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植物健康地生长与正常的发育 就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油食品、果蔬产品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植物的生 长发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它按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发育程 序正常进行,如要求有适宜的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合适的温度、湿度、 光照等大气环境,细胞才能正常分裂,生理活动得以顺序进行,最终获得 高产与优质。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从来都不可能是十分顺利或轻易成功, 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 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不适宜的土 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 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 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 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 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有病的植物”或植 物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植物 发生病害的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病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病害造 成的损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异也很大。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 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怎样控 制病害等的学科领域,称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动 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及 其他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每一个新成就都可使植 物病理学受益 第一节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 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 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动植物在各自进化的历程中,都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很强 的适应能力,技“适者生存”的原则,能生存至今的物种必然是适应性较强的 物种。如果植物所处的小环境中,某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恶 化,连续不断地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了植物的忍耐限度,植物无法保持正 常的生理活动,该恶劣环境下的植物就发生病变,影响稍轻微一点的,只出现 局部或轻度症状:如影响很大,病状就重,发生面亦广。例如早春的寒流来得 越迟,持续时间越长,冻害就越重,受害的植物就越多,冻害轻的只是叶缘稍 卷或生长受到暂时抑制,严重的全叶或全株灰白色,青枯或枯萎死亡。又如水 稻受到少量稻瘟病孢子的侵染,在老叶上产生几个小病斑,它对水稻的生长 发育和产量等几无影响,但如果遇到有大量孢子侵染,全株上下都产生许多病 斑,或病斑很快扩展到全叶或穗颈部引起枯死,不仅是光合作用受抑制,影响 到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全田枯死失收。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①水分和矿物质的 吸收与输导:②光合作用;③养分的转移与运输:④生长与发育速度;⑤产物
第一章 绪 论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植物健康地生长与正常的发育. 就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油食品、果蔬产品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植物的生 长发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它按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发育程 序正常进行,如要求有适宜的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合适的温度、湿度、 光照等大气环境,细胞才能正常分裂,生理活动得以顺序进行,最终获得 高产与优质。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从来都不可能是十分顺利或轻易成功, 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 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不适宜的土 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 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 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 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 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有病的植物”或植 物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植物 发生病害的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病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病害造 成的损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异也很大。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 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怎样控 制病害等的学科领域,称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动 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及 其他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每一个新成就都可使植 物病理学受益。 第一节 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 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 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动植物在各自进化的历程中,都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很强 的适应能力,技“适者生存”的原则,能生存至今的物种必然是适应性较强的 物种。如果植物所处的小环境中,某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恶 化,连续不断地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了植物的忍耐限度,植物无法保持正 常的生理活动,该恶劣环境下的植物就发生病变,影响稍轻微一点的,只出现 局部或轻度症状;如影响很大,病状就重,发生面亦广。例如早春的寒流来得 越迟,持续时间越长,冻害就越重,受害的植物就越多,冻害轻的只是叶缘稍 卷或生长受到暂时抑制,严重的全叶或全株灰白色,青枯或枯萎死亡。又如水 稻受到少量稻瘟病孢子的侵染,在老叶上产生几个小病斑,它对水稻的生长 发育和产量等几无影响,但如果遇到有大量孢子侵染,全株上下都产生许多病 斑,或病斑很快扩展到全叶或穗颈部引起枯死,不仅是光合作用受抑制,影响 到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全田枯死失收。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①水分和矿物质的 吸收与输导;②光合作用;③养分的转移与运输;④生长与发育速度;⑤产物
的积累与贮存(产量):⑥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 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 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 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概括地 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在不同 的病例中,病因可以是不相同的。首先从植物本身来看,有的植物种质由于先 天发育不全,或带有某种异常的遗传因子,播种后显示出遗传性病变或称生理 性病变,例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它与外界环境因素无关,也无外来生物的 参与,这类病害是遗传性疾病,病因是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其次是除植 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到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的,这种引起 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pathogen)。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 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 黏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绝 大多数的场合是只要有一种病原生物侵害了植物就会发生病害,但也有两种或 多种病原生物共同影响植物而引起病变的。有时单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存 在还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到植物,或不能发挥其作用, 也就不能影响植物,因此还需要有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来满足病原生 物才能对植物构成威胁。这种需要 有病原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 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 英国人林克为“病害三角”( disease triangle)或“病害三要素”(图1-1)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侵染过程 和流行,以及制订防治对策时,都离 不开对病害三角的分析。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它们分(Link,1993) 属于6个界,即细胞生物的5个界,非细胞生物1个界 动物界:线形动物门的线虫 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 植物界:菌藻植物门的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菌物界:真菌门5个亚门的真菌。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软壁菌门的螺原体和支原体 病毒界: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如果无病原生物参与,植物也没有遗传性疾病,仅是 由于植物所处的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例如有严重的空气污染 或废水污染、使用了不适当的化肥或农药、突然的天气变化等,植物无法适应 或忍耐而出现了非侵染性病害。总之,植育,间接影响到产量与产品的品质。植物对人类农 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有重大 影响.人类仍要依赖农作物,才能生存,“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手中有 粮,心里不慌!其实,衣食住行都寓不了农业、牧业、林业的产品,农业是国
