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七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 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 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 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 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 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 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 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 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 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 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 域。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 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 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 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 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 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 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 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 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 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 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 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 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 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 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 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 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
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 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 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 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 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 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 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 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 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 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 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 域。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 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 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 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 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 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 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 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 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 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 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 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 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 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 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 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 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
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 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 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 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 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 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 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 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 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 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 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 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 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 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 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 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
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 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 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 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 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 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 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 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 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 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 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 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 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 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 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 1919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 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 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
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 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 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 《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 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 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 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 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 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 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 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 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 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 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 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 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 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 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 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 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査。为何要调査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 的《六朝陵墓调査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晢之耿 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 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 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 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査报告》为后人硏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 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 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 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 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 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 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 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 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 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 年 1 月 20 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 《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 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 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 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 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 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 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 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 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 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 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 1937 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 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 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 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 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 向。 1934 年 2 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 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 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 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 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 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 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 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 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 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 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 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 年 2 月,国民政府接 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 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 年 7 月 5 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 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 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 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 年第 7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 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 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 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 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 明史研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 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 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C.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査,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 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D.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5.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6.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 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 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 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 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 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 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 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 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 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 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 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 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 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 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 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 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 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 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 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 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 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 明史研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 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 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C.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 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D.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5.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6.1920 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 在 1940 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 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 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 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 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 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 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 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 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 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 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 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 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 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 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 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 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 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 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 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 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 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 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 了 为什么 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 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 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髙声说:“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 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 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 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 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 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 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 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 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 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 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 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 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 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 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 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 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 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 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 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 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 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 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 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 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 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 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 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 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 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 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 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 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 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 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 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 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 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 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 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 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 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 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