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主要是营养生长时期。根据苗期的长相可分为壮苗、旺苗和弱苗。壮苗的长相 为叶绿色,大小适中,厚薄适当,茎粗,节多,节间短,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植株健 壮挺拔。旺苗的长相为植株徒长,枝叶过度繁茂,茎秆细弱,组织疏松,叶薄色淡,容 易倒伏和感染病虫害 形成旺苗的原因,主要是播种过早、高温多湿的气侯、肥水供应过量、密度过大 等。 控制旺苗的措施主要有不浇水、不追肥、深中耕、串沟培土等。有徒长倒伏趋势 的,可适当喷洒200mg/L的矮壮素或20mg/L的三碘苯甲酸 弱苗的长相为株小叶黄,茎细节长,分枝少,根系不发达,根瘤结的晚且少,叶小, 色浅,脱落早 形成弱苗的原因有缺肥地薄,少雨干旱,雨涝水渍,土壤盐碱、板结,播种过深,密 度过大,间苗过晚病虫为害等 变弱苗为壮苗的措施要根据形成弱苗的原因而定。如因干旱,要及时浇水:如因缺 肥,要及早追肥:如因水淹,要及时排水。板结的要中耕,过密的要早疏苗,播种过深 的要加强田间管理。 总之,苗期的生理特点是氮代谢为主,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抓全苗、壮苗 给下阶段发育打好基础。主要通过査苗补种、及时定苗、中耕除草等措施,确保苗全、 苗匀、苗齐,在此基础上培育壮苗,促进花芽分化。 (二)花荚期花荚期包括开花与结荚,即小豆从开花到荚果形成,此期大约经历 30~35天 花荚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也是植株生长发育最快最旺盛的时 期。此期茎叶的生长和荚果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是干物质形成积累最多 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是糖氮代谢并重。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应是增 花保荚,通过肥水管理等措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发展,控制徒长,防止倒 伏,确保多花多荚。 (三〕鼓粒期一般从荚果伸长到荚内豆粒鼓到最大体积时称为鼓粒期。小豆鼓粒是 叶片、叶柄、茎秆和荚皮中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运向种子的过程,即灌浆过程。种子的干 物质积累在开花后10天内增加缓慢,以后的一周加快。种子的绝大部分干物质是这以 后的三周内积累的。小豆鼓粒期大约也要经历30~35天 鼓粒期的生理特点是以糖代谢为主,生长中心是生殖器官的籽粒。这一时期的外界 条件,对小豆的结荚率、每荚粒数、粒重以及籽实产量影响很大。若光照、水分、养分 不足,将造成大量落荚或有荚无粒,百粒重下降。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肥水 和田间管理措施,保证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和肥水供应,尽可能延长植株功能叶片的寿 命,提高光合能力,促早熟,增粒重,实现高产稳产 小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小豆为喜温作物,全生育期需要≥10℃的积温2000~2800℃。从播种 到开花约需积温1000℃左右,全生育期最适宜温度为20~24℃。小豆种子在8~10℃
4 苗期主要是营养生长时期。根据苗期的长相可分为壮苗、旺苗和弱苗。壮苗的长相 为叶绿色,大小适中,厚薄适当,茎粗,节多,节间短,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植株健 壮挺拔。旺苗的长相为植株徒长,枝叶过度繁茂,茎秆细弱,组织疏松,叶薄色淡,容 易倒伏和感染病虫害。 形成旺苗的原因,主要是播种过早、高温多湿的气侯、肥水供应过量、密度过大 等。 控制旺苗的措施主要有不浇水、不追肥、深中耕、串沟培土等。有徒长倒伏趋势 的,可适当喷洒 200mg/L 的矮壮素或 20mg/L 的三碘苯甲酸。 弱苗的长相为株小叶黄,茎细节长,分枝少,根系不发达,根瘤结的晚且少,叶小, 色浅,脱落早。 形成弱苗的原因有缺肥地薄,少雨干旱,雨涝水渍,土壤盐碱、板结,播种过深,密 度过大,间苗过晚,病虫为害等。 变弱苗为壮苗的措施要根据形成弱苗的原因而定。如因干旱,要及时浇水;如因缺 肥,要及早追肥;如因水淹,要及时排水。板结的要中耕,过密的要早疏苗,播种过深 的要加强田间管理。 总之,苗期的生理特点是氮代谢为主,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抓全苗、壮苗, 给下阶段发育打好基础。主要通过查苗补种、及时定苗、中耕除草等措施,确保苗全、 苗匀、苗齐,在此基础上培育壮苗,促进花芽分化。 (二)花荚期 花荚期包括开花与结荚,即小豆从开花到荚果形成,此期大约经历 30~35 天。 花荚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也是植株生长发育最快最旺盛的时 期。