的积累与贮存(产量);⑥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二、病 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 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 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 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概括地 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在不同 的病例中,病因可以是不相同的。首先从植物本身来看,有的植物种质由于先 天发育不全,或带有某种异常的遗传因子,播种后显示出遗传性病变或称生理 性病变,例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它与外界环境因素无关,也无外来生物的 参与,这类病害是遗传性疾病,病因是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其次是除植 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到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的,这种引起 植 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en)。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 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 黏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绝 大多数的场合是只要有一种病原生物侵害了植物就会发生病害,但也有两种或 多种病原生物共同影响植物而引起病变的。有时单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存 在还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到植物,或不能发挥其作用, 也就不能影响植物,因此还需要有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来满足病原生 物才能对植物构成威胁。这种需要 有病原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 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 英国人林克为“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或“病害三要素”(图 1—1)。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侵染过程 和流行,以及制订防治对策时,都离 不开对病害三角的分析。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它们分 (Link,1993) 属于 6 个界,即细胞生物的 5 个界,非细胞生物 1 个界: 动物界:线形动物门的线虫。 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 植物界:菌藻植物门的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菌物界:真菌门 5 个亚门的真菌。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软壁菌门的螺原体和支原体。 病毒界: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如果无病原生物参与,植物也没有遗传性疾病,仅是 由于植物所处的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例如有严重的空气污染 或废水污染、使用了不适当的化肥或农药、突然的天气变化等,植物无法适应 或忍耐而出现了非侵染性病害。总之,植育,间接影响到产量与产品的品质。植物对人类农 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有重大 影响.人类仍要依赖农作物,才能生存, “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手中有 粮,心里不慌!其实,衣食住行都寓不了农业、牧业、林业的产品,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不乏因缺粮而出现饥荒的教训。最有名的是 1845-1846年的爱尔兰饥谨( Irishfamine),由于爱尔兰岛上居民的主要粮食 作物马铃薯发生了严重的疫病而绝产,饿死了几十万人,迫使150万人逃荒而 移居到美洲,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1942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干旱和胡麻斑病的侵害面 失收,到1943年有200多万人被饿死 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 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病的为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年美国南部 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园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毀病树,烧毁了25 万株成树,销毁了300万株树苗,损失了1700万美元。此病1984年再度发 生,美国政府再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橘树。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 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印度腥黑穗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 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和苹果进境,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则禁止从我 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造成的 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10%-15%。因为 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例如英国西北部 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 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资建设该草场所需的成本投入 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 药,更增加成本投入,还增加了污染与公害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用的方 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物郁金香在感 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斓,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 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莱肴:韭菜在遮光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 高厂食用价值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 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病因也各不相同,造成的病害也形式多样。每 种植物可以发生多种病害,一种病原生物又能侵染几十种至几百种植物, 引起不同症状的病害:同一种植物又可因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出现的 症状有多种,因此植物病害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植物或作物 类型分为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 状表理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 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如按传播方式和 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 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既可知道发病 的原因,又可知道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的对策等。根据这一原则,植物病 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 害,因为病床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无 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 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 性病害
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不乏因缺粮而出现饥荒的教训。最有名的是 1845--1846 年的爱尔兰饥谨(1rishfamine),由于爱尔兰岛上居民的主要粮食 作物马铃薯发生了严重的疫病而绝产,饿死了几十万人,迫使 150 万人逃荒而 移居到美洲,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 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 1942 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干旱和胡麻斑病的侵害面 失收,到 1943 年有 200 多万人被饿死。 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 年法国波尔多地区 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病的为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 年美国南部 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园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 25 万株成树,销毁了 300 万株树苗,损失了 1 700 万美元。此病 1984 年再度发 生,美国政府再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橘树。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 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印度腥黑穗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 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和苹果进境,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则禁止从我 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造成的 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 10%-15%。因为 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例如英国西北部 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 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资建设该草场所需的成本投入 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 药,更增加成本投入,还增加了污染与公害。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用的方 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物郁金香在感 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斓,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 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莱肴;韭菜在遮光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 高厂食用价值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 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病因也各不相同,造成的病害也形式多样。每 一种植物可以发生多种病害,一种病原生物又能侵染几十种至几百种植物, 引起不同症状的病害;同一种植物又可因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出现的 症状有多种,因此植物病害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植物或作物 类型分为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 状表理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 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如按传播方式和 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 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既可知道发病 的原因,又可知道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的对策等。根据这一原则,植物病 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 害,因为病床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无 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 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 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控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于。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6)由原生动物侵染引起的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 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②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③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费、渍害等。 ④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 早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或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或营养失调症 ②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③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第二节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 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首先是细胞水平的变化,包括各种代谢活 动和酶活性,然后是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的变化。无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 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都首先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改变,以力求适应这种 变化了的环境,通常包括提高呼吸强度、改变代谢途径、产生抗性物质,以及 局部细胞的自杀反应或过敏反应以限制病原物的入侵等。