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地下害虫 第一节.东方蝼蛄 蝼蛄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golm]和华北蝼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均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豆类、薯类、果树、蔬菜等。 形态特征成虫全体呈灰黄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细毛,头小,触角丝状,前翅为复翅,前胸大而坚硬, 前足为开掘足,呈铲形,适于挖土,腹未有尾须一对。若虫与成虫相似,但无翅或翅短小(图91)。 图91蝼蛄 1.华北蝼蛄成虫:2.华北蝼蛄前足:3.华北蝼蛄后足:4.东方蝼蛄前足;5.东方蝼蛄后足,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2-3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每年5-9月均可发生为 害,一般5-6月作物或蔬菜幼苗受害重,以后由于植株长大,虽然受害,受害程度相对轻。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岀,并均有趋光性,对电灯或黑光灯趋性较强,对马粪等亦有趋性。成虫以夜间9一 11时活动最盛,尤其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成虫出土活动数量更多。 东方蝼蛄多发生于沿河两岸、水浇地、平川低洼地及果园、苗圃内 华北蝼蛄多发生于盐碱地或土质疏松的地方。 两种蝼蛄咬食播下的种子,尤其喜食刚发芽的种子,也可咬食作物根,造成幼苗生长不良以至枯死。, 咬食嫩茎成乱麻状,有的也可咬断。被害处常有许多拱起虚土的隧道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捕:用电灯或黑光灯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2)药坑诱杀:在地面挖一个30-40厘米深的方形坑,坑内放入新鲜马粪,粪中加入2.5%敌百虫粉 剂,用药比例为药:粪=1:10。 3)毒饵诱杀:将豆饼粉碎,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兑水30倍,与粉碎炒香的饼粉混拌均匀制成毒 饵,可将毒饵撒施到隧道附近诱杀。 第二节.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在黑龙江省以大黑鳃金龟甲[ 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分布最广。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大豆、甜菜、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大黑鳃金龟甲成虫:体长16-21毫米,宽8-11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 泽,触角黄褐色,鳃叶状。前胸宽大,其上有密刻点和黄褐色长毛。翅鞘长为宽的2倍多,其上有许多波状 刻点,并有3条光滑的纵行隆起线。 幼虫:身体肥大,马蹄形弯曲,体被密生黄白色刚毛,皮肤柔软,体背有很多皱褶,污白色,头黄褐色, 腹部末端疏生肛毛,排列不规则。老熟幼虫体长35一40毫米(图90) 图90东北大黑鳃金龟 1.成虫;2.雄性前臀节腹面的三角形凹坑;3.雌性前臀节腹面梭形隆起骨片;4.卵;5.幼虫;6.幼虫头部(前顶刚 毛;7.内唇(1)感区刺(2)感觉器(3)折面;8.肛腹片(1)肛门孔(2)钩状刚毛群;9.蛹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2-3年完成一代,以2-3龄幼虫和成虫在土表下60-180厘米处越冬 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出现,6旬中、下旬是为害盛期。幼虫为害幼苗,常将幼苗的根茎咬断,断 口整齐。 成虫喜吃大豆叶片,并在大豆田间产卵,所以大豆地或大豆茬的地块,蛴螬发生常重。成虫有假死性、 趋光性。幼虫有假死性与转株为害习性 防治方法药剂闷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10-15升,拌种子200公斤,拌完后闷种4 小时,闷种过程中每隔半小时搅拌一次,待药液吸干后,挪到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 第三节.细胸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通称,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在黑龙江省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细胸金针虫( 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和宽背金针虫( Selatosomus latus fabricius)。金针虫的食性很杂,能危害小麦、玉 米、甜菜及马铃薯等。 板形点特矩把手甲:,体,2米上有2级树组.分组:有简溶,期 幼虫淡白色,后渐变黄至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毫米,体坚硬,金黄色,尾部稍尖,其背 面有4条褐色细纵纹 宽背金针虫成虫体长10-13毫米,宽3.4-4.8毫米,黑褐色,稍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足赤褐
第六章地下害虫 第一节.东方蝼蛄 蝼蛄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Golm]和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均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豆类、薯类、果树、蔬菜等。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呈灰黄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细毛,头小,触角丝状,前翅为复翅,前胸大而坚硬, 前足为开掘足,呈铲形,适于挖土,腹未有尾须一对。若虫与成虫相似,但无翅或翅短小(图 91)。 图 91 蝼 蛄 1.华北蝼蛄成虫;2.华北蝼蛄前足;3.华北蝼蛄后足;4.东方蝼蛄前足;5.东方蝼蛄后足。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 2-3 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每年 5—9 月均可发生为 害,一般 5—6 月作物或蔬菜幼苗受害重,以后由于植株长大,虽然受害,受害程度相对轻。