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 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 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 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 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 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 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 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 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 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 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 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 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 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 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 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 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 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 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 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 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 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 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 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 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 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 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B.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 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 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 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 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 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 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 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 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 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 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 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 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 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 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 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 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 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 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 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 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 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 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 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 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 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 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B. 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 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 史代表。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 世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 无我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 此名士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 人格的名流却不会因此湮没无闻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 文化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 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 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 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 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 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 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 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 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 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 史代表。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 世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 无我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 此名士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 人格的名流却不会因此湮没无闻。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 文化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 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 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 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 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 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 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 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 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世以是高之 高:崇敬 B.御史遂将云去 将:带领 C.以旌直臣 旌: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做官 5.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3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⑤ 小生乃欲相吏邪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 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 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 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 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 盛情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世以是高之 高:崇敬 B.御史遂将云去 将:带领 C.以旌直臣 旌: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做官 5.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 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 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 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 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 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 罪。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 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 盛情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 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 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 抽象的“春寒”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土地平 旷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 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而后人哀 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一一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 一半,二比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 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 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 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 基的《四小天鹅舞》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 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 抽象的“春寒”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土地平 旷, ,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 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而后人哀 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 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 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 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 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 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 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 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 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 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 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 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 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一—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 念碑前吹奏悲乐一一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 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岀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 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 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 深化主题的作用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 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 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 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 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 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 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 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 ——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 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 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 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 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 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 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