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无分的生存状态,他不再似奴隶一样战战兢兢匍伏在自然 要;力量面前,他的生命不复是盲目的、机械的被动的∫。即以 死上文阿奎那以形体直立为人类优越于动物的个案而言,照阿 美奎那的理解,人直立由于头脑高居身体其他部位之上,而使人 学的心灵活动变得更为自由了。其次,倘若人似动物一般匍伏 3在地,势必用手以为前肢,如是将丧失手的劳动功能。进而视 之,手即用来爬行,嘴亦势必用来取食,如是嘴唇和舌头将变 言得坚硬厚重,以防为异物所伤从而必然阻碍语言的能力,而 语言适为理性使然。这一套论证或许同样带有经院哲学的繁 琐特点,但是它显然下衍了莎士比亚以人为字宙的精华、万物 的灵长,叔本华以人的美为意志之最完美客体化的思想 同样,唯有人类能够直面死亡向他展开的全部艰涩和 顿。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他的一切思考提供∫一个原生点,这 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无限的 精神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死亡当人揭开∫它的奥秘、洞烛 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渊壮阔的历史和对理想的追求,使犹添上 了一种祟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我们宛若流星的短 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起来?
死亡的审美价值 死亡美学/第一章死亡的审美价值 占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一-书中曾提 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秋日来临,大地染成金色,人可以在低 垂的谷穗和成熟的橄榄中领略到一种心旷神怡的美,何以人 独独对他自已生命的成熟期,视若畏途呢?这真是一个奇怪 的悖论。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只是这否定充分肯 定了人类的集体生命。死亡因而永朝永夕、终古不息,从生命 的负极处策动着我们可歌可泣的人生。由是而观死亡的审美 价值,从根本上说,应在于人类怎样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 死亡的恐惧和困惑。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列数起来,不免是 “常使英雄泪满襟”。 死亡的困顿 死亡似是人类而临的一个永恒的困顿。据说,当初宙斯
令火神赫淮斯托斯造出地面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曾賜给 她一个盒子,叮嘱她万万不可打开。姝不料女人与生俱来的 死好奇心,使她情不自禁打升了盒盖。于是一大群稀奇占怪的 美灾害,蜂拥飞出。待到她急忙合上盖子时,仅只有可怜的希望 留在了盒内。而死神,过去原是那么迟缓地踟躇着在人间逡 第|巡的,现在也张开他那汗漫无边的黑色双翼,肄行飞掠了。 章 自此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它们来自喜怒哀乐的纠 死缠来自永无希望的情思,来自窘迫人生的坎坷艰辛。然而人 的 们对死亡的困惑,使这一切形形色色的苫难和烦跳都將然失 更色。面对死亡人类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死亡不但是人生之 桥途的一个太为近追的必然归宿,它也是一种宇宙性的普遍性 值状。天地之内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奠不以死亡的到来,归于 寂灭。死之于生,一如生之于死,仿似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 弟。在茫茫宇宙之前,人类的生命,岂止是朝生暮死!这决 定了一切声色形貌的物质追求,都无法最终使人满足。《红楼 梦》中的《好了歌》,疯癫落拓的跛足道人唱出的,何曾不同样 是种死亡的焦虑?功名、财富、美妻、娇儿牵掣着世人的七情 六欲,然面曾几何时,一切便在秋风荒冢中化为泡影。于是有 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类生命苦短的喟叹,看似颇有几分 豪气,骨子里却还是恐惧。 死亡恐惧何以产生?印度当代哲学家乔德哈里认为,大 致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死亡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一个 垂死的人,通常要经历巨大的苦痛。笫二,死去之后万事皆 空,我们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荣誉、名位、财富等等,一切将 化为乌有。第三,我们将被周围的人忘却,因此失去我们的骨 肉和亲朋挚友。”乔德哈里因此得出这…结论:对死亡的恐 ①K.乔德哈里:《现代印度神秘主义》德里,198!年,第139页