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出,并均有趋光性,对电灯或黑光灯趋性较强,对马粪等亦有趋性。成虫以夜间 9— 11 时活动最盛,尤其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成虫出土活动数量更多。 东方蝼蛄多发生于沿河两岸、水浇地、平川低洼地及果园、苗圃内。 华北蝼蛄多发生于盐碱地或土质疏松的地方。 两种蝼蛄咬食播下的种子,尤其喜食刚发芽的种子,也可咬食作物根,造成幼苗生长不良以至枯死。, 咬食嫩茎成乱麻状,有的也可咬断。被害处常有许多拱起虚土的隧道。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捕:用电灯或黑光灯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2)药坑诱杀:在地面挖一个 30-40 厘米深的方形坑,坑内放入新鲜马粪,粪中加入 2.5%敌百虫粉 剂,用药比例为药:粪=1:10。 (3)毒饵诱杀:将豆饼粉碎,炒香,用 90%晶体敌百虫兑水 30 倍,与粉碎炒香的饼粉混拌均匀制成毒 饵,可将毒饵撒施到隧道附近诱杀。 第二节.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在黑龙江省以大黑鳃金龟甲[Ho1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分布最广。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大豆、甜菜、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 大黑鳃金龟甲成虫:体长 16-21 毫米,宽 8-11 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 泽,触角黄褐色,鳃叶状。前胸宽大,其上有密刻点和黄褐色长毛。翅鞘长为宽的 2 倍多,其上有许多波状 刻点,并有 3 条光滑的纵行隆起线。 幼虫:身体肥大,马蹄形弯曲,体被密生黄白色刚毛,皮肤柔软,体背有很多皱褶,污白色,头黄褐色, 腹部末端疏生肛毛,排列不规则。老熟幼虫体长 35 一 40 毫米(图 90)。 图 90 东北大黑鳃金龟 1.成虫;2.雄性前臀节腹面的三角形凹坑;3.雌性前臀节腹面梭形隆起骨片;4.卵;5.幼虫; 6.幼虫头部 (1)前顶刚 毛;7.内唇(1)感区刺(2)感觉器(3)折面; 8.肛腹片(1)肛门孔(2)钩状刚毛群;9.蛹。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 2—3 年完成一代,以 2—3 龄幼虫和成虫在土表下 60—180 厘米处越冬。 幼虫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开始出现,6 旬中、下旬是为害盛期。幼虫为害幼苗,常将幼苗的根茎咬断,断 口整齐。 成虫喜吃大豆叶片,并在大豆田间产卵,所以大豆地或大豆茬的地块,蛴螬发生常重。成虫有假死性、 趋光性。幼虫有假死性与转株为害习性。 防治方法 药剂闷种:用 50%辛硫磷乳油 500 毫升,加水 10-15 升,拌种子 200 公斤,拌完后闷种 4 小时,闷种过程中每隔半小时搅拌一次,待药液吸干后,挪到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 第三节.细胸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通称,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在黑龙江省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和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abricius)。金针虫的食性很杂,能危害小麦、玉 米、甜菜及马铃薯等。 形态特征 细胸金针虫成虫(叩头由)体长 8-9 毫米,宽 2.5 毫米,细长,暗褐色,稍有光泽。前胸 背板略显呈圆形,长大于宽,鞘翅黄赤褐色,坚硬,各鞘翅上有 9 条纵列刻点。幼虫体细长,圆筒形,初孵 幼虫淡白色,后渐变黄至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20—25 毫米,体坚硬,金黄色,尾部稍尖,其背 面有 4 条褐色细纵纹。 宽背金针虫成虫体长 10—13 毫米,宽 3.4-4.8 毫米,黑褐色,稍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足赤褐
色。幼虫体扁圆,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表皮坚硬,尾部钝圆,并分成二叉,每叉 又分二叉(图87)。 图87金针虫 1.细胸金针虫成虫:2.宽背金针虫成虫:3.细胸金针虫幼虫尾部:4.宽背金针虫幼虫尾部。 发生特点与为謇状金针虫一般三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在小麦2-3叶期 玉米3叶期是幼虫为害重时期。为害特点是以幼虫(金针虫)为害作物的种子和根茎,幼虫在地表下面常把 播下的种子吃成空壳或自茎基部钻入茎内咬食,造成幼苗枯死;幼虫钻入马铃薯块茎及甜菜块根为害呈孔道, 细胸金针虫多发生在沿河低洼地、过水地、水浇地或腐殖质多的地方。新开垦以及小麦重茬地发生也重。 宽背金针虫多发生在平原或岗地,开垦年限长的熟地。 参考防治指标3000头/亩 防治方法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1升加适量水与小麦种子500公斤进行湿拌种,晾干后再播 种。40%甲基异柳磷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1-0.125%。 第四节.地老虎 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和白边地老虎(roaω berthuri leek)属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蕃茄等幼苗。 白边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小地老虎成虫为暗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和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前缘 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呈黑褐色,肾形斑、环状斑及棒状斑位于其中,各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一明显 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侧有两个尖端向里的楔形黑斑,三斑相对。后翅灰白色 幼虫体色较深,头部黄褐或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7一47毫米,体表粗糙,在扩大镜下可见布满大小 间杂的颗粒(图88)。 