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学理研究必须超脱现实政策才能成就学术,有人则认为学理研究脱离现 实政策就成为空中楼阁。但不管怎样,杰维斯的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得 比较好的学者。一方面,我们香到他使用的理论和引证的心理学试验都+ 是艰深的,甚至是比较晦涩的。但是一旦结合到国际政治领线的事实, 这些理论便活了起来,使人们很容易理解那些易于发生的错误知觉及其 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由于杰维斯的理论假设都是在国际政治的历史实 例中得以验证的,所以,对于决策者光其具有实用价值。他们在做出复 杂决策的时候,可以借鉴杰维斯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根据杰维斯对决策 者的提出的建议,克服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知觉现象,更加全面地、正 确地分析面对的复杂情形,以便做出切合实际的理性决策,避免本不爆 意看到的冲突和纷争,以实现更高程度上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危机期 间,最高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和心理活动比在平常时期所起的作用更加明 显,所以杰维斯的理论就越发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比如上面提到的以杰 维斯理论框架分析中美关系的文章就指出了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 间中类关系中一系列的错误知觉问题导致危机的上升,其中许多都是杰 维斯讨论过的错误知觉:而通过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多次会陪,不少 知觉偏差得到了校正。①实际上,中美两国都不愿意看到两国之间发生 重大冲突,并且,两国基本上都是属于维持现状型国家,但过去十年关 系的起伏和波折,使人们不得不考虑错误知觉这一微观因素所产生的 作用。 当然,像所有研究成果一样,杰维斯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存在 自身的局限性。由于他将自己的研究层次设定在微观层面,所以,对于 解释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知觉错误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在解释国际政 治的总体发展和国家行为的宏观走向方面则不及体系层面的研究。·当年 辛格在评论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研究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术研究 领域,总是存在多种方式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归类整理,以便进行系统 的分析。无论是在物理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人员斋要决定是研究 部分还是整体、是分析各个组成部分还是分析整个体系。这就好比决定 观察花朵还是花园、观察树木还是森林。②杰维斯的研究就是集中在花 ①王核:《超越国家利益》。 2 Singer,"The level-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泽者前言21 朵和树木上面。这类研究可以对国际政治微观层面上的现象做出详细的 描述和解释,会十分贴近国际关系的实际,但是,它的缺点则是对整个 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的格局特征把握不足。虽然杰维斯的研 究设计本来就不是想在宏观总体上揭示国际关系规律的,但是,我们在 阅读这部著作的时候,还是应当记住花朵和树木的研究毕竟不能代替对 花园和森林的研究,反过来自然也是一样。 其次,杰维斯的研究避开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人的知觉的影 响。他注意到不同国内政治和社会进程对决策者个人知觉的作用,指出 即使在像英美这样的国内政治社会进程相似的国家之间,决策者也会对 于对方行为和意图表现出错误的知觉。所以他告诚决策者要注意移位思 考。但他也指出,在研究中他避免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 他的解释是,如果相似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相互之间都会发生错误知党,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必然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且其程度只能更加严重。 这一假定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只指出了错误知觉的程度不同,却设有 意识到不同文化中的个人对同一个事件会产生根本不同的知党。比如,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行动如果仅仅限 于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表示道款,对于美国人来说,也许这样的场合可以 表现诚意了,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重大的基件,只能在十分正式 的场合才能足以说明对方的重视和诚意。这里,事情的原因已经不在于 心理知觉过程,而在于文化的差异。再如《超越国家利益》一文指出了 中美双方在诸多问题上出现错误知觉问题,其中许多是来自由认定对方 具有强烈敌意这一知觉的。但是,产生这一知觉的根源可能不仅仅在于 人的知觉局限,而更多的是来自在20世纪90年代双方的关系之中有着 较强的霍布斯文化的成分。①忽略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决策者个人的影响 在杰维斯的研究中是很明显的。换吉之,杰维斯的关注仍然是“经济 人”而不是“社会人”;强调的是作为个人的决策者的认知作用,忽视 的是社会和文化对决策者个人的塑造作用;深入分析的是决策者个人的 详细心理活动,未做分析的是决策者的“自我”与“他者”的社会性关 系对于认知所起到的作用。当我们研究决策者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将 ①参见Qin Yaging,“A Response to Deng Yung:Power,Perception,and the Cultural Lens," Asian Affairs,Vol.28,No.3 (Fall 2001),pp.155-158
22 由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他们视为电脑般的信息处理器,而是应当将他们作为社会和历史塑造而 成的人。其实,在杰维斯讨论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知觉的影响的时候, 已经接触到这个问题,只不过他避开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对人的身份 和思维的建构作用,只分析了这种身份和思维的反映和表象一人的具 体心理行为。这不能不说是杰维斯研究的重大缺失。但是,这一缺失也 许为国际政治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和创新的空间:如果我们能 够将个人认知心理和社会实践与身份认同结合起来研究,可能会得到新 的成果。由于认知心理和身份认同都是以观念因素为核心研究内容的, 所以,这样的结合既是有可能、也是有意义的。 杰维斯的著作毕竟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对国际攻治学 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明我们可以有着多种国际政治的研究途 径,任何一种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的世界。如今,我们 将这部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够开阔国际玫治研究人员的思路, 也希望对学术界、政策界和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集亚膏 2003年1月于美国蒙哥马利市杜鸭山庄 附:杰维斯主要学术论著 "The Coots of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litics:An Examination af the Stanford Content Analyeis Studies." 1967.I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ty 11 (December). "Hypotheses on Misperception."1968.World Politics 20 (April). The Logic of Images in Iternational Relations.197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mternational Politics.1976.Princeton Unlversity Pres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1978.Worid Politics 30 (January). "Deterrence Theory Revisited."1979.Worid Politics 31 (January). "Systems Theories and Diplomatic History."1979.In Diplomatic History:New Approaches,ed. Paul Lauren.Free Press. "Why Nuclear Superiority Doesn't Matter."1979-80.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ty 94 (Winter). "The Impact of the Korean War on the Cold War."1980.Journal of Conftict Resolution 34 (De-
