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2015 第42卷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总第218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8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王德强唐菓肖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藏学研究中心,昆明 〔摘要)近年来,云南藏区已有农民进城务工,堿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进城 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原因。为了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本文以对迪庆 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413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更强;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居的 意愿有显著影响;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城镇配套设施及劳 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域农民工进堿定居的意愿,等等。进而提出了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 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进入成本;统筹 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进城定居;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15)01403549 DOI:10.15970jcnk.1005-85752015.01.006 城镇化是农民工源源不断融入城镇的过程。态,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了众多欧美发达国 根据2013年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家;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 信息,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9亿人,其立场也指出,城市与乡村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①特别是新生代农民通过建造“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 工更加期望融入城镇、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体。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因此,有序引导农民工在城方式,麦克·道格拉斯( Mike douglass)通过对 市定居、落户,已成为稳步推进城镇化的主题 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 同时,农民工进城定居问题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往往伴随着农村的老龄 的工作重点。 化、乡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因而采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1898年,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向T 设想,他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有缺陷,主张用城乡 Scarlett Epstein, David Jezeph认为当代发展中国 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家大多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采取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王德强(1964—),男(藏族),云南香格里拉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藏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菓(1991-一),女(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肖思(1990—),女(汉族),云南西双版纳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 l4AMZ003)的阶段性成果
2015 年第 1 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2015 第 42 卷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42 ( 总第 218 期)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8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王德强 唐 菓 肖 思 (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藏学研究中心,昆明 650500) 〔摘 要〕 近年来,云南藏区已有农民进城务工,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进城 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原因。为了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本文以对迪庆 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 413 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 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更强; 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居的 意愿有显著影响; 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 城镇配套设施及劳 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域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等等。进而提出了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 和职业技能; 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查;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进入成本; 统筹 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进城定居;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 ( 2015) 01-0035-09 〔收稿日期〕 2013—09—19 〔作者简介〕王德强 ( 1964—) ,男 ( 藏族) ,云南香格里拉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藏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菓 ( 1991—) ,女 ( 彝族) ,云南楚雄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肖思 ( 1990—) ,女 ( 汉族) ,云南西双版纳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 ( 项目编号: 14AMZ003) 的阶段性成果。 城镇化是农民工源源不断融入城镇的过程。 根据 2013 年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信息,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 2. 69 亿人,其 中外出的农民工 1. 66 亿人。[1]特别是新生代农民 工更加期望融入城镇、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因此,有序引导农民工在城 市定居、落户,已成为稳步推进城镇化的主题; 同时,农民工进城定居问题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 的工作重点。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1898 年,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 设想,他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有缺陷,主张用城乡 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 态,这种思 想 在 当 时 影 响 了 众 多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2]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 立场也指出,城市与乡村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建造 “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 一体。[3]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 方式,麦克·道格拉斯( Mike Douglass) 通过对 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 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往往伴随着农村的老龄 化、乡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 因而采 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 系统 可 以 促 进 区 域 城 乡 经 济 共 同 增 长。[4] T 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 认为当代发展中国 家大多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采取 53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15.01.006