图88小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第四腹节背面:4.臀板:5.表皮:6-7.幼虫 白边地老虎成虫为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7-18毫米,翅展40-45毫米。前翅灰褐至红褐色,前缘有 条明显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宽边,中室后缘有白线。后翅褐色。 幼虫圆筒形,两头略尖,头部黄褐色,有明显的“八”字纹,体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40毫米, 体表光滑。无颗粒(图89) 图89白边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幼虫第四腹节背面:4.幼虫臀板。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小地老虎一年发生二代,目前认为成虫是由南方迁飞来的。成虫昼伏夜出,喜食糖 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多产于土 块上及地面缝隙。幼虫白天潜伏于土壤内,夜间出来为害,2、3龄幼虫只咬食叶片,4龄以后幼虫才能为害 嫩茎,且可连茎带叶拖入土洞内。幼虫有假死习性 白边地老虎一年发生一代,以1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4月份幼虫破壳而出,先取食灰菜、刺菜、 荠菜、苣买菜等杂草,待田间长出作物幼苗,幼虫则转移到幼苗上为害。6月上、中旬是幼虫为害幼苗盛期, 1-2龄幼虫仅食叶片的叶肉,仅留表皮,3龄以上幼虫才能咬断嫩茎。幼虫白天潜伏于受害苗附近表土层内, 夜间出来危害。幼虫有假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与趋化性。白边地老虎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地,靠近林带杂草 多的地块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后深翻,铲除田间杂草等,均可减少田间越冬虫量和食料来源,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在调查虫情基础上,发现幼苗叶片受害,于幼虫3龄以前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 有
色。幼虫体扁圆,黄褐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 15—18 毫米,表皮坚硬,尾部钝圆,并分成二叉,每叉 又分二叉(图 87)。 图 87 金 针 虫 1.细胸金针虫成虫; 2.宽背金针虫成虫; 3.细胸金针虫幼虫尾部;4.宽背金针虫幼虫尾部。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金针虫一般三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在小麦 2—3 叶期、 玉米 3 叶期是幼虫为害重时期。为害特点是以幼虫(金针虫)为害作物的种子和根茎,幼虫在地表下面常把 播下的种子吃成空壳或自茎基部钻入茎内咬食,造成幼苗枯死;幼虫钻入马铃薯块茎及甜菜块根为害呈孔道。 细胸金针虫多发生在沿河低洼地、过水地、水浇地或腐殖质多的地方。新开垦以及小麦重茬地发生也重。 宽背金针虫多发生在平原或岗地,开垦年限长的熟地。 参考防治指标 3000 头/亩。 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 50%辛硫磷乳油 1 升加适量水与小麦种子 500 公斤进行湿拌种,晾干后再播 种。40%甲基异柳磷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 0.1—0.125%。 第四节.地老虎 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和白边地老虎(Euxoa oberthuri leeck)属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蕃茄等幼苗。 白边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 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成虫为暗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和 16—23 毫米,翅展 42—54 毫米。前翅前缘 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呈黑褐色,肾形斑、环状斑及棒状斑位于其中,各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一明显 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侧有两个尖端向里的楔形黑斑,三斑相对。后翅灰白色。 幼虫体色较深,头部黄褐或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37 一 47 毫米,体表粗糙,在扩大镜下可见布满大小 间杂的颗粒(图 88)。 图 88 小 地 老 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第四腹节背面;4. 臀板;5.表皮;6-7.幼虫。 白边地老虎成虫为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7-18 毫米,翅展 40 一 45 毫米。前翅灰褐至红褐色,前缘有一 条明显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宽边,中室后缘有白线。后翅褐色。 幼虫圆筒形,两头略尖,头部黄褐色,有明显的“八”字纹,体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35—40 毫米, 体表光滑。无颗粒(图 89)。 图 89 白边地老虎 1.成虫;2.幼虫头部;3.幼虫第四腹节背面;4.幼虫臀板。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小地老虎一年发生二代,目前认为成虫是由南方迁飞来的。成虫昼伏夜出,喜食糖 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多产于土 块上及地面缝隙。幼虫白天潜伏于土壤内,夜间出来为害,2、3 龄幼虫只咬食叶片,4 龄以后幼虫才能为害 嫩茎,且可连茎带叶拖入土洞内。幼虫有假死习性。 白边地老虎一年发生一代,以 1 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 4 月份幼虫破壳而出,先取食灰菜、刺菜、 荠菜、苣买菜等杂草,待田间长出作物幼苗,幼虫则转移到幼苗上为害。6 月上、中旬是幼虫为害幼苗盛期, 1-2 龄幼虫仅食叶片的叶肉,仅留表皮,3 龄以上幼虫才能咬断嫩茎。幼虫白天潜伏于受害苗附近表土层内, 夜间出来危害。幼虫有假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与趋化性。白边地老虎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地,靠近林带杂草 多的地块。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收后深翻,铲除田间杂草等,均可减少田间越冬虫量和食料来源,减轻受害。 (2)药剂防治:在调查虫情基础上,发现幼苗叶片受害,于幼虫 3 龄以前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 有:
