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 与基层人大选举 刘欣朱妍 提要: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民人大选举中人们 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作者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该 理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阶层政治的社会心理 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 差异的自助法对CC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 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 票;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 层;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归纳这些研究发现,并 进一步整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心理解释,作者认为阶层利益不但是联系阶层地 位与投票行为的机制,还通过阶层认同阐明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间的因果关 联;阶层政治论是分析当前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理论工具。 关键词:社会阶层收入阶层认同基层人大选举投票行为 已有的关于中国民众在基层人大选举中投票行为的研究,主要根据 人们的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对国家政权的认同等主观因素来解释 其投票行为差异(Shi,l99;Chen& Zhong,2002);而人们的客观阶层地 位与其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经典政治社会学的议题似乎被忽视了。 经典政治社会学把阶层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置于核心地位,并通过 阶层成员的共同利益、阶层认同等来阐明阶层地位对政治行为产生影 响的机制( Lipset et al.,1954;李普塞特,1995,1997; Campbell et al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晢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題攻关项目“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 (o8D024)、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1 SHKXZDO08)的资助。本文主要内容曾在“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2010年11 月6-7日,上、“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0年12月25-26日 北京)、中国社会学会2011学术年会“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2011年 月23-24日,南昌)等研讨会上报告。作者感谢陈志柔、 Deborah davis、黄荣贵、李路路 李春玲、李煜、张力以及本刊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或评论。文責由作者自负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 ( 08JZD0024) 、复 旦 大 学“985 工 程 ”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2011SHKXZD008) 的资助。本文主要内容曾在“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2010 年 11 月 6 - 7 日,上海)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 2010 年 12 月 25 - 26 日, 北京) 、中国社会学会 2011 学术年会“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 2011 年 7 月 23 - 24 日,南昌) 等研讨会上报告。作者感谢陈志柔、Deborah Davis、黄荣贵、李路路、 李春玲、李煜、张力以及本刊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或评论。文责由作者自负。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 与基层人大选举* 刘 欣 朱 妍 提要: 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民人大选举中人们 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作者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该 理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阶层政治的社会心理 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 差异的自助法对 CGSS2006 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 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 票; 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 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 层; 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归纳这些研究发现,并 进一步整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心理解释,作者认为阶层利益不但是联系阶层地 位与投票行为的机制,还通过阶层认同阐明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间的因果关 联; 阶层政治论是分析当前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理论工具。 关键词: 社会阶层 收入 阶层认同 基层人大选举 投票行为 已有的关于中国民众在基层人大选举中投票行为的研究,主要根据 人们的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对国家政权的认同等主观因素来解释 其投票行为差异( Shi,1999; Chen & Zhong,2002) ; 而人们的客观阶层地 位与其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经典政治社会学的议题似乎被忽视了。 