此期茎叶的生长和荚果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是干物质形成积累最多 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是糖氮代谢并重。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应是增 花保荚,通过肥水管理等措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发展,控制徒长,防止倒 伏,确保多花多荚。 (三)鼓粒期 一般从荚果伸长到荚内豆粒鼓到最大体积时称为鼓粒期。小豆鼓粒是 叶片、叶柄、茎秆和荚皮中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运向种子的过程,即灌浆过程。种子的干 物质积累在开花后 10 天内增加缓慢,以后的一周加快。种子的绝大部分干物质是这以 后的三周内积累的。小豆鼓粒期大约也要经历 30~35 天。 鼓粒期的生理特点是以糖代谢为主,生长中心是生殖器官的籽粒。这一时期的外界 条件,对小豆的结荚率、每荚粒数、粒重以及籽实产量影响很大。若光照、水分、养分 不足,将造成大量落荚或有荚无粒,百粒重下降。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肥水 和田间管理措施,保证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和肥水供应,尽可能延长植株功能叶片的寿 命,提高光合能力,促早熟,增粒重,实现高产稳产。 二、小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小豆为喜温作物,全生育期需要≥10℃的积温 2 000~2 800℃。从播种 到开花约需积温 1 000℃左右,全生育期最适宜温度为 20~24℃。小豆种子在 8~10℃
时即可发芽,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14~18℃,田间播种地温应稳定在14℃以上。花芽 分化和开花结荚期最适宜温度为24℃,低于16℃时花芽分化受到影响而使花荚减少 小豆对霜害的抵抗力弱,发芽期间不耐霜害。种子成熟期间最怕低温秋霜,遇霜害的种 子将会降低品质或丧失发芽力。 (二)光照小豆为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较为敏感,中晚熟品种反应尤甚 光照对小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不尽相同,幼苗期受影响最大,开花期次之,结荚期受 影响较小。小豆幼苗期给以短日照处理,则植株变矮,茎节缩短,节数减少。相反,适 当延长日照时间,能使小豆茎叶生长繁茂,叶片增大,产量提高。北种南引,植物矮 小,开花提早:南种北引,植株高大,开花延迟或不能结实 (三)水分小豆每形成1g干物质需要吸收600~650g的水分。农谚说:“旱绿豆, 涝小豆”,主要是指鼓粒灌浆阶段需要较多的水分。小豆对水分的要求,随小豆生育阶 段、植株大小、产量高低、土壤结构不冋而不同。小豆幼苗期需水较少,开花结荚期需 水最多,鼓粒前期需水较多,鼓粒后期需水则较少。若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旱天气,就会 影响小豆的生长,造成秕荚小粒。小豆的生长发育要求适当的湿润气候,它具有一定的 耐湿性。但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会影响根瘤菌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空气湿度过 大,会降低小豆品质。成熟期间则要求气候干燥,如阴湿多雨天气会造成荚实霉烂。 (四)养分小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和其它无机盐类。据测定,每生产 100kg小豆籽粒,需吸收氮3.42kg、磷0.85kg、钾2.28kg和钙、镁、锌、铁、硫、 钼、铜、锰等微量元素。 小豆不同生育期,吸收矿质元素的数量是不同的。苗期对氮的吸收较少,从分枝期 开始明显増加,开花期增加减缓,结荚至鼓粒阶段20天増加最快。对磷的吸收,结荚 期以前平缓增加,结荚期显著増加。结荚期积累磷量与产量呈直线相关,鼓粒期积累的 磷量与产量不显著相关。鼓粒期积累的氮量与产量呈直线相关,对产量影响最大。 在施氮肥过多或干旱时,不利于小豆对磷的吸收,因此植株各器官中磷的含量下 降。相反,在湿润条件下,钾的含量比较低。磷肥施量大,可以调动土壤中的氮素,增 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供应,但过多地施用磷肥能加重锌元素的缺乏,并显著降低产量。适 量地施用钾肥,可增强茎秆韧性,减轻倒伏以及病害,对促进早熟和增加产量都有明显 效果 (五)土壤土壤是小豆生长的基础,是根系生长发育的园地,是供应小豆生长发育 所需营养的仓库。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对小豆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虽然 小豆可在各类土壤中种植,但在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疏松壤土上生长最好。小豆还具 有较强的抗酸能力,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在轻度盐碱地上小豆也能生长。在生长 季节较短的地区,以选择轻砂壤土为好: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以选择排水良好,保 水力强的粘壤土或壤土为好
