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2009年8月 语言知识及表达(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如歌,流淌着激情、活力的乐章:青春似诗,盈满了浪漫、感性的韵律:青春是画, 镌(juan)刻着瑰丽、感人的色彩:青春若火,焕发着炽(chi)热、耀眼的光芒, B.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砉(hua)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jie),抢救无及 C.正宅两端,厢庑(w)相连,十分气派:房子全是木质的,没有一颗钉子,由一个个的 榫头(sin)连接起来:房门、窗棂上的檀香木散发的幽香沁人心脾。 D.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与黛玉所占(zhan)芙蓉签“莫怨东风当 自嗟”,同是暗示归宿的谶(zen)语,细味之下却各有其人生况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丁肇中所说的“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对那些欺世盜名、投机钻营的伪学者 是一个提醒:学术贵在专一,应恪守学者本份。 B.处于群体中的人,应当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意见有分歧,要么自己认错,要么忍 耐,要么干脆淡出那个群体,忌反复,忌聒噪,忌内哄 C.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很渴望一处宁静的港湾,室内外装潢高手一定能令你的家涣然 新,但不一定能给你的家带来脉脉温馨。 D.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飘来,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老年的人们会不由 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2009 年 8 月 一、语言知识及表达(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如歌,流淌着激情、活力的乐章;青春似诗,盈满了浪漫、感性的韵律;青春是画, 镌(juān)刻着瑰丽、感人的色彩;青春若火,焕发着炽(chì)热、耀眼的光芒。 B.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砉(huā)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jiè),抢救无及。 C.正宅两端,厢庑(wú)相连,十分气派;房子全是木质的,没有一颗钉子,由一个个的 榫头(sǔn)连接起来;房门、窗棂上的檀香木散发的幽香沁人心脾。 D.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与黛玉所占(zhān)芙蓉签“莫怨东风当 自嗟”,同是暗示归宿的谶(zèn)语,细味之下却各有其人生况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丁肇中所说的“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对那些欺世盗名、投机钻营的伪学者 是一个提醒:学术贵在专一,应恪守学者本份。 B. 处于群体中的人,应当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意见有分歧,要么自己认错,要么忍 耐,要么干脆淡出那个群体,忌反复,忌聒噪,忌内哄。 C.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很渴望一处宁静的港湾,室内外装潢高手一定能令你的家涣然一 新,但不一定能给你的家带来脉脉温馨。 D.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飘来,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老年的人们会不由 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新太空战略会使得美国在20年后操控全球能源市场,从而使得因碳氢燃料耗尽而陷入能 源危机的全球子民们唯美国马首是瞻 B.新发于硎的青年总会有一股振作奋发之气,在非常时期起用这群人,无疑能收到人尽其 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C.网络文学开路者痛惜当今的网络作者违背了始作俑者的初衷:本来是指向自由写作的梦 想,现在却变成写手的逐利场与出版商的养鱼塘 D.《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 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评价,原因是因为他平淡自 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B.在鲜花绚烂的春日,或在木叶萧萧的秋天,独坐着,冥思苦想,返照自己的灵魂,你会 抵达一种空灵的境界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 D.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 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明清之际,大江南北会社犹如春潮怒上,①。会社名目繁多 布城乡。复社影响时局数十年,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无不受之牵动。受风气浸染, ③_,结社聚会,联句唱和,蔚然成风。女子诗社的出现,提升了知识女性的_④_。 A.①应运勃兴②民间结会、文人结社③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④创作热情和生活品质 B.①顺时应势②民间结会、文人结社③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④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C.①顺时应势②文人结社、民间结会③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④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D.①应运勃兴②文人结社、民间结会③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④创作热情和生活品质
A.新太空战略会使得美国在 20 年后操控全球能源市场,从而使得因碳氢燃料耗尽而陷入能 源危机的全球子民们唯美国马首是瞻。 B.新发于硎的青年总会有一股振作奋发之气,在非常时期起用这群人,无疑能收到人尽其 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C.网络文学开路者痛惜当今的网络作者违背了始作俑者的初衷:本来是指向自由写作的梦 想,现在却变成写手的逐利场与出版商的养鱼塘。 D.《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 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评价,原因是因为他平淡自 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B.在鲜花绚烂的春日,或在木叶萧萧的秋天,独坐着,冥思苦想,返照自己的灵魂,你会 抵达一种空灵的境界。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 D.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 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明清之际,大江南北会社犹如春潮怒上, ① 。会社名目繁多, ② ,遍 布城乡。复社影响时局数十年,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无不受之牵动。受风气浸染, ③ ,结社聚会,联句唱和,蔚然成风。女子诗社的出现,提升了知识女性的 ④ 。 A.①应运勃兴 ②民间结会、文人结社 ③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 ④创作热情和生活品质 B.①顺时应势 ②民间结会、文人结社 ③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 ④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C.①顺时应势 ②文人结社、民间结会 ③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 ④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D.①应运勃兴 ②文人结社、民间结会 ③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 ④创作热情和生活品质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 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 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 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 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 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 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 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 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 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 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治:医治 B.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 乐:以……为乐 C.道其湮郁,写其幽思 写:书写 D.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固:本来
二、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 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 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 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 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 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写其幽思, 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区区在东南数千里 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 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 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 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治:医治 B.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 乐:以……为乐 C. 道其湮郁,写其幽思 写:书写 D.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固:本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C.其能郁郁以久乎 吾其还也 D.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 常以身翼蔽沛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 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 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 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 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5分) (2)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5分) 10.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C.其能郁郁以久乎 吾其还也 D.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 常以身翼蔽沛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 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 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 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 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5 分) 译 文: (2)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5 分) 译 文: 10.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 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取材于《中庸》,《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读本)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轴,高卷。 (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2分) 答 (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2分)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古文默写(任选一题作答,4分) ②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 秦王》)
(取材于《中庸》,《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读本)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 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 分) 谒金门①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②,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③,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轴,高卷。 (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2 分) 答: (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 分 12.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2 分)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古文默写(任选一题作答,4 分) ②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