,还有用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棉而韧,可以造纸”(《长白汇征录》),这种纸是就地取材、土法生产,质地粗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四、人文活动(一)人物1.东明吉林省历史上最早的政权夫余国的创建者
第三,立足于大众,讲究“朴素,精细,实惠”。 第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名宴、特色菜品与风味小吃 (1)满汉全席 (2)八大碗 (3)三套碗 (4)长白山珍宴 (二)土特产品 1.人参 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 (《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人葠、皱面还丹等等。 人参主产东北三省,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吉林省最大,约占全国的70%以上,辽宁、黑龙江两省占20%多。 2.梅花鹿 梅花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梅花鹿野生种群几乎全都灭绝。 3.鹿茸 鹿茸是雄鹿的尚未角质化或稍角质化的幼角(亦称袋角)的干燥制品。鹿茸作为名贵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收录。明代 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鹿茸“气味甘温无毒、益气壮志、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症。” 4.田鸡和田鸡油 田鸡,又名蛤蟆,满族土语叫哈什蚂,学名叫中国林蛙,是两栖类红蛙科动物。 田鸡是东北特产,分布于松花江、鸭绿江上游,吉林省东部山区是主要产地之一。田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自古以来田鸡与我 国特产熊掌、猴头、飞龙誉为四大山珍。干炸田鸡、酱爆田鸡腿、蒜拌哈什蚂腿等,都是独具风味的吉林名菜。 5.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是分布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一种珍贵稀有水禽。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稀有珍贵鸟类。中华秋沙鸭,属早成性鸟类。 6.红景天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具有抗疲劳、抗衰老作用。近年与草苁蓉、哈什蟆一起被称为“新三宝”。 7.草苁蓉 多年生草本植物,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草苁蓉多寄生在水冬瓜树根部,全草入药,有补肾、润肠功效,俗称“不老草”。不 老草生长在海拔1300-2000米的陡壁或悬崖上。草苁蓉全草入药。功能: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奇效。 主治:肾虚阳萎、腰膝腿 痛、肠燥便秘以及膀胱炎等。民间传说有长生不老的效力,“不老草”由此得名。 熊及制品 我国人工养熊约7 000 多头,主要分布在四川、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吉林省延边州是全国四大养熊基地之一,养熊数量占 全国的三分之一。延边州从1992 年开始进行熊的人工繁殖, 8.君子兰 君子兰,为长春市市花。 君子兰原名剑叶石蒜,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部非洲的山地森林之中,有垂笑君子兰和大花君子兰两个品系。大花君子兰20 世纪30年代传入长春,是日本送给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数量极少,仅供宫廷观赏栽培,1945年长春光复后流散到民间。 9.苹果梨 延边苹果梨又名吉林甜梨,是佳果之一,至今已有80多年栽培历史。它以延边为发源地,不断向祖国各地扩展。我国最大的苹果 梨园——龙井果树场,栽植的苹果梨为870公顷,14万株,年产量1400万斤左右。 (二)工艺美术品 1.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为清代“御砚”。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松花石砚,有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题款。 1979年经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在松花江之源、长白山脚下找到了松花石矿,使这瑰宝重放异彩。“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 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中国四大名砚 之一: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吉林的松花砚 名称由来:松花石砚是用吉林特产优质松花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因产于松花江之源而得名。松花石又称“松花玉”。 松花石颜色:松花石色调丰富,同矿共生翠绿、绛紫、驼青、 紫绿相兼四种石料,而且纹理各异,点线兼而有之,画面奇于天 成,构成众多石 品。其中以“松江静水”、“松江荡水”、“绿静”为珍贵。以“赤柏纹”、“紫袍绿 带”、“龙眼”、“凤眼” 此石属于沉积而成的细晶石灰岩,内含方解、石英,刚柔相济,既易发墨,又久磨不减其锋。它的成岩结构致密,贮水不涸。因 质地坚细,敲击能出铜声。