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开头写道“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来到了面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答 答案(1)这句话是说度过了春夏,秋天已经如约而至,起照应标题的作用;(2) 与此相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 关注分析散文结构考点的两个新考向 (一)整体思路、构思分析概括题 1.如何分析概括构思特点 (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线索分析,因 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 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散文中可以用来做线索的事物很多,人、物、情、 理、时、空等都可以。一般而言,线索都有语言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2)看思路特点。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3)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 以景结情等。 (4)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2.如何分析全文内容安排上的特色 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不该写什 么。这种全文结构上的安排也是考查全文构思的一种形式、一种考法。对于这种 考法,一般要综合分析: (1)受散文文体特点尤其是具体散文类型及手法的制约。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 散神聚,如游记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顺序去写:状物散文的主要手法是托 物言志 ②)出于结构安排的效果考虑。如使用顺序,使结构清晰:使用倒叙,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使用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服从于主旨表达的需要 边练边悟 (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桃 黄裳 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 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 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 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 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 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 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 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 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1.文章开头写道“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来到了面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答: 答案 (1)这句话是说度过了春夏,秋天已经如约而至,起照应标题的作用;(2) 与此相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 二、关注分析散文结构考点的两个新考向 (一)整体思路、构思分析概括题 1.如何分析概括构思特点 (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线索分析,因 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 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散文中可以用来做线索的事物很多,人、物、情、 理、时、空等都可以。一般而言,线索都有语言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2)看思路特点。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3)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 以景结情等。 (4)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2.如何分析全文内容安排上的特色 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不该写什 么。这种全文结构上的安排也是考查全文构思的一种形式、一种考法。对于这种 考法,一般要综合分析: (1)受散文文体特点尤其是具体散文类型及手法的制约。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 散神聚,如游记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顺序去写;状物散文的主要手法是托 物言志。 (2)出于结构安排的效果考虑。如使用顺序,使结构清晰;使用倒叙,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使用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服从于主旨表达的需要。 边练边悟 (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樱 桃 黄 裳 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 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 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 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 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 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 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 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 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 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 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髙 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 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 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 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 “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 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 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 吸引力 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 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 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 雕制着镂空的“雀替φ”,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 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 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 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 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 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 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 多丈了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 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 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 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 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 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 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 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 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 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 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 的季节。 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 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 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 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
