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果树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较严 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疤累累,枝 干残缺不全,因该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及辅养枝,致使皮层腐烂,有时也可侵害 靠近皮层的木质部。苹果腐烂病的症状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以溃疡型为主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水浸状、略隆 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汁液。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 部失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在雨后和潮湿情况 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如果病斑绕枝干一周,则引起枝干枯死。 此病有潜伏侵染现象,早期病变多在皮层内隐蔽产生,外表无明显症状,不 易识别,若掀开表皮或刮去粗皮,可见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湿润魔点或 黄褐色干斑。只有在条件适宜时,内部病变才得以向外进一步扩展使外部呈现症 状。在条件不适宜情况下,病斑停止扩展,病菌只能潜伏生存在皮层内,而外部 无任何症状表现 枝枯型: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2-4年生的小枝及剪口、果台、干枯桩和果 柄等部位。病斑红褐色或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病部扩展迅速,全 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袍子角 枝枯型症状在弱树上尤为明显,也可导致枝条死亡 苹果腐烂病菌也能侵害果实,在果实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与红 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病魔边缘清晰,病组织软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斑表面 产生略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遇湿涌出橘黄色孢子角。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 Valsamali Miyabeet Yamada.。属于子囊菌亚门 黑腐皮壳属;无性态为壳囊孢 Cytospora sp. 病原形态:病部表面的小黑点为于座。于座分内子座和外于座。外于座内含 有一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瓶形,成熟时其内分成多个腔室,各腔室相互 串通,有一共同孔口伸出病皮外。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 生孢子梗五色透明,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 端圆,微弯曲,内含油滴,大小为3.6-6.O/an-0.8~1.7gm。分生孢子成 熟时与胶状物质混在一起,遇高湿胶状物吸水膨胀,连同分生孢子自孔口溢出形 成橘黄色卷须状孢于角。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在病斑上表 现为大型点状物,内含3~14个子囊壳。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8C,最适为28-29℃。分生孢子器 形成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3℃左右,但在10℃左右 时也能萌发。分生孢于在清水中不发芽,其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 养物质广泛存在于树皮、木质部、叶片和果汁中。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于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 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同一块 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第十章 果树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较严 重的病害之一。 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疤累累,枝 干残缺不全,因该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及辅养枝,致使皮层腐烂,有时也可侵害 靠近皮层的木质部。苹果腐烂病的症状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以溃疡型为主。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水浸状、略隆 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汁液。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 部失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在雨后和潮湿情况 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如果病斑绕枝干一周,则引起枝干枯死。 此病有潜伏侵染现象,早期病变多在皮层内隐蔽产生,外表无明显症状,不 易识别,若掀开表皮或刮去粗皮,可见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湿润魔点或 黄褐色干斑。只有在条件适宜时,内部病变才得以向外进一步扩展使外部呈现症 状。在条件不适宜情况下,病斑停止扩展,病菌只能潜伏生存在皮层内,而外部 无任何症状表现。 枝枯型: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 2--4 年生的小枝及剪口、果台、干枯桩和果 柄等部位。病斑红褐色或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病部扩展迅速,全 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袍子角。 枝枯型症状在弱树上尤为明显,也可导致枝条死亡。 苹果腐烂病菌也能侵害果实,在果实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与红 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病魔边缘清晰,病组织软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斑表面 产生略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遇湿涌出橘黄色孢子角。