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满足学生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只偏重一个方面,而 忽视另一个方面。(课程目标要满足“两基”的需要) 3、理科课程的价值严重地受到科学价值的影响 任何一门课程,都因其对学生、对社会具有价值而在学校中 开设。那么是不是学校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呢?换句话 说就是,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足否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显然 不是!这就有一个课程价值相对大小的问题 我们认为,课程价值的相对大小,是这一课程所对应的学科 的价值大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反映。理科课程价值的相 对大小,是科学价值大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反映 (1)科学价值 对于科学价值的认识,虽然人们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科 学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科学的学术价值,在于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包括认识的结 果一一科学知识,结果是怎样被认识的一一科学过程和科学方 法,以及蕴含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如科学态度、科学精 神等)。 科学的社会价值,在于科学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有 人称其为″实甩价值″或″功利价值"。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通常有两 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科学给人类带来幸福,促进杜会进步,另 种情况是科学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科学 是一柄“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当然,这种"两重性”并不在于 科学本身。因为科学自身并无善与恶、好与坏之分,在于使用科 学的人,运用科学去做什么,是造福人类和社会,还是给人类和 社会带来灾难。 2)科学的社会价值与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起主要作用的,是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高。也 就是说,科学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满足 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到了19世纪后期,基本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 论体系。然而,科学的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和反映科学的学 术价值。虽然科学在当时的一些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如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的电力的使用等。但总体来说,科学仍远 离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6 既满足学生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只偏重一个方面,而 忽视另一个方面。(课程目标要满足“两基”的需要) 3、理科课程的价值严重地受到科学价值的影响 任何一门课程,都因其对学生、对社会具有价值而在学校中 开设。那么是不是学校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呢?换句话 说就是,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足否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显然 不是!这就有一个课程价值相对大小的问题。 我们认为,课程价值的相对大小,是这一课程所对应的学科 的价值大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反映。理科课程价值的相 对大小,是科学价值大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反映。 (1)科学价值 对于科学价值的认识,虽然人们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科 学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科学的学术价值,在于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包括认识的结 果—— 科学知识,结果是怎样被认识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方 法,以及蕴含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如科学态度、科学精 神等)。 科学的社会价值,在于科学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有 人称其为"实甩价值"或"功利价值"。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通常有两 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科学给人类带来幸福,促进杜会进步,另一 种情况是科学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科学 是一柄“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当然,这种"两重性"并不在于 科学本身。因为科学自身并无善与恶、好与坏之分,在于使用科 学的人,运用科学去做什么,是造福人类和社会,还是给人类和 社会带来灾难。 (2)科学的社会价值与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起主要作用的,是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高。也 就是说,科学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满足 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到了 19 世纪后期,基本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 论体系。然而,科学的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和反映科学的学 术价值。虽然科学在当时的一些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如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的电力的使用等。但总体来说,科学仍远 离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和专家以外,很少有人关心科学。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古典人 文学科,科学则处于从属的次要地位 0世纪初到60年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两次 世界大战及”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有力地促进了这种发展,这 时期科学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应甩(如原子弹、地球卫垦)以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工业生产中也有了很大量的应用。人 们对科学不再陌生,发展科学,造福人类成为共同的愿望,科学 在社会中的地位显著地得到提高 自70年代以来,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趋势愈益显著,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 结果,形成了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 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等;科学通讯技术与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科学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科 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 国″、″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科技世纪″等方针、国策,把科 学、技术与国家的昌盛、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曾就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因做过统计,20世纪初,科学技 术仅占10%。