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场上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暗示那些共同分享潜在配偶的部分人可能会无法结婚, 或者至少推迟结婚时间。 1.3与之相关的理论 1.3.1择偶梯度理论 择偶梯度理论是指在中国的传统婚配观念中,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 或较低的女性以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 职业阶层和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以便寻求依靠,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里所说的男高女低包括许多方面,比如, 年龄、社会地位,学历以及个人的综合能力等等方面”。 1.3.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付出和回报两点上。该理论 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社会活动都是资源交换的过程。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 是非物质的。l981年,加里.贝克尔提出专业分工和交易理论(Specialization and trading model of marriage),并用其解释婚姻问题,对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 深入而独特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由于彼此在另一方面均相对不擅长,因此共组家庭可以互补所需,互蒙其利。® 1.3.3性别角色理论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更具体的讲,性别 角色(sex role或gender role)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 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⑧它包含有以下几点含 义:(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 ①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法制与社会20094) ®杨静利,李大正,陈宽政.台湾传统婚配空间的变化与婚姻行为之变迁[).人口学刊2006(12) ⑧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11-212. -6-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场上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暗示那些共同分享潜在配偶的部分人可能会无法结婚, 或者至少推迟结婚时间。 1.3 与之相关的理论 1.3.1 择偶梯度理论 择偶梯度理论是指在中国的传统婚配观念中,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 或较低的女性以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 职业阶层和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以便寻求依靠,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里所说的男高女低包括许多方面,比如, 年龄、社会地位,学历以及个人的综合能力等等方面① 1.3.2 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付出和回报两点上。该理论 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社会活动都是资源交换的过程。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 是非物质的。1981 年,加里.贝克尔提出专业分工和交易理论(Specialization and trading model of marriage),并用其解释婚姻问题,对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 深入而独特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由于彼此在另一方面均相对不擅长,因此共组家庭可以互补所需,互蒙其利。② 1.3.3 性别角色理论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更具体的讲,性别 角色(sex role或gender role)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 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③ ① 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9(4) 它包含有以下几点含 义:(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 ② 杨静利,李大正,陈宽政.台湾传统婚配空间的变化与婚姻行为之变迁[J].人口学刊.2006(12). ③ 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11-212.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望,遂成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性别角色的 划分决定某一个人的社会化定向,如在传统观念中,男子的社会化定向是社会, 即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而女子的社会化定向则是家庭,即在家庭中充当贤 妻良母。(3)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 1.4研究方法 本文是一个对群体的观念的研究,因此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 究路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 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 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①。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对所获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从而对现象的性 质和特征做出概况②。如果说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 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定性的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个体内心 深处的想法,从而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整理,分析,归纳出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 的现状,并对其中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对 策。 1.4.1问卷调查法 出于实践、人力和资金的考虑,笔者将调查地点选择在上海市高校,作为一 座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优秀人才的现代化大都市,人口规模以及发展状况在全国 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而选择以此为调查地点,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 的学校进行调研,即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学院。 