为奇特。 2.根雕 根雕是利用长白山区的老树根,取天然形态,体现自然之美。 3.树皮画 树皮画,也称木画,是利用长白山森林的各种树皮制作的工艺美术品。 4.松花湖浪木雕 松花湖浪木雕是利用在湖水中浸泡多年而不腐烂的树根树干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松花湖中有许多老树根,艺术家们根据它的形 状,略加雕琢,即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5.安绿石雕 以产于吉林省集安市的安绿石为原料雕刻的工艺品。安绿石色泽绿,半透明,硬度与青田、寿山、巴林、叶腊石等相近。由于产 在集安,又是绿色,故得名安绿。石雕分人物、花鸟、动物等。 6.长白石微雕 利用长白石创作微雕作品,在吉林省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艺术家们凭着意念在方寸之间刻下几百甚至上千字的诗文或绘画,只 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内容。 7.满族剪纸 据考,满族在有纸之前已有了“剪纸”,那是用皮革、鱼皮、麻布、植物叶子等物剪刻而成的粗犷图案,帖或缝在衣服、枕头等物 上,至今尚有这种“剪纸”作品遗存。 在长白山区,还有用苞米窝、红辣椒、树叶作材料剪帖的,红红绿绿,十分好看,别具一格。满族剪纸,始于明末。 后金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造纸。在长白山区,女真人称纸为"豁山","夏秋寿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 纸,坚韧如革",还有用"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棉而韧,可以造纸"(《长白汇征录》),这种纸是就地取材、土法生产,质地粗 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人文活动 (一)人物 1.东明 吉林省历史上最早的政权夫余国的创建者
东明原本是桌离国王子(约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据记载他为国王的侍婢所生。先被遗弃到猪圈中,猪不但不加害于他,反而用气给他取暖:再把他丢到马魔中,马也是如此。国王怀疑他是天之子。然后让他母亲将他收养起来。给他起名东明。先让他放牧牛马。因为东明善于骑射,国王怕他抢夺自己的王位,于是想杀害他。东明得知后便向南逃至夫余(今吉长地区),在这里称王建夫余国。2.琉璃王(?—18)3.阿保机(872-926)4.阿骨打(1068-1123)5.完颜室(1078-1130)6.完颜希尹7.张孔孙(1233-1307)8.吴大激9.韩边外10.刘建封11.吉林三杰12.熊成基(1887-1910)13.吴禄贞(1880-1911)14.郑孝胥(1860-1938)15.张景惠(1871-1959)16.爱新觉罗·溥仪17.杨靖宇18.魏拯民(二)表演艺术1.二人转2.东北秧歌3.吉剧(三)文学艺术(四)民族与民俗1.满族民俗(1)满族的历史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其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一一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文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金代正式创造了女真文,明代中叶又基本废除,改由蒙文代替。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创制满文,但创制的满文在使用过程中与蒙文语言不易分清。17世纪初,又在借用蒙文字母上加“圈”或“点”,故有“有圈点满文”和“无圈点满文”以及“新满文”和“老满文”之说。习俗礼仪(1)居室满族传统民居多三合或四合院。“四合院”中门前照壁后立“索罗杆”,上放食物喂乌鸦、喜鹊。满族居室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肉出在地面上”之称。“口袋房”又称“斗室”,以土垒墙、屋顶苦草,有中间开门的称“对面屋”,两侧为卧室。“万字炕”,又名“转圈炕”、“拐子炕”,即卧室内南、北、西三面有炕。西为大,南次之,北为小,西炕上供有祖先的牌位和佛陀神位,南炕住长辈,北炕住晚。为防止风沙和窗纸脱落,增加窗纸受光面积。“窗户纸糊在外”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服饰代表性服饰为旗袍,满语称“衣介”。满族还喜欢穿马褂和坎肩。满族男子多穿乾鞋鞋和靴子,女子多穿高底或厚底鞋。满族人还喜欢在衣、履、帽上缀有各种佩饰。开被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权,官更士俗开两权。还有一种便服,不开的袍,俗称“一裹圆”“顶戴花翎”是有清一代表示官秩的帽子。顶戴俗称“顶子”,顶子上多用各色宝石与素金组成镶嵌物,以示品位,并用孔誉翎、蓝翎等插在帽顶上与顶子相连,故称“顶戴花翎”。饮食满族人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养麦为主食,喜爱黏食和甜味食品。族人喜食猪肉黄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鲜猪肉制作而成,是东北民间的传统名菜。礼仪满族常见的礼有“请安”和“打千”请安为小礼,打千稍重,形式男女有别。此外还有即头礼和抱腰接面礼。即头礼,又称“跪拜礼”,是下对上、贱对贵、少对长之间的一种常见大礼。有时春节拜年,也行即头礼。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亲朋好友久别重逢。(5)禁忌满族的主要禁忌是忌打狗、杀狗、吃狗肉,忌戴狗皮帽子,忌穿狗皮袖头的衣服,忌当主人面赶狗,更忌说狗的坏话。传说中黄狗救主(努尔哈赤),对满族立过大功。