城市偏向( Urban bias)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领先地位的目标。 的发展,其结果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 为了解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 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所以他们素,本课题组于2012年1-3月对迪庆州香格里 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拉县的建塘镇、虎跳峡镇、格咱乡、尼西乡,德 域、乡村增长中心、城市中心,通过城乡之间的钦县奔子栏镇、羊拉乡和佛山乡的413名返乡过 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 节的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在413例样本中,男 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性外出就业人口344人,女性外出就业人口69 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人;男性人口中,17-30岁的187人;女性人口 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总之,国外中,17-30岁的47人。小学文化程度132人 学者的研究突出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小城镇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51人。藏族376人,占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桥梁作用。 样本总数数的91%;傈僳族占样本总数的5% 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推陈出新,张占斌阐彝族占样本总数的3%;汉族4人,占样本总数 述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并作了详细解的1%。已婚262人;未婚人142人;离异3人 读。阴马永欢认为新型城镇化特征是在经济上实丧偶6人。 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 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 云南藏区农民工收入状况描述 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四化”同 (一)就业地点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 不同的就业地点会给就业人员带来不同的收 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入,这既可反映收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 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可揭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的缘 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陈美球认由。对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 为,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 入均值及差异比较表明,月收入均值在省内呈现 体化的重要保障。 出就业地离居住村落越远,行政层级越高,则收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入就越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省府或省内就业 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城的直接原因。的农民工收入均值达到73286元,同时也高于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梳理了云南藏区影响农民在省外就业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从标准差可以看 工进城定居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出,样本数据中在州府或州内就业的务工农民收 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入差距最大,其他地区收入差距呈现相近的特 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迪征。(见附表1) 庆藏族自治州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由于江 河的切割作用,地貌起伏,山高谷深,加之逐水 表1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 草而居的传统,形成了高度分散的居住格局。这 员月收入均值及差异比较(元) 种聚落方式深刻的制约着乡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和 就业地点 均值 标准差 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加剧了 本村内 2970.0 2994.5 区域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变,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 本乡镇内 2347 1795.9 瓶颈;因此聚集经济要素,收缩该区域人类活动 的平面空间,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云南藏区跨越式 本县内 3305.3 发展的必然选择。迪庆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本州内 5022.3 7028.5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 本省内 7328.6 5382.1 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省外 4960 3821.4 32%以上;“十二五”后,每年提高1.5个百分 点,到2020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 (二)劳动时间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镇化水平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在全国藏区处于 劳动时间与收入的相关描述,旨在考察劳动
城市偏向 ( Urban bias) 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 的发展,其结果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 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所以他们 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 域、乡村增长中心、城市中心,通过城乡之间的 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5] 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 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 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 展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6]总之,国外 学者的研究突出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小城镇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推陈出新,张占斌阐 述了新 型 城 镇 化 的 重 要 意 义,并 作 了 详 细 解 读。[7]马永欢认为新型城镇化特征是在经济上实 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 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 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 “四化”同 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 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 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8] 陈美球认 为,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 体化的重要保障。[9]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城的直接原因。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梳理了云南藏区影响农民 工进城定居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 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迪 庆藏族自治州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由于江 河的切割作用,地貌起伏,山高谷深,加之逐水 草而居的传统,形成了高度分散的居住格局。这 种聚落方式深刻的制约着乡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和 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加剧了 区域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变,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 瓶颈; 因此聚集经济要素,收缩该区域人类活动 的平面空间,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云南藏区跨越式 发展的必然选择。