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十字花科科蔬菜病害 十字花科蔬菜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白菜、油菜、甘蓝、花椰菜、芥菜、芜菁、 萝卜、紫菜薹等。其中以白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为最大,它不仅是我国城乡人民 的主要蔬菜种类,而且还由于其产量高、耐贮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或蔬菜 淡季的主要菜种。迄今已发现十字花科蔬菜病害40余种,其中病毒病、霜霉病、 软腐病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黑斑病、白斑病、 细菌性黑腐病、炭疽病、根朽病、细菌性黑斑病等在各地常有发生,每年均有不 同程度的危害;菌核病在南方菜区危害较重:根肿病在10余省(市)始有发生。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Crucifers Viral DiSease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又称孤丁病、抽疯病,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列为三大病害之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大白菜受害最重。历史上,我国各 地十字花科作物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大白菜,均曾由于病毒病的危害遭受过较大的 损失,特别是1952、1958、1972、1977、1985、1987年,全国因气候高温干旱, 造成病毒病大流行,严重减产。1962年新疆菜区病毒病大流行,几乎使北疆的大 白菜全部绝收。此病一般发病率为3%-30%,严重地块可达80%以上,而且感染 病毒病后又易受到霜霉病和软腐病的危害,损失加重 (一)症状 症状类型因病毒种类及株系、被害蔬菜类别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 白菜:幼苗期受害,心叶初期产生明脉,继之沿脉褪绿,渐变为浓淡相间的 花叶。病叶皱缩、变脆、扭曲畸形,有的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点, 叶柄扭曲。重病株明显矮缩,不包心,叶片硬脆、皱缩成团,根系不发达,须根 减少,剖视根部切面为黄褐色 东北地区大白菜还有一种僵叶症,表现为叶片细长增厚,不皱缩,外叶向外 伸直,僵硬,叶缘呈波浪状,植株亦较矮,不结球。 甘蓝:甘蓝受害后,幼苗叶片~亡产生直径为2~3mm的褪绿圆斑,迎光观察 非常明显。后期病叶呈浓淡相间的斑驳花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发 育迟缓,结球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明显的斑驳。 油菜: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症状与大白菜相似。 其他种类:萝卜、小白菜、芜菁、芥菜等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症状,与白菜基 本相同。叶片明脉显著,产生深绿和淡绿相间斑驳,病叶稍皱缩,少数畸形,植 株矮化,轻病株一般矮化不明显,但抽苔后结实不良,结实少,不实籽粒多, 二)病原:经鉴定,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 (FuMV),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CM),此外东北报道有萝卜花叶病毒(RM)和 烟草环斑病毒(TRSV),西安有白菜沿脉坏死病毒(CWN),新疆有花椰菜花叶 病毒(aM),湖南有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等。可单独侵 染,也可复合侵染。 (三)病害循环 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病毒主要在窖内贮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等的 留种株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宿根植物(如菠菜、芥菜等)及田边杂草上越冬。春 季蚜虫把病毒从越冬种株传到:春季甘蓝、萝卜、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 经夏季甘蓝、白菜等传到秋白菜和萝卜上:在南方,因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蔬 菜,病菌可周年循环
第七章 十字花科科蔬菜病害 十字花科蔬菜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白菜、油菜、甘蓝、花椰菜、芥菜、芜菁、 萝卜、紫菜薹等。其中以白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为最大,它不仅是我国城乡人民 的主要蔬菜种类,而且还由于其产量高、耐贮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或蔬菜 淡季的主要菜种。迄今已发现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40 余种,其中病毒病、霜霉病、 软腐病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黑斑病、白斑病、 细菌性黑腐病、炭疽病、根朽病、细菌性黑斑病等在各地常有发生,每年均有不 同程度的危害;菌核病在南方菜区危害较重;根肿病在 10 余省(市)始有发生。 