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 Valsamali MiyabeetYamada.。属于子囊菌亚门 黑腐皮壳属;无性态为壳囊孢 Cytospora sp.。 病原形态:病部表面的小黑点为于座。于座分内子座和外于座。外于座内含 有一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瓶形,成熟时其内分成多个腔室,各腔室相互 串通,有一共同孔口伸出病皮外。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 生孢子梗五色透明,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 端圆,微弯曲,内含油滴,大小为 3.6-6.O/an~0.8~1.7gm。分生孢子成 熟时与胶状物质混在一起,遇高湿胶状物吸水膨胀,连同分生孢子自孔口溢出形 成橘黄色卷须状孢于角。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在病斑上表 现为大型点状物,内含 3~14 个子囊壳。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5~38C,最适为 28—29℃。分生孢子器 形成最适温度为 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3℃左右,但在 10℃左右 时也能萌发。分生孢于在清水中不发芽,其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 养物质广泛存在于树皮、木质部、叶片和果汁中。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于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 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 4 年左右,同一块 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传播和侵染: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于器及子囊壳便可排放出 大量孢子。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 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 迁飞而带茵传病。 苹果腐烂病菌寄生性比较弱,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但 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人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 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 潜伏侵染: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潜伏特性。苹果树体普遍带有腐烂病菌,除病 树、病斑带菌枝繁叶茂,光合作用旺盛,营养向枝干回流补充,树体抗病力最强, 该病出现一个相对的静止期;每年3-4月,越冬消耗再加上展叶开花,枝干营 养水平恶化,该病出现春季高峰。不注意防治叶部病虫害,如发生早期落叶后, 严重削弱树势,也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加重发病的原因有三,第一,树势衰弱,树体愈伤能力差,愈伤组织形成慢 有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并在组织内扩展;第二,树势衰弱,落皮层形成晚,不易 翘起脱落,常与皮层黏连,落皮层上病菌易于突破周皮,向内侵染并在皮下定植; 第三,弱树易受冻害,易发生日烧,加重该病的发生程度。 病菌数量:果园中病菌基数高,传播蔓延快,加重病害发生。有病斑不及时 治疗,上面产生大量孢子,分散传播,增加树体的潜伏菌量,只要出现适宜条件, 就会导致严重发病;不及时刨除死株,去除病死枝,或将病树、病枝在果园中堆 积存放,也会明显增加果园中的病菌基数。重病园中常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该病 的发生发展常有成片发生,连续蔓延的趋势,老旧病株、枝干堆积场地常常成为 病害的发祥地。 伤,;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 染。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因此,果园中的伤口数及 伤口状态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修剪不合理,枝干上伤口较多、较大的果园病 较重;修剪伤口不加处理和保护的果园发病较重。 气候条件:与大多数病害不同,腐烂病的发生轻重与雨日、湿度、温度没有 直接的关系。 在各种气候因素中,冻害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 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另外,不同地区土层 结冻的深度和时间不同,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长江以南果区,土层不结冻, 根系活动时间长,树体营养状况好,基本上不发生腐烂病;长江以北果区,越往 北土层结冻越早,解冻越迟,根系活动期越短,该病也就越严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中心;以淸除病菌,降低果园 菌量为基础;以及时治疗病斑,防止死枝死树为保障,同时结合保护伤口、防止 冻害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 1.壮树防病培育壮树是控制危害的根本。①合理施肥。对于腐烂病的防 治来说,合理施肥的关键有三,一是施肥量要足,应该根据产量水平及树体生长 发育状况及时补充足够的肥料 二是肥料种类要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都应兼顾。应该特别重视补充钾肥和磷 肥,避免偏施过量的氮肥。三是提倡秋施肥。中熟果采收前后,一般是9-10 月上旬,以挖沟施人优质的有机肥并配合适量的化肥,同时加强叶面喷肥,可显