5 时即可发芽,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 14~18℃,田间播种地温应稳定在 14℃以上。花芽 分化和开花结荚期最适宜温度为 24℃,低于 16℃时花芽分化受到影响而使花荚减少。 小豆对霜害的抵抗力弱,发芽期间不耐霜害。种子成熟期间最怕低温秋霜,遇霜害的种 子将会降低品质或丧失发芽力。 (二)光照 小豆为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较为敏感,中晚熟品种反应尤甚。 光照对小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不尽相同,幼苗期受影响最大,开花期次之,结荚期受 影响较小。小豆幼苗期给以短日照处理,则植株变矮,茎节缩短,节数减少。相反,适 当延长日照时间,能使小豆茎叶生长繁茂,叶片增大,产量提高。北种南引,植物矮 小,开花提早;南种北引,植株高大,开花延迟或不能结实。 (三)水分 小豆每形成 1g 干物质需要吸收 600~650g 的水分。农谚说:“旱绿豆, 涝小豆”,主要是指鼓粒灌浆阶段需要较多的水分。小豆对水分的要求,随小豆生育阶 段、植株大小、产量高低、土壤结构不同而不同。小豆幼苗期需水较少,开花结荚期需 水最多,鼓粒前期需水较多,鼓粒后期需水则较少。若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旱天气,就会 影响小豆的生长,造成秕荚小粒。小豆的生长发育要求适当的湿润气候,它具有一定的 耐湿性。但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会影响根瘤菌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空气湿度过 大,会降低小豆品质。成熟期间则要求气候干燥,如阴湿多雨天气会造成荚实霉烂。 (四)养分 小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和其它无机盐类。据测定,每生产 100kg 小豆籽粒,需吸收氮 3.42kg、磷 0.85kg、钾 2.28kg 和钙、镁、锌、铁、硫、 钼、铜、锰等微量元素。 小豆不同生育期,吸收矿质元素的数量是不同的。苗期对氮的吸收较少,从分枝期 开始明显增加,开花期增加减缓,结荚至鼓粒阶段 20 天增加最快。对磷的吸收,结荚 期以前平缓增加,结荚期显著增加。结荚期积累磷量与产量呈直线相关,鼓粒期积累的 磷量与产量不显著相关。鼓粒期积累的氮量与产量呈直线相关,对产量影响最大。 在施氮肥过多或干旱时,不利于小豆对磷的吸收,因此植株各器官中磷的含量下 降。相反,在湿润条件下,钾的含量比较低。磷肥施量大,可以调动土壤中的氮素,增 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供应,但过多地施用磷肥能加重锌元素的缺乏,并显著降低产量。适 量地施用钾肥,可增强茎秆韧性,减轻倒伏以及病害,对促进早熟和增加产量都有明显 效果。 (五)土壤 土壤是小豆生长的基础,是根系生长发育的园地,是供应小豆生长发育 所需营养的仓库。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对小豆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虽然 小豆可在各类土壤中种植,但在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疏松壤土上生长最好。小豆还具 有较强的抗酸能力,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在轻度盐碱地上小豆也能生长。在生长 季节较短的地区,以选择轻砂壤土为好;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以选择排水良好,保 水力强的粘壤土或壤土为好