①2.5%敌百虫粉剂(高梁上禁用)每亩1.5-2公斤,往幼苗上喷粉。亦可往田边、地头等附近喷成药 带,防止幼虫往田内迁移 ②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75-100毫升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③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药剂防治最好在傍晚进行 (3)毒饵诱杀:将1份90%晶体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兑5份水,喷洒在50份粉碎后并炒香的豆饼粉、 麦麸或玉米糠上,并混拌均匀制成毒饵,每亩1.0-1.5公斤于傍晚施于苗眼附近,亦可用播种机施于垅间, 50厘米垅可间隔3垅、70厘米垅可间隔2垅施1根垅 第五节.萝卜蝇 地蛆是花蝇类的幼虫。为害蔬菜的地蛆有萝卜蝇[ Hy lemyia floralis Fal.]、小萝卜蝇[H. Pilipyga Vil1]、种蝇[H. Platura Meiyen]、葱蝇(H. antigua Meisen]四种,均属双翅目,花蝇科。主要为害多 种蔬菜。 形态持征以萝卜蝇为例。 成虫:为中、小型灰黄色蝇子。体长6—7.5毫米。翅展14毫米。雌成虫胸部黄褐色,背面有3条稍暗 色纵纹。前翅基背毛颇长,几乎与盾间沟后的背毛等长。腹部灰黄色,没有斑纹。雄成虫胸部暗褐色,背面 有3条黑色纵纹。前翅基背毛与盾间沟后的背中毛等长。后足腿节前内面,长有一列稀疏的长毛。腹部扁平, 腹背中央有一明显纵纹,各节均有一黑色横纹。 幼虫:体长约9毫米,圆锥状,乳白色,尾端有肉质突起6对且第5对较大,末端有很深的分叉(图113) 图113萝卜蝇 1.成虫:2.幼虫。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萝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8月下旬为盛发期, 延续至9月中旬(佳木斯) 中午强光隐伏在菜株荫凉处不动。卵以数粒至数十粒成堆产在植株周围的地面或土缝里或产在叶柄的茎部 靠近地面的外叶,少数产在叶腋或心叶里。幼虫先为害与地面相接的叶柄基部,后向叶茎中蛀食。幼虫三龄 后向下蛀食根部皮层。虫数多时,木质部也被蛀食,可导致全株死亡。在萝卜中幼虫直接蛀入肉质的根皮层 中,造成沟痕和孔洞。蛀道和伤口常因软腐病菌侵入而腐烂,造成更大的损失。10月份,老熟幼虫在菜株附 近土中化蛹越冬。 小萝卜蝇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6月份(佳木斯),主要为害春白菜和萝卜,第二代发生在8月 份,为害秋白菜、萝卜,为害情况同萝卜蝇。以蛹在土里越冬,有的可在萝卜里越冬 种蝇一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5月份成虫出现,多在瓜类,豆类幼苗的周围表土产卵。甘兰、白菜 等十字花科蔬菜采种母株受害严重,幼虫串食常引起母根腐烂,以致死亡。偶尔为害秋白菜。 葱蝇发生代数不详,推测可能一年发生两代。成虫产卵在蒜苗、葱叶,鳞茎和植株周围的地面上。卵孵 化后钻入鳞茎中为害,致使葱叶变黄,容易拔起。幼虫老熟后在土中化蛹,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蛹在大蒜 鳞茎上越冬。种蝇和葱蝇的幼虫均有腐食特性,成虫有趋向发臭粪肥产卵的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施用的粪肥必须充分腐熟。施用时不要使粪肥暴露在地面上。可减轻葱蝇、种蝇、萝卜蝇的为害 (2).种蒜时,选用饱满不受机械损伤的和不长霉的蒜瓣,可少招引葱蝇产卵,且饱满的蒜瓣生长势旺, 更耐虫害 (3).白菜、萝卜收获后立即耕翻,可杀伤部分幼虫或越冬蛹,可减轻来年的为害。 2.药剂防治萝卜蝇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消灭卵和幼虫在为害前。一般多用药液灌根。常用药剂有 40%乐果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液:90%晶 体敌百虫8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用喷壶灌根际周围,每穴灌药液250毫升。 第七章粮食作物害虫 粮食作物害虫发生的情况 、禾谷类作物害虫种类 、水稻害虫种类 第一节.粘虫
①2.5%敌百虫粉剂(高梁上禁用)每亩 1.5—2 公斤,往幼苗上喷粉。亦可往田边、地头等附近喷成药 带,防止幼虫往田内迁移。 ②80%敌敌畏乳油或 50%辛硫磷乳油,每亩 75—100 毫升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③90%晶体敌百虫,每亩 100 克兑水喷雾于幼苗上。 药剂防治最好在傍晚进行。 (3)毒饵诱杀:将 1 份 90%晶体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兑 5 份水,喷洒在 50 份粉碎后并炒香的豆饼粉、 麦麸或玉米糠上,并混拌均匀制成毒饵,每亩 1.0-1.5 公斤于傍晚施于苗眼附近,亦可用播种机施于垅间, 50 厘米垅可间隔 3 垅、70 厘米垅可间隔 2 垅施 1 根垅。 第五节.萝卜蝇 地蛆是花蝇类的幼虫。为害蔬菜的地蛆有萝卜蝇[Hylemyia floralis Fall.]、小萝卜蝇[H. Pilipyga Vill]、种蝇[H.Platura Meiyen] 、葱蝇(H. antiqua Meiyen]四种,均属双翅目,花蝇科。主要为害多 种蔬菜。 形态持征 以萝卜蝇为例。 成虫:为中、小型灰黄色蝇子。体长 6—7.5 毫米。翅展 14 毫米。雌成虫胸部黄褐色,背面有 3 条稍暗 色纵纹。前翅基背毛颇长,几乎与盾间沟后的背毛等长。腹部灰黄色,没有斑纹。雄成虫胸部暗褐色,背面 有 3 条黑色纵纹。前翅基背毛与盾间沟后的背中毛等长。后足腿节前内面,长有一列稀疏的长毛。腹部扁平, 腹背中央有一明显纵纹,各节均有一黑色横纹。 幼虫: 体长约 9 毫米,圆锥状,乳白色,尾端有肉质突起 6 对且第 5 对较大,末端有很深的分叉(图 113)。 图 113 萝卜蝇 1.成虫;2.幼虫。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萝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8 月下旬为盛发期, 延续至 9 月中旬(佳木斯)。 