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主义文明恰恰是从欧洲高度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和 规模不大的城镇中产生,而在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 封建社会里,资本主义文明却难以产生和发展? 近年来有些文章认为,单一的小农经济是造成中国封建社 会停滞的根源,而这种单·性又主要表现为区别于欧洲农牧混 合经济的单纯农产品生产,欧洲人的食品构成肉食比重大,而 中国人则以吃粮食蔬菜为主。这样,从经营特色到饮食习惯, 把问题推到了非常奇怪而又细小的近乎偶然的因素上了。 黑格尔曾经机地指出:“把历史描绘成阿拉伯式的图案画 当然是显得巧妙的,因为阿拉伯式的图案画上面就是大花朵长 在纤细的茎上,但是,这样来解释历史是非常肤浅的”①。重视 经济原因完全正确,但是重大历史现象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 素或细小的原因,这种方法本身不见得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的。 另一种观点是分析中国封建剥削关系的残酷性,指出这种 剥削制度怎样一次又一次地把农民大众推向死亡线,怎样使生 产发展和积累中断,造成了巾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从生产 关系角度来分析历史现象,显然比单纯寻找经济因素更具有说 服力。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对我国封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及 阶级斗争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特点。无疑,这是我 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基础。但是,这种分析似乎也不能完全令 天信服。难道欧洲的、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剥削关系没有中国封 史社会的残酷吗? 对比一下欧洲的农奴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两者的地位 与生活状况,就不难看出,中国农民的境况一般说来要比欧洲 ①列宁:《哲学笔记。人起也版社1963年版,第169页
农奴的好些。欧洲封建领主对农奴的人身占有受到法律的维 护,甚至对农奴的女儿也享有初夜权,农奴生活极为贫困。但 我国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封建王朝的中、前期,有大量占有少 量耕地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存在,他们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较弱。即使是对奴婢,早在东汉时就有禁.止私杀奴婢的诏令①。 北宋法律中也规定过地主不能直接制裁佃农,佃农还有退佃的 权利②。西汉时,若以货币为标淮,中等人家是十万钱。家貲 不满十万的,有时可受到免租的待遇。若不满于钱的贫家,则 是国家的救济对象③。当然,这些规定并不能准确表示中国封 建社会农民的实际地位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上述对比,只不过 是为了说明任何一种封建制度都是以农民(或农奴)为压榨对 象,残酷性是其本身的特点。因而我们不能把这一适用于封建 剥削制度的普遍特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的特殊原因。 还有一种观点,许多历史学家十分注意中国封建国家的特 点一以强大的中央集权克服分散性。他们认为,这种专制主 义国家组织了巨大的官僚系统,依靠政权力量推行重本抑末、 闭关自守、把盐铁矿及手工业置于官办的经济政策,依靠政权 力量独尊儒术对思想文化严密控制,这些政策有效地延续着封 建制度,遏制了资本主义期芬的出现和发展。这种学说着重从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问 题,并在揭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特点及其如何发挥全而控制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显然,研究是深 化了。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又会发现问题并没有 解决。为什么世界史中绝大多数封建国家都保持着和小农经济 ①《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第1册,第57页。 ② 参见张邦炜:《北宋和佣关系的发展及共影响。《什肃师大学报,19B0年第 3、4期。 ③彭信威,《中菌货币史》上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104页
分散性相适应的分裂割据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却能长期确立 强大统一的专制主义国家政权?人们可能会说:这是由中国是 封建地主经济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形成和维持封 建地主经济,而欧洲却是领主庄园制经济呢?如果研究者们不 想把问题归到细枝未节的因素上去的话,他们文又会回到强大的 政权力量对经济的作用上来。这样,持这一观点的历史学家们 马上会发现,自己的研究被纹进了一张难以摆脱的因果循环论 的大网之中。为了克服这一圆难,研究者们想出各种办法,例 如提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势力的剥削者具有官徐、地主、商 人三位一体的特点,等等。 第四种有相当影响的观点是,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剖 析中国封楚社会。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力图从更广阔的历史背 景,从东西方文明对比、文明起源等方面,来解释中国封建社 会的停滞性。“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史学理 论界一直在热烈地进行着。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也更清楚地 认识到社会结构的丰富多样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指出,马 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前阶级社会~一原始公杜 制形态,是一切文明类型在其历史初期都曾出现过的①。那么, 为什么这种原始形态能在东方长期保存下来呢? 除了上述四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外,还有种种说法。例如说, 中国封建社会是处在一个与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中,它东 濒大洋,西隔高原,西北、北部与东北部则是高山、沙漠、草 原和原始森林。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下,这种 地理环境可以成为对外交流的巨大障碍,是一个容观存在的因 素。但同样的地理条件,从西周到秦汉一千年间,中国社会结 ①参见: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亚细亚韭方式一不成其为河题时时题。 《防史研究980年第2期。 季6◆
构一直在生动器泼地变更着,所谓停滞问题只是发生在秦、汉 建立人一统封建帝国以后的两于年历史中。固此,我们只能说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是一种外部条件。又如还方的学者从人口 一士地的生态关系出发,指出一定的生产水平制约了二者的 比例,造成中国封建社会一次次解体,从而形成了停滞问题。 总之,在深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问题时,各种观点都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于是,有的学者开始怀疑这个古老的 难题提得有没有意义,研究者们是否在没有谜的地方去破谜。 但是,否定一个问题从来此回答一个问题容易得多,这种否定 不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疑团。 1.3现代科学的启示 某些读者或许已经发现,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性问题时 碰到的困难,并不是材料问题,而且大多数观点在所论范围内 都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随着各种观点的深入研究,这一古老 的难题无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复杂性上都显示出迷人的色彩。 历史研究的困难常常在于:对于一些重大历史现象,我们 不难从经济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分别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 来。使历史学家们深感困惑的,不是他们怀疑自己观点的局部 正确性,而是一旦把自已的观点放到整体中、放到历史发展中 去看,就会发现各种原因互为因果而自己不过是抓往历史发展 的链条中的一环而已。 先生们遇到困雄的地方,是不是可以成为学生们前进的起 点呢?在向前迈步之先,我们不妨停下脚步恩考一下。是的, 我们应该在方法论上有所建湖,应该从仅仅分别生经济、政治、 意识形态方面寻找终极原因的方法中摆脱出来,而从三者相互 47
作用、相互关联的角度也即从杜会结构的特点出发,重新探讨 这一古老的雅题。 在我们把社会看作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系统,对其结构进 行整体研究时,是不是可以借助于本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 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呢?早在1914年,列宁就说过:“从自然科学 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 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 加强大了。”①众所周知,系统论、控制论是二十世纪以通讯、 自动化和计算机为特色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们不靶事物 看作相互孤立的因果系列和可以分割处理的机械模式,为研究 错综复杂的事物提供了某些具体的理论和方法。在强调整体研 究的时候,系统论、控制论还特别指出:局部特点相加之和并 不等于鉴休特征,而必须把它们始终作为整个系统的相互依存 的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近三十多年来,系统论、控制论以惊 人的速度成长着,并向各学科领域渗透。而我们,恰好正是被 人们称作横断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的同龄人。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堆物主义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在谈到因果关系时,特别强调了从总联系的角度来考察 问题。他说:“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 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 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蔡,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 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 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的,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 ①列宁,《又一次消识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