一、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Crucifers Viral DiSease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又称孤丁病、抽疯病,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列为三大病害之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大白菜受害最重。历史上,我国各 地十字花科作物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大白菜,均曾由于病毒病的危害遭受过较大的 损失,特别是 1952、1958、1972、1977、1985、1987 年,全国因气候高温干旱, 造成病毒病大流行,严重减产。1962 年新疆菜区病毒病大流行,几乎使北疆的大 白菜全部绝收。此病一般发病率为 3%一 30%,严重地块可达 80%以上,而且感染 病毒病后又易受到霜霉病和软腐病的危害,损失加重。 (一)症状 症状类型因病毒种类及株系、被害蔬菜类别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 白菜:幼苗期受害,心叶初期产生明脉,继之沿脉褪绿,渐变为浓淡相间的 花叶。病叶皱缩、变脆、扭曲畸形,有的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点, 叶柄扭曲。重病株明显矮缩,不包心,叶片硬脆、皱缩成团,根系不发达,须根 减少,剖视根部切面为黄褐色。 东北地区大白菜还有一种僵叶症,表现为叶片细长增厚,不皱缩,外叶向外 伸直,僵硬,叶缘呈波浪状,植株亦较矮,不结球。 甘蓝:甘蓝受害后,幼苗叶片~亡产生直径为 2~3mm 的褪绿圆斑,迎光观察 非常明显。后期病叶呈浓淡相间的斑驳花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发 育迟缓,结球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明显的斑驳。 油菜: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症状与大白菜相似。 其他种类:萝卜、小白菜、芜菁、芥菜等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症状,与白菜基 本相同。叶片明脉显著,产生深绿和淡绿相间斑驳,病叶稍皱缩,少数畸形,植 株矮化,轻病株一般矮化不明显,但抽苔后结实不良,结实少,不实籽粒多, (二)病原:经鉴定,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 (FuMV),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CMV),此外东北报道有萝卜花叶病毒(RMV)和 烟草环斑病毒(TRSV),西安有白菜沿脉坏死病毒(CVNV),新疆有花椰菜花叶 病毒(CaMV),湖南有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等。可单独侵 染,也可复合侵染。 (三)病害循环 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病毒主要在窖内贮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等的 留种株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宿根植物(如菠菜、芥菜等)及田边杂草上越冬。春 季蚜虫把病毒从越冬种株传到:春季甘蓝、萝卜、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 经夏季甘蓝、白菜等传到秋白菜和萝卜上:在南方,因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蔬 菜,病菌可周年循环
TuMV和CMV均可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在田间病毒传播的主要介体是蚜虫, 各地的传;毒蚜虫不尽相同,多数地区以桃蚜和菜缢管蚜传毒为主;新疆则以甘 蓝蚜为主。蚜虫传毒为非持久性,在病株上短时间(几分钟)取食后即可获毒,转 而在健株上短时间取食即可传毒,一般保持传毒时间仅25~30rain。土壤和成熟 的种子不能传播病毒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品种抗病性有关。 l、气候条件:以降雨量及降雨天数的影响最为关键。东北7月下至8月上, 黄河流域以北8月中旬,新疆和甘肃6~8月份的降雨天数是秋白菜病毒病发生流 行的决定因素,期间遇干早高温,病害会严重发生。干早高温影响有三:①不适 于菜苗正常生长发育。②有利于蚜虫大量繁殖和迁飞。③有利于病毒增殖。反之, 大雨对蚜虫有冲刷和淹死的作用。北方大白菜播种前后,遇暴雨和阴雨连绵天气 时发病轻:;若遇髙温干旱,地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抗病力下 降时则发病重。此外,高温缩短病毒病的潜育期。 此外,上温高、土壤湿度低,病毒病发生较重。 2.耕作与栽培管理: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或和寄主植物邻作,病害发生严 重:反之,发病轻。秋莱早播,由于正遇高温干早,蚜虫发生也多,发病重。 3.白菜和油菜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苗期尤其7叶期前是易感病期,侵染越 早,发病越重:7叶后危害明显减轻:开花后期不感病。前期肥水不足,幼苗根 系发育弱,发病重。 4.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大白菜中,青帮品种比白帮 抗病:杂交品种比一般品种抗病。油菜中,甘蓝型抗病力髙于芥菜型,芥菜型高 于白菜型。 (五)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采用选种抗病品种和防治传毒蚜虫为主,以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为辅。 1.选用抗病品种大白菜抗病品种有: 2.加强栽培管理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深翻起垄,施足底肥, 増施磷、钾肥:适期播种,避过髙温及蚜虫髙峰;根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蹲 苗时间,干旱年份缩短蹲苗期;发现病弱苗及时拔除;苗期水要勤灌,以降温保 根,增强抗性。 