1.4.2访谈法 本次访谈用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在自由情境下开展访谈,采取聊天的形式, 由调查者提出一个话题,让访谈对象自由发表看法,本次访谈个案为10个,包括 6位硕士4位博士,访谈对象的观点经过归类合并等处理之后,选取一些具有代 ①定量研究.百度百科[EB/0L].htp://baike.baidu.com/view/446720.htm. ②定性研究.百度百科[EB/0L].htp://baike..baidu..com/view/446672.htm. -7.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期望,遂成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性别角色的 划分决定某一个人的社会化定向,如在传统观念中,男子的社会化定向是社会, 即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而女子的社会化定向则是家庭,即在家庭中充当贤 妻良母。(3)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 1.4 研究方法 本文是一个对群体的观念的研究,因此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 究路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 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 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① 。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对所获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从而对现象的性 质和特征做出概况②。如果说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 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定性的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个体内心 深处的想法,从而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整理,分析,归纳出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 的现状,并对其中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对 策。 1.4.1 问卷调查法 出于实践、人力和资金的考虑,笔者将调查地点选择在上海市高校,作为一 座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优秀人才的现代化大都市,人口规模以及发展状况在全国 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而选择以此为调查地点,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 的学校进行调研,即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学院。 1.4.2 访谈法 本次访谈用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在自由情境下开展访谈,采取聊天的形式, 由调查者提出一个话题,让访谈对象自由发表看法,本次访谈个案为 10 个,包括 6 位硕士 4 位博士,访谈对象的观点经过归类合并等处理之后,选取一些具有代 ① 定量研究.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6720.htm. ② 定性研究.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6672.htm.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性的观点。 1.5基本结论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58份,回收523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513 份,有效率为92%。 本文的基本结论: 爱情观方面,相对于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的不稳定与游离状态,女研究生的 心智更加成熟,她们恋爱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婚姻的,恋爱动机明确务实,态 度更加严肃、认真。女研究生在对待恋爱的花费承担问题上男女性别角色更加淡 化,对男性的苛求程度降低,认为自己也具有独立的人格,跟男方具有平等的权 力和义务。非常多的女研究生在日益开放的社会气氛中,并不认为在恋爱中自己 追求男方是见不得人的、“丢身份”的。如果对男方产生感情的话,她们还是会主 动出击的。这与现代社会的其他女性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女研究生们的恋爱方 式趋向于社会标准,更加开放、包容。面对失恋,小部分的女硕士选择了“没有 办法正常生活”,说明我们部分女硕士对于感情是比较依赖的,独立性不强,还 无法及时的调整心态来适应生活的突然变故。这也从侧面说明在高校里进行心理 辅导和情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择偶观方面,认为“认识异性的途径较少”是绝大多数女硕士和女博士觉得 择偶困难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影响女研究生择偶难的结构性因素大于个 人因素,即她们择偶困难与“女研究生”这个社会角色本身有关。女硕士择偶时 希望能够“自己找”的比例最高,说明绝大多少女研究生都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来 择偶,其次是“父母、亲友同事等介绍”,对择偶对象的学历有要求,讲究学历上 的“门当户对”。 贞操观方面,西方性道德观念对女研究生的影响主要不在于使她们直接认同 西方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而在于使她们对传统道德观产生了迷茫,或引起了 她们的反思,她们需要对以前的评判是非标准重新进行审视。 婚姻观方面,女研究生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不比男性差的成绩,而且性别角 色观念也较为弱化,但是她们仍然非常重视家庭,绝大多数女硕士和女博士希望 “在30岁之前结婚”,甚至如果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能够“凑合找一个”,说明 我们女研究生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的。 -8-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表性的观点。 1.5 基本结论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558 份,回收 523 份,回收率为 93.7%,其中有效问卷 513 份,有效率为 92%。 本文的基本结论: 爱情观方面,相对于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的不稳定与游离状态,女研究生的 心智更加成熟,她们恋爱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婚姻的,恋爱动机明确务实,态 度更加严肃、认真。女研究生在对待恋爱的花费承担问题上男女性别角色更加淡 化,对男性的苛求程度降低,认为自己也具有独立的人格,跟男方具有平等的权 力和义务。非常多的女研究生在日益开放的社会气氛中,并不认为在恋爱中自己 追求男方是见不得人的、“丢身份”的。如果对男方产生感情的话,她们还是会主 动出击的。这与现代社会的其他女性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女研究生们的恋爱方 式趋向于社会标准,更加开放、包容。面对失恋,小部分的女硕士选择了“没有 办法正常生活”,说明我们部分女硕士对于感情是比较依赖的,独立性不强,还 无法及时的调整心态来适应生活的突然变故。这也从侧面说明在高校里进行心理 辅导和情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择偶观方面,认为“认识异性的途径较少”是绝大多数女硕士和女博士觉得 择偶困难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影响女研究生择偶难的结构性因素大于个 人因素,即她们择偶困难与“女研究生”这个社会角色本身有关。