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后来,我又去拜访杨振宁。劈头一句:“杨先生,熊先生替你雕的像,雕好了 吗?”杨教授望着窗外,有些凄然地说:“没有雕出来。”我比他还要期待看到 这个雕像,所以就更觉得失望,只好告辞 (4)前几个月看报,杨教授自几岁时就要好的朋友熊秉明逝世了。从报上看到熊秉 明的作品,是鲁迅的像,原来是铁雕,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雕 出了几分,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不大看得出来。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 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 (5)我想杨振宁的雕像,熊秉明一定非常努力地雕过,但结果是没有雕出来。怎么 把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七十多年的交情都雕进去?这个目标可能根本不能求之 于雕刻。“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 篇上说的。也许熊秉明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况且即令可致,亦不可求。也许不知 操过多少次刀,弯过多少次铁杆,也许人像都已成形了,但自己左看右看,均不 满意,就告诉杨教授说:“我雕不出来,也决意不雕了。”其实,岂止雕刻如此, 艺术创作皆如此,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也许均不可求。 (6)想起了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 ()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前夕,我在宾大正念书,忽闻杨振宁来演讲。我约了同学 斯乃德。这个同学是电机系的,还不知道杨。刚在厅内坐下,斯乃德望着讲台上 惊讶地说:“啊!这位杨博士可真漂亮呀,为何不到好莱坞走走,一定立时被星 探发现。”我以为他开玩笑,但他的确是严肃而诚实的 ⑧8)杨教授确实漂亮,那两道目光如闪烁的星光。斯乃德仍在惋惜:“可惜呀可惜, 你看,只是呀他太用功了,背有一点点驼了 (9)三十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电子系,杨振宁来了。我介绍这位贵宾 时说:“诸位同仁,我初次见杨教授时,觉得他像电影明星。 十年后,现在 大家看,他依然像电影明星!现在改行,犹未为晚!”我同学当年说的是实话, 我引他的话,也是实话。 0二○○二年,台湾出了一本《杨振宁传》。我打开来看,图片几乎都是杨教授 提供的,第五十六页是杨教授小时候的照片,他的父亲在后面题了字:“振宁似 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下面有著者的说明:吾欲字以伯“怀”。 ①为谨慎起见,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杨振宁的‘字’,可能是‘伯怀’吗?” 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一定是伯‘瓌’。”她接着又说:“‘瓌’这个 字通瑰奇的‘瑰’,多出现在赋里面。比如曹子建的《洛神赋》有‘瓌姿艳逸 仪静体闲’的句子。从外在看是美丰仪,从内在看自然是异禀了。‘伯’是长子, 父亲在端详十二岁长子的相片,愈看愈心动,而‘欲字以伯瓌’,其期许多深 ①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取材于陈之藩《雕不出来》,有删改)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标题“雕不出来”,尽管用语通俗,却内涵丰富,既关乎艺术,又关乎 人生 B.首段提到杨教授对为自己塑像一事的期待,为后文写他的凄然和我的失望铺 C.熊秉明未能雕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 限
⑶后来,我又去拜访杨振宁。劈头一句:“杨先生,熊先生替你雕的像,雕好了 吗?”杨教授望着窗外,有些凄然地说:“没有雕出来。”我比他还要期待看到 这个雕像,所以就更觉得失望,只好告辞。 ⑷前几个月看报,杨教授自几岁时就要好的朋友熊秉明逝世了。从报上看到熊秉 明的作品,是鲁迅的像,原来是铁雕,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雕 出了几分,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不大看得出来。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 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 ⑸我想杨振宁的雕像,熊秉明一定非常努力地雕过,但结果是没有雕出来。怎么 把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七十多年的交情都雕进去?这个目标可能根本不能求之 于雕刻。“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 篇上说的。也许熊秉明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况且即令可致,亦不可求。也许不知 操过多少次刀,弯过多少次铁杆,也许人像都已成形了,但自己左看右看,均不 满意,就告诉杨教授说:“我雕不出来,也决意不雕了。”其实,岂止雕刻如此, 艺术创作皆如此,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也许均不可求。 ⑹想起了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 ⑺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前夕,我在宾大正念书,忽闻杨振宁来演讲。我约了同学 斯乃德。这个同学是电机系的,还不知道杨。刚在厅内坐下,斯乃德望着讲台上 惊讶地说:“啊!这位杨博士可真漂亮呀,为何不到好莱坞走走,一定立时被星 探发现。”我以为他开玩笑,但他的确是严肃而诚实的。 ⑻杨教授确实漂亮,那两道目光如闪烁的星光。斯乃德仍在惋惜:“可惜呀可惜, 你看,只是呀他太用功了,背有一点点驼了。” ⑼三十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电子系,杨振宁来了。我介绍这位贵宾 时说:“诸位同仁,我初次见杨教授时,觉得他像电影明星。二三十年后,现在 大家看,他依然像电影明星!现在改行,犹未为晚!”我同学当年说的是实话, 我引他的话,也是实话。 ⑽二○○二年,台湾出了一本《杨振宁传》。我打开来看,图片几乎都是杨教授 提供的,第五十六页是杨教授小时候的照片,他的父亲在后面题了字:“振宁似 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下面有著者的说明:吾欲字以伯“怀”。 ⑾为谨慎起见,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杨振宁的‘字’,可能是‘伯怀’吗?” 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一定是伯‘瓌’。”她接着又说:“‘瓌’这个 字通瑰奇的‘瑰’,多出现在赋里面。比如曹子建的《洛神赋》有‘瓌姿艳逸, 仪静体闲’的句子。从外在看是美丰仪,从内在看自然是异禀了。‘伯’是长子, 父亲在端详十二岁长子的相片,愈看愈心动,而‘欲字以伯瓌’,其期许多深 啊!” ⑿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取材于陈之藩《雕不出来》,有删改)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标题“雕不出来”,尽管用语通俗,却内涵丰富,既关乎艺术,又关乎 人生。 B.首段提到杨教授对为自己塑像一事的期待,为后文写他的凄然和我的失望铺 垫。 C.熊秉明未能雕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 限
D.“观古今于须臾”“刹那即永恒”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和对雕塑家的最高 要求。 E.文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对话,给人较强的现场感,令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 声 28.全文来看,作者在第(7)8)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4 分) 2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 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6分) 六、作文(60分)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 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 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 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 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 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D.“观古今于须臾”“刹那即永恒”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和对雕塑家的最高 要求。 E.文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对话,给人较强的现场感,令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 声。 28.全文来看,作者在第⑺⑻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4 分) 2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 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6 分) 六、作文(60 分)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 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 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 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 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 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