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版引言 7 于平日天事不离乎人事,因此缺乏事天的诚敬,陷于信仰上的 不专一,杂以功利并缺少诚意,更无殉道的精神,成为文化中 的一大缺陷。 中国艺术立意超绝,意境深远,如“王维米南官之画,淡 墨数行,而富有字宙无穷之意味,此乃天地与艺术和而为一之 所致也。故吾国艺术之长,不仅以‘真’为务,兼具天道与其 中;所以为欧人所叹赏者,即在与此。”张君励认为,艺术与学 术迥然不同,学术须受逻辑规则支配,因此是客观的;而艺术 则是一种主观的妙手偶得,因此中国的艺术远胜西方。 在对过去评判之后,张君励总结出中国文化中以下四种短 处: 一、政治上以久处君主专制政治之下,故人民缺少独立性。 二、社会上盛行大家庭制度,一方增长个人之依赖心,他 方以处于面和心不和之环境中,种下忌刻与口是心非之恶习。 三、学习上受文字之障碍与缺乏论理学的素养,但有支离 破碎的思考,思想天才不发展,更缺少伟大的思想系统。 四、宗教上夹杂功利之念,绝少真正之诚意,更少以身殉 道之精神。 接着,他提出对未来文化的设想:“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 族文化,乃吾族今后政治学术艺术之方向之总原则也。”只要各 个人发挥其精神上的自由,并将其具体落实在攻治、道德、法 律、艺术等方面,就会出现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张君励指出,在自由精神指导下的政治、个人与团体国家 是互相依存的双方,国家的法律是保护个人的,个人也能尽心 维护国家。他认为,中国应当学习西方这种建立在自由精神之 上的政治,以此作为民族国家立国的要义。此外,发展学术要
8 明日之中国文化 以精神自由为原则。学术虽然离不开利用厚生,但专以利用厚 生为目的的学术是不可能发展的。学术必须摆脱功利主义的控 制,强调为真理而奋斗,才能使学术得到发展。西方学术的发 展证明,利用厚生是学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动力。在 精神自由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张君励认为,信仰自由应以良心 上信仰的真假为标准,也就是以精神自由为前提,而不应参杂 功利的目的。至于艺术,中国应该本着精神自由的原则,在以 往戍绩的基础上开辟新领域,创造新艺术。 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张君励站在现代新儒家的 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虽然他对传统的某些方面作了肯定,但在这木书中,张氏主要 是从批评的角度展开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正像他在《自序》中 所说:“中华民族之在今日,如置身于生死存亡之歧路中,必推 求既往之所以失败,乃知今后所以自处之道:必比较各民族在 历史中之长短得失,乃知一已行动之方向。” 此次重印《明日之中国文化》,将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筒体 字。为保持历史原貌,对原书基本未动,只是对书中一些与现 在通用译名差别较大的旧译名和生僻的人名、事件作了简略的 注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 曹跃明 1997年10月于南开大学
自 序 1 自 序 当欧战之后,梁漱溟先生尝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试翻此书而读之,求中印欧三方面文化之沿革,不可得焉;求 三方面各派哲学之内容,不可得焉;盖漱溟先生之目的,在以 持中、向后、向前之三点,说明中印欧文化之特质,至于三方 面之历史的研究、客观的研究,本不在漱溟先生视线范围之内 也。自今日上溯于漱溟先生书出版之时,已十余年矣,国家之 形势愈危岌矣!凡念及吾族之将来者,莫不对于文化价值出路 问题,为之绕室彷徨,为之深思焦虑:于是有复古之说,有全 盘西化之说,乃至就文化之方面提出一种口号者,日德莫克拉 西、曰赛恩斯、曰苏俄主义、日法西斯主义。犹之病者命已垂 危,侍之者乱投杂药,以求万一之有效,岂惟不能祛病,正所 以速其死耳。中华民族之在今日,如置身于生死存亡之歧路中, 必推求既往之所以失败,乃知今后所以自处之道;必此较各民 族在历史中之短长得失,乃知一己行动之方向。吾人研求三四 千年中,中印欧民族生活之经过,于是得一结论曰:以精神自 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乃吾族今后政治学术艺术之方向之总原 则也。此原则之所以立,鉴于今日吾族之劣败与欧洲之胜利而 知之,鉴于吾族思想上之束缚驰骤与欧洲学术上之辉煌腾达而
2 明日之中国文化 知之,鉴于印度喀斯德、吾国家族主义之流弊与欧洲独立自尊 之人格之养成而知之,鉴于国人之自扫门前雪与欧人之各为其 己而不忘国家之急难而知之。诚举国上下识之真而持之以定,循 此方针以养成四万万独立人格为祈向,其终也,人人以诚恳真 挚之心,形诸一己之立身,形诸接人待物,形诸团体生活,形 诸思想与政治,形诸国际之角逐,何患吾族文化之不能自脱于 沈疴而藤于康强逢吉乎。愿今之当局与在野之学者共深长思之。 张君劢 二十四年十二月云南起义日
凡 例 一、本讲演于比较中印欧过去之文化中,求吾国文化之出 路,一方认定各种文化之客观的研究为目前要务,他方仍不忘 求药自救之目的,合此两面以成本讲演“明日之中国文化”之 内容。 二、本讲演合明德社学术研究班所讲与青年会《中国欧洲 文化之比较四讲》而成。第、第二、第四、三讲曾发表于 《宇宙旬刊》,兹将已发表者加以修改,更与未发表之第二与第 五以下各讲,合为一书。 三、本讲演根据笔记加以整理。口讲时忽东忽西之原型,尤 存其旧,自与“人静室手写之文章体裁,迥不相同,祈读者谅 之。 四、前后各讲中所引中外人之言,以付印匆匆,未能将参 考各书一一举而出之,俟他日改版时再为增入。 五、已发表之各讲,由梅县陈君恩成笔记,未发表之各讲, 由福州王君君始笔记,非两君手写之劳,或者演讲过去,即便 遗忘,故本书之出版,不能不感谢两君。 六、旧稿《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一文,曾登 州《新民杂志》创刊号,因有可以互相发明之处,故附于本书之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