3.治蚜防病苗床驱蚜。根据蚜虫对银色的忌避性,应用银色反光膜驱蚜效果 较好。药剂治蚜。种株窖藏地区,λ窖前和岀窖栽植后彻底治蚜;秋白菜播种前, 喷药消灭邻近菜地及杂草上的蚜虫,避免有翅蚜迁飞传毒。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撒20%病毒灵、2%宁南霉素、20%病毒A、0.5%抗 毒剂1号、1.5%植病灵等。间隔10d左右,连续喷施2~3次。 二、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Crucifers Soft rot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水烂、烂疙瘩,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为白菜和甘蓝 包心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北方地区个别年份可造成大白菜减产50%以上,甚至 绝收。而且在运输、销售、贮藏过程中,均可发生腐烂,损失极大。除为害十字 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马铃薯、番茄、莴苣、黄瓜、胡萝卜、芹菜、葱类等蔬菜, 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症状
TuMV 和 CMV 均可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在田间病毒传播的主要介体是蚜虫, 各地的传;毒蚜虫不尽相同,多数地区以桃蚜和菜缢管蚜传毒为主;新疆则以甘 蓝蚜为主。蚜虫传毒为非持久性,在病株上短时间(几分钟)取食后即可获毒,转 而在健株上短时间取食即可传毒,一般保持传毒时间仅 25~30rain。土壤和成熟 的种子不能传播病毒。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品种抗病性有关。 1、气候条件:以降雨量及降雨天数的影响最为关键。东北 7 月下至 8 月上, 黄河流域以北 8 月中旬,新疆和甘肃 6~8 月份的降雨天数是秋白菜病毒病发生流 行的决定因素,期间遇干旱高温,病害会严重发生。干旱高温影响有三:①不适 于菜苗正常生长发育。②有利于蚜虫大量繁殖和迁飞。③有利于病毒增殖。反之, 大雨对蚜虫有冲刷和淹死的作用。北方大白菜播种前后,遇暴雨和阴雨连绵天气 时发病轻;若遇高温干旱,地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抗病力下 降时则发病重。此外,高温缩短病毒病的潜育期。 此外,上温高、土壤湿度低,病毒病发生较重。 2. 耕作与栽培管理: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或和寄主植物邻作,病害发生严 重;反之,发病轻。秋莱早播,由于正遇高温干早,蚜虫发生也多,发病重。 3.白菜和油菜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苗期尤其 7 叶期前是易感病期,侵染越 早,发病越重;7 叶后危害明显减轻;开花后期不感病。前期肥水不足,幼苗根 系发育弱,发病重。 4.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大白菜中,青帮品种比白帮 抗病;杂交品种比一般品种抗病。油菜中,甘蓝型抗病力高于芥菜型,芥菜型高 于白菜型。 (五)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采用选种抗病品种和防治传毒蚜虫为主,以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为辅。 1. 选用抗病品种 大白菜抗病品种有: 2.加强栽培管理 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深翻起垄,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适期播种,避过高温及蚜虫高峰;根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蹲 苗时间,干旱年份缩短蹲苗期;发现病弱苗及时拔除;苗期水要勤灌,以降温保 根,增强抗性。 3.治蚜防病 苗床驱蚜。根据蚜虫对银色的忌避性,应用银色反光膜驱蚜效果 较好。药剂治蚜。种株窖藏地区,入窖前和出窖栽植后彻底治蚜;秋白菜播种前, 喷药消灭邻近菜地及杂草上的蚜虫,避免有翅蚜迁飞传毒。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撒 20%病毒灵、2%宁南霉素、20%病毒 A、0.5%抗 毒剂 1 号、1.5%植病灵等。间隔 10d 左右,连续喷施 2~3 次。 二、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Crucifers Soft Rot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水烂、烂疙瘩,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为白菜和甘蓝 包心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北方地区个别年份可造成大白菜减产 50%以上,甚至 绝收。而且在运输、销售、贮藏过程中,均可发生腐烂,损失极大。除为害十字 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马铃薯、番茄、莴苣、黄瓜、胡萝卜、芹菜、葱类等蔬菜, 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 症状