惧,是在于人错误地陷入了官能之欲的包围而不能自拔。对 物质世界形色卢貌的追求,遮蔽人的本性,束缚住了他的心 西 灵,从而使他堕人对生与死之焦虑的恶性循环难以体察人生;死 的本真价值。故而摆脱死亡恐惧,首先在于摆脱物质欲求。美 只有摆脱了欲念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将无所畏惧伴随 死亡而来的痛苦和失落。肉体虽败,精神永生这就是人自身|第 价值的充分实现。乔德哈里对死亡困惑的这个解释,我们可章 以看到印度瑜珈哲学传统的印迹:生不过是-场春梦,到头死 来万事皆空,一切终归虚无。如佛陀所言:组成肉体约是什 么?是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由骨肉皮血等等充填其中,最窜 终是喂了饿狗和鷹想想这些,还有什么摆脱不下?这其实1 是在将日光盯住彼岸世界的同时,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人值 具有美的价值,差不多是将它弃之如敝屣草草一言否决了● 这也许正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死亡恐惧之难于排遣。死亡 对于王公贵人和草民百姓,原是一视同仁的。在它面前,人甚 至比他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更见得平等。年华之 飞逝,岁暮之日近,永远在搔扰人的灵魂。这使得很有一些轰 轰烈烈的英雄故事,细察之下,都能读出些言不由衷的变 调来。 个例子是《旧约》中约伯的故事。这是公认的希伯莱式 的英雄史诗。希伯莱民族历经劫难,兵燹战乱,延年不断,长 期在辗转迁徙中挣扎求生。面对无边无际的磨难,无法逖避 的死亡,希伯莱人把生存欲望,寄托到了至高无上的上膏耶和 华身上。这一切在约伯的故事中都有表现。约伯是个义人 敬畏上帝之心从来不敢有疏忽。但是上帝同他开了一个玩 笑为考验他这位子氏的虔诚之心,耶和华眼看着撒旦夺去 了他七个儿子,个女儿的性命将他上万头牛羊牲畜一扫而强鞋鞋辑 光。不仅如此,业已家破人亡的约伯,还被赐予一身毒疮。他
坐在炉灰堆里,遍体流脓,痛痒难熬,只能用瓦片来刮身体。 /约伯苦不堪言,觉得真是生不如死 死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人,为 学 何有生命赐给他怩?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 第 隐藏蚋珍宝。他们寻见坟慕就快乐,极其欢喜 章 (《约伯记》第三章20-23) 死 右这些绝望的呼号,动人心魄。好人为什么受苦?上帝为什么 审给一个义人以这么大的折胖?这对于十年浩劫的辛酸记忆犹 美 新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也许能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和联想。 值 但约伯的故事,像大多数东方这一类故事一样,被添上了 个喜剧尾声。约伯凭着对上帝始终不渝的信仰,终于苦尽 甘来,身体康复如初,膝下又添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家道也 比昔日更加兴旺起来。这似乎暗示了宗教精神对死亡的一种 超越。信仰使死亡为复活所替代(如约伯的七子三女),也使 无端受难的好人在一种更为抽象的赎罪中新生。正是这种超 越精神,被认为使希伯莱文化产生∫一个与希腊文化判然不 同的审美形态:崇高 但问题似乎在于,约伯生不如死的惨痛之声,究竞是不是 他的肺腑之寳呢?约伯在极大的苦痛中荷延残喘.他咒诅自 己的出生之日,自认为忍受的愁苦比海滩上的沙还要沉重。 以约伯的人格而言,选择死亡将不仅是那梦寐以求的解脱,也 是人性针对不公正的命运,所能展示的一种尊严。但是约伯 并未作如是选择。这里面固然有信仰的动因,这信仰是盲目 的,促使他在绝望之中,仍念念不忘确认自己的无辜和良心清 白,但约伯本人后来所说的一番话,也许更能发人深思:人本 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他出来如在,又被割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