50至60年代,达到50%,80年代以后,已达到80%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对理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的严重影响 科学的地位,反映了科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过来,社 会就会要求学校设置与科学的地位相适应的理科课程。也就是说, 理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是科学在社会中地位的一种反映。纵 观理科课程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19世纪,斯宾塞运用大量事实来说明科学的社会价值,进而 阐述学校应开设理科课程。当时的理科课程的地位,与科学的地 位相似,与古典人文课程相比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其根本 原因在于理科课程不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社会迫切要 求改革学校的理科课程(如美国当时提出课程改革重点一—“新三 艺”就包括理科),来适应和满足这一变化。这次改革,有人称之 为“理科课程的第一次革命”,导致了理科课程的地位显著提髙, 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趋 势的日益加剧,科学全面、深刻地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反应,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
7 和专家以外,很少有人关心科学。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古典人 文学科,科学则处于从属的次要地位。 20 世纪初到 60 年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两次 世界大战及"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有力地促进了这种发展,这 一时期科学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应甩(如原子弹、地球卫垦)以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工业生产中也有了很大量的应用。人 们对科学不再陌生,发展科学,造福人类成为共同的愿望,科学 在社会中的地位显著地得到提高。 自 70 年代以来,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趋势愈益显著,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 结果,形成了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 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等;科学通讯技术与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科学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科 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 国"、"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科技世纪"等方针、国策,把科 学、技术与国家的昌盛、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曾就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因做过统计,20 世纪初,科学技 术仅占 10%。50 至 60 年代,达到 50%,80 年代以后,已达到 80%。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对理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的严重影响 科学的地位,反映了科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过来,社 会就会要求学校设置与科学的地位相适应的理科课程。也就是说, 理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是科学在社会中地位的一种反映。纵 观理科课程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19 世纪,斯宾塞运用大量事实来说明科学的社会价值,进而 阐述学校应开设理科课程。当时的理科课程的地位,与科学的地 位相似,与古典人文课程相比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其根本 原因在于理科课程不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社会迫切要 求改革学校的理科课程(如美国当时提出课程改革重点——“新三 艺”就包括理科),来适应和满足这一变化。这次改革,有人称之 为“理科课程的第一次革命”,导致了理科课程的地位显著提高, 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趋 势的日益加剧,科学全面、深刻地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反应,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
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面向21世纪的发展,纷纷进 行理科课程改革。很多国家,如美目、英国、意大利亚、加拿大 等,都把理科课程作为国家核心课程来设置,使理科课程在学校 课程中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三、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 1、中学化学课程的建立和发展。 化学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古希腊时期的七 艺中只有天文学,到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从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获得了 显著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教学对一切产业和职 业都有使用价值,是提高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所必需的。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中心为了训练工商领导人的子堤,培 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开始开办实科中学(相当于职业学校),毕业 后不再升学)。讲授自然科学,化学在个别实科学校的出现是在 18世纪,尤其是19世纪下半夜法国的大革命带来了科学价值观 念上的变化,拥护科学课程的逐渐增多。1792年法国公共教育委 员会主席孔多赛项立法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学校学科设 置方案,主张初级中学设应用化学,高级中学开设化学、物理、 博物学,强调应极大重视严密科学和应用科学。1795年立法,在 英国重视化学等科学教育也有人在,但比法国晚,如,罗伯特欧 文是十九世纪新教育的试验者,(见卡片),真正把化学引进学校 的是生物进化论的著名学者赫胥黎,像英国这样的殖民主义大国, 没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的教学会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认为不 重视科学的教育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政策,与日俱增的国际贸易 迫使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主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 越多的国家在实科中开设了化学课。到19世纪后半叶,化学课成 为实科的必修课,化学客车该市科中学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开 始认识到化学也应在升学服务的文法中学占有一席之地,在当时 的文法中学,人文主义的课程(中是人文学科)思想占统治地位, 在文科和科学之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化学在文法中学插足谈 何容易。人文主义者认为,通过大量语言学科(文法课程)才能 给人以心智训练,并使这种能力能够迁移到后来的一切学习中 去,。由于科学的进步,发现文科教材中关于对自然界的种种推测 是错误的,于是文科教材的课威信日以下降,另外发现科学课程 同样能对学生进行心智等能力训练。19世纪末,才终于得到应有 的位置。东方:日本明治维新后1872年实行近代学制,才把化学
