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的祝辞,周扬的报告及夏衍的团幕词,以及会议之后不久,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为文艺界解除精神的锁,走向开放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70-80年代执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的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关于这一点请阅读教材(228-232页)一节所提供的较详细的材料和数据。我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前面讲到,文学新时期的最具实质性转变是使文学回到审美和艺术的立场的努力。这种转变的第一个表现是在涉及诗、小说、戏剧、文艺理论批评以及在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品类中全面开展得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借鉴和具体操作等层面。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受到了迟到却是超常的关注。不能用这种思潮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评价。可以说这种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有意的误读。人们在使用“现代主义”概念时不大考虑这一艺术思潮的实际内涵和沿革情况。换句话说,对“主义”并不在意。关于“现代主义的涵盖面”请同学们翻书229页。这里列举了十一种,实际并不止这些。他们只对其中的“现代”深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与“古代”或“近代”相对立,它又同现实的“现代化”相衔接,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远离的不确定的统一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家,由于急切地要排除传统阴影以及因袭的困扰,所以才对在西方已经衰微了的思潮投入了跨时空的热情。中国觉醒的指示结合文艺家,深切感到“古代”和“传统”对人的室息,觉得只有“现代”能给这种状态输入氧气。他们寻找“现代”,在没有“现代”的时候,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现代”。这就是中国作家选择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因。中国新时期文学钟情于现代主义,除了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对五四新文学开始了文学现代化追求的一次断裂后的
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的祝辞,周扬的报告及 夏衍的闭幕词,以及会议之后不久,80 年 1 月 26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 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为文艺界解除精神的枷锁,走向开放环境 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 70-80 年代执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的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关于这一 点请阅读教材(228-232 页)一节所提供的较详细的材料和数据。 我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 前面讲到,文学新时期的最具实质性转变是使文学回到审美和艺术的立场 的努力。 这种转变的第一个表现是在涉及诗、小说、戏剧、文艺理论批评以及在音 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品类中全面开展得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借鉴和具 体操作等层面。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受到了迟到却是超常的关注。 不能用这种思潮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评价。可以说这种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中国式的有意的误读。 人们在使用“现代主义”概念时不大考虑这一艺术思潮的实际内涵和沿革 情况。换句话说,对“主义”并不在意。关于“现代主义的涵盖面”请同学们翻 书 229 页。这里列举了十一种,实际并不止这些。他们只对其中的“现代”深感 兴趣。为什么呢? 因为“现代”与“古代”或“近代”相对立,它又同现实的“现代化”相 衔接,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远离的不确定的统一性。 中国的文学艺术家,由于急切地要排除传统阴影以及因袭的困扰,所以才 对在西方已经衰微了的思潮投入了跨时空的热情。 中国觉醒的指示结合文艺家,深切感到“古代”和“传统”对人的窒息, 觉得只有“现代”能给这种状态输入氧气。他们寻找“现代”,在没有“现代” 的时候,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现代”。 这就是中国作家选择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时期文学钟情于现代主义,除了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原 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对五四新文学开始了文学现代化追求的一次断裂后的
接续。五四以后进行的改造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努力,它的实质是想在文学中逐渐排除古典因素,而注入现代因素,实现文学的现代更新。这项工作自四十年代之后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不得不中断下来。其中干扰最重的两个因素是:一是传统的古典主义积习浓重;二是严重的生存危机下意识形态影响的加剧。这种情况因70年代社会动乱结束而结束,社会的相对稳定,政治的相对宽松,促使新时期文学有可能摆脱传统的纤而在艺术层面获得觉醒。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对中国文学的更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3、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觉醒1980年前后的中国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都是面对社会问题的。笔法上倾向于表现现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文学因素。这种新的因素在“朦胧诗”中初见端倪,接着又在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中蔓延。最初,它被人们认为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异,而到了85年,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审美观念的变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真正发生重大变化是在1985年。1984年12月中国作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出席开幕式,胡启立代表中央书记处向大会致祝词,首次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张光年作了《新时期社会文学在阔步前进》的报告,这直接影响到1985年整个思想界、文学界的精神走向。1985年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在文学理论方面,有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的新方法论还有文学主体与主体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