其次忌打喜鹊和乌鸦,亦为救主之说。满族一般人忌坐西炕,更忌妇女在西炕生小孩。满族屋前神杆禁止牲口。男子服丧期间百日内忌剪发、参加宴会和娱乐活动。送葬后忌在家中哭泣。蒙古族民俗蒙古族的历史蒙古族繁衍生息在祖国的东北和北部大草原上,其先世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室韦都曾在北方建立过地方政权,如北魏、辽等。吉林省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西部白城、松原地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通榆县、镇贵县居多。蒙古部落在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征服其他部落统一了黑龙江上游地区,并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称元朝后统一全中国,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所火。2.蒙文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前尚通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三种语言。13世纪元帝国时期形成通用的蒙文,经长期发展,语法先进,词汇丰富。3.习俗礼仪()居室传统民居是蒙古包,蒙语称“蒙古勒格尔”或“本布根格尔”,古代汉文多称“穹庐”、“毡包”、“帐幕”。“蒙古包”一称始于清代满族。(2)服饰农牧区传统服饰有差别。牧区传统的服饰为长袍,毛皮或棉花做里,彩色绸缎、棉布做面,领袖口、大襟处镶花边,妇女的袍服更鲜艳。红、绿绢绸扎腰,腰带上挂力子、火镶、鼻烟盒等。蒙古袍长、大、肥,乘马放牧中可防膝部受寒,晚上睡下又可当被子盖
东明原本是槀离国王子(约位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据记载他为国王的侍婢所生。先被遗弃到猪圈中,猪不但不加害于他,反 而用气给他取暖;再把他丢到马厩中,马也是如此。国王怀疑他是天之子。然后让他母亲将他收养起来。给他起名东明。先让他放 牧牛马。因为东明善于骑射,国王怕他抢夺自己的王位,于是想杀害他。东明得知后便向南逃至夫余(今吉长地区),在这里称王 建夫余国。 2.琉璃王(?—18) 3.阿保机(872-926) 4.阿骨打(1068-1123) 5.完颜娄室(1078-1130) 6.完颜希尹 7.张孔孙(1233-1307) 8.吴大澂 9.韩边外 10.刘建封 11.吉林三杰 12.熊成基(1887-1910) 13.吴禄贞(1880-1911) 14.郑孝胥(1860-1938) 15.张景惠(1871-1959) 16.爱新觉罗·溥仪 17.杨靖宇 18.魏拯民 (二)表演艺术 1.二人转 2. 东北秧歌 3. 吉剧 (三)文学艺术 (四)民族与民俗 1.满族民俗 (1)满族的历史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其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 满文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金代正式创造了女真文,明代中叶又基本废除,改由蒙文代替。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创 制满文,但创制的满文在使用过程中与蒙文语言不易分清。17世纪初,又在借用蒙文字母上加“圈”或“点”,故有“有圈点满文”和 “无圈点满文”以及“新满文”和“老满文”之说。 习俗礼仪 (1)居室 满族传统民居多三合或四合院。“四合院”中门前照壁后立 “索罗杆”,上放食物喂乌鸦、喜鹊。满族居室具有“口袋房、万 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之称。“口袋房”又称“斗室”,以土垒墙、屋顶苫草,有中间开门的称“对面屋”,两侧为卧室。“万字 炕”,又名“转圈炕”、“拐子炕”,即卧室内南、北、西三面有炕。西为大,南次之,北为小,西炕上供有祖先的牌位和佛陀神位, 南炕住长辈,北炕住晚辈。为防止风沙和窗纸脱落,增加窗纸受光面积。“窗户纸糊在外”是“关东三大怪” 之一。 服饰 代表性服饰为旗袍,满语称“衣介”。满族还喜欢穿马褂和坎肩。满族男子多穿靰鞡鞋和靴子,女子多穿高底或厚底鞋。满族人 还喜欢在衣、履、帽上缀有各种佩饰。 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 裹圆”。 “顶戴花翎”是有清一代表示官秩的帽子。顶戴俗称“顶子”,顶子上多用各色宝石与素金组成镶嵌物,以示品位,并用孔誉翎、 蓝翎等插在帽顶上与顶子相连,故称“顶戴花翎”。 饮食 满族人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喜爱黏食和甜味食品。族人喜食猪肉 黄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鲜猪肉制作而成,是东北民间的传统名菜。 礼仪 满族常见的礼有“请安”和“打千”。 请安为小礼,打千稍重,形式男女有别。此外还有叩头礼和抱腰接面礼。叩头礼,又称“跪拜礼”,是下对上、贱对贵、少对长 之间的一种常见大礼。有时春节拜年,也行叩头礼。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亲朋好友久别重逢。 (5)禁忌 满族的主要禁忌是忌打狗、杀狗、吃狗肉,忌戴狗皮帽子,忌穿狗皮袖头的衣服,忌当主人面赶狗,更忌说狗的坏话。传说中黄 狗救主(努尔哈赤),对满族立过大功。其次忌打喜鹊和乌鸦,亦为救主之说。满族一般人忌坐西炕,更忌妇女在西炕生小孩。满族屋前 神杆禁止拴牲口。男子服丧期间百日内忌剪发、参加宴会和娱乐活动。送葬后忌在家中哭泣。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的历史 蒙古族繁衍生息在祖国的东北和北部大草原上,其先世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室韦都曾在北方建立过地方政权,如北魏、辽 等。 