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B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至智: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 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 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 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 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 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 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 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 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増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 “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 “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 “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 “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 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冋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 “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B 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D 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 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 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 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 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 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 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 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 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 “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 “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 (“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 “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 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 “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通“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通“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4 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 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 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 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 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 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 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 舒有馀。”】 注: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 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 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 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 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 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 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 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 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 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 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 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 舒有馀。”】 注: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 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 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 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 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 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 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 看望叔父。 答案: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 辄”“以”“调 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 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 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 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 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 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 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 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 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 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 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 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 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 《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 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 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 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 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 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 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 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 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 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 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 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 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 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 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A 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 看望叔父。 答案: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 “辄”“以”“调”。 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 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 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 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 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 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 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 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 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 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 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 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 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 《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 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 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 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 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 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 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 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 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 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 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 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 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 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