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实验指导 第一章产科常用基本技术 第一节骨盆与内生殖器官 [实验目标] (1)熟悉女性骨盆的组成、分界及外生殖器官的特点。 (2)掌握骨盆的平面及径线、内生殖器宫的特点。 [物品准备] 女性骨盆。 [实验内容] 1.女性骨盆 2.外生殖器官 3.内生殖器官 [操作要领] 1.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酪: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2)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③)骨盆的韧带:连接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 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 韧带。 2.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 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位于骨盆分界线以上为假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以 下为真骨盆。 3.骨盆的平面及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 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有4条径线(图14-4-1)。 )入口前后径: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 正常值平均11cm
图14-4-1骨盆入口平面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 右侧骶髂关节至左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其前方为 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2条径线(图14-42)。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 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图14-4-2中骨盆平面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 (③)骨盆出口平面: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坐骨结 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底。有4条径线(图14-43)。 图14-4-3骨盆出口平面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
平均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 8.5cm. 2.外生殖器官 (1)阴阜:即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 (2)大阴唇: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 阴。富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3)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富含神经末梢,非常敏感。 (4)阴蒂: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具有勃起性。富含神经末梢,非常 敏感。 (5)阴道前庭: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在此区域内有以下各部:① 前庭球:又称球海棉体,位于前庭两侧:②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如黄豆 大小,左右各一,性兴奋时分泌粘液起润滑:③尿道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的前 庭前部,呈圆形;④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 缘覆有一层较薄的粘膜,成处女膜。 3.内生殖器官 (1)阴道:为连接子宫与外界的通道,前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 上端宽大包绕宫颈的部分称阴道穹隆,下段窄开口于阴道前庭。 (2)子宫:位于盆腔中央,为壁厚腔小的肌性组织,成年妇女子宫长7-8cm, 宽4-5cm,厚2-3cm,重50g,宫腔容积5ml,子宫可分为:①宫体:为上部较大 部分,其顶为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通。②宫颈:为下部较细部分,长约 2-3 cm (3)输卵管:自两侧子宫角向外伸展的一对细长弯曲的管道,长8-12cm, 有近侧向远侧可分为:①间质部:长约1cm:②峡部:长约2-3cm:③壶腹部: 长约5-8cm:④伞端:长约1-1.5cm。 (4)卵巢:呈扁椭圆形,体积随年龄而变化,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x3x1cm 大小。可分:①皮质:局外层,有数以万计的卵泡:②髓质:局中心,有丰富的 血管、神经、淋巴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第二节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 妊娠28周以前,由于羊水相对较多,胎儿较小,胎儿在子宫内活动范围较 大,胎儿位置不固定。妊娠32周后,胎儿生长迅速,胎儿与子宫壁贴近,胎儿的姿 势和位置相对恒定。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胎产式、胎先露及 胎方位。 [实验目标] (1)熟悉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定义 (2)掌握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判定方法。 [物品准备] (1)胎儿模型。 (2)女性骨盆 [操作要领] 1.胎产式:胎儿的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图14-1-1)。 (1)纵产式头先谣(2)纵产式臀先露(3)横产式-肩先霸 图14-1-1胎产式及胎先露 (1)纵产式:两纵轴平行者称纵产式。 (2)横产式:两纵轴垂直者称横产式。 (3)斜产式:两纵轴交叉者称斜产式。属暂时的,在分娩过程中大多数转为纵 产式,偶尔转为横产式。 2.胎先露:最先入盆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横 产式为肩先露
(1)头先露:根据胎头屈伸程度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图 14-1-2), 枕先露 前囟先露额先露面先露 图14-1-2头先露的种类 (2)臀先露:分为混合臀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双足先露(图14-1-3)。 (1)混合臀先露(2)单臀先(3)单足先露(4)双足先露 图14-1-3臀先露的种类 (3)肩先露:最先进入骨盆的是胎儿肩部。 (4)复合先露:头先露或臀先露与胎手或胎足同时入盆(图141-4)。 图14-1-4复合先露 3.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前、后、左、右的关系。不同 的胎先露有不同的指示点,枕先露:以枕骨为指示点:面先露:以颏骨为指示点: 臀先露:以骶骨为指示点: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胎方位的种类有22种: (I)枕先露:LOA LOT LOP ROA ROT ROP (2)面先露:LMA LMT LMP RMA RMT R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