吉林省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西部白城、松原地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通榆县、镇赉县居多。蒙古部落在首领铁木真的领导 下征服其他部落统一了黑龙江上游地区,并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称元朝后统一全中国,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所 灭。 2.蒙文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前尚通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语言。13 世纪元帝国时期形成通用的蒙文,经长期发展,语法先进,词汇丰富。 3.习俗礼仪 (1)居室 传统民居是蒙古包,蒙语称“蒙古勒格尔”或“本布根格尔”,古代汉文多称 “穹庐”、“毡包”、“帐幕”。“蒙古包”一称 始于清代满族。 (2)服饰 农牧区传统服饰有差别。牧区传统的服饰为长袍,毛皮或棉花做里,彩色绸缎、棉布做面,领袖口、大襟处镶花边,妇女的袍服 更鲜艳。红、绿绢绸扎腰,腰带上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蒙古袍长、大、肥,乘马放牧中可防膝部受寒,晚上睡下又可当被子盖
蒙古族喜穿船形月牙高统靴(靴面上有一道中缝,靴尖翘起),牛皮制成,长度至膝,利于防寒、防风。戴蓝、黑、褐色的帽子或绸布缠头,冬季都戴圆锥形的帽子,其他季节男女用色彩鲜艳的绸或布缠头。农区、半农区人们喜穿汉式棉衣、衬衣,蒙式长袍在过年过节、拜会亲友和参加婚礼才穿。(3)饮食蒙古族以牧业为主,独特的生活环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牧区人民的主要食品除炒米外,还有“白食”与“红食”之说。白食。白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即奶制食品和奶制饮料。蒙语称白食为“查干伊德”,为纯洁、崇高食品之意。红食。即肉食品,蒙语称“乌兰伊德”。牧区以肉食为主、谷物为辅,主要是牛羊肉、其次是骆驼肉、马肉,忌食白马肉。(4)礼仪蒙古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族人平时见面时互递鼻烟壶。婚礼、宴席、庆贺或节日见面时要互送哈达。(5)禁忌蒙古族忌吃鱼、飞禽、骤马肉:给人递刀,刀尖向自己:做客时不自己动手:忌讳用碗在水缸里和锅里取水:忌把饭碗口朝下放。蒙古包门前如放火、挂红布条等,表示家中有病人或有产妇,忌进入:忌随意打牧民的狗。进蒙古包烤火时,忌向火盆里吐痰,忌拿火棍在火盆里乱拨乱打,忌在火盆上烤脚、鞋、袜、裤子等:忌从衣服、帽子、枕头、桌子、粮食袋、锅台、磨台、进口、火盆上跨过,忌在门坎上坐、站、脚,忌在具有宗教意义的供器、经典、佛像上乱摸乱动。住宿时,忌用鞋、袜、裤作枕头或放在灶台、窗口处。忌在住宅、牛羊圈内大小便,最忌用蒙文字纸做手纸。忌光头迎送客人。忌拿“散包”物品。参观寺院经堂、佛殿,忌乱摸乱动,忌高声喧哗,问话时忌用手指佛像;(6)节庆活动蒙古族既有与其他民族通用的节日,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著名的有那达慕大会和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源于“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蒙古族人骑着马,穿着新衣,赶来祭“敖包”。祭“敖包”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那达慕大会。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那达幕”是蒙语,即“娱乐”、“游戏”的意思。(三)朝鲜族民俗1.朝鲜族的历史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是我国移民民族中迁移时间最晚的民族。清代时,朝鲜半岛的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经常“冒禁潜入”。初是“朝耕归”,进而“春来秋去”,后“越江不归”。1946年,这些移民正式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一一朝鲜族。2.朝语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系尚未确定。朝鲜文由40个拼音文字构成方块字。过去朝鲜文字中夹用部分汉字,现在都用本民族文字拼写。3.习俗礼仪居室朝鲜族的居室多修筑在山坡下的平地上,且有房无院,房屋分草房和瓦房,朝向一般为东南、南、西南,便于采光。建筑式样雷同,即屋顶四面坡,谷草、稻草或瓦片覆盖。墙壁用秸和泥土制成,刷白灰。服饰朝鲜族票尚白色,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喜穿白色短上衣,斜襟,无扣,用长布带在一旁打结。外套“背褂”。女子喜穿衣裙,上衣的斜襟上镶白布边,年轻妇女和少女则喜欢在衣袖口和衣襟上镶鲜艳的绸缎边,朝语称“则羔利”。飘带也用彩色绸缎制成。老少女衣裙的彩色衣裙鲜艳夺目,多用“七色缎”作原料。朝鲜族以彩虹为光明、美丽的象征,用“七色缎”给孩子做衣服,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美好。朝鲜族男子多戴礼帽,男女多穿前翘的“船形鞋”。饮食朝鲜族的饮食具有独特风格,制作方法多样。主食以大米为主,居住山区的也吃小米和玉米。最具特色的是糕饼和冷面。糕饼有打糕、片糕、切糕、发糕、松饼等。其中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主食。