接续。 五四以后进行的改造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努力,它的实质是想在文学中逐 渐排除古典因素,而注入现代因素,实现文学的现代更新。 这项工作自四十年代之后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不得不中断下来。其中 干扰最重的两个因素是: 一是传统的古典主义积习浓重; 二是严重的生存危机下意识形态影响的加剧。 这种情况因 70 年代社会动乱结束而结束,社会的相对稳定,政治的相对宽 松,促使新时期文学有可能摆脱传统的羁绊而在艺术层面获得觉醒。 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对中国文学的更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3、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觉醒 1980 年前后的中国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等都是面对社会问题的。笔法上倾向于表现现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 些新文学因素。 这种新的因素在“朦胧诗”中初见端倪,接着又在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中 蔓延。 最初,它被人们认为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异,而到了 85 年,人们才进一步认 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审美观念的变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革命。从这 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真正发生重大变化是在 1985 年。 1984 年 12 月中国作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出席开幕式,胡启立代表中央书记处向大会致祝词,首次提出“创作自由”的口 号,张光年作了《新时期社会文学在阔步前进》的报告,这直接影响到 1985 年 整个思想界、文学界的精神走向。 1985 年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 在文学理论方面, 有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的新方法论; 还有文学主体与主体问题;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
文学与文化问题;观念创新问题;20世纪文学问题等。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八九十年代文学添加了四个生长点:颇具文化意味的寻根文学;内容与形式同时并重的现代派文学;视野开阔的全景式报告文学;灵敏自由的口述实录体纪实文学。寻根文学运动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昭示着精英文学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力话语的依附性。不管是寻“优根”,还是寻“劣根”,它都是对现存一体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突破。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继承的精神的源头。1985年,就在寻根文学发表的同时,一批“先锋实验”的小说、话剧、戏曲也相继登台亮相: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以及洪峰、莫言、格费、苏童、余华、残雪等作品。除了小说,1986年一一1987年间还出现了大量其他文体的先锋作品:1986年9月,《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共同发起“现代诗群体发展”参展的有60多家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派:象: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极端主义、撤娇派、病房意识、超低空飞行等。此外还有戏曲《潘金莲》、《红楼惊梦》等。这些新异甚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作品”强烈地冲刷、改写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如果说寻根文学激发了文化批判,那么现代主义先锋实验文学的历史效果是对生存的批判。它不同于西方真正的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是对生存作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文学与文化问题; 观念创新问题; 20 世纪文学问题等。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八九十年 代文学添加了四个生长点: 颇具文化意味的寻根文学; 内容与形式同时并重的现代派文学; 视野开阔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灵敏自由的口述实录体纪实文学。 寻根文学运动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昭示着精英文学 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力话语的依附性。 不管是寻“优根”,还是寻“劣根”,它都是对现存一体化主流意识形态的 突破。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继承的精神的源头。 1985 年,就在寻根文学发表的同时,一批“先锋实验”的小说、话剧、戏 曲也相继登台亮相: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 以及洪峰、莫言、格费、苏童、余华、残雪等作品。 除了小说,1986 年——1987 年间还出现了大量其他文体的先锋作品: 1986 年 9 月,《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共同发起“现代诗群体发展”, 参展的有 60 多家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派:象: 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极端主义、撒娇派、病房意识、超低空飞行等。 此外还有戏曲《潘金莲》、《红楼惊梦》等。 这些新异甚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作品”强烈地冲刷、改写着人们的审美意 识。 如果说寻根文学激发了文化批判,那么现代主义先锋实验文学的历史效果 是对生存的批判。它不同于西方真正的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是对生存作纯粹 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中国的现代派作家,一方面展示生存的孤独、生存的荒诞:更多的是表现个性发展受阻的痛苦、失落以及追求的执著。并由此展开对文化的批判和社会的批判。先锋实验的结果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文学向西方现代性的转型,打破了统一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经由这种途径,中国文学在90年进入了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在80年代中期文坛上,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文学潮流,还有一种潮流就是大众通俗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要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这种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传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成龙的武打电影、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到了80年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大陆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实力已相当雄厚。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雅俗之争”呈现出合流的去向。4、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失调1987年初,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与自由发展的精英文学话语发生了一次比较激烈的碰撞。我们看下列的一些文学事件:87年1月:中国作协召集首都部分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座谈。同月,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记者刘宾雁,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家王若望,由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分别被《人民日报》社纪检委和上海市纪检委开除党籍。