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 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 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 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 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 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2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 2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 2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 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2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 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解析】 21.试题分析:考査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的能力。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 宗明义。首先要通篇阅读,整体把握,理解好文章內,抓住分论点进行整理合并。通读全文,由首段中品 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徳髙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冋宁静、从浅陋走冋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即可得岀¨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的结论,而此结论就可用于标题。 22.试题分析:考查开头引用名言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首要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林语
6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 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 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 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 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 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2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 答。 2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 2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2.A 2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 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25.放在 A 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 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解析】 21.试题分析:考查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的能力。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 22.试题分析:考查开头引用名言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首要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林语
堂的话是论据,但不是事实论据,而是道理论据。所以A选项错误。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中的“可 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一句,是谈品读经典的意义,即“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 识更加高远” 24.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明显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论点和中 心论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 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25.试题分析:考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 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 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如所给材料中的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的内窖,可作为典型的论据,怡好能够论证品 读经曲,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所以放入A处最合适。 五、【2018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 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 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 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 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 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 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 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 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 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 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7 堂的话是论据,但不是事实论据,而是道理论据。所以 A 选项错误。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中的“可 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一句,是谈品读经典的意义,即“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 识更加高远”。 24.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明显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论点和中 心论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 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25.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 五、【2018 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 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 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 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 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 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 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 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 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 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 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 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 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 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 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 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 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 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23.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20.人当有所畏惧 21.恃权而无恐恃器而无恐恃书而无恐 22.(1)道理论证(2)举例论证 23.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 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 20.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 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 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 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是恃权而无恐;第5段是恃器而无恐,第6段是恃书而无恐。 2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典型的引证,也 就是道理论证。“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论证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 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流传至今”的原因。 六、【2018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朴素美
8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 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 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 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 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 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 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 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22.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20.人当有所畏惧。 21.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22.(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23.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 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 2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 六、【2018 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 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 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 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 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 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 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 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 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 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 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 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 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2.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1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2.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 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 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即可。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体现了 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 表述即可。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段总 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七、【2018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9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 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 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 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 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 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 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 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 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 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 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 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 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2.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1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2.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 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 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七、【2018 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