迪庆州 “十二五”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 高 2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32% 以上; “十二五”后,每年提高 1. 5 个百分 点,到 2020 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40% 以上,城 镇化水平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在全国藏区处于 领先地位的目标。 为了解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 素,本课题组于 2012 年 1 - 3 月对迪庆州香格里 拉县的建塘镇、虎跳峡镇、格咱乡、尼西乡,德 钦县奔子栏镇、羊拉乡和佛山乡的 413 名返乡过 节的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在 413 例样本中,男 性外出就业人口 344 人,女性外出就业人口 69 人; 男性人口中,17 - 30 岁的 187 人; 女性人口 中,17 - 30 岁的 47 人。小学文化程度 132 人;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 51 人。藏族 376 人,占 样本总数数的 91% ; 傈僳族占样本总数的 5% ; 彝族占样本总数的 3% ; 汉族 4 人,占样本总数 的 1% 。已婚 262 人; 未婚人 142 人; 离异 3 人; 丧偶 6 人。 一、云南藏区农民工收入状况描述 ( 一) 就业地点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不同的就业地点会给就业人员带来不同的收 入,这既可反映收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 可揭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的缘 由。对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 入均值及差异比较表明,月收入均值在省内呈现 出就业地离居住村落越远,行政层级越高,则收 入就越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省府或省内就业 的农民工收入均值达到 7328. 6 元,同时也高于 在省外就业农民工的平均收入; 从标准差可以看 出,样本数据中在州府或州内就业的务工农民收 入差距最大,其他地区收入差距呈现相近的特 征。( 见附表 1) 表 1 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 人员月收入均值及差异比较 ( 元) 就业地点 均值 标准差 本村内 2970. 0 2994. 5 本乡镇内 2347. 1 1795. 9 本县内 3305. 3 2768. 3 本州内 5022. 3 7028. 5 本省内 7328. 6 5382. 1 省外 4960 3821. 4 ( 二) 劳动时间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劳动时间与收入的相关描述,旨在考察劳动 63
强度与收入的关系。为了考察云南藏区农民工劳筑、加工业、导游、保安、采矿、服务、环 动强度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每月工作的小时数卫等 作为变量,按每月30天,每周有双休日,每天 工作8小时,则每月的工作小时数为176小时 表3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元) 计;按每月30天,每周有单休日,每天工作8 行业类型 标准差 小时,则每月工作小时数为208小时计;按每月 交通运输 30天,每周无休息日,每天工作8小时,则每 筑 月工作小时数为240小时计。每月工作小时数与 其他 20.4 41.5 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明,样本中月工作小时数在 加工业 18.2 0-176区间,月收入均值最大,达到4406.5 导游 9.1 元;月工作小时数在177-208区间,月收入均 保安 值最小,仅有3101.7;另外,月工作小时数为 采矿 209-240时,标准差最高,说明在这一工作时 服务 16.4 长内,劳动者月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以上数据表 环卫 6.2 明,样本中农民工月收入并非随着月工作小时数 的增加而提高。(见附表2)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的比较表 明,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小时工资均值较 表2每月工作小时数与月收入(元)的相关考察 高,达到每小时20元以上;服务业、环卫工的 月工作小时数(时/月) 均值 标准差 小时工资均值较低,其中,从事环卫的农民工每 6536.1 小时收入仅有8.3元;建筑行业的人均小时工资 3101.7 3158.9 标准差最高,说明建筑业人均小时工资差异较 209-240 3851.3 8659.5 大。(见附表3) 241-600 3481.3 (四)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 (三)不同行业间小时工资的差异描述 描述 近年来,行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成为社 文化程度影响着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选择, 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云南藏区外出就业农民来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能够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说,选择不同的行业对其收入有较大影响。在本和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 次问卷调查中,行业类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建工也可以起到弥补文化程度之不足。 表4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元)的相关描述 职业培训状况 指 小学以下 小学 高中含中专高中以上 未受过职业培训 3224.3 4012.2 2473.9 3713.9 3927.3 标准差 3323.1 6530.8 2131.7 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4660 3286.8 3678.6 3808.6 标准差 1948.8 1372.3 3167.9 3181.5 3306.7 对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五)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同等文化程度下受过职业培 不同的外出就业方式也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 训的劳动者比未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收入更加重要因素。对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 平衡,并在小学以下的组别中职业培训对提高收明,样本农民中自发外出的劳动者月收入均值最 入水平有显著作用。这说明,通过加强职业培训高,达到4465.9元,但变异系数也最高,说明 可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见附表4)此种外出方式下的人均收入较高,但是内部差异
强度与收入的关系。为了考察云南藏区农民工劳 动强度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每月工作的小时数 作为变量,按每月 30 天,每周有双休日,每天 工作 8 小时,则每月的工作小时数为 176 小时 计; 按每月 30 天,每周有单休日,每天工作 8 小时,则每月工作小时数为 208 小时计; 按每月 30 天,每周无休息日,每天工作 8 小时,则每 月工作小时数为 240 小时计。每月工作小时数与 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明,样本中月工作小时数在 0 - 176 区 间,月 收 入 均 值 最 大,达 到 4406. 5 元; 月工作小时数在 177 - 208 区间,月收入均 值最小,仅有 3101. 7; 另外,月工作小时数为 209 - 240 时,标准差最高,说明在这一工作时 长内,劳动者月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以上数据表 明,样本中农民工月收入并非随着月工作小时数 的增加而提高。( 见附表 2) 表 2 每月工作小时数与月收入 ( 元) 的相关考察 月工作小时数 ( 时/月) 均值 标准差 0 - 176 4406. 5 6536. 1 177 - 208 3101. 7 3158. 9 209 - 240 3851. 3 8659. 5 241 - 600 3481. 3 2997. 8 ( 三) 不同行业间小时工资的差异描述 近年来,行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云南藏区外出就业农民来 说,选择不同的行业对其收入有较大影响。在本 次问卷调查中,行业类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建 筑、加 工 业、导 游、保 安、采 矿、服 务、环 卫等。 表 3 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 ( 元) 行业类型 均值 标准差 交通运输 25 23. 9 建筑 22 54. 6 其他 20. 4 41. 5 加工业 18. 2 14. 3 导游 16. 7 9. 1 保安 16. 5 26. 9 采矿 13. 4 5. 7 服务 12. 7 16. 4 环卫 8. 3 6. 2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的比较表 明,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小时工资均值较 高,达到每小时 20 元以上; 服务业、环卫工的 小时工资均值较低,其中,从事环卫的农民工每 小时收入仅有 8. 3 元; 建筑行业的人均小时工资 标准差最高,说明建筑业人均小时工资差异较 大。