软腐病症状因寄主植物、器官、环境条件的不同略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 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期呈浸润状半透明,以后病部扩展成明显的水渍状, 表皮下陷,有污白色细菌溢脓。 内部组织除维管束外全部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 白菜和甘蓝多在包心后开始表现症状。初期植株外围叶片萎蔫,早晚尚能恢 复,随着病情加重,萎蔫不再恢复。重病植株结球小,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 织完全腐烂,充满灰黄色黏稠物,臭气四溢,病株一踢即倒,一拎即起。 有的从外叶边缘或心叶顶端向下扩展,或从叶片虫伤处向四周蔓延,最后造 成整个菜头腐烂。腐烂病叶在睛暖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 萝卜受害,多从根尖虫伤或切伤处开始,呈水渍状褐色软腐,以后病部上下 发展呈软腐状。病健界线明显,常有汁液渗出。 (二)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 Erwinia carot Dye,属薄壁菌门欧文氏菌属。 病菌生长温度9~40℃,最适温度25~30C;对氧气要求不严格,在缺氧情况 下亦能生长发育:在pH5.3~9.3间都能生长,最适pH为7.2;病菌生长要求高 湿度,不耐干旱和日晒, 在土壤中未腐烂寄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当寄主腐烂后,单独只能存 活两个星期左右 (三)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主要在带病采种株和病残组织中越冬。田间发病的植株,春天 栽于田间的带病采种株,土壤、粪肥以及贮窖周围的病残体上均带有大量病菌, 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春季病菌经雨水、灌溉水、施肥和昆虫(如黄条跳甲、甘蓝蝇、花条蝽象、菜 粉蝶等)等传播,从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寄主。此外土壤中残留的病菌还可从幼芽 和整个生育期的根毛区侵入,通过维管束向地上部运转;或潜伏在维管束中,成 为生长后期和贮藏期腐烂的主要菌源。由于病菌寄主范围广,经潜伏侵染后,从 春到秋在田间辗转危害,引起生育期和贮藏期发病。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寄主的愈伤能力,品种抗病性,气候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关系 密切 伤口种类和愈伤能力:植株生育后期常有自然裂口、虫伤、病伤和机械伤 等。引起软腐病发病率最高的是自然裂口,其次为虫伤。自然裂口多发生在久旱 降雨之后,病菌从裂口侵入后发展迅速,损失最大;但通常则以虫伤侵人为主。 寄主愈伤能力强,速度快则发病轻,反之发病严重。白菜在不同生育期的愈伤能 力不同,一般苗期较强,而莲座期减弱 此外,不同品种的愈伤能力也有差异,直立型、青帮型品种的愈伤能力较强, 2。虫害:昆虫对软腐病的发生有双重影响:①昆虫危害造成伤口,提供病侵 入通道。②昆虫携带大量细菌,直接起到传播作用。很多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的昆虫体内、外均可携带软腐病菌,其中以麻蝇、花蝇传菌能力最强,并可 远距离传播,危害性极大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以雨水和温度影响最大,二者影响着病菌的传播和 发育,媒介昆虫的繁殖和活动,寄主植物的愈伤速度等三方面。白菜包心后久旱 遇雨往往发病重,即因多雨使叶片基部处于浸水和缺氧状态伤口不易愈合,且利
软腐病症状因寄主植物、器官、环境条件的不同略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 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期呈浸润状半透明,以后病部扩展成明显的水渍状, 表皮下陷,有污白色细菌溢脓。 内部组织除维管束外全部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 白菜和甘蓝多在包心后开始表现症状。初期植株外围叶片萎蔫,早晚尚能恢 复,随着病情加重,萎蔫不再恢复。重病植株结球小,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 织完全腐烂,充满灰黄色黏稠物,臭气四溢,病株一踢即倒,一拎即起。 有的从外叶边缘或心叶顶端向下扩展,或从叶片虫伤处向四周蔓延,最后造 成整个菜头腐烂。腐烂病叶在晴暖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 萝卜受害,多从根尖虫伤或切伤处开始,呈水渍状褐色软腐,以后病部上下 发展呈软腐状。病健界线明显,常有汁液渗出。 (二) 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e,属薄壁菌门欧文氏菌属。 病菌生长温度 9~40℃,最适温度 25~30C;对氧气要求不严格,在缺氧情况 下亦能生长发育;在 pH5.3~9.3 间都能生长,最适 pH 为 7.2;病菌生长要求高 湿度,不耐干旱和日晒, 在土壤中未腐烂寄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当寄主腐烂后,单独只能存 活两个星期左右。 (三)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主要在带病采种株和病残组织中越冬。田间发病的植株,春天 栽于田间的带病采种株,土壤、粪肥以及贮窖周围的病残体上均带有大量病菌, 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春季病菌经雨水、灌溉水、施肥和昆虫(如黄条跳甲、甘蓝蝇、花条蝽象、菜 粉蝶等)等传播,从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寄主。此外土壤中残留的病菌还可从幼芽 和整个生育期的根毛区侵入,通过维管束向地上部运转;或潜伏在维管束中,成 为生长后期和贮藏期腐烂的主要菌源。由于病菌寄主范围广,经潜伏侵染后,从 春到秋在田间辗转危害,引起生育期和贮藏期发病。