第四节小豆的栽培技术 小豆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筹原则是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措施,小豆高产长相:植 株生长整齐一致;植株繁茂不倒:前期生长迅速,中期生长稳健,后期成熟加快。在栽 培技术上采取促一一控一一促措施,即前期抓齐苗壮苗,中期抓增花保荚,后期抓增重 防倒。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充分利用地力和用养结合的一项优良栽培制度。通过轮作倒茬可以调节 地力,改良土壤,减轻杂草及病虫危害。因此,轮作倒茬是经济用地,合理养地,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基本措施。 小豆忌重茬和迎茬。实践证明,重茬或迎茬,小豆植株矮小,生育迟缓,病虫害严 重,荚少粒小,严重减产,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50%左右。小豆连作减产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连作的地一般硝态氮有所增加,磷、钾、钙、钼、铜等元素含量减少,造 成营养失调:土壤中的噬菌体和噬菌素(毒素)可抑制根瘤菌的发育;根系分泌的酸类 物质过多,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并加重病虫危害,小豆品质变劣,产量下降。鉴于以上 原因,小豆必须实行轮作,而以间隔3~4年轮种1年为好。小豆前茬以小麦、高粱、 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小豆不耐涝,比较耐瘠薄,应选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平岗 地,前茬没有普施特、广灭灵、豆磺隆等农药残留影响。小豆主要轮作倒茬方式有 1、一年一作小豆一一玉米一一谷子、小豆一一小麦一一小麦 2、一年两作冬小麦一一小豆一→小麦一一谷子一→小麦一一小豆。 种植方式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小豆常与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实行间、套或混种 般很少采用大面积清种小豆。但清种小豆便于轮作倒茬和田间管理,有利于满足其对 光、温、气的需要,减少病虫害蔓延。因此,在轮作中采取清种方式是提高小豆单产和 品质的重要措施,生产上清种面积正逐年扩大。红小豆与其它作物间套作主要方式有 (一)春玉米、小豆1:1套种是华北北部一年一作区春播小豆的主要方式。玉米行 距70~90cm,玉米株高26~33cm时,在行间播种1行小豆 (二)大小垄春玉米套种小豆春玉米大垄100cm,小垄73cm,间隔种植,玉米出 齐苗后,在大垄行间播种1行小豆;玉米苗高26~33cm,在小垄行间播种1行小豆 (三)大小垄小麦套种谷子、小豆、玉米(四大耧麦套小豆)即播种冬小麦时每4 垄为一播幅,播幅间距66cm为大背,每一播幅内各垄行距46cm为小背,每一播幅有 3个小背。翌春在大背上套种谷子,小麦乳熟后期在小背上套种玉米,在两侧的小背上 套种小豆,即所谓“九里套谷”,麦苗套豆和“三层楼”的种植方式 (四)大小垄小麦套种谷子、小豆有1:1与22等种植方式 (五)夏玉米间种小豆有2:1与22种植形式,行距50cm,°
6 第四节 小豆的栽培技术 小豆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筹原则是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措施,小豆高产长相:植 株生长整齐一致;植株繁茂不倒;前期生长迅速,中期生长稳健,后期成熟加快。在栽 培技术上采取促——控——促措施,即前期抓齐苗壮苗,中期抓增花保荚,后期抓增重 防倒。 一、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充分利用地力和用养结合的一项优良栽培制度。通过轮作倒茬可以调节 地力,改良土壤,减轻杂草及病虫危害。因此,轮作倒茬是经济用地,合理养地,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基本措施。 小豆忌重茬和迎茬。实践证明,重茬或迎茬,小豆植株矮小,生育迟缓,病虫害严 重,荚少粒小,严重减产,轻者减产 10%,重者减产 50%左右。小豆连作减产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连作的地一般硝态氮有所增加,磷、钾、钙、钼、铜等元素含量减少,造 成营养失调;土壤中的噬菌体和噬菌素(毒素)可抑制根瘤菌的发育;根系分泌的酸类 物质过多,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并加重病虫危害,小豆品质变劣,产量下降。鉴于以上 原因,小豆必须实行轮作,而以间隔 3~4 年轮种 1 年为好。小豆前茬以小麦、高粱、 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小豆不耐涝,比较耐瘠薄,应选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平岗 地,前茬没有普施特、广灭灵、豆磺隆等农药残留影响。小豆主要轮作倒茬方式有: 1、一年一作 小豆——玉米——谷子、小豆——小麦——小麦。 2、一年两作 冬小麦——小豆—→小麦——谷子—→小麦——小豆。 二、种植方式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小豆常与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实行间、套或混种,一 般很少采用大面积清种小豆。