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吃冷面,称“长寿面”,认为能“长命百岁”。副食主要有肉类、山野菜、咸菜、汤菜等。朝鲜族喜食牛肉、猪肉、鸡肉、海鱼等,尤其喜欢吃狗肉,三伏天常喝狗肉汤。朝鲜族喜爱吃山野菜、汤菜。朝鲜族的咸菜最为著名,如泡菜(辣白菜)、芥梗等。朝鲜族男子喜喝白酒或用糯米自酿的米酒“马格利”。礼仪朝鲜族十分讲究礼仪,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誉。朝鲜族讲究语言美,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如初次见面用敬语。用餐时必须先敬老人或者为老人摆单人桌,由媳妇、儿子把食物端到老人面前,老人开始就餐,全家人才能吃饭。文体活动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歌舞民族”。朝鲜族的歌曲除传统的民间歌曲外,还有大量反映现实题材的新歌曲,如《长白之歌》、《故乡之路》、《长白的金达莱》等。朝鲜族的舞蹈名驰遐迩。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顶水舞》、《扇舞》等。朝鲜族喜爱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政、压跳板、荡秋千等。第三章吉林省旅游资源历程与展望教学要求:1.掌握吉林省旅游发展历程2.掌握吉林省旅游规划教学内容:1.吉林省旅游业发展阶段2.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3.吉林省旅游规划目标、格局、产品第一节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主要介绍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和旅游业的现状特点、产业地位。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了解吉林省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旅游业内部六大要素的基本情况。并对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大致的了解。一、初创阶段一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旅游业1978年4月,成立吉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即吉林省旅游局的前身),统一领导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省华侨旅行社和省中国旅行社,属局社合一体制。、开拓阶段一一八十年代的旅游业1983年4月,吉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称吉林省旅游局,由省政府外事办领导,统一管理全省的旅游工作。1984年,确定了发展旅游事业以长春市、吉林市和长白山为重点(两市一山)的初步设想,讨论了旅游体制改革问题。三、发展阶段一一九十年代的旅游业
蒙古族喜穿船形月牙高统靴(靴面上有一道中缝,靴尖翘起),牛皮制成,长度至膝,利于防寒、防风。戴蓝、黑、褐色的帽子或 绸布缠头,冬季都戴圆锥形的帽子,其他季节男女用色彩鲜艳的绸或布缠头。农区、半农区人们喜穿汉式棉衣、衬衣,蒙式长袍在过年 过节、拜会亲友和参加婚礼才穿。 (3)饮食 蒙古族以牧业为主,独特的生活环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牧区人民的主要食品除炒米外,还有“白食”与“红食”之 说。 白食。白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即奶制食品和奶制饮料。蒙语称白食为“查干伊德”,为纯洁、崇高食品之意。 红食。即肉食品,蒙语称“乌兰伊德”。牧区以肉食为主、谷物为辅,主要是牛羊肉、其次是骆驼肉、马肉,忌食白马肉。 (4)礼仪 蒙古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族人平时见面时互递鼻烟壶。婚礼、宴席 、庆贺或节日见面时要互送哈达。 (5)禁忌 蒙古族忌吃鱼、飞禽、骡马肉;给人递刀,刀尖向自己;做客时不自己动手;忌讳用碗在水缸里和锅里取水;忌把饭碗口朝下 放。 蒙古包门前如放火、挂红布条等,表示家中有病人或有产妇,忌进入;忌随意打牧民的狗。进蒙古包烤火时,忌向火盆里吐痰, 忌拿火棍在火盆里乱拨乱打,忌在火盆上烤脚、鞋、袜、裤子等;忌从衣服、帽子、枕头、桌子、粮食袋、锅台、磨台、进口、火盆上 跨过,忌在门坎上坐、站、脚蹬,忌在具有宗教意义的供器、经典、佛像上乱摸乱动。住宿时,忌用鞋、袜、裤作枕头或放在灶台、窗 口处。忌在住宅、牛羊圈内大小便,最忌用蒙文字纸做手纸。忌光头迎送客人。忌拿“敖包”物品。参观寺院经堂、佛殿,忌乱摸乱 动,忌高声喧哗,问话时忌用手指佛像; (6)节庆活动 蒙古族既有与其他民族通用的节日,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著名的有那达慕大会和成吉思汗纪念节。 那达慕大会。源于“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蒙古族人骑着马,穿着新衣,赶来祭“敖包”。祭“敖包”节日后来逐渐演变 成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那达慕”是蒙语,即“娱乐”、“游戏”的意思。 (三)朝鲜族民俗 1.朝鲜族的历史 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是我国移民民族中迁移时间最晚的民族。清代时,朝鲜半岛的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经常“冒禁潜入”。初是“朝耕暮 归”,进而“春来秋去”,后“越江不归”。