中午强光隐伏在菜株荫凉处不动。卵以数粒至数十粒成堆产在植株周围的地面或土缝里或产在叶柄的茎部 靠近地面的外叶,少数产在叶腋或心叶里。幼虫先为害与地面相接的叶柄基部,后向叶茎中蛀食。幼虫三龄 后向下蛀食根部皮层。虫数多时,木质部也被蛀食,可导致全株死亡。在萝卜中幼虫直接蛀入肉质的根皮层 中,造成沟痕和孔洞。蛀道和伤口常因软腐病菌侵入而腐烂,造成更大的损失。10 月份,老熟幼虫在菜株附 近土中化蛹越冬。 小萝卜蝇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 6 月份(佳木斯),主要为害春白菜和萝卜,第二代发生在 8 月 份,为害秋白菜、萝卜,为害情况同萝卜蝇。以蛹在土里越冬,有的可在萝卜里越冬。 种蝇一年发生 2-3 代。以蛹越冬。5 月份成虫出现,多在瓜类,豆类幼苗的周围表土产卵。甘兰、白菜 等十字花科蔬菜采种母株受害严重,幼虫串食常引起母根腐烂,以致死亡。偶尔为害秋白菜。 葱蝇发生代数不详,推测可能一年发生两代。成虫产卵在蒜苗、葱叶,鳞茎和植株周围的地面上。卵孵 化后钻入鳞茎中为害,致使葱叶变黄,容易拔起。幼虫老熟后在土中化蛹,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蛹在大蒜 鳞茎上越冬。种蝇和葱蝇的幼虫均有腐食特性,成虫有趋向发臭粪肥产卵的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施用的粪肥必须充分腐熟。施用时不要使粪肥暴露在地面上。可减轻葱蝇、种蝇、萝卜蝇的为害。 (2).种蒜时,选用饱满不受机械损伤的和不长霉的蒜瓣,可少招引葱蝇产卵,且饱满的蒜瓣生长势旺, 更耐虫害。 (3).白菜、萝卜收获后立即耕翻,可杀伤部分幼虫或越冬蛹,可减轻来年的为害。 2.药剂防治 萝卜蝇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消灭卵和幼虫在为害前。一般多用药液灌根。常用药剂有: 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500—1000 倍液;90%晶 体敌百虫 800 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 倍液。用喷壶灌根际周围,每穴灌药液 250 毫升。 第七章 粮食作物害虫 粮食作物害虫发生的情况 一、禾谷类作物害虫种类 二、水稻害虫种类 第一节.粘虫
粘虫[舻 thimna separata(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 形态特征成虫为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6--∞0毫米,翅展36--45毫米,雌蛾略大于 雄蛾。触角丝状,头部复眼较大。前翅前缘及外缘颜色较深,中央有2个圆形,淡黄色斑,外侧黄斑下方有 三个明显的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雌蛾翅缰3根较尖细 雄蛾翅缰1根较粗壮。 幼虫体长1.5-38毫米,共6龄。幼虫随着环境变化,体色亦随之改变,密度小时,体色为黄褐色或灰 褐色,密度大时多为黑色。3龄以后头部有黑褐色“八”字纹,胸、腹部有5条纵条线,背中线白色较细, 边缘绕有细黑线,其余2对纵线为黑线或黑褐色,各纵线上下边缘均有灰白色细纹。有腹足4对,尾足1 对(图92) 图92粘虫 1.成虫:2.卵块:3.幼虫:4.蛹;5.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二代。5月中下旬成虫从南方迁飞到黑龙江省,6月上、中旬 为成虫高峰期。成虫昼伏夜出,夜间吸食花蜜及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化性,对糖、醋、酒趋性很强。雌蛾 多产卵子干枯叶片尖端或枯心苗上,卵2—4行形成卵块。卵经4-5天孵化出幼虫,3龄前只啃食叶肉,4龄 后食量剧增,5、6龄进入暴食期,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吃光。幼虫小时怕光,多潜伏于心叶、叶鞘中,老龄 幼虫有假死性与集体转移地块为害邻田作物的习性,幼虫为害盛期在我省为6月下旬到7旬上旬。6龄老熟 幼虫入土化蛹。蛹经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这时成虫多产卵于谷子或玉米上部几片叶的尖端或枯株上。卵 孵化出的幼虫主要为害谷子与玉米,在黑龙江省除个别年,少数地方发生为害外,一般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防治与否根据虫情测报与防治指标决定,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三龄以前。 1.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 (1)用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125-1500克,兑水喷雾 (2)用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兑水喷雾。 3)用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975毫升,兑水喷雾。 (4)用2.5%溴氰菊脂乳油,每公顷240毫升,兑水喷雾。 (5)用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22.5一30公斤,全面喷粉。 (6)用灭幼尿Ⅰ号每公顷有效成份30克或灭幼尿I号每公顷有效成份150克,稀释喷雾,效果均在 90%以上,不杀伤天敌。 2.生物防治粘虫天敌对抑制粘虫发生起一定的作用。生物防治不杀伤天敌,增强该虫天敌在田间的控 制效能,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苏芸金杆菌类群肯尼亚变种、天门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田间喷 雾浓度,采用含菌量2亿/毫升菌液 (2)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自然界中,常在高湿的环境中流行。应大力开展研究和利用。 第二节.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 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其次为害谷子、高 粱等作物,蔬菜等也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是一种淡褐色中型蛾子,雄蛾体长10毫米,翅展22毫米左右。雌蛾体长13毫米,翅展25 毫米以上。触角丝状,复眼黑色。头、胸部黄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近外缘颜色较深,前翅内、外横线锯 齿状中间有两个中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当翅展开时, 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连接。