经典政治社会学把阶层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置于核心地位,并通过 阶层成员的共同利益、阶层认同等来阐明阶层地位对政治行为产生影 响的机制( Lipset et al. ,1954; 李普塞特,1995,1997; Campbell et al. , 34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1960; Manza et al.1995)。而新政治社会学则持反阶层政治论的观 点,强调阶层政治在后工业社会中因劳工阶层的贵族化、后物质主义价 值观的形成,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出现而式微,甚至不复存在(Oe 1985; Whiteley,1986; Manza et al.,1995; Inglehart,1997)。我们认为,对 于处于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社会而言,反阶层政治论或阶层政治终结论 者所指出的导致阶层政治式微的原因并不符合现实 在30余年的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均等化( Parish, 1984)向阶层化的转变(李培林编,1995;陆学艺主编,2002,2010;李 强,2009)。公有产权制度的改革、私有产权制度的合法化和扩张、户 籍制度、劳动身份制度的变化导致了阶层结构的转型(刘欣,2010b) 社会大转变( Burawoy,2000)正塑造着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和不平等(沈 原,2007);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吴敬琏,2009),社会上下层之间有两极 分化乃至断裂的趋势(孙立平,2003)。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社会目 前正处于劳资矛盾突出的“政治经济学时代”(卢周来,2005;吴敬琏, 2009)。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源于不同阶层的社会力量(刘欣, 2009)。一些研究也显示,中国不同阶层间在阶层意识、社会态度、政 治诉求和政治参与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刘欣,2002;李培林等, 2005;张翼,2008;Cai,2005;Chen&Lu,2006;Li,2006;李春玲,2011)。 本文试图循着阶层政治论的基本思路,以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 查(CGSS2006)数据为主要依据,考察不同阶层在基层人大选举中投票 行为的差异,并揭示这种差异形成的机制。 阶层与投票行为 政治社会学对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 着中产阶层与劳工阶层在投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别这一议题展开的 ( Evans,1993; Manza et al.,1995)。①已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与投票 行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中产阶层在选举中倾向于支持右派政 党,而劳工阶层则倾向于支持左派政党。对社会阶层与投票行为之间 ①由于抽样调查中所能抽到的社会上层的样本量总是很小,因此,研究者常把上层抛开,着 重考察中产阶层与劳工阶层之间的差异( Erikson& goldthorpe,1992)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1960; Manza et al. ,1995) 。而新政治社会学则持反阶层政治论的观 点,强调阶层政治在后工业社会中因劳工阶层的贵族化、后物质主义价 值观的形成,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出现而式微,甚至不复存在( Offe, 1985; Whiteley,1986; Manza et al. ,1995; Inglehart,1997) 。我们认为,对 于处于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社会而言,反阶层政治论或阶层政治终结论 者所指出的导致阶层政治式微的原因并不符合现实。 在 30 余年的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均等化( Parish, 1984) 向阶层化的转变( 李培林编,1995; 陆学艺主编,2002,2010; 李 强,2009) 。公有产权制度的改革、私有产权制度的合法化和扩张、户 籍制度、劳动身份制度的变化导致了阶层结构的转型( 刘欣,2010b) ; 社会大转变( Burawoy,2000) 正塑造着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和不平等( 沈 原,2007) ; 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吴敬琏,2009) ,社会上下层之间有两极 分化乃至断裂的趋势( 孙立平,2003) 。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社会目 前正处于劳资矛盾突出的“政治经济学时代”( 卢周来,2005; 吴敬琏, 2009) 。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源于不同阶层的社会力量( 刘欣, 2009) 。一些研究也显示,中国不同阶层间在阶层意识、社会态度、政 治诉求和政治参与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刘欣,2002; 李培林等, 2005; 张翼,2008; Cai,2005; Chen & Lu,2006; Li,2006; 李春玲,2011) 。 本文试图循着阶层政治论的基本思路,以 2006 年全国综合社会调 查( CGSS2006) 数据为主要依据,考察不同阶层在基层人大选举中投票 行为的差异,并揭示这种差异形成的机制。 一、阶层与投票行为 政治社会学对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 着中产阶层与劳工阶层在投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别这一议题展开的 ( Evans,1993; Manza et al. ,1995) 。①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与投票 行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中产阶层在选举中倾向于支持右派政 党,而劳工阶层则倾向于支持左派政党。对社会阶层与投票行为之间 35 论 文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① 由于抽样调查中所能抽到的社会上层的样本量总是很小,因此,研究者常把上层抛开,着 重考察中产阶层与劳工阶层之间的差异( Erikson & Goldthorpe,1992)