( 见附表 3) ( 四) 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 描述 文化程度影响着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选择,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能够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和收入较高的职业; 同时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 工也可以起到弥补文化程度之不足。 表 4 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 ( 元) 的相关描述 职业培训状况 指标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含中专 高中以上 未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3224. 3 4012. 2 2473. 9 3713. 9 3927. 3 标准差 3323. 1 6530. 8 2470. 7 1936. 2 2131. 7 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4660 3286. 8 3678. 6 3850. 5 3808. 6 标准差 1948. 8 1372. 3 3167. 9 3181. 5 3306. 7 对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同等文化程度下受过职业培 训的劳动者比未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收入更加 平衡,并在小学以下的组别中职业培训对提高收 入水平有显著作用。这说明,通过加强职业培训 可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见附表 4) ( 五) 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不同的外出就业方式也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 重要因素。对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 明,样本农民中自发外出的劳动者月收入均值最 高,达到 4465. 9 元,但变异系数也最高,说明 此种外出方式下的人均收入较高,但是内部差异 73
较大;自发外出的农民工包括了自己从事经营的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0.5%的农民工愿意进 农民。而政府组织外出的农民工月收入均值相对城定居;在缴纳了工伤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 较高,且变异系数也较低,说明此种外出方式下工中,有75.5%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 的人均收入较高且均衡。此外,中介介绍、亲友纳了医疗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介绍外出的农民工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同时也较62.7%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失业 为不均衡。 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2.6%的农民 因此,加强政府对外出就业农民工的组织和工愿意进城定居(见附表6)。从影响程度看 中介服务,将有助于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带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 动更多具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外出就业。 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 (六)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而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显示,在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云南藏区农民普遍参与 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月收入高了新农合,对医疗保险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以 于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其及工伤保险由于工伤发生概率较小,弱化了进 中在民营经济就业的农民工月收入最高,为城务工者的保险意愿有关。 3932.4元,但是标准差较大,说明其收入并不 (二)外出方式与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均衡。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农民 对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工月收入,标准差较小,说明其月收入较为稳察显示,在几种外出方式中,政府组织外出就业 定。(见附表5)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最高,达到 87.1%。而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外出方式的样本 表5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元) 人群该比例明显较低,特别是自发外出务工的藏 单位性质 均值 标准差 区农民工,有较高比例的劳动者不愿意进城定 个体私营 3830.7 6150.0 居。卡方检验显示外出方式对农民进城定居意愿 民营经济 3932.4 具有显著影响(见附表7)。可以推测由于政府 国有企业 (机构)组织的外出方式能使务工者收入相对较 行政事业 3371.7 2583.9 高、较为均衡,提供五险一金比例也较高,对于 外出就业农民工来说,工作及收入均相对稳定 因此,农民工考虑定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二、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三)单位性质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多样的,以下 对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析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 的因素作初步梳理 位务工的藏区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 (一)社会保障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73.6%和81.1%;而在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中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务工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分别为494% 在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和64.2%。且卡方值检验显著(见附表8)。表 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云南藏区用人单位缴纳五明农民工务工单位的状况对其进城定居意愿有显 险一金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著影响。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用 表明,样本数据中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情况工制度较为规范,其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对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在统计上有显著影响。岗位和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些单位务工的 其中,在缴纳了生育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农民对未来较有信心,也更愿意进城定居。因 中,有90%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此,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民 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2.5 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将有助于农民工进城 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养老保险的单定居