1946年,这些移民正式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朝鲜族。 2.朝语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系尚未确定。朝鲜文由40个拼音文字构成方块字。过去朝鲜文字中夹用部分汉字,现在都用本民 族文字拼写。 3.习俗礼仪 居室 朝鲜族的居室多修筑在山坡下的平地上,且有房无院,房屋分草房和瓦房,朝向一般为东南、南、西南,便于采光。建筑式样雷 同,即屋顶四面坡,谷草、稻草或瓦片覆盖。墙壁用秫秸和泥土制成,刷白灰。 服饰 朝鲜族崇尚白色,素有“白衣民族”之称。 男子喜穿白色短上衣,斜襟,无扣,用长布带在一旁打结。外套“背褂 ”。= 女子喜穿衣裙,上衣的斜襟上镶白布边,年轻妇女和少女则喜欢在衣袖口和衣襟上镶鲜艳的绸缎边,朝语称“则羔利”。飘带也 用彩色绸缎制成。老少女衣裙的彩色衣裙鲜艳夺目,多用“七色缎”作原料。朝鲜族以彩虹为光明、美丽的象征,用“七色缎”给孩子 做衣服,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美好。朝鲜族男子多戴礼帽,男女多穿前翘的“船形鞋”。 饮食 朝鲜族的饮食具有独特风格,制作方法多样。主食以大米为主,居住山区的也吃小米和玉米。最具特色的是糕饼和冷面。糕饼有 打糕、片糕、切糕、发糕、松饼等。其中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主食。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吃冷面,称 “长寿面”,认为能“长命百岁”。副食主要有肉类、山野菜、咸菜、汤菜等。朝鲜族喜食牛肉、猪肉、鸡肉、海鱼等,尤其喜欢吃狗 肉,三伏天常喝狗肉汤。朝鲜族喜爱吃山野菜、汤菜。朝鲜族的咸菜最为著名,如泡菜(辣白菜)、芥梗等。朝鲜族男子喜喝白酒或用糯 米自酿的米酒“马格利”。 礼仪 朝鲜族十分讲究礼仪,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誉。 朝鲜族讲究语言美,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如初次见面用敬语。用餐时必须先敬老人或者为老人摆单人桌,由媳 妇、儿子把食物端到老人面前,老人开始就餐,全家人才能吃饭。 文体活动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歌舞民族”。朝鲜族的歌曲除传统的民间歌曲外,还有大量反映现实题材的新歌曲,如《 长白之 歌》、《故乡之路》、《长白的金达莱》等。朝鲜族的舞蹈名驰遐迩。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顶水舞》、 《扇舞》 等。 朝鲜族喜爱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 第三章 吉林省旅游资源历程与展望 教学要求: 1.掌握吉林省旅游发展历程 2.掌握吉林省旅游规划 教学内容: 1.吉林省旅游业发展阶段 2.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3.吉林省旅游规划目标、格局、产品 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主要介绍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和旅游业的现状特点、产业地位。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了解吉林省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和旅游业内部六大要素的基本情况。并对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大致的了解。 一、初创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旅游业 1978年4月,成立吉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即吉林省旅游局的前身),统一领导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省华侨旅行社和省 中国旅行社,属局社合一体制。 二、开拓阶段——八十年代的旅游业 1983年4月,吉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称吉林省旅游局,由省政府外事办领导,统一管理全省的旅游工作。1984年,确定了发 展旅游事业以长春市、吉林市和长白山为重点(两市一山)的初步设想,讨论了旅游体制改革问题。 三、发展阶段——九十年代的旅游业
八五”期间:1991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一批国线旅游景点和专线景点。吉林省国线的景点榜上有名的有:伪满洲国皇宫、电影城、松花湖、龙潭山鹿场、长白山胜景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吉林冰雪旅游被列为专线景区。即开发东起珲春市,沿图们江、鸭绿江,到集安市的“边境旅游开发带”:建设长白山旅游区、长春旅游区、吉林旅游区、西部草原旅游区“四个旅游区”:办好长春电影节、吉林雾松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三大节庆”:推出和完善“十八条旅游线”,即“14318旅游工程”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发展现状(二)发展特点1.政府重视,发展环境优化2.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大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5.进一步深度开展旅游市场促销6.