87年2月,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就“发表丑化侮辱藏族同胞小说,造成恶劣影响一事,责成《人民文学》编辑部公开检查,主编刘心武停职反省。(1987年第1、2合期发表了马建写的藏族风情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中国的现代派作家,一方面展示生存的孤独、生存的荒诞;更多的是表现 个性发展受阻的痛苦、失落以及追求的执著。并由此展开对文化的批判和社会的 批判。 先锋实验的结果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文学向西方现代性的转型,打破了统一 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经由这种途径,中国文学在 90 年进入了个人写作与个 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在 80 年代中期文坛上,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种文学潮流,还有一种潮流就是 大众通俗文学。 大众通俗文学主要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这种文学从 80 年代初 经由港台传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 成龙的武打电影、邓丽君的流行歌曲) 到了 80 年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大陆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实力已相当雄厚。 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雅俗之争”呈现出合流的去向。 4、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失调 1987 年初,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与自由发展的精英文学话语发生了一次 比较激烈的碰撞。 我们看下列的一些文学事件: 87 年 1 月:中国作协召集首都部分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就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座谈。 同月,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记者刘宾雁,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 家王若望,由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分别被《人民日报》 社纪检委和上海市纪检委开除党籍。 87 年 2 月,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就“发表丑化侮辱藏族同胞小说,造成恶 劣影响一事,责成《人民文学》编辑部公开检查,主编刘心武停职反省。 (1987 年第 1、2 合期发表了马建攥写的藏族风情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 空空荡荡》)
87年3月,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到会,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发表讲话。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林默涵和姚雪琅在全国政治六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台议》。这些事情给了敏感的文坛以程度不同的警示。在这种形势下文艺界兴起了新写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应当说,新写实主义显然是80年代后期大轰大鸣的轰动效应与躁动风气的反驳。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深层因素来看,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出现,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原因。新写实主义标榜“零度情感”还原生活“原生态”,但是书写的背后,透露出作家精神主体面对复杂现实的迷范。对改变现实的理想主义的嘲弄和漠视。而新历史主义秉承清除历史、游戏历史的态度。在这种表象下,表现着作家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无能与无奈,历史成为了当下可以任意书写的羊皮纸,历史无定,人生无常,所以说无论是新写实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新写实主义的怀疑是针对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新历史主义的怀疑是针对历史的权威文本。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在80年代未出现,隐约地折射出文学界思想发展的轨迹。整个80年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从中心地位向边远角落滑行的过程。作家们从先前的勇挑时代历史的责任,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思想建设,到后来的价值立场失落,理想精神迷范。这种变化显然是与整个社会转型是息息相关的。到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由此及彼地引发出对五四以来逐渐形成的精英意识的反省。新文化传统中的鲜明有力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大大弱化。文学的这种倾向,在90年代里特别明显。因此
87 年 3 月,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 记赵紫阳到会,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发表讲话。 4 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林默涵和姚雪垠在全国政治六届五次会议上的发 言:《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 向刍议》。 这些事情给了敏感的文坛以程度不同的警示。在这种形势下文艺界兴起了 新写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应当说,新写实主义显然是 80 年代后期大轰大鸣的 轰动效应与躁动风气的反驳。 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深层因素来看,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出 现,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原因。 新写实主义标榜“零度情感”还原生活“原生态”,但是书写的背后,透露 出作家精神主体面对复杂现实的迷茫。对改变现实的理想主义的嘲弄和漠视。 而新历史主义秉承清除历史、游戏历史的态度。 在这种表象下,表现着作家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无能与无奈。 历史成为了当下可以任意书写的羊皮纸,历史无定,人生无常,所以说无 论是新写实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 新写实主义的怀疑是针对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 新历史主义的怀疑是针对历史的权威文本。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在 80 年代末出现,隐约地折射出文学界思想发展 的轨迹。 整个 80 年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从中心地位向边远角落滑行的过程。 作家们从先前的勇挑时代历史的责任,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思想建设,到后 来的价值立场失落,理想精神迷茫。这种变化显然是与整个社会转型是息息相关 的。 到 1989 年政治风波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由此及彼地引发出对五四以来逐渐 形成的精英意识的反省。新文化传统中的鲜明有力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政治与 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大大弱化。文学的这种倾向,在 90 年代里特别明显。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