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连江黄如论中学郑后新黄梅芳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 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 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 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 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 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 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 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 周的王官之学。诸予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 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 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 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 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 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 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 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 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 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 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 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 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 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 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 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命题:连江黄如论中学 郑后新 黄梅芳 一、现代文阅读(3 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 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 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 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 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 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 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 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 周的王官之学。诸予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 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 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 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 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 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 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 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 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 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 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 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 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 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 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 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渊源关系,诸子百 家的主张皆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 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都属于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 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最重视对传统文化的 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优劣取决于其将西周时 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 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辨析,为 下文对儒学的论述提供了支撑。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 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间的关系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因为“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所以,诸子百家大都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 会问题的关注,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寻找解决办法。 C.儒学在发展中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这是其学术思想 体系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 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孟宪实 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或许,只有“国学”这个 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 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 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年,冯 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 威胁和失亲之痛。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 义务,他则把读书当作享受 以冯先生的经历看,他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 丰富留存。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 录》都是在初中之前。有一次,二哥帮他一次性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 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 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其庸两册,一部是王
A.汉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渊源关系,诸子百 家的主张皆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 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都属于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 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最重视对传统文化的 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优劣取决于其将西周时 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 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辨析,为 下文对儒学的论述提供了支撑。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 “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因为“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所以,诸子百家大都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 会问题的关注,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寻找解决办法。 C.儒学在发展中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这是其学术思想 体系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 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孟宪实 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或许,只有“国学”这个 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 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 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年,冯 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 威胁和失亲之痛。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 义务,他则把读书当作享受。 以冯先生的经历看,他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 丰富留存。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 录》都是在初中之前。有一次,二哥帮他一次性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 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 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其庸两册,一部是王
士禛的《古诗笺》,一部是袁昶的《安般簃诗续钞》。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 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 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也离不开乡土的气息。秋天的时候,无锡各 地都保存着社戏的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一个以演昆剧著称的剧团,为 挣口饭吃,在前洲镇演出了很长时间。包括冯其庸在内的一帮学生,不用买票就 可以入场听戏,时间久了,冯先生与一些昆曲名角渐渐熟络起来,并与他们保持 了终生的友谊 1943年夏天,冯其庸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但读 书写作,已经成为其日常功课。他的国学素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饥 顿饱一顿”地持续修炼着 1946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 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冯先生 至今记得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课和杜甫专题,他正确的学问方法,很自然 引得学生登堂入室。冯振心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让他看到了学问的深奥。 有一次,钱穆来国专讲学,告诉学子要从大处着眼,称作“我见其大”,这让冯 先生特感震撼 文革”结束,在所有的运动冲击过后,冯先生留下了累累硕果。《瓜饭楼 丛稿》分作三个部分,共三十三卷。另外,还有《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 商务印书馆。 冯先生的国学基础,归于文学的范畴似乎过于狭窄;他的许多国学之思,在 后来的新学科中,无处投放。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盛 情邀请已经离休十年的冯先生出山,他一生的国学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 他倡导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有删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其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 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 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4.下列对冯其庸成为大国学家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虽然出身农家,家境贫困,但是他孜孜求学,享受读书过程, 涉猎广泛。 B.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使冯先生耳濡目染,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 养 C.无锡国专一枝独秀的系统国学教育,众多名师的指点,使冯先生登堂入室 D.在国学院施行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深为世人学者钦 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冯先生通书画,兼文史,擅红学、西域学,所涉浩瀚,故国学最能概括其学 术人生。 B.无锡的社戏传统,与昆曲名角的终生友谊,都促进了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
士禛的《古诗笺》,一部是袁昶的《安般簃诗续钞》。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 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 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也离不开乡土的气息。秋天的时候,无锡各 地都保存着社戏的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一个以演昆剧著称的剧团,为 挣口饭吃,在前洲镇演出了很长时间。包括冯其庸在内的一帮学生,不用买票就 可以入场听戏,时间久了,冯先生与一些昆曲名角渐渐熟络起来,并与他们保持 了终生的友谊。 1943 年夏天,冯其庸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但读 书写作,已经成为其日常功课。他的国学素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饥一 顿饱一顿”地持续修炼着。 1946 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 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冯先生 至今记得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课和杜甫专题,他正确的学问方法,很自然 引得学生登堂入室。冯振心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让他看到了学问的深奥。 有一次,钱穆来国专讲学,告诉学子要从大处着眼,称作“我见其大”,这让冯 先生特感震撼。 “文革”结束,在所有的运动冲击过后,冯先生留下了累累硕果。《瓜饭楼 丛稿》分作三个部分,共三十三卷。另外,还有《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 商务印书馆。 冯先生的国学基础,归于文学的范畴似乎过于狭窄;他的许多国学之思,在 后来的新学科中,无处投放。直到 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盛 情邀请已经离休十年的冯先生出山,他一生的国学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 他倡导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有删 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其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 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 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4.下列对冯其庸成为大国学家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冯其庸虽然出身农家,家境贫困,但是他孜孜求学,享受读书过程, 涉猎广泛。 B.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使冯先生耳濡目染,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 养。 C.无锡国专一枝独秀的系统国学教育,众多名师的指点,使冯先生登堂入室。 D.在国学院施行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深为世人学者钦 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冯先生通书画,兼文史,擅红学、西域学,所涉浩瀚,故国学最能概括其学 术人生。 B.无锡的社戏传统,与昆曲名角的终生友谊,都促进了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 养
C.文中列举史震林、袁昶等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当今中文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 堪忧 D.朱东润、冯振心和钱穆等大师的讲学,给予冯其庸学术上的启迪,使他受益 匪浅。 E.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时,由于当时中国境内的国学教育超过西学,他开始了 系统的国学学习。 6.文中说“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国运”对冯其庸先生的“国学”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 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查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 哭了。第二天复査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 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 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 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 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 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 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 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 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 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 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C.文中列举史震林、袁昶等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当今中文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 堪忧。 D.朱东润、冯振心和钱穆等大师的讲学,给予冯其庸学术上的启迪,使他受益 匪浅。 E. 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时,由于当时中国境内的国学教育超过西学,他开始了 系统的国学学习。 6.文中说“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国运”对冯其庸先生的“国学”产生怎样的影响。(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 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查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 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 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 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 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 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 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 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 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 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 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 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 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 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 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 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 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 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好了,先说你的事 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陈立哽咽着把 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您的头发一一秘书迟 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 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 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 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 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 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 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 直不肯丢弃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 但爱莫能助,便大胆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 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C.陈立接女儿的电话,陈立主动向市长诉说自己家庭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 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血肉丰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 “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E.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表现出他毕恭毕敬 的神态和对市长的感激的心理 8.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 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 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 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 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 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 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好了,先说你的事。 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陈立哽咽着把 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您的头发——秘书迟 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 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 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 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 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 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 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 一直不肯丢弃。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 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 但爱莫能助,便大胆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 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C.陈立接女儿的电话,陈立主动向市长诉说自己家庭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 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血肉丰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 “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E.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表现出他毕恭毕敬 的神态和对市长的感激的心理。 8.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