行业进一步规范,行业素质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第二节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与定位(一)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建设以中温带山江湖森林冰置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国内旅游强省,使吉林省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2.阶段目标近期(2005~2010年)为提升阶段:将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期(2011~2015年)为强化阶段:建设成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国内旅游强省。远期(2016~2020年)为完善阶段:使吉林省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吉林省于2001年完成了《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第一节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构想规划目标与定位(-)总体目标:近期建设以中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和冰雪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名省,规划期末(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东北亚生态旅游区、国内旅游大省和生态旅游强省。(二)特色定位: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特色定位必须突出优势,突出重点,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吉林省旅游资源特点、旅游业区位等因素,将旅游目的地主要特色定位为:国际知名的中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好的野营踏青胜地:中国最好的滑雪场和踏雪地,东北亚著名的冰雪旅游胜地:(二)旅游发展定位1.目的地特色定位2.旅游业发展定位二、旅游形象策划(一)整体感知形象雾淞天池千古奇观,黑土民俗万种风情。(二)整体构成形象万古山水林雪,千载关东人文。白山松江,林海雪原:关东民族,影都车城:参茸貂皮,黑土田园一吉林之旅给您全新体验(三)战略形象集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度假野营、民俗旅游、产业旅游和边境旅游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型旅游地。(四)宣传口号1.整体宣传口号天池玉宇境,雾淞琼花繁。长白山绿野白雪,松花江碧水冰晶。白山松水蔚为大观,林海雪原闻名东亚,关东民族风情万种,影都车城享誉中华,参茸貂皮独傲东北,黑土田园锦绣大地。(五)重点旅游城市形象设计长春市:北国春城,伪满遗址。吉林市:北国江城,淞情雪韵。延吉市:朝鲜族之乡,长白山神韵。白自山市:原始自然神奇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托起长白山的地方。通化市:绿色家园,冰雪世界,千年古城,中朝之旅。白城市:鹤乡白城一一尽揽生态之美。四平市:满族历史辉煌地,解放战争英雄城。松原市:三江汇流地,满蒙风情区。吉林省旅游形象定位吉林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长白山、向海、雾淞:人文旅游资源以满清遗迹、高句丽文化、科技文化、民俗等为主长春市旅游形象定位长春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大方面:冰雪、伪满遗迹、影视文化、汽车文化以及新近较有影响的雕塑文化和节庆会展,而受众对其感知也围绕这些方面,提出了“森林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雕塑城”及“北国春城”的美誉。总的看来,长春市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以森林、冰雪、生态为主,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人文旅游资源中以伪满历史和电影、汽车、雕塑等类的文化为主,各类文化中电影汽车知名度最高,是新中国的摇篮。三、空间结构总体布局(一)现状结构(二)总体布局吉林省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呈“一主二副四点”的结构。长春市是省级旅游中心地,吉林市、延吉市为副省级旅游中心地,长一白一松组合旅游中心地由长白县城、二道白河镇和松江河镇组合而成,是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中心城镇,与通化市、白山市和白城市共同组成4个地区级旅游中心地。此外,四平、珲春、集安、松原、辽源为地区级旅游次中心地。四、吉林省旅游功能分区
