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蔡佳境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 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 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 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 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 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 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 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 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 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 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 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 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 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 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 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 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
厦门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蔡佳境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 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 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 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 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 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 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 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 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 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 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 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 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 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 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 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 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
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 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 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 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 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属于同一阶段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 《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答案】1.C2.B3.D 【解析】 【1题详解】
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 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 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 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 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 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 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 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 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2. 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则属于同一阶段。 C.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不属于同一阶段。 D. 《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 也属于同一阶段。 3.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 “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 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 《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2题详解】 《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3题详解】 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长恨歌》是古 体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云出岫 凌鼎年 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 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 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 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 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 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 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 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 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 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 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 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 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 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 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 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 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 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
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2 题详解】 《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3 题详解】 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长恨歌》是古 体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云出岫 凌鼎年 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 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 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 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 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 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 一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 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 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 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 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 “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 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 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 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 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 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 一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
发现,格杀勿论。 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 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 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 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 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 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 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 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 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 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 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 石,失了人性!” 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 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 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 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 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 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 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 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B.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发现,格杀勿论。 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 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 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 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 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 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 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 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 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 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 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 石,失了人性!” “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 ‘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 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 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 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 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 “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 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 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B. 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 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 D.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 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5.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 6.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 ①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 阴险毒辣的性格。③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从 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然后分析标 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春云出岫”是一 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 “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 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 旨:小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 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 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C. 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 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 D. 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 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5. 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 6. 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 6. ①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 阴险毒辣的性格。③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从 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然后分析标 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春云出岫”是一 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 “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 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 旨;小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 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 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