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六中高2010级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教师用卷) 命题傅健生审题刘云川尤金贤审核:吴付平 (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答理(da)给予(j)思忖(cen)一鳞半爪(zhao) B休憩(qi)筵席(yan)谶语(chen)前仆后继(pu) C嗥叫(hao)修葺(qi)擢升(zhuo)莘莘学子(xmn D菁华(jng)赡养(shan)福祉(zhi)恪尽职守(ke) 【解析】A项“忖”读cin:B项“筵”读yan;C项“莘”读she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A.靡烂跋山涉水飞扬跋扈察颜观色B屠戮私枉法不计其数断 章取意 C.痰盂 纭众生暴戾恣睢不肖子孙D炫耀素昧平生肆无忌惮各 行其是 【解析】A应为“糜烂”察言观色”。B应为“断章取义”。C纭”应为“芸”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 多是因“物”而缘情的。 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 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内江六中高 2010 级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教师用卷) 命题 傅健生 审题 刘云川尤金贤 审核:吴付平 一、(15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答理(dā) 给予(jǐ) 思忖(cěn) 一鳞半爪(zhǎo) B.休憩(qì) 筵席(yàn) 谶语(chèn) 前仆后继(pū) C.嗥叫(háo) 修葺(qì) 擢升(zhuó) 莘莘学子(xīn) D.菁华(jīng) 赡养(shàn) 福祉(zhǐ) 恪尽职守(kè) 【解析】 A 项“忖”读 cǔn;B 项“筵”读 yán;C 项“莘”读 shē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靡烂 跋山涉水 飞扬跋扈 察颜观色B.屠戮 徇私枉法 不计其数 断 章取意 C.痰盂 纭纭众生 暴戾恣睢 不肖子孙D.炫耀 素昧平生 肆无忌惮 各 行其是 【解析】 A 应为“糜烂”“察言观色”。B 应为“断章取义”。C“纭”应为“芸”。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 多是因“物”而缘情的。 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 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C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桂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世界 充满一种亲切而丰满的和谐。 D.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 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解析】A项第四逗号应为冒号。B项第一处引语后的逗号改为分号。D项句尾问号应为 句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 A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就慷慨解囊抢购。 B.初春夜寒,于是我们举行了篝火晚会:尽管春意阑珊,大家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谈 着 C.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商家騙得了一次,騙不了一世,天下没有哪家店能只靠“一锤子买卖”而做大 【解析】“慷慨解囊ˆ指资助或帮助别人,用此处语境不当。阑珊,有“将尽,衰落”之意,和 整个语境不符。“七手八脚”形容多人忙乱的样子。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C) A.海尔公司这个新产品12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 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俄罗斯政府表示仍然支持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诉求,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 断措施,此间政治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 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C.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桂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世界 充满一种亲切而丰满的和谐。 D. 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 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解析】 A 项第四逗号应为冒号。B 项第一处引语后的逗号改为分号。D 项句尾问号应为 句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就慷慨解囊抢购。 B. 初春夜寒,于是我们举行了篝火晚会;尽管春意阑珊,大家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谈 着…… C.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商家骗得了一次,骗不了一世,天下没有哪家店能只靠“一锤子买卖”而做大。 【解析】“慷慨解囊”指资助或帮助别人,用此处语境不当。阑珊,有“将尽,衰落”之意,和 整个语境不符。“七手八脚”形容多人忙乱的样子。 5.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C ) A.海尔公司这个新产品 12 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 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俄罗斯政府表示仍然支持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诉求,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 断措施,此间政治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 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解析】A项歧义,“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可能是指“海尔公司的新产品”,也 可能是指“索尼公司的产品”。B项指代不明,“此”是指“嘴上说说”还是指“采取果断措施 没有交代清楚。D项歧义,一种意思是“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另 种意思是“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 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 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 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 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 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 最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 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 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 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 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 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 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 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 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
【解析】 A 项歧义,“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可能是指“海尔公司的新产品”,也 可能是指“索尼公司的产品”。B 项指代不明,“此”是指“嘴上说说”还是指“采取果断措施”, 没有交代清楚。D 项歧义,一种意思是“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另一 种意思是“要说小丽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 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 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 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 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 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 最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 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 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 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 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 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 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 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 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
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 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 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 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 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6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解析】A项“理性地思考”有误,文中第2段指明“其中..也有错误的观点”。C项“已 经解决了”有误,原文只是说“关注思考”二者的统一。D项“核心问题应是原文第2段所 说的“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 7.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解析】原文中无恩格斯“指出”“它的局限性”的信息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 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 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 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 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6.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解析】 A 项“理性地思考”有误,文中第 2 段指明“其中……也有错误的观点”。C 项“已 经解决了”有误,原文只是说“关注”“思考”二者的统一。D 项“核心问题”应是原文第 2 段所 说的“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 7.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解析】 原文中无恩格斯“指出”“它的局限性”的信息。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解析】D项中“各种社会问题”将解决的范围扩大了,原文最后说到的“自然环境被污染 生态平衡遭破坏ˆ都属于环境问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4题。 放鹤亭记苏轼 煕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 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 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 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 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解析】 D 项中“各种社会问题”将解决的范围扩大了,原文最后说到的“自然环境被污染、 生态平衡遭破坏”都属于环境问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放鹤亭记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 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 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 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 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