雌蛾前翅淡黄,不及雄蛾鲜艳,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 部较肥大。 幼虫近圆筒形,幼龄时头壳黑色,体黄白色,污黄至浅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棕黑色 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褐色,有纵线3条,背中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4个,腹部1-8节,每节6 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图94)。 图94亚洲玉米螟 1.成虫:2.卵块:3.卵块孵化前:4.幼虫:5.幼虫第2腹节侧面 6.幼虫第2腹节背面:7.蛹;8、9、10.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茎杆及残茬中越冬。 来年越冬代幼虫经过化蛹,羽化后成为成虫,在黑龙江省于6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夜间飞翔力 强,并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经1天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中肋附近。卵孵化出的幼龄虫 先啃食叶肉,并怕光照,故一般多聚集于玉米喇叭筒(心叶)及幼穗为害。当雄穗轴抽出1/3时。幼虫开 始向植株下部转移为害,当雄穗抽出1/2到全部抽出时,幼虫下移蛀茎及为害果穗,最后全部钻蛀进入玉 米茎杆及果穗内继续为害。受害的玉米叶片,由于未展叶前被咬成孔洞,故叶片展开后,叶片上出现横排孔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为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6—20 毫米,翅展 36—45 毫米,雌蛾略大于 雄蛾。触角丝状,头部复眼较大。前翅前缘及外缘颜色较深,中央有 2 个圆形,淡黄色斑,外侧黄斑下方有 三个明显的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 1 个小黑点,翅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雌蛾翅缰 3 根较尖细, 雄蛾翅缰 1 根较粗壮。 幼虫体长 1.5—38 毫米,共 6 龄。幼虫随着环境变化,体色亦随之改变,密度小时,体色为黄褐色或灰 褐色,密度大时多为黑色。3 龄以后头部有黑褐色“八”字纹,胸、腹部有 5 条纵条线,背中线白色较细, 边缘绕有细黑线,其余 2 对纵线为黑线或黑褐色,各纵线上下边缘均有灰白色细纹。有腹足 4 对,尾足 1 对(图 92)。 图 92 粘 虫 1.成虫;2.卵块;3.幼虫;4.蛹;5.为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二代。5 月中下旬成虫从南方迁飞到黑龙江省,6 月上、中旬 为成虫高峰期。成虫昼伏夜出,夜间吸食花蜜及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化性,对糖、醋、酒趋性很强。雌蛾 多产卵子干枯叶片尖端或枯心苗上,卵 2—4 行形成卵块。卵经 4-5 天孵化出幼虫,3 龄前只啃食叶肉,4 龄 后食量剧增,5、6 龄进入暴食期,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吃光。幼虫小时怕光,多潜伏于心叶、叶鞘中,老龄 幼虫有假死性与集体转移地块为害邻田作物的习性,幼虫为害盛期在我省为 6 月下旬到 7 旬上旬。6 龄老熟 幼虫入土化蛹。蛹经 10 天左右羽化为成虫。这时成虫多产卵于谷子或玉米上部几片叶的尖端或枯株上。卵 孵化出的幼虫主要为害谷子与玉米,在黑龙江省除个别年,少数地方发生为害外,一般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与否根据虫情测报与防治指标决定,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三龄以前。 1.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1)用 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 1125-1500 克,兑水喷雾。 (2)用 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 1125-1500 毫升,兑水喷雾。 (3)用 50%辛硫磷乳油,每公顷 975 毫升,兑水喷雾。 (4)用 2.5%溴氰菊脂乳油,每公顷 240 毫升,兑水喷雾。 (5)用 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 22.5 一 30 公斤,全面喷粉。 (6)用灭幼尿 I 号每公顷有效成份 30 克或灭幼尿 III 号每公顷有效成份 150 克,稀释喷雾,效果均在 90%以上,不杀伤天敌。 2.生物防治 粘虫天敌对抑制粘虫发生起一定的作用。生物防治不杀伤天敌,增强该虫天敌在田间的控 制效能,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苏芸金杆菌类群 肯尼亚变种、天门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田间喷 雾浓度,采用含菌量 2 亿/毫升菌液。 (2)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在自然界中,常在高湿的环境中流行。应大力开展研究和利用。 第二节.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其次为害谷子、高 粱等作物,蔬菜等也有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淡褐色中型蛾子,雄蛾体长 10 亳米,翅展 22 毫米左右。雌蛾体长 13 毫米,翅展 25 毫米以上。触角丝状,复眼黑色。头、胸部黄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近外缘颜色较深,前翅内、外横线锯 齿状中间有两个中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当翅展开时, 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连接。雌蛾前翅淡黄,不及雄蛾鲜艳,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 部较肥大。 