传播和侵染: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于器及子囊壳便可排放出 大量孢子。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 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 迁飞而带茵传病。 苹果腐烂病菌寄生性比较弱,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但 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人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 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 潜伏侵染: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潜伏特性。苹果树体普遍带有腐烂病菌,除病 树、病斑带菌枝繁叶茂,光合作用旺盛,营养向枝干回流补充,树体抗病力最强, 该病出现一个相对的静止期;每年 3—4 月,越冬消耗再加上展叶开花,枝干营 养水平恶化,该病出现春季高峰。不注意防治叶部病虫害,如发生早期落叶后, 严重削弱树势,也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加重发病的原因有三,第一,树势衰弱,树体愈伤能力差,愈伤组织形成慢, 有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并在组织内扩展;第二,树势衰弱,落皮层形成晚,不易 翘起脱落,常与皮层黏连,落皮层上病菌易于突破周皮,向内侵染并在皮下定植; 第三,弱树易受冻害,易发生日烧,加重该病的发生程度。 病菌数量:果园中病菌基数高,传播蔓延快,加重病害发生。有病斑不及时 治疗,上面产生大量孢子,分散传播,增加树体的潜伏菌量,只要出现适宜条件, 就会导致严重发病;不及时刨除死株,去除病死枝,或将病树、病枝在果园中堆 积存放,也会明显增加果园中的病菌基数。重病园中常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该病 的发生发展常有成片发生,连续蔓延的趋势,老旧病株、枝干堆积场地常常成为 病害的发祥地。 伤,: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 染。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因此,果园中的伤口数及 伤口状态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修剪不合理,枝干上伤口较多、较大的果园病 较重;修剪伤口不加处理和保护的果园发病较重。 气候条件:与大多数病害不同,腐烂病的发生轻重与雨日、湿度、温度没有 直接的关系。 在各种气候因素中,冻害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 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另外,不同地区土层 结冻的深度和时间不同,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长江以南果区,土层不结冻, 根系活动时间长,树体营养状况好,基本上不发生腐烂病;长江以北果区,越往 北土层结冻越早,解冻越迟,根系活动期越短,该病也就越严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中心;以清除病菌,降低果园 菌量为基础;以及时治疗病斑,防止死枝死树为保障,同时结合保护伤口、防止 冻害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 理。 1.壮树防病 培育壮树是控制危害的根本。①合理施肥。对于腐烂病的防 治来说,合理施肥的关键有三,一是施肥量要足,应该根据产量水平及树体生长 发育状况及时补充足够的肥料。 二是肥料种类要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都应兼顾。应该特别重视补充钾肥和磷 肥,避免偏施过量的氮肥。三是提倡秋施肥。中熟果采收前后,一般是 9—10 月上旬,以挖沟施人优质的有机肥并配合适量的化肥,同时加强叶面喷肥,可显
著提髙树体营养积累,对控制春季发病髙峰有明显效果。 ②合理灌水。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 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 ③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不但能増强树势,减轻腐烂病 也能提高果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过量结果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 之 ④合理修剪。从防病角度来说,合理修剪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尽量少造成 伤口,并对伤口加以处理和保护;二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培育壮树;三是 调整枝量,勿使果园郁蔽。 ⑤保叶促根。加强果园土壤管理,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根深叶茂”, 培育壮树;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避免早期落叶,削弱树势 2.清除病茼降低果园菌量是控制危害的基础。①果园卫生。及时治疗病 斑,及时清除病死枝,及时刨除病树,修剪下来的枝干要运出果园等项果园卫生 措施都能降低果园菌量。 ②重刮皮。5~7月,用刮皮刀将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刮于净的措施称 为重刮皮。重刮皮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将枝干表面和树皮浅层的潜伏病菌 刮除;二是刺激树体的愈伤能 力;三是新形成的皮层2~3年内不产生落皮层。试验证明,该项措施能明 显减轻腐烂病的发生及蔓延程度。搞好该项措施技术关键有三,一是刮皮不能过 重,深度在lmm左右,刮后树于呈现“黄一块,绿一块”。二是刮皮后不能涂刷 药剂,更不能涂刷高浓度的福美砷,以免发生药害,影响愈合。三是过弱树不要 刮皮,以免进一步削弱树势:一般树刮前刮后要增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新皮 层尽早形成。 ③休眠期喷药。苹果树落叶后和发芽前喷施铲除性药剂可直接杀灭枝干表面 及树皮浅层的病菌,对控制病情有明显效果。比较有效的药剂有40%福美砷、 石硫合剂、40%石硫合剂结晶、95%精晶索利巴尔等 3.病斑治疗及时治疗病斑是防止死枝死树的关键。①刮治。用刮刀将病 组织彻底刮除并涂药保护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刮治法。刮治法成功与否的技术关键 有三点,一是彻底将变色组织刮干净,往外再刮0.5em左右;二是刮口不要拐 急弯,要圆滑:不留毛茬,要光滑;上端和铡面留立茬,尽量缩小伤口,下端留 斜茬,避免积水,有利愈合。三是徐药,保护伤口的药剂要有3个特点,即具有 铲除作用、无药害和促进愈合。目前市售品种很多,要加以选择。②剖泊。用刀 先在病斑外围切一道封锁线,然后在病斑上纵向切割成条,刀距ltm左右,深度 达到木质层表层,切割后涂药杀菌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割治法,又称划条法。割 治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刀距不QB超过1.5em,深度必须达到木质部:二是所 用药剂必须有较强的渗透性或内吸性,能够渗入病组织,并对病菌有较强的杀伤 效果。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料膜严密包扎的 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95%以上。保证效 果的关键一是泥要黏, 尽量使用黏土,不能使用沙性土。二是要包严,包泥厚度2-m以上,并且 超出病斑2em以上; 包泥后包扎要严,不能透风漏水。三是保持长时间,包扎严密状态最少要保 持一个月以上,一般应达到2-3个月