8 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面向 21 世纪的发展,纷纷进 行理科课程改革。很多国家,如美目、英国、意大利亚、加拿大 等,都把理科课程作为国家核心课程来设置,使理科课程在学校 课程中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三、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 1、中学化学课程的建立和发展。 化学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古希腊时期的七 艺中只有天文学,到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从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获得了 显著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教学对一切产业和职 业都有使用价值,是提高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所必需的。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中心为了训练工商领导人的子堤,培 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开始开办实科中学(相当于职业学校),毕业 后不再升学)。讲授自然科学,化学在个别实科学校的出现是在 18 世纪,尤其是 19 世纪下半夜法国的大革命带来了科学价值观 念上的变化,拥护科学课程的逐渐增多。1792 年法国公共教育委 员会主席孔多赛项立法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学校学科设 置方案,主张初级中学设应用化学,高级中学开设化学、物理、 博物学,强调应极大重视严密科学和应用科学。1795 年立法,在 英国重视化学等科学教育也有人在,但比法国晚,如,罗伯特欧 文是十九世纪新教育的试验者,(见卡片),真正把化学引进学校 的是生物进化论的著名学者赫胥黎,像英国这样的殖民主义大国, 没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的教学会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认为不 重视科学的教育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政策,与日俱增的国际贸易 迫使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主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 越多的国家在实科中开设了化学课。到 19 世纪后半叶,化学课成 为实科的必修课,化学客车该市科中学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开 始认识到化学也应在升学服务的文法中学占有一席之地,在当时 的文法中学,人文主义的课程(中是人文学科)思想占统治地位, 在文科和科学之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化学在文法中学插足谈 何容易。人文主义者认为,通过大量语言学科(文法课程)才能 给人以心智训练,并使这种能力能够迁移到后来的一切学习中 去,。由于科学的进步,发现文科教材中关于对自然界的种种推测 是错误的,于是文科教材的课威信日以下降,另外发现科学课程 同样能对学生进行心智等能力训练。19 世纪末,才终于得到应有 的位置。东方:日本明治维新后 1872 年实行近代学制,才把化学
引入中学。我国实行近代学制比日本晚了30年,1903年颁布《奏 定学堂章程》才开始在中学设置化学课 2、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概况(见表一、二) (1)建国前1949年以前(教材14页) (2)建国后(15页) (3)1950—-1990年化学课时数变化曲线 (4)几个问题 ①1903年化学课时为什么比1902年少? 1903年大纲制定的主持人是张之洞(沧州南皮人,近代学 制的奠基人)主张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②1909年为何实行文理分科?(考察日本的结果) ③1923年实行六年制,并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当时是怎 末考虑的?(见卡片“六、三、三”学制的历史):为什么要实 行学分制?1933年为什么又取消了学分制? ④设课的年级不定(初一到初三都有过,),课时比例相 差悬殊(最多的8%,最少的2.9%), 表一:49年前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五六占总课时备注 周学 (%) 寸间 1903年 五年制 1909 2212|理化3.3五年制 年 888理化十13.3分文实 1912年 年制 1913年 2.9 四年制 1923年实行学分制 六年制
9 引入中学。我国实行近代学制比日本晚了 30 年,1903 年颁布《奏 定学堂章程》才开始在中学设置化学课。 2、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概况(见表一、二) (1) 建国前 1949 年以前(教材 14 页) (2) 建国后(15 页) (3) 1950——1990 年化学课时数变化曲线 (4) 几个问题: ①1903 年化学课时为什么比 1902 年少? 1903 年大纲制定的主持人是张之洞(沧州南皮人,近代学 制的奠基人)主张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②1909 年为何实行文理分科?(考察日本的结果) ③1923 年实行六年制,并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当时是怎 末考虑的?(见卡片“六、三、三”学制的历史) ;为什么要实 行学分制?1933 年为什么又取消了学分制? ④设课的年级不定(初一到初三都有过, ),课时比例相 差悬殊(最多的 8%,最少的 2.9%), 表一:49 年前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学 年 周学 时 时 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占总课时 (%) 备 注 1903 年 4 4.4 五年制 1909 年 文 理 2 2 2 理化 3.3 五年制 分文实 科 8 8 8 理化 13.3 1912 年 4 4 2.9 四年制 1913 年 4 2.9 四年制 1923 年 实行学分制 六年制
初中设自高中设选科8(高中)三三制 然 1929年初中自然高中化学5.3(高六年制 科 8学分中) 30学分 十年制取消学 1933 年 7/6 1936年 4333 六年制 1940年 高中文 里5 4.3 表二:建国后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学初中 化学课占总课备注 周学 时合时(%) 1950年 400 5. 十二年制 1952年 22|224 432 6.3 十二年制 1953年 2/322|3 336 数理化生 课时增加 1958年 334 1963年 32344066.1+二年制 1978年 33|4 306 6.9 十年制 334 304 五年制中 8总科选 6.9 六年制 分科选 3|344 4327.5六年制 分科选 288 5.2六年制
10 初中设自 然 16 高中设选科 32 8(高中) 三三制 1929 年 初中自然 科 30 学分 高中化学 8 学分 5.3 ( 高 中) 十年制 六年制 1932 年 取消学 分制 1933 年 4/ 3 7/6 1936 年 3 6 4.9 六年制 1940 年 3 文 4 3.8 高中文 理 分科 理 5 4.3 表二:建国后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学 年 周学 时 时 间 初 中 高 中 化学课 时 合 计 占总课 时(%) 备 注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1950 年 4 3 3 400 5.6 十二年制 1952 年 2 2 2 2 4 432 6.3 十二年制 1953 年 2/3 2 2 3 336 5 数理化生 课时增加 1958 年 3 2 2 3 334 5.5 1963 年 3 2 3 4 406 6.1 十二年制 1978 年 3 3 4 306 6.9 十年制 1 9 8 1 年 3 3 4 304 五年制中 学 总科选 修 3 3 3 3 372 6.9 六年制 分科选 修 3 3 4 4 432 7.5 六年制 分科选 3 3 3 288 5.2 六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