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 Rice infect iona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余种,细菌病害12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22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 虫30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菌病害50余种,细菌病害6种,病毒及类菌原体11 种,线虫病害4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现侵染性病害有20多种,但在黑龙江省 只发现10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 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10%-15%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 生在育苗期(薄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 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 发生也较重,如1996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 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 对象 稻瘟病( 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 泛。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 的达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 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岀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 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 稻主要病害之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
第一章 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Rice infectiona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 200 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 余种,细菌病害 12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 22 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 虫 30 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菌病害 50 余种,细菌病害 6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 11 种,线虫病害 4 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现侵染性病害有 20 多种,但在黑龙江省 只发现 10 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 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 10%—15%。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 生在育苗期(薄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 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 发生也较重,如 1996 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 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 对象。 一、稻瘟病(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 泛。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严重 的达 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 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 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 稻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
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 症状与叶瘟相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 菌分生孢子)。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 示病害即将大,发生(流行),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 色晕环,有明显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 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 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③白点型:病斑为白色近圆形小点。一般发生于幼嫩感病叶片上,这种病斑系在 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情况下染病以后,又立即遭遇不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如高温 低温干燥或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从而呈现白点的症状。如当稻株生长情况改变 气候条件又适于发病时,有的会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④褐点型: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 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 节变成黑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 穗”现象。一般近地面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 早时形成白穗,发病晩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 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 症状与叶瘟相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 菌分生孢子)。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 示病害即将大 ,发生(流行),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 色晕环,有明显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 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 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③白点型:病斑为白色近圆形小点。一般发生于幼嫩感病叶片上,这种病斑系在 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情况下染病以后,又立即遭遇不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如高温、 低温干燥或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从而呈现白点的症状。如当稻株生长情况改变, 气候条件又适于发病时,有的会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④褐点型: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 脉之间,不产生分生孢子。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 节变成黑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 穗”现象。一般近地面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 早时形成白穗,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 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 发病早时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 发现。无性世代为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真菌,稻梨孢属。 2、病原形态: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病斑上灰绿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3-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一般不分枝,有2 3个分隔,分隔外细缢,基部稍膨大,先端曲折,在曲折处生有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脱落后其疤痕明显;基部淡橄榄色或略带褐色,愈至上端色愈淡。分生孢子 洋梨形,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突起;初形成时无分隔,成熟后通常具有2 个分隔,分隔处细缢,无色或呈淡橄榄色,多数集结时呈灰绿色。 3、病原生物学:稻瘟病菌喜高温。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适 宜温度为26℃-28℃。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I0℃-35℃,最适宜温度为25℃ 28℃C。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病菌侵入适温24-30℃病菌对低 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能力差。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髙。空气 中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对病菌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侵入最为有利。影响孢子 形成和萌发主要条件是相对湿度。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相 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形成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孢子必须有水滴存在并且相对 湿度在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发;如空气湿度饱和而无水滴存在时,萌发率下降 到1%以下;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不能萌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6-8 小时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经2-3小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在适宜的条件下,经6-10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 发病早时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 发现。无性世代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真菌,稻梨孢属。 2、病原形态: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病斑上灰绿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 3—5 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一般不分枝,有 2— 3 个分隔,分隔外细缢,基部稍膨大,先端曲折,在曲折处生有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脱落后其疤痕明显;基部淡橄榄色或略带褐色,愈至上端色愈淡。分生孢子 洋梨形,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突起;初形成时无分隔,成熟后通常具有 2 个分隔,分隔处细缢,无色或呈淡橄榄色,多数集结时呈灰绿色。 3、病原生物学:稻瘟病菌喜高温。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8℃—37℃,适 宜温度为 26℃-28℃。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IO℃-35℃,最适宜温度为 25℃ —2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5℃-28℃。病菌侵入适温 24-30℃病菌对低 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能力差。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高。空气 中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对病菌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侵入最为有利。影响孢子 形成和萌发主要条件是相对湿度。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 93%以上,相 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形成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孢子必须有水滴存在并且相对 湿度在 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发;如空气湿度饱和而无水滴存在时,萌发率下降 到 1%以下;相对湿度在 90%以下时不能萌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 6—8 小时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经 2-3 小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在适宜的条件下,经 6-10
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入。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有抑制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及菌丝体生长的能力。稻瘟菌在培养液或发病重的病株 组织中可产生五种毒素,即稻瘟菌素( Piricularin)、吡啶羧酸( Picolinic acid)、 细交链孢菌酮酸( Tenuazonic acid)、稻瘟醇( Pificul0l)及香豆素( Coumarin 这些毒素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43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 菌率高,播种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 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一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 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 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相对湿度在93%以上,一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近的稻田, 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 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 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 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 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 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穗颈 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
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入。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有抑制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及菌丝体生长的能力。稻瘟菌在培养液或发病重的病株 组织中可产生五种毒素,即稻瘟菌素(Piricularin)、吡啶羧酸(Picolinic acid)、 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稻瘟醇(Pificul01)及香豆素(Coumarin)。 这些毒素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 43 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 菌率高,播种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 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一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 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 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 15℃以上,相对湿度在 93%以上,一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 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近的稻田, 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 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 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 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 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穗颈 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一
定栽培管理、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 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 病害发生程度。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 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 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3-5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 种抗病性退化。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 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 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 病。稻叶对病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增加而不断提高,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 后抗病力迅速提髙,所以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増长速度最髙时最易感病。穗颈瘟 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出穗后一周抗病性逐渐増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 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 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大,存在 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水稻抗瘟性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①稻株的叶片宽和披张度大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降落,同时株型披散容易 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叶片上的水滴不易迅速消失,从而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②稻株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高,有阻碍病菌穿透、入的能力, 从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主要与田间水肥管
定栽培管理、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 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 病害发生程度。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 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 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 3-5 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 种抗病性退化。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 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 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 病。稻叶对病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增加而不断提高,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 天 后抗病力迅速提高,所以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病。穗颈瘟 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出穗后一周抗病性逐渐增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 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 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大,存在 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水稻抗瘟性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①稻株的叶片宽和披张度大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降落,同时株型披散容易 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叶片上的水滴不易迅速消失,从而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②稻株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高,有阻碍病菌穿透、入的能力, 从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度主要与田间水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