著提高树体营养积累,对控制春季发病高峰有明显效果。 ②合理灌水。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 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 ③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不但能增强树势,减轻腐烂病; 也能提高果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过量结果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 之一。 ④合理修剪。从防病角度来说,合理修剪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尽量少造成 伤口,并对伤口加以处理和保护;二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培育壮树;三是 调整枝量,勿使果园郁蔽。 ⑤保叶促根。加强果园土壤管理,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根深叶茂”, 培育壮树;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避免早期落叶,削弱树势。 2.清除病茼 降低果园菌量是控制危害的基础。①果园卫生。及时治疗病 斑,及时清除病死枝,及时刨除病树,修剪下来的枝干要运出果园等项果园卫生 措施都能降低果园菌量。 ②重刮皮。5~7 月,用刮皮刀将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刮于净的措施称 为重刮皮。 重刮皮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将枝干表面和树皮浅层的潜伏病菌 刮除;二是刺激树体的愈伤能 力;三是新形成的皮层 2~3 年内不产生落皮层。试验证明,该项措施能明 显减轻腐烂病的发生及蔓延程度。搞好该项措施技术关键有三,一是刮皮不能过 重,深度在 lmm 左右,刮后树于呈现“黄一块,绿一块”。二是刮皮后不能涂刷 药剂,更不能涂刷高浓度的福美砷,以免发生药害,影响愈合。三是过弱树不要 刮皮,以免进一步削弱树势;一般树刮前刮后要增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新皮 层尽早形成。 ③休眠期喷药。苹果树落叶后和发芽前喷施铲除性药剂可直接杀灭枝干表面 及树皮浅层的病菌,对控制病情有明显效果。比较有效的药剂有 40%福美砷、 石硫合剂、40%石硫合剂结晶、95%精晶索利巴尔等。 3.病斑治疗 及时治疗病斑是防止死枝死树的关键。①刮治。用刮刀将病 组织彻底刮除并涂药保护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刮治法。刮治法成功与否的技术关键 有三点,一是彻底将变色组织刮干净,往外再刮 0.5em 左右;二是刮口不要拐 急弯,要圆滑;不留毛茬,要光滑;上端和铡面留立茬,尽量缩小伤口,下端留 斜茬,避免积水,有利愈合。三是徐药,保护伤口的药剂要有 3 个特点,即具有 铲除作用、无药害和促进愈合。目前市售品种很多,要加以选择。②剖泊。用刀 先在病斑外围切一道封锁线,然后在病斑上纵向切割成条,刀距 ltm 左右,深度 达到木质层表层,切割后涂药杀菌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割治法,又称划条法。割 治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刀距不 QB 超过 1.5em,深度必须达到木质部;二是所 用药剂必须有较强的渗透性或内吸性,能够渗入病组织,并对病菌有较强的杀伤 效果。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料膜严密包扎的 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 95%以上。保证效 果的关键一是泥要黏, 尽量使用黏土,不能使用沙性土。二是要包严,包泥厚度 2~m 以上,并且 超出病斑 2em 以上; 包泥后包扎要严,不能透风漏水。三是保持长时间,包扎严密状态最少要保 持一个月以上,一般应达到 2—3 个月
苹果干腐病 苹果干腐病又称胴枯病,是苹果枝干上发生的又一重要病害。 症状 主要危害主枝和侧枝,也可危害主干。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紫红色 表面湿润,常溢出褐色汁液。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干缩凹陷成黑褐色病斑。病 健交界处开裂,病皮翘起或剥离,病斑表面有纵横裂纹,是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 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密集细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潮湿条件下,从小黑点中 可溢出灰白色黏液,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树皮干枯死亡,整枝干缩枯死。 苹果干腐病菌还可侵染果实,形成轮纹腐烂病斑,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 有性态为葡萄座腔菌 Botryoshaeria dothidea(Moug.et Frs)Ces. et de not,属于子囊菌亚门:日本人的最新研究证明,干腐病菌为贝 格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berengerzana。无性态产生茎点型( Macropoma)和小 穴壳菌型 Dothiorella)分生孢于器。 苹果干膺病菌除危害苹果树外,尚可侵害柑橘、桃、杨、柳等10多种木本 植物 发病规律 苹果干腐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在适宜 条件下产生大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死芽等处侵入危害。干腐 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侵入后先在伤口处已死亡的寄主组织中生活一段时间 而后再侵染寄主的活组织。苹果干腐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北方果区一般是在 6月和10月。干腐病的发生与树势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树势衰弱,伤口多, 干旱少雨,缺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控制 1.培育无病苗木苗圃应及时控制肥水,防止苗木徒长。芽接苗在发芽前 10~20d剪砧,用1%硫酸铜涂抹伤口。苗木、幼树移栽时,应尽量少伤根。苗 木定植不可太深,以嫁接口与地面子为宜,并浇足水,缩短缓苗时间 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増强树势,提髙抗病能力;入冬前及时涂白防冻防 日灼;深翻扩穴,促进根系发育;及时防治根部病害。 3、树钵喷药发芽前全园普遍喷1次40%福美砷石硫合剂;5、6月份结合 对叶、果病害的防治,喷撒波尔多液、50%多菌灵或50%退苗特等杀菌剂。同 时,要注意及时防治枝干柱子害虫 4。病斑治疗干腐病初期多限于表皮,应及时治疗。方法是刮净病皮,或 用快刀划破病皮表面,然后涂抹药剂保护伤口。 5。及时清除病残枝干,烧毁或运离果园大树可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在生长 旺季进行重刮皮,及时清除病残枝,集中烧毁或运离果园 苹果果实轮纹病 苹果果实轮纹病(又称苹果果腐病、白腐病和轮纹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 苹果病害。日本、朝鲜、美国、智利等国家均有发生。在我国发生面积最大,北 方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下游平原产区,金冠、富土等感病品种发病尤其严