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寄主的愈伤能力,品种抗病性,气候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关系 密切。 1.伤口种类和愈伤能力:植株生育后期常有自然裂口、虫伤、病伤和机械伤 等。引起软腐病发病率最高的是自然裂口,其次为虫伤。自然裂口多发生在久旱 降雨之后,病菌从裂口侵入后发展迅速,损失最大;但通常则以虫伤侵人为主。 寄主愈伤能力强,速度快则发病轻,反之发病严重。白菜在不同生育期的愈伤能 力不同,一般苗期较强,而莲座期减弱。 此外,不同品种的愈伤能力也有差异,直立型、青帮型品种的愈伤能力较强, 2。虫害:昆虫对软腐病的发生有双重影响:①昆虫危害造成伤口,提供病侵 入通道。②昆虫携带大量细菌,直接起到传播作用。很多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的昆虫体内、外均可携带软腐病菌,其中以麻蝇、花蝇传菌能力最强,并可 远距离传播,危害性极大。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以雨水和温度影响最大,二者影响着病菌的传播和 发育,媒介昆虫的繁殖和活动,寄主植物的愈伤速度等三方面。白菜包心后久旱 遇雨往往发病重,即因多雨使叶片基部处于浸水和缺氧状态伤口不易愈合,且利
于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所致。 长期降雨或伤口浸渍雨水中,缺少氧气,又冲洗掉伤口上的伤愈素,故发病 重。温度对苗期愈伤能力影响较小,但对成株期组织愈伤能力影响却较大, 4.栽培管理条件:通常,高垄栽培土壤中氧气充足,不易积水,利于寄主愈 伤组织形成,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故发病轻:而平畦地面易积水,土壤缺乏氧 气,不利于寄主根系或叶柄基部愈伤组织的形成,发病重 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轮作发病轻,前茬为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等发病重。 播种期早,生育期提前,包心早,感病期提早,会加重发病,尤其雨水多而早的 年份影响更明显。 5.品种抗病性:白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疏心直筒品种由:r外叶直立 垄间郁蔽差,通风良好,故比外叶下垂贴地的球形、牛心形品种发病轻;青帮型 品种抗病性优于白帮型品种:抗病毒病和抗霜霉病的品种,也较抗软腐病, (五)病害控制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防治害虫、利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 合措施。 选种抗病品种品种间对病毒病和软腐病的抗病性较为一致,各地可因地 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精细翻耕整地,促进病残体腐解;选择髙岗地或采用髙垄 栽培,播前覆盖地膜,可减少病菌侵染;秋白菜适当晚播,使包心期避开传病昆 虫的高峰期;施足基肥,肥料充分腐熟,及时追肥,促进菜苗健壮;避免大水漫 灌,雨后及时排水;发现病株立即拔出深埋,且病穴应撒石灰消毒,防止病害蔓 延。 3.治虫防病早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等灌根。从幼苗 期加强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蝇等害虫,可用2。5%溴氰菊酯、 21%增效氰马、40%乐果等喷雾。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应注意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 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14%络氨铜、50%代森铵、10%髙效杀菌 宝、20%喹菌酮等。间隔10d左右,连续用药2~3次,还可兼治黑腐病等。 三、十字花科蔬菜霜莓病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是白菜、油菜、甘蓝、萝卜等蔬菜上普遍发生的~种病 害,北方地区大白菜受害尤重。愈是秋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此病 危害愈重。例如在黑龙江,大白菜霜霉病在流行年份所致损失可达50%以上,;西 北、华北秋季多雨、多雾地区,也是大白菜霜霉病的常发区。南方莱区白菜、油 菜、芥菜等发病也较重。 (一)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十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等。白菜幼苗受害,正面症 状不明显,叶背产生白色霜霉,严重时幼苗变黄枯死。 叶片被害,初在叶正面产生水渍状、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大转为黄色至黄褐 色受叶脉限制而成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明显,背面产生白色霜霉。 甘蓝和花椰菜发病,幼苗也可被害产生霜霉,变黄枯死。成株叶片正面产生 微凹陷,黑色至紫黑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背面长出霜状霉层,但多呈 现灰紫色