但清种小豆便于轮作倒茬和田间管理,有利于满足其对 光、温、气的需要,减少病虫害蔓延。因此,在轮作中采取清种方式是提高小豆单产和 品质的重要措施,生产上清种面积正逐年扩大。红小豆与其它作物间套作主要方式有: (一)春玉米、小豆 1:1 套种 是华北北部一年一作区春播小豆的主要方式。玉米行 距 70~90cm,玉米株高 26~33cm 时,在行间播种 1 行小豆。 (二)大小垄春玉米套种小豆 春玉米大垄 100cm,小垄 73cm,间隔种植,玉米出 齐苗后,在大垄行间播种 1 行小豆;玉米苗高 26~33cm,在小垄行间播种 1 行小豆。 (三)大小垄小麦套种谷子、小豆、玉米(四大耧麦套小豆) 即播种冬小麦时每 4 垄为一播幅,播幅间距 66cm 为大背,每一播幅内各垄行距 46cm 为小背,每一播幅有 3 个小背。翌春在大背上套种谷子,小麦乳熟后期在小背上套种玉米,在两侧的小背上 套种小豆,即所谓“九里套谷”,麦苗套豆和“三层楼”的种植方式。 (四)大小垄小麦套种谷子、小豆 有 1:1 与 2:2 等种植方式。 (五)夏玉米间种小豆 有 2:1 与 2:2 种植形式,行距 50cm
(六)向日葵间种小豆采用1:1的形式,行距60cm,两行葵花的行距为132cm。 、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的好坏与播种质量、种子出苗、种植密度、排水灌溉等有密切的关系 经验证明,精细整地对于小豆苗全、苗齐、苗壮、促进早开花、多结荚都有重要作用 若整地质量差,不利于小豆出苗,也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料的吸收利用。精细 整地要求基本达到:耕层下层的土壤比较沉实,结构良好,毛细管水才能源源上升;上 层土壤平整疏松,表土形成覆盖层,避免土壤水分过多蒸发,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和良好 的通气状况。整地方法有秋耕与春耕。秋耕一般要深,耕深以20cm为最好,或上层浅 耕耙茬,底层深松,深松深度30~35cm。加深耕作层,扩大土壤库容。春耕宜早, 般“春分”耕地,春耕宜浅,以9~12cm为宜。过深不利防旱保墒,要随耕随耙耱, 已秋耕的不必再春耕,但开冻后必须及时耙平,以利保墒。播前整地,要求把地整平耙 实,使耕作层上虚下实,结构良好,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和空隙度。但耕深不要超过播 种深度,以2~4cm为宜。 在北方地区以秋、伏翻地、整平耙碎、秋起垄为佳。一般来讲,秋起垄比春整地 增产10%以上。 四、种子处理 一)播前晒种播种前晒种可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晒过的种子发芽快,出苗整 齐,一般可以提前出苗1~2天。特别是成熟度差和贮藏期受潮的种子,晒种的效果更 为明显。晒种时不要将种子摊晒在水泥地或石板上,以免温度过高灼伤种子 二〕精选种子农谚有“母大子肥”“种大苗壮”之说,说明了种子与壮苗之间的 因果关系。为了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播前进行一次认真的选种,达到精量点播的种 子标准,净度大于98%,纯度大于99%,芽率大于95%,粒型大小均匀一致。对苗全 苗壮,夺取高产是很必要的。选种可采用筛选、粒选、机选和人工挑选等方法。手工粒 选的标准如下: 1、将病斑粒、虫食粒挑出去,使种子带病少,发芽率高,品质良好。 2、将小粒、秕粒、破烂粒、霉粒等挑岀去,可提髙整齐度,使种子发芽整齐,发 芽势强 3、脐色、粒色不一致的混杂籽粒挑出去,可提高纯度。 (三)测定百粒重和发芽率,计算播种量种子精选之后,还要做种子粒重的测定和 发芽试验,粒重和发芽率是计算播种量的依据。 测定粒重可随机查取100粒种子3份,各自称重,用克(g)表示,求出平均数 即是该种子的百粒重 种子发芽试验可分为4组进行,每组100粒放入小盘或小碗中,下面垫软纸、棉花 或湿毛巾,加水使豆粒充分吸胀,然后放到20℃左右的温度下使之萌发,经过7~10 天之后,每100粒种子发芽种子数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 播种量的计算是根据每千克种子的粒数、种子发芽率、每公顷保苗数、田间损失率
7 (六)向日葵间种小豆 采用 1:1 的形式,行距 60cm,两行葵花的行距为 132cm。 三、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的好坏与播种质量、种子出苗、种植密度、排水灌溉等有密切的关系。 经验证明,精细整地对于小豆苗全、苗齐、苗壮、促进早开花、多结荚都有重要作用。 若整地质量差,不利于小豆出苗,也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料的吸收利用。精细 整地要求基本达到:耕层下层的土壤比较沉实,结构良好,毛细管水才能源源上升;上 层土壤平整疏松,表土形成覆盖层,避免土壤水分过多蒸发,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和良好 的通气状况。整地方法有秋耕与春耕。