泽者前吉 23 cember). "Security Regimes.”l982.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6(Spring). The nlogic of American Nuclear Strategy.1984.Comell Universlty Press. Psychology and Deterrence.1985.Coauthored with Richard Ned Lebow and Janice Stei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rom Balance to Concert: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1985.Word Politics 38 (October). "What's Wrong with the Intelligence Process?"1986.Iternational Journal a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1 (Spring). "More than the Facts Will Bear."1986.Iternational Journal a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 ligence 1 (Spring). "Representativeness in Forelgn Policy Judgments."1986.Political Psychology 7 (September). "Intelligence and Foreign Policy:A Review Essay."1986-7.International Security 11 (Winter). "Morality and Nuciear Strategy."1987.In International Ethics in the Nuclear Age,ed.Robert Myers.University Prees of America. "Realism,Game Theory,and Cooperation."1988.World Politics 40 (April). The Meaning of the Nucear Revolution.1989.Comell Unlversity Press. "Rational Deterrence:Theory and Evidence."1989.Wortd Politics 41 (January). The Logic of Imo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nd ed.1989.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omino Bellefs and Strategic Behavior."1991.In Dominoes and Bandwagons:Strategic Beliefs and Superpower Competition in the Eurasian Rimiand,ed.Robert Jervis and Jack Snyder.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Future of World Politics:Will It Resemble the Past?"1991-1992.International Securily 16 (Winter). "Intematlonal Primacy:Is the Game Worth the Candle?"1993.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 (Spring). System Effects:Complerity in Potitical and Social Life.1997.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alism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1998.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2 (Autumn). "Realism,Neoliberalism,and Cooperation."1999.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 (Summer). "Civil War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1999.Coauthored with Jack Snyder.In Civil Wars,Inse- carity,and Intervention,ed.Barbara Walter and Jack Snyd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0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决策中常常发 生什么样的知觉错误?对政治和其他行为体形象的 认识是怎样形成和改变的?决策者怎样依据信息做 出推断,尤其是从与他们自已的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中做出推断? 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或国际关系学的专家都 没有给予充分的计论。国际关系学专家假定决策者3 导 对世界的知觉通常是相当正确的,即使发生错误知 觉,也被当作偶然出现的反常现象。本书力图表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世界和其他行为体的知觉会 言 偾高客观实际,这种偏离的规律是能多发现的,其 源因也是可以了解的。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诸多不同 的人都会表现出共同的错误知觉,而且可以发现无 :领深究个人的心瑾状态就能解释的不同人表现出来 的重要知觉差异。这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释 具体的决策,还可以解释互动规律,并帮助我们理 解国际关系的一般规律。 如果说国际关系学者对知觉问题不太关注,心 ·理芈家却不是如此。①心理学家的著作在显示这一 问题的重要性方面很有价值,但是,他们的著作也 存在五个重要缺陷。第一,对于情绪因素的重视超 过对于认知因素的重视。他们的讨论重心集中在愿 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防御机制以及其他导致 编离客观现实的动机性因素,相对来说忽视了这样 一个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即便一个完全不 受情绪左右、十分小心谨慎的人也会依照极端模棱 两可的信息做出判断。正像罗伯特·埃布尔森所注 ①这方i优秀的介绍性若作有Charles Ongood,An Alternative to War or Surrender(Ur- 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2):Ross Stagner,Psychological Aspects af Iternational Comftict (Belmont,Cal:Brooks/Cole,1967);Otto Klineberg,The Human Dimension in Inter- maliomnal Relations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5);Joseph De Rivern,The Psy chological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 (Columbus.Ohio:Merril,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