女硕士择偶时 希望能够“自己找”的比例最高,说明绝大多少女研究生都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来 择偶,其次是“父母、亲友同事等介绍”,对择偶对象的学历有要求,讲究学历上 的“门当户对”。 贞操观方面,西方性道德观念对女研究生的影响主要不在于使她们直接认同 西方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 而在于使她们对传统道德观产生了迷茫, 或引起了 她们的反思, 她们需要对以前的评判是非标准重新进行审视。 婚姻观方面,女研究生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不比男性差的成绩,而且性别角 色观念也较为弱化,但是她们仍然非常重视家庭,绝大多数女硕士和女博士希望 “在 30 岁之前结婚”,甚至如果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能够“凑合找一个”,说明 我们女研究生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的。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资料记载,早在1922年,我国就有女性进入研究生教育领域,而我国也 是从1935年就开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迄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中间因 为“文化大革命”间断了几年,但在1978年又恢复了研究生的教育。据统计,1947 年,全国仅有女研究生58人。建国后特别是在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 女研究生数量开始增长,仅1982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就增长到3550人,占 研究生总数的16%,到1995年增至40116人,占研究生的27.6%,是60年代的近 51倍①.据中国研究生网站的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 45.67%,普通本专科生中女生人数所占比例已增长到49.86%,接近一半。女生名 副其实地顶起了“半边天”②。 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我国女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国家建设输 送了大批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女研究人员和女教师。如今,我国的女研究生培 养教育机制己渐趋成熟和稳定。女研究生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一个特 殊群体。 本文将研究这一特殊群体--一在校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关于婚恋观学术界至今 没有给出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界定,只有一些相关的含义探讨,可谓各执一词。 笔者通过参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学术界对于婚恋观的普遍观点是,婚恋 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 择偶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 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人们对爱情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 看法⑧。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凝聚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结 构之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由于婚姻、恋爱观念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依存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婚恋形式,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婚恋观。 正确的婚恋观是良好个性品质的推动力量,对恋爱、婚姻具有积极的向导作用: 反之亦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所谓婚恋观,其实就是人们对恋爱、婚姻过程中所 涉及的一些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本文所研究的在校女研究生的婚 恋观是从爱情观、择偶观、贞操观和婚姻观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①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7-18 ®女生顶起高校“半边天”求职恋爱障碍大过男生学信校园 [EB/OL].http://campus.chsi.com.cn/xy/news/rd/201010/20101022/134861177.html. ⑧姜美玲.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引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第二章 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资料记载,早在 1922 年,我国就有女性进入研究生教育领域,而我国也 是从 1935 年就开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迄今也有 70 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中间因 为“文化大革命”间断了几年,但在 1978 年又恢复了研究生的教育。据统计,1947 年,全国仅有女研究生 58 人。建国后特别是在 1981 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 女研究生数量开始增长,仅 1982 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就增长到 3550 人,占 研究生总数的 16%,到 1995 年增至 40116 人,占研究生的 27.6%,是 60 年代的近 51 倍① .据中国研究生网站的数据统计,截至 2008 年,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 45.67%,普通本专科生中女生人数所占比例已增长到 49.86%,接近一半。女生名 副其实地顶起了“半边天”② 特别是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女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国家建设输 送了大批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女研究人员和女教师。如今,我国的女研究生培 养教育机制己渐趋成熟和稳定。女研究生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一个特 殊群体。 。 本文将研究这一特殊群体---在校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关于婚恋观学术界至今 没有给出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界定,只有一些相关的含义探讨,可谓各执一词。 笔者通过参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学术界对于婚恋观的普遍观点是,婚恋 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 择偶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 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人们对爱情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 看法③ ① 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7-18. 