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了 众多基础理论学科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 而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 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 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在一定 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 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 项目训圳练实践的内在规律,并且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 指导。 例如,不断创造、发展新的技术动作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 美性项群注目的焦点之-一。黄新河(1987)的研究中,把难美 项群动作创新的途径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增加绕横轴和前后轴翻转的周数、绕纵轴转体的度数 以及绕复合轴翻转的周数和度数: 一一一减少高难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如缩短助跑、减少预 跳、减少回环的周数等),发展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 一改变动作的身体姿态(如团身、屈体、直体等)以及 动作的编排和联接; 一创造或由同群它项中移植其它新的动作类型。 又如,对几乎所有的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员来说,都有多 个比赛项目和更多的练习距离,从而构成了运动员的多种竞速 能力。我们研究了运动员的主项和翼项,即多种竞速能力之间 的关系,运用二次抛物线公式计算获得了世界优秀运动员多种 竞速能力结构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地用于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 断,翼项最高训练强度的确定及运动成绩的预测等诸多方面。 1.2.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在几十个独立的竞技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与以研究所 有运动项目共同规律为内容的一般训练理论之间有着一段明显
6 口项群训练理论 的距离。翻开国内外现有的一般训练学经典著作,在许多地方 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在有关训练方法的论述中 占有重要地位的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虽为竞速运动项目 所经常采用,而对以发展技能为首要任务的体操、技巧等项目 来说则是极为陌生、很少采用的。又如,关于集体对抗性项目 训练中队友的战术配合训练,对田径、游泳、举重的个人项目 选手也几乎是毫不相干的。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 般训练理论 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 起了沟通的桥梁(图1一1)。它既是 股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 项群训练理论 理论的拓展。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一 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 有的两个理论层次紧密地联接了起 来c 专项训练理论 例如,关于战术训练问题,按照 图1一1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根据各自理论与 的三个层次 实践发展的需要,提出各自不同的战 术内容(表1一3),战术训练的要求 和方法,并且保持相互间的有机衔接,既丰富了战术训练理论 的内容,又加强了对战术训练实践的指导。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新层次的建立,使得 运动训练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并且将会有力 地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第一章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7 表1一3 三个理论层次战术研究内容的比较 理论层次 战术研究内容 战术,战术思想,战术意识,战术 一般训练理论 能力,战术行为,战犬训练的基本 慨念、原则、方法 同道竞速中的领先与跟随,体力分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配,队友配合,战位选择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 试跳、试掷、试举的力量分配,高 度、重量的选择 项 群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不同赛次的体力分配,注意力导向 群 成套动作约布局及编排,出场顺序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 训 的排定,临赛前试器械动作的选定 群 与练习 练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 比赛时间的分配,不同环境的心理 群 导向 理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 致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 群 变化,阵容的确定或出阵的排序 论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 致胜对策的确定,阵容的排定, 群 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 致胜对策的确定, 群 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 专项训练理论 专项比赛需要的具体战术 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
8 ☐项群训练理论 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2.1.原有竞技项目分类体系的主要逻辑错误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需要,体育科学文献中不乏对 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尝试。但在我们的研究(1983)之 前,尚未见到严格按照分类原则建立起来的竞技运动项目分类 体系。 逻辑学告诉我们,任何分类都必须遵守相应相称(子项之 和等于母项)、同一标准以及按一定层次逐级进行这样一些基 本规则(《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P298)。 用这三条规则作为衡量的尺度,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献中所 记载的分类体系大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逻辑上的失 误。 例如,前苏联体育理论界知名人士马特维耶夫在他的《运 动训练分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张桂芬等译1978年第3期 P176)一书中对运动项目的分类,违背了同一标准的原则,致 使分类体系混乱,多处出现重迭现象(表1一4)。 表1一4 马特维耶夫分类及其标准分析 类别 分类标准分析 速度力量类 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素质 耐力类 球类 依比赛使用的器材 单人竞技类 依参赛人数 多项全能类 依比赛项数 *摘自马特雏耶夫《运动训练分期)1978,P176 违背相应相称的准则是竞技运动项目分类中经常出现的另 一类错误。例如,不少学者按动作结构的特点把所有项目简单 地划分为周期性运动项目和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两类,而忽略了 还有一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既不单纯是周期性运动,也不完全
C第一章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9 是非周期性运动,而是兼有二者的特点,或者由若干周期性动 作及非周期性动作综合组成。也就是说,周期性运动项目与非 周期性运动项目两个子项之和小于整个运动项目的体系,即小 于被划分的母项。 2.2.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竞技运动项目的多方面属性为人们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 分类标准。如: 一按运动项目的主导素质;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一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 —一按人与器械的关系; 一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 一按参赛人数的多少; 一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 按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的分类体系,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 围,各有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我们的任务是根据不同分类体系 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畴和应用价值进行 综合评价,从中选择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分类标准,建立科 学的分类体系。 运动训练活动的具体任务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继而通过在运动竞赛中的发挥和表达,转化为运动成绩。 可以说,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始终位于运动训练活动的中 心。因此,我们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做为 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个竞技项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运动技术,熟练地掌握 先进的运动技术是发展竞技能力、争取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做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