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教案 算一音立到学某部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骨盆底的结构、了解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经的分布。 (2)熟悉外生殖器的解剖及特点、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 (3)掌握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功能及解剖: (4)掌握骨盆的组成、分界、平面及径线: 2.能力目标 (1)能在模型上正确地说出骨盆的构成、各平面的组成、各平面的径线及其正常值: (2)能在模型模具上熟练地辩认内、外生殖器官的各部位,并说出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的精神: (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 [教学重点] 1.骨盆的组成、分界、平面及径线 2。内生殖器的组成、功能及解剖特 [教学难点] 1.骨盆平面及径线。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模型、挂图 [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1)骨盆是由几块骨组成? (2)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哪些器官? 2.讲授内容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为生殖器官的所在 地,且与分娩有密切关系。 一、外生殖器 (一)阴阜位置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 的三角形。 (二)大阴唇位置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卓,止于会阴。 (三)小阴唇一对薄皱襞,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敏感 (四)阴蒂位置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分三部分:阴蒂头,阴蒂体,阴蒂盟。 (五)阴道前庭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 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在此裂隙内尚有以下各部:①前庭球:②前庭大腺: ③尿道口:④阴道口及处女膜。 二、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一)阴道 1.功能为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2.位置和形态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长7~9m,与膀胱和 尿道相邻,后壁长10一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围宫颈,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 降(阴道穹),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降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 密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 3.组织结构 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粘膜 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阴道粘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二)子宫壁厚、腔小、以肌肉为主的器官。 1,功能腔内覆盖粘膜称子宫内膜。①产生月经:②性交后,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 的通道:③孕期为胎儿发育生长的部位:④分娩时子宫收缩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2.位置和形态腹膜间位器官。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 卵管和卵巢,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 作用。成年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一8cm,宽4~5cm厚2一3cm:宫 腔容量约5m1。子宫上部较宽称宫体,上端降突部分称宫底,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 通。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子宫峡部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在非孕期长 约1cm,分解剖学内口(其上端因解剂上较狭窄)与组织学内口(其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 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 3.组织结构宫体和宫颈的结构不同。 (1)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脏层腹膜),中间层为肌 层,内层为子宫内膜。 ①子宫内膜:为一层粉红色粘膜组织,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影响。 功能层:其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余下1/3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无周期性变化。 ②子宫肌层:厚,非孕时厚约0.8cm。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所组成。肌束纵横 交错如网状,大致分3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肌层中含血管,子宫 收缩时血管被压缩,能有效制止产后子宫出血。 ③子宫浆膜层:为覆盖宫体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峡部处, 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向前反折以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2)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4.子宫韧带共有4对 (1)圆韧带:呈圆索形得名,长12~14cm,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有使宫底保 持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切带:覆盖在子官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到骨盆壁,形成一对 双层腹膜皱壁。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内2/3部包围输卵管(伞部无腹膜遮 盖),外1/3部移行为骨盆漏斗切带或称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过 (3)主韧带:宫颈横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 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起固定宫颈位置的作用,为保持子宫不致向下脱垂的主 要结构。 (4)宫骶韧带: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 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 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三)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位于子宫阁韧带的上缘内,内侧与宫角相连通, 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全长约8一14cm。 1.功能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也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管道
2.形态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 (1)间质部:长1cm: (2)峡部:在间质部外侧,管腔较窄,长2~3cm,管径2-3mm: (3)壶腹部:在峡部外侧,长5一8cm(占输卵管全长的1/2以上): (4)伞部: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也叫漏斗部,有许多须状 组织。伞的长度不一,多为1~1.5Cm,有“拾卵”作用。 3.组织结构输卵管壁由3层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为腹膜的一部分,亦即阔韧带上 缘:中层层为平滑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的两层平滑肌组成,常有节奏地收缩,能引起输 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内层为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 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4种:纤毛细胞的纤毛摆动有助于运送卵子:无纤毛细 胞有分泌作用(又称分泌细胞):楔形细胞可能为无纤毛细胞的前身:未分化细胞亦称游走 细胞,为上皮的储备细胞,其他上皮细胞可能由它产生或补充。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粘膜上 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四)卵巢 1.功能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产生和排出卵细胞,以及分泌性激素。 2.位置与形态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卵巢窝内,腹膜腔内器宫,位置波动很大。 固定装置。前缘一以卵巢系膜连接于阔韧带后叶。卵巢门是卵巢血管与神经即经此处出人 卵巢。外侧—卵巢悬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一卵巢周有韧带与子宫连接 扁椭圆形,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灰红色,周 期性排卵,黄体形成和结搬而凹凸不平和色素沉着。(排卵瘢,排卵孔,多囊卵巢)成年妇女 的卵巢约4cm(左2.93,右2.88)×3cm(左1,48,右1.38×1cm大(拇指远节指腹大), 重5一6(10-16)g,呈灰白色:35岁后开始逐渐缩小,绝经后卵巢菱缩变小变硬(生育期的1/2, 小指远节指腹大)。左侧略大于右侧。 3.组织结构卵巢表面无腹膜,是有一层生发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由胚胎期 体腔上皮衍生而来:卵巢白膜为生发上皮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再往内为卵巢组织,分皮质与 髓质: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又称始基卵泡)及致密结缔组织(卵巢间 质):髓质在中心,无卵泡,含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 带相连续、对卵巢运动有作用的平滑肌纤维。 第二节骨盆 女性骨盆是胎儿阴道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态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路骨盆由: (1)骶骨:5一6块骶椎: (2)尾骨:45块尾椎 (3)髋骨:2块,每决職骨又由酪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 2.骨盆的关节 (1)趾骨联合:两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 (2)骶髂关节: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 (3)骶尾关节: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骶尾关节活动度与分娩有关。 3.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 (1)一对是骶结韧带:低、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 (2)一对是骶棘切带: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 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亦稍有 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 (二)骨盆的分界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上缘的连线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登 盆两部分。 1.假骨盆(大骨盆):分界线以上,前:腹壁下部:两侧:路骨翼:后:第五腰椎。 2.真骨盆(小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3.真骨盆有上、下两口:骨盆入口,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前浅后深的形态 (三)骨盆的类型根据骨盆形状分为4种类型。 1.女型:骨盆人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人口横径较前F径稍长,耻骨弓较宽, 两侧坐骨棘间径≥10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在我国妇女骨盆类型中占52%一58.9% 2.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切迹呈 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较少见,1%3.7%。 3.类人猿型:骨盆人口呈长椭圆形,骨盆人口、中骨盆和骨盆的出口横径均缩短,前 后径稍长。占14.2%一18%。 4.扁平型:骨盆人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启椭圆形。在我国妇女较常见,占23,2%~ 29%。临床多见混合型。 第三节邻近器官 1,尿道:介于耻骨联合和阴道前壁之间,长4~5cm,直径约0.6cm,由于女性尿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