秋耕一般要深,耕深以 20cm 为最好,或上层浅 耕耙茬,底层深松,深松深度 30~35cm。加深耕作层,扩大土壤库容。春耕宜早,一 般“春分”耕地,春耕宜浅,以 9~12cm 为宜。过深不利防旱保墒,要随耕随耙耱, 已秋耕的不必再春耕,但开冻后必须及时耙平,以利保墒。播前整地,要求把地整平耙 实,使耕作层上虚下实,结构良好,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和空隙度。但耕深不要超过播 种深度,以 2~4cm 为宜。 在北方地区以秋、伏翻地、整平耙碎、秋起垄为佳。一般来讲,秋起垄比春整地 增产 10%以上。 四、种子处理 (一)播前晒种 播种前晒种可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晒过的种子发芽快,出苗整 齐,一般可以提前出苗 1~2 天。特别是成熟度差和贮藏期受潮的种子,晒种的效果更 为明显。晒种时不要将种子摊晒在水泥地或石板上,以免温度过高灼伤种子。 (二)精选种子 农谚有“母大子肥”“种大苗壮”之说,说明了种子与壮苗之间的 因果关系。为了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播前进行一次认真的选种,达到精量点播的种 子标准,净度大于 98%,纯度大于 99%,芽率大于 95%,粒型大小均匀一致。对苗全 苗壮,夺取高产是很必要的。选种可采用筛选、粒选、机选和人工挑选等方法。手工粒 选的标准如下: 1、将病斑粒、虫食粒挑出去,使种子带病少,发芽率高,品质良好。 2、将小粒、秕粒、破烂粒、霉粒等挑出去,可提高整齐度,使种子发芽整齐,发 芽势强。 3、脐色、粒色不一致的混杂籽粒挑出去,可提高纯度。 (三)测定百粒重和发芽率,计算播种量 种子精选之后,还要做种子粒重的测定和 发芽试验,粒重和发芽率是计算播种量的依据。 测定粒重可随机查取 100 粒种子 3 份,各自称重,用克(g)表示,求出平均数, 即是该种子的百粒重。 种子发芽试验可分为 4 组进行,每组 100 粒放入小盘或小碗中,下面垫软纸、棉花 或湿毛巾,加水使豆粒充分吸胀,然后放到 20℃左右的温度下使之萌发,经过 7~10 天之后,每 100 粒种子发芽种子数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 播种量的计算是根据每千克种子的粒数、种子发芽率、每公顷保苗数、田间损失率
等项计算出来的。田间损失率包括除草损失率和间苗损失率,一般为20%。计算公顷播 量公式如下: 公顷播量(kg/hm2)=公顷保苗株数×120%×百粒重(g/100)×1发芽率×1/1000 (四〕药肥拌种或浸种试验证明,用钼酸铵、硼砂拌种或浸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如果加用农药一起处理,还有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的效果。 用大豆种衣剂种子量的1%包衣或用种子量的0.2%多菌灵+0.2%福美双+0.1%辛硫 磷进行湿拌种,可防治根腐病、蝼蛄、地老虎等病虫害。 五、适期播种 (一)确定播期适时播种有利于全苗、壮苗、多花多荚、适期成熟和提高产量与品 质。在自然条件下,影响作物播种期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无霜期和土质等,但确定播 种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种子在10℃左右时即可发芽,在水分适宜的条件下,一般5 l0cm地温稳定在10~14℃时幼苗就能很好地出土。播种过早因地温偏低,发芽缓慢, 容易造成烂种缺苗,不利于实现全苗。播种过晚,易感染病害,而且营养生长期缩短, 花荚减少,百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东北、西北和华北平原北部一年一作 区,小豆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作为救灾作物可推至5月上、中旬。在黄淮海平原中部 和南部要在小麦收完后抢播小豆,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在灾害年份作为救灾作 物,播期可延至7月25日。黑龙江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 二〕播种方法东北、西北地区多采用原垄耠种、耢种、扣种和掏沟种的形式:大 面积应用在耕翻整地的基础上,采取机械平整地后起垄种植:黄淮海平原多在整地的基 础上耠种,刨埯点种,或采用简易单行播种机播种。 三)播种深度小豆子叶不出土,播种不宜过深,一般3~5cm为宜。春小豆为防 止吊干苗,可适当深些:夏播小豆墒情好,可适当浅些 (四)播后镇压小豆播种后进行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顺利从土壤吸收 水分,避免播种后土壤松虚,水分很快蒸发,而下部水分不能上升,致使种子“落 干”。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沙土,播种后镇压更为重要。镇压的时间应根据土壤情况而 定,在墒情较差的情况下,应当在播种后立即镇压,尽量减少水分蒸发。