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旅游学概论一、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课程编号1105101zb旅游学概论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开课时间第1学期课程先修课程基本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情况教材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七版),南开大学出版社赵进国课程负责人《旅游学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高教司课程确定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性质程。(二)课程目标旅游学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能够运用旅游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是旅游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先修课。(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学时数(64)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2第一章绪论24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38第三章旅游活动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105101zb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课程 基本 情况 学分/学时 4 学分/64 学时 开课时间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 考核方式 考 试(平时成绩 50%、期末考试 50%) 教材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七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课程负责人 赵进国 课 程 性 质 《旅游学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高教司 确定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程。 (二) 课程目标 旅游学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 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 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 系及重要的概念,能够运用旅游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 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是旅游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和先修课。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64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4 3 第三章 旅游活动 8
48第四章旅游者58第五章旅游资源612第六章旅游业76第七章旅游产品88第八章旅游市场94第九章旅游组织104第十章旅游的影响64 合计0(四)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考核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计算。平时成绩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分为五个环节计分,权重分别是课外阅读20%;课后作业20%;课堂讨论20%;平时考勤25%;期中考核15%。2.考题设计考题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命题,占试卷卷面成绩的30%土5%;主观题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形式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试卷卷面成绩的70%±5%。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及理论前沿,了解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能够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旅游学研究历史二、旅游学研究现状第二节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国外旅游研究概况二、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三、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4 第四章 旅游者 8 5 第五章 旅游资源 8 6 第六章 旅游业 12 7 第七章 旅游产品 6 8 第八章 旅游市场 8 9 第九章 旅游组织 4 10 第十章 旅游的影响 4 合计 64 0 (四)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计算。平时成绩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分为五个环节计分,权重分别是课外阅读20%;课后作业20%;课堂讨论20%;平时考勤25%; 期中考核15%。 2.考题设计 考题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填 空、选择、判断等形式命题,占试卷卷面成绩的30%±5%;主观题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案例分析等形式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试卷卷面 成绩的70%±5%。 二、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及理论前沿,了解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 容,能够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旅游学研究历史 二、旅游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国外旅游研究概况 二、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 三、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旅游学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点:1.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旅游学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旅游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了解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些代表性事件:熟悉现代旅游活动规模得以不断增大的原因,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轨迹。教学内容: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一、人类旅行的起源二、人类旅行的发展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一、古代旅行向近代旅游转化二、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二、现代旅游的特点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诞生二、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教学要点: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及旅行
四、旅游学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第四节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点: 1.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 旅游学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 2 学时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 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 游活动发展规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旅游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了解旅游发展史上 的一些代表性事件;熟悉现代旅游活动规模得以不断增大的原因,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轨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 一、人类旅行的起源 二、人类旅行的发展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 一、古代旅行向近代旅游转化 二、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 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诞生 二、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教学要点: 1. 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及旅行
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3.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出现4.现代旅游的兴起和现代旅游的概念5.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教学时数:4学时第三章旅游活动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的概念,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和性质。学生应能掌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界定,熟悉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理解基于不同视角的旅游活动要素;了解旅游活动分类的常用依据,熟悉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一般差别:掌握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并理解认识这些特点的意义;熟悉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统计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一、旅游的本质二、旅游的特征第三节旅游活动一、旅游活动的界定二、旅游活动的性质三、旅游活动的特点四、旅游的类型五、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教学要点:1.旅游活动的界定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3.旅游活动的类型4.旅游活动的性质5.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
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3.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出现 4. 现代旅游的兴起和现代旅游的概念 5.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教学时数: 4 学时 第三章 旅游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的概念,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和 性质。学生应能掌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界定,熟悉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理解基于不同视角的旅游活动要素;了解旅游活动分类的常用依据,熟悉国内旅游与国际旅 游的一般差别;掌握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并理解认识这些特点的意义;熟悉衡量旅游活动发 展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统计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和特征 一、旅游的本质 二、旅游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活动 一、旅游活动的界定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三、旅游活动的特点 四、旅游的类型 五、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 教学要点: 1. 旅游活动的界定 2.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3. 旅游活动的类型 4. 旅游活动的性质 5.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
教学时数:8学时第四章旅游者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旅游者概念的界定,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了解旅游者的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一、旅游者传统定义二、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思考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一、收入水平二、余暇时间三、其他条件第三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三、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一、旅游者类型及其划分二、根据游客出行自的划分的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教学要点:1.旅游者的界定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3.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教学时数:8学时旅游资源第五章
教学时数: 8 学时 第四章 旅游者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旅游者概念的界定,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 的异同,掌握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了解旅游者的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旅游 者的需求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者的界定 一、旅游者传统定义 二、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思考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一、收入水平 二、余暇时间 三、其他条件 第三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 三、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 第四节 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一、旅游者类型及其划分 二、根据游客出行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教学要点: 1. 旅游者的界定 2.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3. 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教学时数: 8 学时 第五章 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