于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所致。 长期降雨或伤口浸渍雨水中,缺少氧气,又冲洗掉伤口上的伤愈素,故发病 重。温度对苗期愈伤能力影响较小,但对成株期组织愈伤能力影响却较大, 4.栽培管理条件:通常,高垄栽培土壤中氧气充足,不易积水,利于寄主愈 伤组织形成,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故发病轻;而平畦地面易积水,土壤缺乏氧 气,不利于寄主根系或叶柄基部愈伤组织的形成,发病重。 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轮作发病轻,前茬为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等发病重。 播种期早,生育期提前,包心早,感病期提早,会加重发病,尤其雨水多而早的 年份影响更明显。 5.品种抗病性:白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疏心直筒品种由:r 外叶直立, 垄间郁蔽差,通风良好,故比外叶下垂贴地的球形、牛心形品种发病轻;青帮型 品种抗病性优于白帮型品种;抗病毒病和抗霜霉病的品种,也较抗软腐病。 (五)病害控制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防治害虫、利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 合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品种间对病毒病和软腐病的抗病性较为一致,各地可因地 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 精细翻耕整地,促进病残体腐解;选择高岗地或采用高垄 栽培,播前覆盖地膜,可减少病菌侵染;秋白菜适当晚播,使包心期避开传病昆 虫的高峰期;施足基肥,肥料充分腐熟,及时追肥,促进菜苗健壮;避免大水漫 灌,雨后及时排水;发现病株立即拔出深埋,且病穴应撒石灰消毒,防止病害蔓 延。 3.治虫防病 早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用 40%甲基异柳磷等灌根。从幼苗 期加强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蝇等害虫,可用 2。5%溴氰菊酯、 21%增效氰马、40%乐果等喷雾。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应注意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 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14%络氨铜、50%代森铵、10%高效杀菌 宝、20%喹菌酮等。间隔 10d 左右,连续用药 2~3 次,还可兼治黑腐病等。 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是白菜、油菜、甘蓝、萝卜等蔬菜上普遍发生的~种病 害,北方地区大白菜受害尤重。愈是秋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此病 危害愈重。例如在黑龙江,大白菜霜霉病在流行年份所致损失可达 50%以上,;西 北、华北秋季多雨、多雾地区,也是大白菜霜霉病的常发区。南方莱区白菜、油 菜、芥菜等发病也较重。 (一)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十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等。白菜幼苗受害,正面症 状不明显,叶背产生白色霜霉,严重时幼苗变黄枯死。 叶片被害,初在叶正面产生水渍状、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大转为黄色至黄褐 色受叶脉限制而成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明显,背面产生白色霜霉。 甘蓝和花椰菜发病,幼苗也可被害产生霜霉,变黄枯死。成株叶片正面产生 微凹陷,黑色至紫黑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背面长出霜状霉层,但多呈 现灰紫色
(二)病原 病原为寄生霜霉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属鞭毛菌亚门霜霉 菌属 无性态在菌丝卜产生孢子囊梗,从气孔伸出,无色,无隔,状如树枝,具6~ 8次:二叉状分枝,顶端的小梗尖细,向内弯曲,略呈钳状,各着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有性态产生 卵孢子。卵孢子黄色至黄褐色,近球形,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皱纹。 病菌发育要求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发育适温20~24℃:孢子囊形 成适温8~12℃,萌发温度3~35℃,适温7~13℃,在水滴中和适温下,孢子囊 经3~4h即可萌发;病菌侵染适温16℃;10~15’12的温度和70%~75%的相对湿 度有利于卵孢子的形成,萌发的温度要求大致与孢子囊一致。 病菌为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三)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萌发侵染春莱,如 小白菜和油菜等,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菜种 株内越冬,翌年病组织产生孢子囊反复进行侵染。此外,病菌还能以卵孢子附于 种子表面或以病残体混在种子中越冬,次年播种后侵染幼苗。 春菜发病中后期,形成大量卵孢子。只要条件适宜,卵孢子经1~2个月的短 期休眠即可萌发,侵染当年秋季的大白菜、萝卜和甘蓝等。北方地区卵孢子是春 秋两季十字花科蔬菜发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 卵孢子萌发出的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以后产生孢于囊梗及孢子囊, 在田间,孢子囊由气流和雨水传播,在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 展蔓延。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抗病性有关。 1.