在土壤水分较 高时,不要立即镇压,要掌握适宜时机,待表土水分散失,有一层干土时再进行镇压。 镇压后如用犁开沟播种,在墒情很好的情况下,播种后可耙一下即可。一般墒情时,则 需用脚覆土再踏一下。在墒情稍差时,播种覆土后采取镇压措施,可以防止跑墒,保证 小豆出苗良好。 六、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指不同品种类型,在不同的施肥、管理水平和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单位 面积上适宜的种植株数。合理密植是小豆增产的重要环节,因为小豆单位面积的产量是 由单位面积的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四个因素决定的,其中公顷株数和株荚 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合理密植就是要较好地调节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四项 因素之积达到最大值。合理密植的原则是:气温较低、雨水较少的地区,小豆单株生产
8 等项计算出来的。田间损失率包括除草损失率和间苗损失率,一般为 20%。计算公顷播 量公式如下: 公顷播量(kg/hm2)=公顷保苗株数×120%×百粒重(g/100)×1/发芽率×1/1000 (四)药肥拌种或浸种 试验证明,用钼酸铵、硼砂拌种或浸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如果加用农药一起处理,还有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的效果。 用大豆种衣剂种子量的 1%包衣或用种子量的 0.2%多菌灵+0.2%福美双+0.1%辛硫 磷进行湿拌种,可防治根腐病、蝼蛄、地老虎等病虫害。 五、适期播种 (一)确定播期 适时播种有利于全苗、壮苗、多花多荚、适期成熟和提高产量与品 质。在自然条件下,影响作物播种期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无霜期和土质等,但确定播 种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种子在 10℃左右时即可发芽,在水分适宜的条件下,一般 5~ 10cm 地温稳定在 10~14℃时幼苗就能很好地出土。播种过早因地温偏低,发芽缓慢, 容易造成烂种缺苗,不利于实现全苗。播种过晚,易感染病害,而且营养生长期缩短, 花荚减少,百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东北、西北和华北平原北部一年一作 区,小豆播种期在 4 月中下旬,作为救灾作物可推至 5 月上、中旬。在黄淮海平原中部 和南部要在小麦收完后抢播小豆,时间一般在 6 月中、下旬。在灾害年份作为救灾作 物,播期可延至 7 月 25 日。黑龙江省一般在 5 月中、下旬播种。 (二)播种方法 东北、西北地区多采用原垄耠种、耢种、扣种和掏沟种的形式;大 面积应用在耕翻整地的基础上,采取机械平整地后起垄种植;黄淮海平原多在整地的基 础上耠种,刨埯点种,或采用简易单行播种机播种。 (三)播种深度 小豆子叶不出土,播种不宜过深,一般 3~5cm 为宜。春小豆为防 止吊干苗,可适当深些;夏播小豆墒情好,可适当浅些。 (四)播后镇压 小豆播种后进行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顺利从土壤吸收 水分,避免播种后土壤松虚,水分很快蒸发,而下部水分不能上升,致使种子“落 干”。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沙土,播种后镇压更为重要。镇压的时间应根据土壤情况而 定,在墒情较差的情况下,应当在播种后立即镇压,尽量减少水分蒸发。在土壤水分较 高时,不要立即镇压,要掌握适宜时机,待表土水分散失,有一层干土时再进行镇压。 镇压后如用犁开沟播种,在墒情很好的情况下,播种后可耙一下即可。一般墒情时,则 需用脚覆土再踏一下。在墒情稍差时,播种覆土后采取镇压措施,可以防止跑墒,保证 小豆出苗良好。 六、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指不同品种类型,在不同的施肥、管理水平和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单位 面积上适宜的种植株数。合理密植是小豆增产的重要环节,因为小豆单位面积的产量是 由单位面积的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四个因素决定的,其中公顷株数和株荚 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合理密植就是要较好地调节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四项 因素之积达到最大值。合理密植的原则是:气温较低、雨水较少的地区,小豆单株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