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反之亦然”①。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对复杂系 统的研究,恰恰可以使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 时进一步在方法上做到丰富化、具体化、细致化。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 “现代系统研究可以提供一种更能适当地处理社会文化系统的 复杂性质和动力性质的基础构架”②。近些年来,世界上已经出 现了用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研究历史的工作。人们会问:这种 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在历史唯物主 义的原则指导下,把控制论和系统论作为一种具体方法或工具 来使用,是可以尝试的。当然,这的确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 探索的理论问题。我1这本书,则仅仅是一种尝试。我们力图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应用系统论、控制论方法,从 总体上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具体分析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结构,揭示阶级斗争激化的条件,探讨社会危机与生产力发展 的关系,等等。我们认为,我们的这种尝试和唯心主义史学否 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把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割裂 开来和对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志认为把 控制论、系统论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是简单化丫。 这实际上涉及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的问题。马克 思早就说过:“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 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 它将成为一个科学。”® 然而,要运用控制论、系统论方法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 ① 恩格斯,《社会正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巢第3卷,第 419页, ②日克莱,1967年。传引自冯·贝搭朗非:《一股系统论壁论》。《白然孔学哲 学问丛刊1979作第2!,第3饭。 ⑧马克.思:《」814作经济学一哲学乎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192页。 。9
结构,探索其长期延续的原因,会碰到很多困雉。由于这一问 题的深度和广度包括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所有方面, 其时间尺度涉及到两千余年,所以对这个特火系统的重大历史 现象的研究,人们往往有望而生畏之感。但是,我们发现中国 封建杜会所具有的某些特点,正好为利用控制论、系统论方法 研究历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中国史有两个特点。 第一,中国文明绵亘数千年而始终没有中断过,又有重视历史 的良好文化传统,史料的半富和具体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与 民族都无可比拟的。这些丰富的史料又被历代学者考察研究过。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历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第二,直到近代世界市场形成、国家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 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相对孤立的系统, 不象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是一些互相渗透的开系统。在系统论、 控制论中,研究相对孤立体系的方法比较成熟。中国史的这两 个特点,对我们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条件。科学发展史也充分 表明,那些成功的科学研究最初总是从资料丰富而又是相对孤 立的系统入手,然后再把所得到的认识加以推广的。 这一切给了我们鼓舞和启示:从整体研究和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要比西方封建社会更容葛入 手。 1,4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当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具体方 法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问题时,我们发现,这一古老难 题的令人迷惑之处,有可能一步步清晰起来。 系统论、控制论认为,要理解一个系统,特别是象社会这 ●10·
样的复杂的大系统的整体特征,就必须别析这个系统的结构和 作用机制,也就是分析大系统是由哪些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 统之间又是怎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 会是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由人结成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 而入与人的关系除了血缘关系而外,无非是经济关系、政治关 系、思想文化关系。那么,万史唯物主义在分析社会结构时, 就把它看作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念结构三部分 组成的①(见图1)。图1所示的社会结构框图中的双箭头联线, 代表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调节而又相互适应 的关系。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要 岁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结构的特点,以 及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也即从社会组织方 式上来把握结构的特征。只有理解了这种结构在相互调节方式 上的特点,才能从整体特征上去追溯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原 因。 意识形态结构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图1社:会结构分析框图 ①朱光潜,《上层进的阳点识形态之问关系的所疑。(弹中师范学院学报) 1979年第1期。 11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所谓某一社会的停滞,就是指这个大 系统的结构有着巨大的稳定性。必须指出,稳定性是控制论、 系统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停 顿僵滞和不变的状态,而是指某种结构在运动发展中保持某种 固定形态和基本一致的适应方式。在中国封建杜会的漫长历史 中,其杜会生活,包括生产水平、生产关系、社会组织、文化 教有等各个方面,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它决不是一个停滞 僵死的社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社会组织结构又是处于 不断重建和瓦解的振荡之中。也就是说,从整个形态上看,它 并没有发展到新的结构中去。以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鸦片和 炮舰打开古老帝国的大门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各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仍然微乎其微,没有形成建立新的 社会形态的力量,而是呈现出一种社会结构在变动中保持固有 形态的巨大稳定性。 控制论在研究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时,有·个小分重要的出 发点,这就是它不是从不变性来讨论稳定,它不是去追潮那些 使事物及其关系保持不变的因素。恰恰相反,它从揭示系统内部 各部分之间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动态角度来考察系统的稳定 性。特别是当它研究系统不稳定状态时,注重系统内部会发生 什么变化,哪些不稳定因素被系统内在调节力量克服了,从而 回到稳定状态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对历史研究应该说是富有 启发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条长河,无论是在自然发展史还是社 会发展史中,变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大陆的漂移,宙的膨 胀,物种的遗传变异…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一个社会,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不论它的结构是怎样保守,怎样稳固,它都不能置身 ·12●
于发展变化的长河之外。在一个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意识 形态三个子系统也都在发展变化着并调整着相互关系。尤其是 最活跃的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势必导致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不 适应,从而使社会结构出现不稳定和危机。当三个子系统之间 的关系极不适应,就要求社会变革,即以革命的形式来调整社 会结构。调整的后果会怎么样昵?系统论、控制论的研究指出 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情祝是人们早就熟悉的,旧结构被破坏瓦 解了,失去了恢复的能力,同时,在原有社会结构中,已经形 成了一个新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的结构,革命到来时,新结 构就会取代旧结构,社会演化为新的形态。显然,从原始社会 到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学家 们经常提到的欧洲社会演变过程。控制论指出,大系统的演化还 有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当社会结构中三个子系统编离适应状 态以至于旧结构无法再维持下去时,引起原有旧结构的崩溃,其 后果是消除了各子系统中互不适应的因素,消除和压抑了三个 子系统中尚未成熟的新结构的萌芽,这样就使得大系统回到原 有的适应状态。这种系统由于存在着不断消除和压抑内在不稳 定因素的振荡机制,所以从总体上看结构长期不变。控制论把 这种系统称为超稳定系统(ultrastable system)。它一方面具有 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表现出周期性振荡。也就是说,这种 系统的巨大的稳定性,是依靠它本身具有周期性振荡的调节机 制而得以实现的。这个理论是控制论专家艾什比在五十年代研 究有机体怎样适应环境时提出来的①。 用控制论关于稳态结构的理论来剖析中国封建社会,我们 发现,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在其结构形态上有长期停滞的特点外, ①W,R.Ashby:《Design for a br&i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