气候条件:以温、湿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其中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早晚和 发展的速度,雨量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孢子囊的产生与萌发喜较低的温度, 气温低于18℃,昼暖夜凉,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有利于此病 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田间郁密高湿,夜间经常结露,即使无雨,病情也会发展 华北和东北地区,如8月上、中旬降雨多,大白菜从拉十字期即开始发病,莲座 期(9月上句)至包心期(10月上旬)的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影响更大;冷凉山区 若长期处于低温阴湿、雾大露重的气候条件下,特别适于霜霉病和白锈病并发, 使危害加重。 2.栽培条件: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初侵染源增加,从而发病多而重:轮作尤 其水旱轮作,可促使病残体腐烂分解,发病轻。此外,播种过密,间苗过迟,蹲 苗过长,整地不平,地势低洼积水,通风不良,追肥不及时或偏施氮肥的都利于 病害发生 3.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且与对病毒病和霜霉病的抗病性较 为一致。疏心直筒型品种,因外叶较直立,垄间不易荫蔽,发病轻;圆球型、中 心型品种则发病较重。柔嫩多汁的白帮品种发病较重;青帮品种发病轻。感染了 病毒病的植株更易感染霜霉病 (五)病害控制 应以加强栽培管理和消灭初侵染源为主,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加强预测预报, 配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二)病原 病原为寄生霜霉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属鞭毛菌亚门霜霉 菌属 无性态在菌丝卜产生孢子囊梗,从气孔伸出,无色,无隔,状如树枝,具 6~ 8 次:二叉状分枝,顶端的小梗尖细,向内弯曲,略呈钳状,各着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有性态产生 卵孢子。卵孢子黄色至黄褐色,近球形,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皱纹。 病菌发育要求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发育适温 20~24℃;孢子囊形 成适温 8~12℃,萌发温度 3~35℃,适温 7~13℃,在水滴中和适温下,孢子囊 经 3~4h 即可萌发;病菌侵染适温 16℃;10~15'12 的温度和 70%~75%的相对湿 度有利于卵孢子的形成,萌发的温度要求大致与孢子囊一致。 病菌为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三)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萌发侵染春莱,如 小白菜和油菜等,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菜种 株内越冬,翌年病组织产生孢子囊反复进行侵染。此外,病菌还能以卵孢子附于 种子表面或以病残体混在种子中越冬,次年播种后侵染幼苗。 春菜发病中后期,形成大量卵孢子。只要条件适宜,卵孢子经 1~2 个月的短 期休眠即可萌发,侵染当年秋季的大白菜、萝卜和甘蓝等。北方地区卵孢子是春 秋两季十字花科蔬菜发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 卵孢子萌发出的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以后产生孢于囊梗及孢子囊, 在田间,孢子囊由气流和雨水传播,在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 展蔓延。 (四)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抗病性有关。 1.气候条件:以温、湿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其中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早晚和 发展的速度,雨量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孢子囊的产生与萌发喜较低的温度, 气温低于 18℃,昼暖夜凉,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有利于此病 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田间郁密高湿,夜间经常结露,即使无雨,病情也会发展。 华北和东北地区,如 8 月上、中旬降雨多,大白菜从拉十字期即开始发病,莲座 期(9 月上旬)至包心期(10 月上旬)的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影响更大;冷凉山区 若长期处于低温阴湿、雾大露重的气候条件下,特别适于霜霉病和白锈病并发, 使危害加重。 2.栽培条件: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初侵染源增加,从而发病多而重;轮作尤 其水旱轮作,可促使病残体腐烂分解,发病轻。此外,播种过密,间苗过迟,蹲 苗过长,整地不平,地势低洼积水,通风不良,追肥不及时或偏施氮肥的都利于 病害发生。 3.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且与对病毒病和霜霉病的抗病性较 为一致。疏心直筒型品种,因外叶较直立,垄间不易荫蔽,发病轻;圆球型、中 心型品种则发病较重。柔嫩多汁的白帮品种发病较重;青帮品种发病轻。感染了 病毒病的植株更易感染霜霉病。 (五) 病害控制 应以加强栽培管理和消灭初侵染源为主,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加强预测预报, 配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