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014.11.12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用之如泥沙! (2)人生如梦 (3)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以手抚膺坐长叹 (5)想当年,金戈铁马 (6)夜深忽梦少年事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8) 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柳敬亭传 【清】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①,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 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賴,犯法当死,变姓柳,之旴眙市中为人说书,已 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 说书虽小技然於臾⑨性愤习方俗如优播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 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哈腽噱④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 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⑤南下,皖帅⑥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晩,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 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 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莫不顾动加礼, 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 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责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 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 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有删节) 【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是两部宋人笔记。②句(g0u):同“勾”,勾画、描摹人物 的性格。③优孟:春秋楚国的艺人。④哈(hai)(wa)噱(j):这三个字都是笑的意思。⑤宁 南:指明末重将左良玉,曾获爵宁南伯、宁南侯。⑥皖帅:指明末安徽提督杜宏域,与柳敬亭是故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能倾动其市人 倾动:使……折服、感动 B.凝神定气,简练揣摩 简:通“拣”,在此为“挑选……”之意 C.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之:去、到
福建省厦门 2015 届高三上 学期 期 中 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 2014.11.12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6)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文言文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 分) 柳敬亭传 【清】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①,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 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 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②性情习方俗如优孟③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 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④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 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⑤南下,皖帅⑥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 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 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莫不顾动加礼, 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 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 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 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有删节) 【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是两部宋人笔记。②句(gōu):同“勾”,勾画、描摹人物 的性格。③优孟:春秋楚国的艺人。④咍(hāi)嗢(wà)噱(jué):这三个字都是笑的意思。⑤宁 南:指明末重将左良玉,曾获爵宁南伯、宁南侯。⑥皖帅:指明末安徽提督杜宏域,与柳敬亭是故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能倾动..其市人 倾动:使……折服、感动 B.凝神定气,简.练揣摩 简:通“拣”,在此为“挑选……”之意 C.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 之:去、到
D.宁南不知书 书:书写 3.下列文中表述全都表现柳敬亭说书“近乎技”的一组是:( 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②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③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 ④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⑤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⑥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A.①⑤⑥ B.② 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甚至超过了莫后光所说 的那种境界。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3分) (2)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3分) 6.给文中加粗并加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原①才 【清】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 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 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 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 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③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④为习尚。于 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 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⑤,所从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⑥,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 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 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 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⑦以上,皆与有贲焉者也。 有围煮得说而之则将慎托与夫天位之人大大夫得受说而存之则将惴惴基心之所向恐一不 煮而坏风佟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赌总 注释】:①原,论说文体之一,其中“原”,解释为“推究”之义。②戢(j1)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⑧腾:传播。④:兴起、渐成。⑤雠ch6u:应答、响应、应验。⑥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 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⑦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D.宁南不知书. 书:书写 3.下列文中表述全都表现柳敬亭说书“近乎技”的一组是:( ) 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②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③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 ④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⑤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⑥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 之中。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甚至超过了莫后光所说 的那种境界。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3分) (2)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3分) 6.给文中加粗并加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 说 书 虽 小 技 然 必 句 性 情 习 方 俗 如 优 孟 摇 头 而 歌 而 后 可 以 得 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 分) 原①才 【清】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 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 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 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 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③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④为习尚。于 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 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⑤,所从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⑥,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 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 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 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⑦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 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①原,论说文体之一,其中“原”,解释为“推究”之义。