。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凝聚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结 构之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由于婚姻、恋爱观念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依存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婚恋形式,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婚恋观。 正确的婚恋观是良好个性品质的推动力量,对恋爱、婚姻具有积极的向导作用; 反之亦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所谓婚恋观,其实就是人们对恋爱、婚姻过程中所 涉及的一些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本文所研究的在校女研究生的婚 恋观是从爱情观、择偶观、贞操观和婚姻观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② 女生顶起高校“半边天” 求职恋爱障碍大过男生.学信校园 [EB/OL].http://campus.chsi.com.cn/xy/news/rd/201010/20101022/134861177.html. ③ 姜美玲.在校女研究生婚恋观引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体验,同时,爱情还是贯穿恋爱、婚姻、 家庭的一条主线。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与追求, 高尔基曾指出:“没有爱情的生活不是生活,是生存①。” 从古至今,关于爱情的各种观点就从未停止过,学术界、文艺界都把爱情作 为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爱 情的本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统一②。爱情的自然属性就在于它是以性欲、性心理为自然基础,并由此发展起来 的:爱情的社会属性则在于它是男女两性自由、互爱基础上产生的渴望在肉体和精 神上融为一体的强烈倾慕之情。爱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男女 双方以互相倾心爱慕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并渴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终生伴侣 和事业支持者的一种强烈感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关系,有其鲜明 的现代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专一、排他、必须以互爱为前提。同时, 爱情还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定的人际间的亲密交往, 还要求情侣双方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是爱情的社会属性 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后人正确对待爱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爱 情的本质,我们可以对于爱情的特征进行如下分析: 2.1.1双重性 爱情的双重性表现在爱情虽说是甜蜜的,但过于甜蜜的爱情往往容易走向反 面。爱情既充满艰辛和痛苦,同时也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它能够让清醒者迷恋, 也能够让迷恋者清醒⑧:它时而是阳光明媚,时而是阴云密布,爱情是快乐并痛苦 着。一种常见的情形就是,当恋人彼此体会被爱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天下 最幸福的人,但当恋人分离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痛苦,因此失恋几乎是人类所能 忍受痛苦的一种极限。 ①耿直,韩曲.夫妻关系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0167-168. ②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1-123 ⑧粱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4-125. -10-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2.1 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体验,同时,爱情还是贯穿恋爱、婚姻、 家庭的一条主线。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与追求, 高尔基曾指出:“没有爱情的生活不是生活,是生存① 从古至今,关于爱情的各种观点就从未停止过,学术界、文艺界都把爱情作 为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爱 情的本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统一 。” ② 2.1.1 双重性 。爱情的自然属性就在于它是以性欲、性心理为自然基础,并由此发展起来 的;爱情的社会属性则在于它是男女两性自由、互爱基础上产生的渴望在肉体和精 神上融为一体的强烈倾慕之情。爱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男女 双方以互相倾心爱慕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并渴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终生伴侣 和事业支持者的一种强烈感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关系,有其鲜明 的现代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专一、排他、必须以互爱为前提。同时, 爱情还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定的人际间的亲密交往, 还要求情侣双方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是爱情的社会属性 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后人正确对待爱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爱 情的本质,我们可以对于爱情的特征进行如下分析: 爱情的双重性表现在爱情虽说是甜蜜的,但过于甜蜜的爱情往往容易走向反 面。爱情既充满艰辛和痛苦,同时也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它能够让清醒者迷恋, 也能够让迷恋者清醒③ ① 耿直,韩曲.夫妻关系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0:167-168. ;它时而是阳光明媚,时而是阴云密布,爱情是快乐并痛苦 着。一种常见的情形就是,当恋人彼此体会被爱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天下 最幸福的人,但当恋人分离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痛苦,因此失恋几乎是人类所能 忍受痛苦的一种极限。 ②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1-123. ③ 粱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24-125.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