苹果干腐病 苹果干腐病又称胴枯病,是苹果枝干上发生的又一重要病害。 症状 主要危害主枝和侧枝,也可危害主干。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紫红色, 表面湿润,常溢出褐色汁液。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干缩凹陷成黑褐色病斑。病 健交界处开裂,病皮翘起或剥离,病斑表面有纵横裂纹,是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 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密集细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潮湿条件下,从小黑点中 可溢出灰白色黏液,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树皮干枯死亡,整枝干缩枯死。 苹果干腐病菌还可侵染果实,形成轮纹腐烂病斑,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 有性态为葡萄座腔菌 Botryoshaeria dothidea(Moug.et Fr。)Ces.et de Not.,属于子囊菌亚门;日本人的最新研究证明,干腐病菌为贝 格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berengerzana。无性态产生茎点型(Macrophoma)和小 穴壳菌型(Dothiorella)分生孢于器。 苹果干膺病菌除危害苹果树外,尚可侵害柑橘、桃、杨、柳等 10 多种木本 植物。 发病规律 苹果干腐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在适宜 条件下产生大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死芽等处侵入危害。干腐 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侵入后先在伤口处已死亡的寄主组织中生活一段时间, 而后再侵染寄主的活组织。苹果干腐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北方果区一般是在 6 月和 10 月。干腐病的发生与树势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树势衰弱,伤口多, 干旱少雨,缺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控制 1.培育无病苗木 苗圃应及时控制肥水,防止苗木徒长。芽接苗在发芽前 10~20d 剪砧,用 1%硫酸铜涂抹伤口。苗木、幼树移栽时,应尽量少伤根。苗 木定植不可太深,以嫁接口与地面子为宜,并浇足水,缩短缓苗时间。 2.加 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入冬前及时涂白防冻防 日灼;深翻扩穴,促进根系发育;及时防治根部病害。 3、树钵喷药 发芽前全园普遍喷 1 次 40%福美砷石硫合剂;5、6 月份结合 对叶、果病害的防治,喷撒波尔多液、50%多菌灵或 50%退苗特等杀菌剂。同 时,要注意及时防治枝干柱子害虫。 4。病斑治疗 干腐病初期多限于表皮,应及时治疗。方法是刮净病皮,或 用快刀划破病皮表面,然后涂抹药剂保护伤口。 5。及时清除病残枝干,烧毁或运离果园 大树可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在生长 旺季进行重刮皮,及时清除病残枝,集中烧毁或运离果园。 苹果果实轮纹病 苹果果实轮纹病(又称苹果果腐病、白腐病和轮纹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 苹果病害。日本、朝鲜、美国、智利等国家均有发生。在我国发生面积最大,北 方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下游平原产区,金冠、富土等感病品种发病尤其严
重。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个别年份, 某些感病品种田间病果率可高达0%以上,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病发,危 害严重。 症状 苹果果实轮纹病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采收期严重发生,贮藏期继续发生。在 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 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 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严重时5-6d即可全果腐 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发病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 散生,不突破表皮。烂果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病原 学名: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 格葡萄座腔菌梨 生专化型Bot30 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扣 ricola(Nose> KOganezawa et Sakuma,异名 为梨生囊壳孢 Physalospora ricola Nose。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 葡萄座腔菌 Batrosptmeria berengeriana de not.。两者均属子囊苗亚门葡萄座腔菌 属。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和大茎点型两种孢子。但两者在田间侵染致病中所占 比率常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在河北苹果产区调查发现,在引起苹果轮纹烂果 病的病菌中干腐病菌占77.6%,轮坟病菌占22,4%。而在不同的苹果品种之 间,两菌的比率存在差异。