社会学研究 2011.6 存在这种稳定联系的机制,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Manza et al.4995) 理性选择的解释认为,不同阶层成员在选举中的投票行为主要是 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Eulau,1955; lipset et al.,1954;李普塞特, 1995,1997)。劳工阶层居于被支配的阶层地位,希望通过国家干预和 再分配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选举中会倾向于支持左派政党 (强调国家干预);小资产者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由市场的存在,在选 举中会倾向于支持右派政党(强调自由放任);白领中产阶层虽与劳工 阶层同样处于受雇的地位,但较劳工阶层有着更大的管理支配权,也有 着更稳定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因此较劳工阶层趋于保守而支持右派 政党( Heath et al.,1985; Heath et al.,.2003; Bartle,l998)。大量的经验 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解释( Franklin& Mughan,1978; Weaklien& Heath,1994; Van der Waal et al.,2007)。然而,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中 产阶层有一定比例的人会投票给左翼民主政党,而劳工阶层也有一定 比例的人会支持右翼保守政党( Achterberg& Houtman,2006; Whiteley, 986) 强调阶层意识重要性的社会心理解释( Campbell et al.,1960)试图 阐明为什么部分选民的投票倾向与其客观阶层地位不一致。持这一观 点的学者认为,选民的客观阶层地位是否会影响选举行为要受到一些 条件的制约;具备了这些条件,阶层地位才起作用。而只有当人们意识 到自己的阶层归属时,选民的客观阶层属性才会影响他们的投票行为 上述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机制虽不相同,但都属阶层政治论的范畴 强调阶层地位对政治行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反阶层政治 论者提出了与之相左的观点。他们认为,阶层与党派倾向、投票行为之 间的联系正在削弱,阶层政治有“解盟”( de-alignment)趋势;甚至断言 阶层不再是理解和预测选民行为的工具( Clark et al.,2001)。而阶层 政治式微,是由后工业社会劳工阶层的贵族化、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 成,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出现所导致的(Oe,l985; Whiteley,1986;Mana etal.,1995; Inglehart,1997)。一些经验研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选民的 政治态度、投票行为与其客观阶层地位并不一致:部分工人将选票投给 了保守党派,而中产阶层的部分成员也在选举中加入了左派阵营(Acht- edberg& Houtman,2006; Whiteley,986)。他们认为,一些“非阶层的”因 素比如地区间差异( Johnston&Pate192)、选民的性格特质(Deny& Doyle,2008; Whiteley,1986)、民众的政治知识和素养( Heath& Tilley,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存在这种稳定联系的机制,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Manza et al. ,1995) 。 理性选择的解释认为,不同阶层成员在选举中的投票行为主要是 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Eulau,1955; Lipset et al. ,1954; 李普塞特, 1995,1997) 。劳工阶层居于被支配的阶层地位,希望通过国家干预和 再分配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选举中会倾向于支持左派政党 ( 强调国家干预) ; 小资产者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由市场的存在,在选 举中会倾向于支持右派政党( 强调自由放任) ; 白领中产阶层虽与劳工 阶层同样处于受雇的地位,但较劳工阶层有着更大的管理支配权,也有 着更稳定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因此较劳工阶层趋于保守而支持右派 政党( Heath et al. ,1985; Heath et al. ,2003; Bartle,1998) 。大量的经验 研究 结 果 支 持 了 这 种 解 释 ( Franklin & Mughan,1978; Weakliem & Heath,1994; Van der Waal et al. ,2007) 。然而,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中 产阶层有一定比例的人会投票给左翼民主政党,而劳工阶层也有一定 比例的人会支持右翼保守政党( Achterberg & Houtman,2006; Whiteley, 1986) 。 强调阶层意识重要性的社会心理解释( Campbell et al. ,1960) 试图 阐明为什么部分选民的投票倾向与其客观阶层地位不一致。持这一观 点的学者认为,选民的客观阶层地位是否会影响选举行为要受到一些 条件的制约; 具备了这些条件,阶层地位才起作用。而只有当人们意识 到自己的阶层归属时,选民的客观阶层属性才会影响他们的投票行为。 上述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机制虽不相同,但都属阶层政治论的范畴, 强调阶层地位对政治行为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反阶层政治 论者提出了与之相左的观点。他们认为,阶层与党派倾向、投票行为之 间的联系正在削弱,阶层政治有“解盟”( de-alignment) 趋势; 甚至断言 阶层不再是理解和预测选民行为的工具( Clark et al. ,2001) 。而阶层 政治式微,是由后工业社会劳工阶层的贵族化、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 成,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出现所导致的( Offe,1985; Whiteley,1986; Manza et al. ,1995; Inglehart,1997) 。一些经验研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选民的 政治态度、投票行为与其客观阶层地位并不一致: 部分工人将选票投给 了保守党派,而中产阶层的部分成员也在选举中加入了左派阵营( Achterberg & Houtman,2006; Whiteley,1986) 。