幼虫近圆筒形,幼龄时头壳黑色,体黄白色,污黄至浅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20-30 毫米,头棕黑色, 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褐色,有纵线 3 条,背中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 4 个,腹部 1—8 节,每节 6 个,前排 4 个较大,后排 2 个较小(图 94)。 图 94 亚洲玉米螟 1.成虫;2.卵块;3.卵块孵化前;4.幼虫;5.幼虫第 2 腹节侧面; 6.幼虫第 2 腹节背面;7.蛹;8、9、10.被害状。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 1-2 代,以 幼虫在玉米、高粱、谷子等茎杆及残茬中越冬。 来年越冬代幼虫经过化蛹,羽化后成为成虫,在黑龙江省于 6 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夜间飞翔力 强,并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天交尾,经 1 天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中肋附近。卵孵化出的幼龄虫 先啃食叶肉,并怕光照,故一般多聚集于玉米喇叭筒(心叶)及幼穗为害。当雄穗轴抽出 1/3 时。幼虫开 始向植株下部转移为害,当雄穗抽出 1/2 到全部抽出时,幼虫下移蛀茎及为害果穗,最后全部钻蛀进入玉 米茎杆及果穗内继续为害。受害的玉米叶片,由于未展叶前被咬成孔洞,故叶片展开后,叶片上出现横排孔
洞,茎杆及果穗等部受害后,除呈现孔洞,并在虫孔处留下虫粪 般是越冬基数大的年份,当年田间卵量也大,植株被害率就高,所以连作地,离村屯近的玉米地,往 往比轮作地、远离村屯的玉米地玉米螟发生重。 此外,当年5-6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暖和,也有利玉米螟大发生,如5-6月天气干旱少 雨,相对湿度低.不仅会推迟化蛹期.而且会造成越冬后幼虫大量死亡,不利发生 防治方法 (1)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虫源,如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施入田间并翻入土壤深层一秸秆还田,可以 消灭秸秆内越冬幼虫;早春表土化冻到3厘米左右深时,用重耢子耢冻玉米茬,高粱茬,可以压死茬里的越 冬幼虫,均可减轻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 (2)心叶期撒施颗粒剂 ①H-1(青虫菌)颗粒制:用菌粉150克拌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2克 ②白僵菌颗粒剂:用菌粉150克(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份)拌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2克。 ③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克,拌15公斤颗粒载体,每株施颗粒剂2克 3)药剂防治: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100克 兑水喷雾。 (4)生物防治 ①.于玉米螟卵盛期,每亩放赤眼蜂2-4万头。 ②.于幼虫卵化盛期,用飞机撒施白僵菌粉(每亩菌粉150-250克与滑石粉1.5-2.0公斤混拌均匀而 第三节.麦蚜 麦蚜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麦二叉蚜[ Toxoptera gramin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两种,均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染小麦黄矮 病 形态特征两种蚜虫均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及无翅胎生雌蚜,麦二叉蚜体长略大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的 有翅胎生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二支,故称“二叉蚜”。麦长管蚜的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很长,故称“长管蚜”。 两种蚜虫触角均为6节,二叉蚜触角比体长稍短,而长管蚜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则长于体长。虫体较软,体 色呈黄绿色、淡绿色、绿色、灰黑色、暗褐色,赤褐色等(图93)。 图93麦蚜 1.二叉蚜(有翅);2.二叉蚜(无翅);3.长管蚜(有翅);4,.长管蚜(无翅)ε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出干母,胎生繁 殖2-3代后出现有翅胎生雌蚜,先在杂草上为害,当小麦出苗后,有翅蚜则迁飞到小麦幼苗上为害并胎生后 代,由于麦二叉蚜较耐低温,故小麦苗期就有发生,而麦长管蚜发生较晩,一般多在小麦灌浆集中为害穗部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汁液,为害叶片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黄色枯斑,为害重时使麦苗矮小发黄,甚至 枯死。为害麦穗,影响籽粒灌浆,为害重时,造成麦粒瘦小,百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两种麦蚜均能 传播病毒病,尤以麦二叉蚜传毒能力较强。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耐氮肥,故发生于瘠薄麦田,麦长 管蚜喜光照,较耐氮肥和潮湿,故多发生于肥沃麦田 参考防治指标小麦孕穗期蚜有株率达50%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200-250头;灌浆期蚜有株率达79% 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500头以上,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在测报指导下抓紧早期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每公顷1500毫升,兑水喷雾, 2.用50%避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25-300克,兑水喷雾 3.用20%乐果粉粉剂,每公顷22.5-30公斤喷粉。 第四节.玉米枯心夜蛾 玉米枯心夜蛾[ Helotropha leucostigm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其次是高粱、 谷子等 形态特征成虫是一种黑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7一20毫米,翅展34-40毫米。触角丝状,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肾形纹白色或灰黄色,环形纹褐色,前翅顶端有一椭圆形的浅色斑,前缘有若干个褐 色的弧形纹,近端有3个灰黄色的短斜纹。后翅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毫米,体黄灰色,腹面稍发白。头部深棕色,前胸背板紫褐色。臀板黑褐