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 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 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 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 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 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 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 “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 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 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 吸引力。 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 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 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 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 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 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 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 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 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 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 多丈了。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 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 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 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 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 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 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 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 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 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 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 的季节。 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 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 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 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
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 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 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 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 吃完了。 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 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2.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 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 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文章以“樱桃”为题,文章主旨就应该与“樱 桃”的寓意相关。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显然前五段的内容是为后面的内容 服务。这就要求概括前五段的内容,分析它们与后三段的关系,对后三段起什么 作用 (二)独特段落作用的认识或赏析题 这种题,多是这样的提问方式:①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 有人认为不可删,你的看法呢?②请赏析第××段。应该说,这样的问法,实际 上是“××段有什么作用(妙处)”的变式问法;这种题,实际上是“句段作用” 题的衍生题型。因此,无论是删与不删题,还是赏析题,仍然要从内容、结构和 表达三方面思考、作答。不过,因这类题多少有点探究的意味,所以,回答时更 多的是从主题考虑,更多的是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所用的表达技巧。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字的结构 莫言 ①2008年5月12日,地震那会儿,我正在飞往西班牙的飞机上。舷窗外白云朵 朵,苍茫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依稀可辨。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打开了手机 十几条与 地震有关的信息争先恐后地跳出来。因为信息简短,再加旅途劳顿,说实话也没 太当一回事。转机飞抵巴塞罗那时已是当地时间凌晨一点。飞机降落时,看到迎 面扑来的万家灯火,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前国际奥林匹克主席萨马 兰奇。十几年前,北京争办奥运会时,某校发动小学生给萨老写信,一位朋友的 儿子写道:“萨爷爷,如果你让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会请你到我的家吃饺子, 我外婆包的饺子可好吃啦……”现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人都希望在开 幕式上,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慈祥老人。 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是我的朋友张艺谋,从上世纪80年代他拍摄根据我 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时,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从他接任奥运开 幕式导演,我就一直替他想主意。去年的夏天,我自认为想出了一个精彩的方案, 便约他见面。他很兴奋,于百忙中与我共进晚餐。当我把自己的“方案”呈给他
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 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 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 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 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 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2.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 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 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文章以“樱桃”为题,文章主旨就应该与“樱 桃”的寓意相关。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显然前五段的内容是为后面的内容 服务。这就要求概括前五段的内容,分析它们与后三段的关系,对后三段起什么 作用。 (二)独特段落作用的认识或赏析题 这种题,多是这样的提问方式:①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 有人认为不可删,你的看法呢?②请赏析第××段。应该说,这样的问法,实际 上是“××段有什么作用(妙处)”的变式问法;这种题,实际上是“句段作用” 题的衍生题型。因此,无论是删与不删题,还是赏析题,仍然要从内容、结构和 表达三方面思考、作答。不过,因这类题多少有点探究的意味,所以,回答时更 多的是从主题考虑,更多的是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所用的表达技巧。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字的结构 莫 言 ①2008 年 5 月 12 日,地震那会儿,我正在飞往西班牙的飞机上。舷窗外白云朵 朵,苍茫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依稀可辨。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打开了手机, 十几条与 地震有关的信息争先恐后地跳出来。因为信息简短,再加旅途劳顿,说实话也没 太当一回事。转机飞抵巴塞罗那时已是当地时间凌晨一点。飞机降落时,看到迎 面扑来的万家灯火,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前国际奥林匹克主席萨马 兰奇。十几年前,北京争办奥运会时,某校发动小学生给萨老写信,一位朋友的 儿子写道:“萨爷爷,如果你让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会请你到我的家吃饺子, 我外婆包的饺子可好吃啦……”现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人都希望在开 幕式上,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慈祥老人。 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是我的朋友张艺谋,从上世纪 80 年代他拍摄根据我 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时,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从他接任奥运开 幕式导演,我就一直替他想主意。去年的夏天,我自认为想出了一个精彩的方案, 便约他见面。他很兴奋,于百忙中与我共进晚餐。当我把自己的“方案”呈给他
时,他看罢便笑了。他说,你这些想法,网络上早就连篇累牍了。有许多方案, 比你的详细多了。我感到很尴尬,为耽搁了他宝贵的时间。现在,开幕式已经进 入紧张的彩排阶段了吧?我相信张艺谋一定能够呈现给世界一个精彩的开幕式, 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疯狂的工作精神,因为他特别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汲取创 作灵感。 ③第二天中午,在西班牙亚洲之家接受埃菲社、《国家报》、《世界报》等媒体 采访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几乎每一个记者,都神色凝重、语调沉痛 地提到了发生在中国的地震。为我做翻译的中国留学生,也向我报告了地震发生 的地点,以及伤亡的大概人数。接下来的两次演讲,主持人都首先表示了他们对 中国地震的关切以及对死难者的哀悼。演讲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非常热烈。我 知道这并非是我的演讲有多么精彩,而是奥运会、藏独、某些西方媒 体对中国的扭曲报道、地震等诸多事件综合的效果。这是2008年春天,世界给 予中国的掌声 ④行走在北京街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但到了国外的某种场合,身份就 发生了变化。这也让我体会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对听众提问时,我借着会 场后悬挂的西班牙亚洲之家的会徽做了很多发挥。那是一个汉字“人”,字很僵 硬,仿佛两根支在一起的木棍,显然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便从前些年 甚为流行的一部电视剧的插曲中的一句词儿谈起:“‘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 撑。”不但灾难中的人要互相支撑,和平中的人也要互相支撑。不但中国人要互 相支撑,全世界的人,甚至是政治观点相左、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也要互相支撑。 只有互相支撑,才能有生存空间。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多数是借了建筑材料支 撑形成的空间而得以呼吸,然后,又在互相支撑着的人们的救助下重获生机。你 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别人时,别人的身体也在支撑着你。你在用真诚的善意抚慰 着他人的创痛时,你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一旦你也遭逢劫难时,必会有人 来抚慰你。 ⑤第二天,在马德里火车站,正当朋友们对我介绍着几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恐怖爆 炸时,忽听到身后一声惨叫,猛回头,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跌倒在地。周围 的人们,扔下手中的行李,一窝蜂地扑上去救助。他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切 表情,让我深深感动;好像跌倒的,是他们的祖母, (选自《莫言散文新编》)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是赘笔,你同意吗?请简要探析。 答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①插入作者为张艺谋导演奥运开幕式出谋划策的事情, 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人与人要互相支撑的主题;②插入的内容对上文联想到 萨马兰奇帮助中国申办奥运的细节起到补充作用;③此段细致地叙述了作者想为 奧运出力,反衬作者之前对汶川地震不以为意表现出的冷淡,表现出其深切的自 省 (示例二)同意。①插入作者为张艺谋导演奥运开幕式出谋划策的事情与文章主体 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破坏了行文的整体美,给人突兀感;②插入的事件与主要事 件在表意上重复,多此一举;③删去后内容更简洁,主题更集中突出,行文结构 更紧凑连贯 学案14内外结合,理解词句含义(意)