这些细胞的生理改变 可用专门的仪器检测,当病变出现在组织或器官表面时,肉眼就可以识别。症 状是植物与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表现型,它是人们识别病害、描述病 害和命名病害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病害诊断中十分有用 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 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于实体显露可分 为病征与病状两种 内部症状是指病植物在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 在显微镜下观察与识别,少数要在经过专门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 别。常见的如病毒病的内含体( (inclusion),萎蔫病组织中的侵填体( lose) 和胼胝质( callose)等。根茎部的维管束系统受真菌或细菌的侵害后,在外 部显示萎蔫症状以前,内部已坏死变褐,通过剖茎检査,可以看到明显的病 外部症状是指在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常见的如 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有时在病害部分还可以看到有丝状体、霉 状物、颗粒体等形态各异的病原物的苗丝、孢子等于实体。因此,外部症状还 可区分为病征与病状两类。病状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控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于。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6)由原生动物侵染引起的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 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②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③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费、渍害等。 ④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 早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或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或营养失调症。 ②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③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第二节 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 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首先是细胞水平的变化,包括各种代谢活 动和酶活性,然后是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的变化。无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 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都首先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改变,以力求适应这种 变化了的环境,通常包括提高呼吸强度、改变代谢途径、产生抗性物质,以及 局部细胞的自杀反应或过敏反应以限制病原物的入侵等。这些细胞的生理改变 可用专门的仪器检测,当病变出现在组织或器官表面时,肉眼就可以识别。症 状是植物与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表现型,它是人们识别病害、描述病 害和命名病害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病害诊断中十分有用。 一、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 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于实体显露可分 为病征与病状两种。 内部症状是指病植物在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 在显微镜下观察与识别,少数要在经过专门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 别。常见的如病毒病的内含体(inclusion),萎蔫病组织中的侵填体(tylcse) 和胼胝质(callcse)等。根茎部的维管束系统受真菌或细菌的侵害后,在外 部显示萎蔫症状以前,内部已坏死变褐,通过剖茎检查,可以看到明显的病 变。 外部症状是指在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常见的如 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有时在病害部分还可以看到有丝状体、霉 状物、颗粒体等形态各异的病原物的苗丝、孢子等于实体。因此,外部症状还 可区分为病征与病状两类。病状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
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肿瘤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 体,例如有真菌的苗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细 菌的苗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植物的个体等。习惯上对病征和病状的术语使用 并不严格,都统称为症状( synptom)(图1-2) 常见的病害症状很多,变化也很大。归纳起来有5种类型,即变色、坏 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变色( discoloration)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 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 变色症状有两种。一种 是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 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 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r 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 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 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 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除去 整株或整个叶片的褪绿和黄 化外,有的局限于叶片的一 定部位,如单子叶植物的叶 尖和双子叶植物的叶缘,有 的局限于叶脉。属于这种类 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 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 种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 如常见的花叶( mosaIc)是由 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 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 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 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 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 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 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单子叶植 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变色的条纹、条斑或条点。典型的花 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但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 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 支脉为半透明状的称作脉明( vein cleaning)。脉明可以是花叶病的早期症 状,也可以长期保持而成为一种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植物的病毒病和有些 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表现以上这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 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也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 含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 necrosis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 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spot(图1-3)和叶枯。叶斑的形状、 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叶斑组织只不过是褪绿或变色,但 一般都是坏死。叶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图1-4)。有
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肿瘤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 体,例如有真菌的苗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细 菌的苗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植物的个体等。习惯上对病征和病状的术语使用 并不严格,都统称为症状(synsptom)(图 1-2)。 常见的病害症状很多,变化也很大。归纳起来有 5 种类型,即变色、坏 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 变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 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 见。 变色症状有两种。一种 是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 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 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 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 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 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 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除去 整株或整个叶片的褪绿和黄 化外,有的局限于叶片的一 定部位,如单子叶植物的叶 尖和双子叶植物的叶缘,有 的局限于叶脉。属于这种类 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 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一 种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 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 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 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 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 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 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 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单子叶植 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变色的条纹、条斑或条点。典型的花 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但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 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 支脉为半透明状的称作脉明(vein cleaning)。脉明可以是花叶病的早期症 状,也可以长期保持而成为一种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植物的病毒病和有些 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表现以上这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 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也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 含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necrosis) 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 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spot)(图 1—3)和叶枯。叶斑的形状、 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叶斑组织只不过是褪绿或变色,但 一般都是坏死。叶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图 1—4)。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