洞,茎杆及果穗等部受害后,除呈现孔洞,并在虫孔处留下虫粪。 一般是越冬基数大的年份,当年田间卵量也大,植株被害率就高,所以连作地,离村屯近的玉米地,往 往比轮作地、远离村屯的玉米地玉米螟发生重。 此外,当年 5—6 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暖和,也有利玉米螟大发生,如 5-6 月天气干旱少 雨,相对湿度低.不仅会推迟化蛹期.而且会造成越冬后幼虫大量死亡, 不利发生。 防治方法 (1)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虫源,如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施入田间并翻入土壤深层--秸秆还田,可以 消灭秸秆内越冬幼虫;早春表土化冻到 3 厘米左右深时,用重耢子耢冻玉米茬,高粱茬,可以压死茬里的越 冬幼虫,均可减轻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 (2)心叶期撒施颗粒剂: ①HD—1(青虫菌)颗粒制:用菌粉 150 克拌 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 2 克。 ②白僵菌颗粒剂:用菌粉 150 克(每克含 100 亿孢子的菌份)拌 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用颗粒剂 2 克。 ③用 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 500 克,拌 15 公斤颗粒载体,每株施颗粒剂 2 克。 (3)药剂防治: 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每亩用 80 %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或 90%晶体敌百虫 100 克, 兑水喷雾。 (4)生物防治: ①.于玉米螟卵盛期,每亩放赤眼蜂 2-4 万头。 ②.于幼虫卵化盛期,用飞机撒施白僵菌粉(每亩菌粉 150-250 克与滑石粉 1.5-2.0 公斤混拌均匀而 成)。 第三节.麦 蚜 麦蚜在黑龙江省发生的主要有麦二叉蚜[Toxoptera gramini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两种,均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染小麦黄矮 病。 形态特征 两种蚜虫均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及无翅胎生雌蚜,麦二叉蚜体长略大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的 有翅胎生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二支,故称“二叉蚜”。麦长管蚜的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很长,故称“长管蚜”。 两种蚜虫触角均为 6 节,二叉蚜触角比体长稍短,而长管蚜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则长于体长。虫体较软,体 色呈黄绿色、淡绿色、绿色、灰黑色、暗褐色,赤褐色等(图 93)。 图 93 麦 蚜 1.二叉蚜(有翅);2.二叉蚜(无翅);3.长管蚜(有翅);4.长管蚜(无翅)。 发生特点与为害状 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杂草上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出干母,胎生繁 殖 2-3 代后出现有翅胎生雌蚜,先在杂草上为害,当小麦出苗后,有翅蚜则迁飞到小麦幼苗上为害并胎生后 代,由于麦二叉蚜较耐低温,故小麦苗期就有发生,而麦长管蚜发生较晚,一般多在小麦灌浆集中为害穗部。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汁液,为害叶片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黄色枯斑,为害重时使麦苗矮小发黄,甚至 枯死。为害麦穗,影响籽粒灌浆,为害重时,造成麦粒瘦小,百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两种麦蚜均能 传播病毒病,尤以麦二叉蚜传毒能力较强。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耐氮肥,故发生于瘠薄麦田,麦长 管蚜喜光照,较耐氮肥和潮湿,故多发生于肥沃麦田。 参考防治指标 小麦孕穗期蚜有株率达 50%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 200—250 头;灌浆期蚜有株率达 79% 左右,百株平均蚜量达 500 头以上,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 在测报指导下抓紧早期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 1.用 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每公顷 1500 毫升,兑水喷雾。 2.用 50%避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225-300 克,兑水喷雾。 3.用 20%乐果粉粉剂,每公顷 22.5-30 公斤喷粉。 第四节.玉米枯心夜蛾 玉米枯心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其次是高粱、 谷子等。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黑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 17 一 20 毫米,翅展 34-40 毫米。触角丝状,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肾形纹白色或灰黄色,环形纹褐色,前翅顶端有一椭圆形的浅色斑,前缘有若干个褐 色的弧形纹,近端有 3 个灰黄色的短斜纹。后翅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28-35 毫米,体黄灰色,腹面稍发白。头部深棕色,前胸背板紫褐色。臀板黑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