时,他看罢便笑了。他说,你这些想法,网络上早就连篇累牍了。有许多方案, 比你的详细多了。我感到很尴尬,为耽搁了他宝贵的时间。现在,开幕式已经进 入紧张的彩排阶段了吧?我相信张艺谋一定能够呈现给世界一个精彩的开幕式, 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疯狂的工作精神,因为他特别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汲取创 作灵感。 ③第二天中午,在西班牙亚洲之家接受埃菲社、《国家报》、《世界报》等媒体 采访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几乎每一个记者,都神色凝重、语调沉痛 地提到了发生在中国的地震。为我做翻译的中国留学生,也向我报告了地震发生 的地点,以及伤亡的大概人数。接下来的两次演讲,主持人都首先表示了他们对 中国地震的关切以及对死难者的哀悼。演讲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非常热烈。我 知道这并非是我的演讲有多么精彩,而是奥运会、藏独、某些西方媒 体对中国的扭曲报道、地震等诸多事件综合的效果。这是 2008 年春天,世界给 予中国的掌声。 ④行走在北京街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但到了国外的某种场合,身份就 发生了变化。这也让我体会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对听众提问时,我借着会 场后悬挂的西班牙亚洲之家的会徽做了很多发挥。那是一个汉字“人”,字很僵 硬,仿佛两根支在一起的木棍,显然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便从前些年 甚为流行的一部电视剧的插曲中的一句词儿谈起:“‘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 撑。”不但灾难中的人要互相支撑,和平中的人也要互相支撑。不但中国人要互 相支撑,全世界的人,甚至是政治观点相左、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也要互相支撑。 只有互相支撑,才能有生存空间。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多数是借了建筑材料支 撑形成的空间而得以呼吸,然后,又在互相支撑着的人们的救助下重获生机。你 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别人时,别人的身体也在支撑着你。你在用真诚的善意抚慰 着他人的创痛时,你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一旦你也遭逢劫难时,必会有人 来抚慰你。 ⑤第二天,在马德里火车站,正当朋友们对我介绍着几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恐怖爆 炸时,忽听到身后一声惨叫,猛回头,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跌倒在地。周围 的人们,扔下手中的行李,一窝蜂地扑上去救助。他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切 表情,让我深深感动;好像跌倒的,是他们的祖母。 (选自《莫言散文新编》)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是赘笔,你同意吗?请简要探析。 答: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①插入作者为张艺谋导演奥运开幕式出谋划策的事情, 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人与人要互相支撑的主题;②插入的内容对上文联想到 萨马兰奇帮助中国申办奥运的细节起到补充作用;③此段细致地叙述了作者想为 奥运出力,反衬作者之前对汶川地震不以为意表现出的冷淡,表现出其深切的自 省。 (示例二)同意。①插入作者为张艺谋导演奥运开幕式出谋划策的事情与文章主体 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破坏了行文的整体美,给人突兀感;②插入的事件与主要事 件在表意上重复,多此一举;③删去后内容更简洁,主题更集中突出,行文结构 更紧凑连贯。 学案 14 内外结合,理解词句含义(意)
学案略语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和分析文章的关 键,是高考的必考点。更重要的是,做好这类题是我们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理解词语、句子含义(意),方法较明确,难度不是太大。二轮复习,必须要进 步强化,不仅保证不失分,而且争取得满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 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 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 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 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 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 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 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 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 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噬 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 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 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 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 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 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 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 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 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节选自学群《粮食》,有删改) 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 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 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査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综观全 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 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选文的第3段和第4段,整 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②l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
学案略语 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和分析文章的关 键,是高考的必考点。更重要的是,做好这类题是我们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理解词语、句子含义(意),方法较明确,难度不是太大。二轮复习,必须要进一 步强化,不仅保证不失分,而且争取得满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 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 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 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 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 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 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 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 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 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 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 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 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 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 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 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 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 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 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节选自学群《粮食》,有删改) 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 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 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综观全 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 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选文的第 3 段和第 4 段,整 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②11 月 7 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 1109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