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果园, 枝干轮纹病严重,轮纹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50%左右;而以金冠、国光等 为主裁品种的果园,枝于轮纹病发生很轻,干腐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90% 以上。另据报道,杨、柳、刺槐、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也可侵染苹果 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状孔口;内 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为棍棒状,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纺锤形或长椭圆形。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 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侧丝无色,多细 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内生8 个子囊孢于;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差 别在于:前者于座不甚发达,多形成1个子囊腔室;后者子座发达,经常形成多 个子囊腔室,但有时也形成1个子囊腔室。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前者为18-30C,后者为”℃;分生孢子 形成的最适温度前者为27C左右,后者为28℃左右。形成分生孢子器需要光照, 在遮光黑暗环境中均不能产孢。此外,连续光照或间断光照还对干腐病菌子座中 形成单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器产生影响,连续光照下形成单个分生孢子8的居多, 间断光照下形成多个分生孢子器的居多。两菌分生孢子萌发无需供给外源营养, 萌发温度幅度较宽。在自由水中,温度达到1512以上均可顺利萌发。最适萌发 温度前者为25-30℃,后者在28C左右。干腐病菌子囊孢子萌发温度的低限比 分生孢子略低。干腐病 病原菌生理分化:果实轮纹病的主要病原一一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系 同一种菌的不同致
重。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 20%一 30%,重者可达 50%以上,个别年份, 某些感病品种田间病果率可高达 70%以上,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病发,危 害严重。 症状 苹果果实轮纹病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采收期严重发生,贮藏期继续发生。在 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 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 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严重时 5—6d 即可全果腐 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发病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 散生,不突破表皮。烂果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病原 学名: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 格葡萄座腔菌梨 生专化型 Bot30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扣 ricola(Nose>KOganezawa et Sakuma,异名 为梨生囊壳孢 Physalospora fricola Nose。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 葡萄座腔菌 Batrosptmeria berengeriana de Not.。两者均属子囊苗亚门葡萄座腔菌 属。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和大茎点型两种孢子。但两者在田间侵染致病中所占 比率常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在河北苹果产区调查发现,在引起苹果轮纹烂果 病的病菌中干腐病菌占 77.6%,轮坟病菌占 22,4%。而在不同的苹果品种之 间,两菌的比率存在差异。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果园, 枝干轮纹病严重,轮纹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 50%左右;而以金冠、国光等 为主裁品种的果园,枝于轮纹病发生很轻,干腐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 90% 以上。另据报道,杨、柳、刺槐、 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也可侵染苹果 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 状孔口;内 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为棍棒状,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纺锤形或长椭圆形。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 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侧丝无色,多细 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内生 8 个子囊孢于;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差 别在于:前者于座不甚发达,多形成 1 个子囊腔室;后者子座发达,经常形成多 个子囊腔室,但有时也形成 1 个子囊腔室。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前者为 18—30C,后者为”℃;分生孢子 形成的最适温度前者为 27C 左右,后者为 28℃左右。形成分生孢子器需要光照, 在遮光黑暗环境中均不能产孢。此外,连续光照或间断光照还对干腐病菌子座中 形成单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器产生影响,连续光照下形成单个分生孢子 8 的居多, 间断光照下形成多个分生孢子器的居多。两菌分生孢子萌发无需供给外源营养, 萌发温度幅度较宽。在自由水中,温度达到 1512 以上均可顺利萌发。最适萌发 温度前者为 25—30℃,后者在 28C 左右。干腐病菌子囊孢子萌发温度的低限比 分生孢子略低。干腐病 病原菌生理分化:果实轮纹病的主要病原——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系 同一种菌的不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