他们认为,一些“非阶层的”因 素,比如地区间差异( Johnston & Pattie,1992) 、选民的性格特质( Denny & Doyle,2008; Whiteley,1986) 、民众的政治知识和素养( Heath & Tilley, 36 社会学研究 2011. 6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2003; iglehart,1997)等,对投票行为的差异更具解释力 学界关于是否出现了阶层政治消解的争论仍在进行中。针对反阶 层政治论者的挑战,阶层政治论的捍卫者认为,他们对阶层的分类和阶 层投票率的测量都过于粗糙,因而,其阶层政治式微的错误判断是由这 种粗糙的分类和方法所导致的( Evans,1993; Brandy,2000: Manza et al.,1995)。使用更有效的方法,所得结论则截然不同( Franklin& Mughan, 1978; Weakliem Heath, 1994; Van der Waal et al., 2007). 此,阶层政治不但依然有效,而且,那些被看作非阶层因素的解释也完 全可以置于阶层分析的框架内做出阐明( Weeden,2002) 对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而言,前述反阶层政治论所断言的 阶层政治式微的主要原因是不切合现实的( Szelenyi et al.,1996, 1997)。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劳工阶层的队伍还在扩大(陆学艺, 2010;陆学艺主编,2010;李强,2009),中产阶层的队伍依然较小(刘 欣、马磊,2011),还谈不上工人阶层的中产化、贵族化。市场机制的刺 激激发了人们一夜致富的心态,个人利益追求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 重要的目标(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而不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流 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吴敬琏,2009)、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陆学 艺主编,2010;李强,200),以及私有产权的合法化使劳资关系成了社会 矛盾的一个焦点(蔡禾等,2009;吴忠民,2006;于建嵘,2007)。中国正在 由改革前的均等化社会转向一个阶层化社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人 们的政治行为,是不能对阶层分化的现实视若无睹的。因此,我们在本 文中将检验阶层政治论的适用性并拓展其解释思路。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划分 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学者们提出或引介了不同的方法(比 如,陆学艺主编,2002;李培林、张翼,2008;李强,2010;李路路、李升 2007;刘欣,2007,2010a;李春玲,2009;林宗弘、吴晓刚2010)。这里采 用刘欣(2007,2010b)的阶层分析框架,因其分析框架更多地关注了公 共权力在阶层分化中的作用。 刘欣(2005a,2007,2010b)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权力与市 场能力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社会成员因公共权力和市场能力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2003; Inglehart,1997) 等,对投票行为的差异更具解释力。 学界关于是否出现了阶层政治消解的争论仍在进行中。针对反阶 层政治论者的挑战,阶层政治论的捍卫者认为,他们对阶层的分类和阶 层投票率的测量都过于粗糙,因而,其阶层政治式微的错误判断是由这 种粗糙的分类和方法所导致的( Evans,1993; Prandy,2000; Manza et al. ,1995) 。使用更有效的方法,所得结论则截然不同 ( Franklin & Mughan,1978; Weakliem & Heath,1994; Van der Waal et al. ,2007) 。因 此,阶层政治不但依然有效,而且,那些被看作非阶层因素的解释也完 全可以置于阶层分析的框架内做出阐明( Weeden,2002) 。 对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而言,前述反阶层政治论所断言的 阶层政治式微的 主 要 原 因 是 不 切 合 现 实 的 ( Szelenyi et al. ,1996, 1997)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劳工阶层的队伍还在扩大( 陆学艺, 2010; 陆学艺主编,2010; 李强,2009) ,中产阶层的队伍依然较小( 刘 欣、马磊,2011) ,还谈不上工人阶层的中产化、贵族化。市场机制的刺 激激发了人们一夜致富的心态,个人利益追求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 重要的目标(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 ,而不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流 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吴敬琏,2009) 、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 陆学 艺主编,2010; 李强,2009) ,以及私有产权的合法化使劳资关系成了社会 矛盾的一个焦点( 蔡禾等,2009; 吴忠民,2006; 于建嵘,2007) 。中国正在 由改革前的均等化社会转向一个阶层化社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人 们的政治行为,是不能对阶层分化的现实视若无睹的。因此,我们在本 文中将检验阶层政治论的适用性并拓展其解释思路。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划分 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学者们提出或引介了不同的方法( 比 如,陆学艺主编,2002; 李培林、张翼,2008; 李强,2010; 李路路、李升, 2007; 刘欣,2007,2010a; 李春玲,2009; 林宗弘、吴晓刚 2010) 。这里采 用刘欣( 2007,2010b) 的阶层分析框架,因其分析框架更多地关注了公 共权力在阶层分化中的作用。 刘欣( 2005a,2007,2010b) 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权力与市 场能力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社会成员因公共权力和市场能力 37 论 文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社会学研究 的差异而分化为有权与无权、有产与劳工两对基本阶层;而地位居于这 两个基本阶层之间的是中产阶层。