②戢(jí)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③腾:传播。④蒸:兴起、渐成。⑤雠chóu:应答、响应、应验。⑥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 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⑦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騙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对于选拔人才,作者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臣子则应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10.分辨下列对文末加粗加浪线一段加以“句读”的情况,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A.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B.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 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C.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D.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1.翻译(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3分)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6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3分)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对于选拔人才,作者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臣子则应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10.分辨下列对文末加粗加浪线一段加以“句读”的情况,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A.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B.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 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C.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D.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1.翻译(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3分)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2 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6 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6分) 唐多令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 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四、文学名着《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8分) (一)选择题(每项2分,共8分) 14.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何进毒杀董太后之后,袁绍说须及时诛杀宦竖。宦竖得知就贿赂何进之弟,何进之弟为宦竖向何太 后求情,何太后阻止何进诛杀宦竖 B.李肃劝吕布杀丁原归降。当夜,吕布一刀砍下丁原首级,投降董卓,认董卓为义父 C.于禁疑庞德,曹操乃令纳下先锋印。庞德闻之,免冠顿首,道其与其故主、兄长皆恩断义绝。可惜 操仍然认为他必定辜负自己,对其亳不信任 D.孙策得知父亲被杀,尸首被刘表军扛入城内,欲以黄祖换尸首。刘表认为应趁此时一鼓作气,拿下 江东,以防日久成患,不愿讲和。 E.查理到印度后的作为,与老葛朗台一脉相承。小说中是这样评论他的爱钱如命的丑陋本性以及狠毒、 贪婪和投机的本性:“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 15.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多年不见,为此欧也妮曾咕哝着:“堂兄弟在哪里啊?”拿侬说:“要是我知道他在哪里,我会走 着去把他找,这俏冤家。”此番对话被葛朗台得知,大怒 B.葛朗台正在为査理安排房间,拿侬端着一只暖床炉走了进。葛朗台见了,说道:“你把我的侄儿当 产妇吗?把这暖床炉拿走。” C.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关羽也前去助战刘 备见他们战不倒吕布,也飞马过,三人围住吕布,吕布难以招架,飞马便回 D.曹丕命其以殿上所悬二牛相斗之画为题成诗,曹植诗立成。接着又要其以“兄弟”为题应声成诗, 曹植诗立成。曹丕潸然泪下。 E.董卓暴尸于市,蔡邕伏尸大哭。蔡邕于是被擒。众将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也劝王允留蔡邕。王允 听从。 (二)简答题(10分 16.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啊,查理送给你这个,把漂亮的金洋换走了,于嘛不早对我说?这笔生意十分划算。宝贝,你确实 是我的女儿 “干嘛不早说”,此话暗示了先前父女之间因为金洋曾经发生的一次大争执,请简述相关情节 “这个”是指什么物件?接下的父女之间围绕这个物件又发生了何事?请简述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6 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 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答: (2)下片中“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 四、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8 分) (一)选择题(每项 2 分,共 8 分) 14.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何进毒杀董太后之后,袁绍说须及时诛杀宦竖。宦竖得知就贿赂何进之弟,何进之弟为宦竖向何太 后求情,何太后阻止何进诛杀宦竖。 B.李肃劝吕布杀丁原归降。当夜,吕布一刀砍下丁原首级,投降董卓,认董卓为义父。 C.于禁疑庞德,曹操乃令纳下先锋印。庞德闻之,免冠顿首,道其与其故主、兄长皆恩断义绝。可惜 操仍然认为他必定辜负自己,对其毫不信任。 D.孙策得知父亲被杀,尸首被刘表军扛入城内,欲以黄祖换尸首。刘表认为应趁此时一鼓作气,拿下 江东,以防日久成患,不愿讲和。 E.查理到印度后的作为,与老葛朗台一脉相承。小说中是这样评论他的爱钱如命的丑陋本性以及狠毒、 贪婪和投机的本性:“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 15.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多年不见,为此欧也妮曾咕哝着:“堂兄弟在哪里啊?” 拿侬说:“要是我知道他在哪里,我会走 着去把他找,这俏冤家。”此番对话被葛朗台得知,大怒。 B.葛朗台正在为查理安排房间,拿侬端着一只暖床炉走了进。葛朗台见了,说道:“你把我的侄儿当 产妇吗?把这暖床炉拿走。” C.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关羽也前去助战.刘 备见他们战不倒吕布,也飞马过,三人围住吕布,吕布难以招架,飞马便回。 D.曹丕命其以殿上所悬二牛相斗之画为题成诗,曹植诗立成。接着又要其以“兄弟”为题应声成诗, 曹植诗立成。曹丕潸然泪下。 E.董卓暴尸于市,蔡邕伏尸大哭。蔡邕于是被擒。众将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也劝王允留蔡邕。王允 听从。 (二)简答题(10 分) 16.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啊,查理送给你这个..,把漂亮的金洋换走了,干嘛不早对我说 .......?这笔生意十分划算。宝贝,你确实 是我的女儿。” “干嘛不早说”,此话暗示了先前父女之间因为金洋曾经发生的一次大争执,请简述相关情节。 “这个”是指什么物件?接下的父女之间围绕这个物件又发生了何事?请简述
17.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司马懿见中军大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车上端坐着孔明。 此战发生的地点为何处?此时的孔明实为何物?情急之下的司马懿和魏兵做何反应?请简述。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 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 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 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 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 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 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 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 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竟 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 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 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 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 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17.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司马懿见中军大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车上端坐着孔明。 此战发生的地点为何处?此时的孔明实为何物?情急之下的司马懿和魏兵做何反应?请简述。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严 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 14 岁,学了五年,毕 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 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 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 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 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 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 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 1898 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 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 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 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 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 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