八五”期间:1991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一批国线旅游景点和专线景点。吉林省国线的景点榜上有名的有:伪满洲国皇宫、电 影城、松花湖、龙潭山鹿场、长白山胜景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吉林冰雪旅游被列为专线景区。即开发东起珲春市,沿图们 江、鸭绿江,到集安市的“边境旅游开发带”;建设长白山旅游区、长春旅游区、吉林旅游区、西部草原旅游区“四个旅游区”;办好 长春电影节、吉林雾凇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三大节庆”;推出和完善“十八条旅游线”,即“14318旅游工程” 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特点 1.政府重视,发展环境优化 2.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大 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5.进一步深度开展旅游市场促销 6.行业进一步规范,行业素质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建设以中温带山江湖森林冰雪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国内旅游强省,使吉林省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 的地。 2.阶段目标 近期(2005~2010年)为提升阶段:将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期(2011~2015年)为强化阶段:建设成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国内旅游强省。 远期(2016~2020年)为完善阶段:使吉林省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吉林省于2001年完成了《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第一节 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构想 一、 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 总体目标: 近期建设以中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和冰雪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名省,规划期末(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东北 亚生态旅游区、国内旅游大省和生态旅游强省。 (二) 特色定位: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特色定位必须突出优势,突出重点,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吉林省旅游资源特点、旅游业区位等因 素,将旅游目的地主要特色定位为: 国际知名的中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好的野营踏青胜地; 中国最好的滑雪场和踏雪地,东北亚著名的冰雪旅游胜地; (二)旅游发展定位 1.目的地特色定位 2.旅游业发展定位 二、旅游形象策划 (一)整体感知形象 雾凇天池千古奇观,黑土民俗万种风情。 (二)整体构成形象 万古山水林雪,千载关东人文。 白山松江,林海雪原;关东民族,影都车城;参茸貂皮,黑土田园 ——吉林之旅给您全新体验 (三)战略形象 集温带山江湖森林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度假野营、民俗旅游、产业旅游和边境旅游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型旅游地。 (四)宣传口号 1.整体宣传口号 天池玉宇境,雾凇琼花繁。 长白山绿野白雪,松花江碧水冰晶。 白山松水蔚为大观,林海雪原闻名东亚,关东民族风情万种,影都车城享誉中华,参茸貂皮独傲东北,黑土田园锦绣大地。 (五)重点旅游城市形象设计 长春市:北国春城,伪满遗址。 吉林市:北国江城,凇情雪韵。 延吉市:朝鲜族之乡,长白山神韵。 白山市:原始自然神奇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托起长白山的地方。 通化市:绿色家园,冰雪世界,千年古城,中朝之旅。 白城市:鹤乡白城——尽揽生态之美。 四平市:满族历史辉煌地,解放战争英雄城。 松原市:三江汇流地,满蒙风情区。 吉林省旅游形象定位 吉林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长白山、向海、雾凇; 人文旅游资源以满清遗迹、高句丽文化、科技文化、民俗等为主 长春市旅游形象定位 长春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大方面:冰雪、伪满遗迹、影视文化、汽车文化以及新近较有影响的雕塑文化和节庆会展,而受众对 其感知也围绕这些方面,提出了“森林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雕塑城”及“北国春城”的美誉。总的看 来,长春市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以森林、冰雪、生态为主,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人文旅游资源中以伪满历史和电影、汽车、雕塑等类的 文化为主,各类文化中电影汽车知名度最高,是新中国的摇篮。 三、空间结构总体布局 (一)现状结构 (二)总体布局 吉林省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呈“一主二副四点”的结构。长春市是省级旅游中心地,吉林市、延吉市为副省级旅游中心地,长-白-松 组合旅游中心地由长白县城、二道白河镇和松江河镇组合而成,是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中心城镇,与通化市、白山市和白城市共同组成4 个地区级旅游中心地。此外,四平、珲春、集安、松原、辽源为地区级旅游次中心地。 四、吉林省旅游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