在中国城市社会里,“社会上层”由 在公共权力、公有资产控制权或者私有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的权威结构 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人员构成,包括党政事业机构的高级领导人员、大型 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民营企业家等。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工人阶层主要由“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等构成,他们是城市社会 的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居于社会上层与工人阶层之间,包括新、老两类 中产阶层。老中产阶层由小业主和自雇者构成。新中产阶层又据所享 有的公共权力、市场能力的相对量,划分为“新中产上层”和“新中产下 层”。前者包括党政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中等规模国有(控股)企业 的经理和管理人员、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后 者则包括低级职务的党政事业单位的干部、低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员、 国有(控股)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民营企业的低层管理者、私营小企业 的经理等。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基本分析框 架,它由六个阶层构成:社会上层、新中产上层、新中产下层、小业主及 个体劳动者、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刘欣,2007,2010b)。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产阶层地位因依赖于权力和市场而可能存在的 内部异质性,我们按照新中产阶层的成员在公共权力结构和市场能 力结构中的位置对他们作了重新分类“公职新中产”由公共权力的 赋予而确定其阶层地位,主要包括上述新中产阶层成员中的党政事业 单位的中低层干部、国有(控股)企业的中低层经理和管理人员。“市 场新中产”由市场能力确定其阶层地位,主要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民营企业的经理和管理人员。由于社会上层成员的比例很少,我们在 有关分析中将其合并到新中产阶层之中 、中国城市基层人大选举中的投票行为 中国的基层人大选举始于195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乡镇 ①学界对中国中产阶层异质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李路路、李升(2007)对中产阶层的异质 性做了新的类型化分析,他们依据中产阶层与再分配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联,将其分为 “内源性中产阶层”和“外生性中产阶层”,并考察了二者在代际地位传递、政治意识和消 费意识方面的整体差异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的差异而分化为有权与无权、有产与劳工两对基本阶层; 而地位居于这 两个基本阶层之间的是中产阶层。在中国城市社会里,“社会上层”由 在公共权力、公有资产控制权或者私有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的权威结构 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人员构成,包括党政事业机构的高级领导人员、大型 国有( 控股)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民营企业家等。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工人阶层主要由“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等构成,他们是城市社会 的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居于社会上层与工人阶层之间,包括新、老两类 中产阶层。老中产阶层由小业主和自雇者构成。新中产阶层又据所享 有的公共权力、市场能力的相对量,划分为“新中产上层”和“新中产下 层”。前者包括党政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中等规模国有( 控股) 企业 的经理和管理人员、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 后 者则包括低级职务的党政事业单位的干部、低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员、 国有( 控股) 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民营企业的低层管理者、私营小企业 的经理等。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基本分析框 架,它由六个阶层构成: 社会上层、新中产上层、新中产下层、小业主及 个体劳动者、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 刘欣,2007,2010b) 。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产阶层地位因依赖于权力和市场而可能存在的 内部异质性,①我们按照新中产阶层的成员在公共权力结构和市场能 力结构中的位置对他们作了重新分类。“公职新中产”由公共权力的 赋予而确定其阶层地位,主要包括上述新中产阶层成员中的党政事业 单位的中低层干部、国有( 控股) 企业的中低层经理和管理人员。“市 场新中产”由市场能力确定其阶层地位,主要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民营企业的经理和管理人员。由于社会上层成员的比例很少,我们在 有关分析中将其合并到新中产阶层之中。 三、中国城市基层人大选举中的投票行为 中国的基层人大选举始于 1953 年,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乡镇 38 社会学研究 2011. 6 ① 学界对中国中产阶层异质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李路路、李升( 2007) 对中产阶层的异质 性做了新的类型化分析,他们依据中产阶层与再分配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联,将其分为 “内源性中产阶层”和“外生性中产阶层”,并考察了二者在代际地位传递、政治意识和消 费意识方面的整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