较大; 自发外出的农民工包括了自己从事经营的 农民。而政府组织外出的农民工月收入均值相对 较高,且变异系数也较低,说明此种外出方式下 的人均收入较高且均衡。此外,中介介绍、亲友 介绍外出的农民工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同时也较 为不均衡。 因此,加强政府对外出就业农民工的组织和 中介服务,将有助于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带 动更多具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外出就业。 ( 六)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显示,在 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月收入高 于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 其 中在民 营 经 济 就 业 的 农 民 工 月 收 入 最 高,为 3932. 4 元,但是标准差较大,说明其收入并不 均衡。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农民 工月收入,标准差较小,说明其月收入较为稳 定。( 见附表 5) 表 5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 ( 元) 单位性质 均值 标准差 个体私营 3830. 7 6150. 0 民营经济 3932. 4 7146. 3 国有企业 3303. 1 2834. 4 行政事业 3371. 7 2583. 9 二、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多样的,以下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 的因素作初步梳理。 ( 一) 社会保障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 在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 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云南藏区用人单位缴纳五 险一金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表明,样本数据中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情况 对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在统计上有显著影响。 其中,在缴纳了生育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 中,有 90%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 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2. 5% 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养老保险的单 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0. 5% 的农民工愿意进 城定居; 在缴纳了工伤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 工中,有 75. 5%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 纳了医 疗 保 险 的 单 位 就 业 的 农 民 工 中,有 62. 7%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失业 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2. 6% 的农民 工愿意进城定居 ( 见附表 6) 。从影响程度看, 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 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 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云南藏区农民普遍参与 了新农合,对医疗保险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以 及工伤保险由于工伤发生概率较小,弱化了进 城务工者的保险意愿有关。 ( 二) 外出方式与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对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察显示,在几种外出方式中,政府组织外出就业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最高,达 到 87. 1% 。而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外出方式的样本 人群该比例明显较低,特别是自发外出务工的藏 区农民工,有较高比例的劳动者不愿意进城定 居。卡方检验显示外出方式对农民进城定居意愿 具有显著影响 ( 见附表 7) 。可以推测由于政府 ( 机构) 组织的外出方式能使务工者收入相对较 高、较为均衡,提供五险一金比例也较高,对于 外出就业农民工来说,工作及收入均相对稳定, 因此,农民工考虑定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 三) 单位性质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对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 析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 位务工的藏区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 73. 6% 和 81. 1% ; 而在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中 务工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分别为 49. 4% 和 64. 2% 。且卡方值检验显著 ( 见附表 8) 。表 明农民工务工单位的状况对其进城定居意愿有显 著影响。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用 工制度较为规范,其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岗位和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些单位务工的 农民对未来较有信心,也更愿意进城定居。因 此,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民 工在城 镇 的 就 业 环 境,将有助于农民工进城 定居。 83
表6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变量 愿意进城定居不愿意进城定居未考虑过总计 是 16.3 3.3 单位是否提供养老保险 否 33.6 不知道37.7 总计 31.6 9.4 100 Person卡方=48.714P=0.000 单位是否提供工伤保险 不知道43.7 50.7 5.6 总计 31.6 Person卡方=32.808P=0.000 是 62.7 31.1 6.2 单位是否提供医疗保险 否 不知道53.2 42.6 总计 earson卡方=9.830P=0.043 57.6 29.7 单位是否提供失业保险 不知道|42.1 52.6 总计 58.9 100 Pearson卡方=35.563P=0.000 是 否 29.6 100 单位是否提供生育保险 不知道43.8 总计58 Pearson卡方=32.286P=0.000 82.5 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公积金 29. 不知道43.0 7.0 总计 58.9 31.6 100 卡方=30.809P=0.00 表7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外出方式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政府(机构)组织 中介组织介绍 80.0 20.0 0 亲朋好友介绍 58.7 11.5 自发 其他 9 28.6 Pearson卡方=44.585P=0.000 表8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私营 49.4 38.6 12.0 民营经济 64.2 国有企业 73.6 20.8 行政事业81.1 13.2 总计 31.6 Pearson卡方=26.013P=0.000
表 6 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 % ) 变量 愿意进城定居 不愿意进城定居 未考虑过 总计 单位是否提供养老保险 是 80. 5 16. 3 3. 3 100 否 52. 5 33. 6 13. 9 100 不知道 37. 7 58. 5 3. 8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rson 卡方 = 48. 714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工伤保险 是 75. 5 17. 5 7. 0 100 否 52. 5 35. 0 12. 5 100 不知道 43. 7 50. 7 5. 6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rson 卡方 = 32. 808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医疗保险 是 62. 7 31. 1 6. 2 100 否 56. 8 29. 5 13. 7 100 不知道 53. 2 42. 6 4. 3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9. 830 P = 0. 043 单位是否提供失业保险 是 82. 6 15. 9 1. 5 100 否 57. 6 29. 7 12. 6 100 不知道 42. 1 52. 6 5. 3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5. 563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生育保险 是 90 7. 5 2. 5 100 否 58. 8 29. 6 11. 6 100 不知道 43. 8 51. 3 5. 0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2. 286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公积金 是 82. 5 15. 9 1. 6 100 否 58. 5 29. 4 12. 1 100 不知道 43. 0 50 7. 0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0. 809 P = 0. 000 表 7 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 % ) 外出方式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总计 政府 ( 机构) 组织 87. 1 8. 6 4. 3 100 中介组织介绍 80. 0 20. 0 0 100 亲朋好友介绍 58. 7 29. 8 11. 5 100 自发 48. 5 41. 8 9. 7 100 其他 42. 9 28. 6 28. 6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44. 585 P = 0. 000 表 8 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 % ) 单位性质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总计 个体私营 49. 4 38. 6 12. 0 100 民营经济 64. 2 29. 9 6. 0 100 国有企业 73. 6 20. 8 5. 7 100 行政事业 81. 1 13. 2 5. 7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26. 013 P = 0. 000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