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三年制临床专业 一、课程性质 《妇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一门涉及面较广 整体性较强的独立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和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和计划生 有等内容。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 现象、心理和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医学科学,以及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产科 学通常包括产科学基础、生理产科学、病理产科学、胎儿及早期新生儿学四大部分。妇科学 是一门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和处理的医学 科学。妇科学通常包括妇科学基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生殖内分泌疾病、 女性生殖器损伤、女性生殖器畸形、女性其他生殖器疾病等内容。计划生育学主要研究女性 生有调节,包括避孕、绝有和优生等。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妇产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妇产科 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计划生育措施等。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 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和 其他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专业特点、 职业要求和课程内容,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采取以“问题为先导” 的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方法,精讲理论,加强实验,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临床见习、病例讨论、观看录相、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等方 法,结合模型、录相、多媒体、投影及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 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采取考、平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开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 评价: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占60%):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占40%),在教学环节 1
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课堂提问、病案讨论、实验操作,社区实践)等开展学生自 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持 续性评价,方法科学、公正。 五、教学时数分配 按照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 40学时,32实践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妇产秒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学时 知识模块 实践(实验、临床及社区实习、 (综合项目) 理论 小计 案例讨论、教学录相) 产科基础 3 2 模块一 生理产科 6 13 妊娠病理 2 妊娠并发症 妊娠合并症 2 2 模块 异常分娩 6 分娩并发症 2 异常产褥、高危奸妮的监测、 2 妇科病史与检查 2 生殖器炎症 3 模块三 生殖器肿瘤 妇科疾病 计划生有 0 5 模块四 产科手术 3 3 合计 40学时 32学时 72学时 第一章绪论产科学基础 第一节绪论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教学目的与要求】 2
1.如何学习妇产科、妇产科新进展。 2.了解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剂特点,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分布及盆底结构。 3.熟悉女性骨盆的组成、平面及径线,及与分娩有关的解剖特点。 4.熟悉女性内生殖器的解剖特点、组织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骨盆的组成、分界、平面及径线。 2.内生殖器的组成、功能及解剖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女性外生殖器官: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的解剂特点 2。女性内生殖器官: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的解剖特点及组织结构。 3.骨盆的构成、分界、类型及特点。 4.女性生殖器官的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的解剖特点、 【复习与思考】 1.何谓子宫峡部?其上下端的名称?有何特点? 2.试述子宫四对韧带的起止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2。熟悉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3.熟悉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4.掌握雕、孕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分泌功能 2.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3.性周期的调节机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3.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卵泡发育及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 4.雌、孕、雄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5.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6.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7.阴道粘膜、宫颈粘液、输卵管等的周期性变化(自学)。 【复习与思考】 1.何谓月经?为什么月经血不凝周 2.试述卵巢的功能。 3.简述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章妊娠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受精、受精卵的输送、若床及发有。 2.熟卷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3.熟悉胎儿的发有特征。 4.熟悉妊娠期母体的主要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胎儿附属物的与功能 2胎头的经线。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受精、受精卵的输送、者床与发有。 2.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的形成及功能。 3.胚胎、胎儿的发育特征及足月胎头的构成与径。 4.妊娠期母体的主要生理变化:乳房、生殖系统的变化 【复习与思考】 1,胎盘有哪些生理功能? 2.妊娠8周、16周、20周胎儿有何特点?
第三章妊娠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早期、中期及晚期妊娠诊断的方法。 2.掌握胎产式、胎方位及胎先露定义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早、中、晚的诊断要点。 2胎产式、胎先露、胎立位 【教学时数】1学时 【牧学内容】 1.早期妊娠诊斯:临床表现、妊娠试验、黄体酮试验、基础温测定及超声检查。 2.中、晚期妊娠诊断:临床表现、B超、胎儿心电图等方法及应用。 3.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定义、种类及判定。 【复习与思考】 1.何谓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和黑格氏征 2.早期妊娠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第四章产前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产前检查的时间及内容。 2.掌握四步触诊、骨盆测量的方法。 3.熟悉孕期卫生指导及常见症状的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腹部检查(四步触诊、胎心听诊)。 2.骨盆测量(骨盆外测量、骨盆内测量)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产前检查的意义、时间。 2.产前检查的内容:询问病史、全身检查、产科检查(腹部四步触诊、骨盆测量、肛查 及阴道检查)、辅助检查。 3.孕期卫生指导及常见症状的处理(自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