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 深刻,从而促使西方哲学家纷纷提出要根本改变古典资产阶 级哲学发展的方向 尚在19世纪上半期,就有一些哲学家提出:哲学应当突 破以认识论为核心的传统哲学的模式,应由以往经验派和理 性派哲学家所强调的对外部自然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内 心结构的研究;由对主客二元分立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的研究转向对主体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 验或者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肯定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和非 理性的直觉;由对普遍的人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 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向对它们的否定,转向对个人的 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这也就是要求冲破以往晢哲学 家用普遍的、绝对的理性概念(不管是哲学的、神学的还是 科学的)编织的束缚人的独特的生存和个性的罗网,恢复和 维护人的本真的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 性。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所谓人本主义思潮或 者说非理性主义思潮 另有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 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由此既反对以黑格 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唯心主义,也反对17-18世纪的唯物 主义,认为他们都把哲学变成了形而上学,而后者束缚和限 制了科学,但他们由此反对哲学探索自然的本质、寻求事物 的客观规律,他们主张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 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大体上继承了以休谟为典型代表的经 验派哲学的传统。但是他们不满意休谟的怀疑论,更不满意 旧的经验论由于缺乏实证自然科学根据而带有的思辨性,他
深 刻 , 从 而 促 使 西 方 哲 学 家 纷 纷 提 出 要 根 本 改 变 古 典 资 产 阶 级 哲 学 发 展 的 方 向 。 尚 在 1 9 世 纪 上 半 期 , 就 有 一 些 哲 学 家 提 出 : 哲 学 应 当 突 破 以 认 识 论 为 核 心 的 传 统 哲 学 的 模 式 , 应 由 以 往 经 验 派 和 理 性 派 哲 学 家 所 强 调 的 对 外 部 自 然 界 的 研 究 转 向 对 人 本 身 的 内 心 结 构 的 研 究 ; 由 对 主 客 二 元 分 立 的 关 系 、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的 研 究 转 向 对 主 体 本 身 的 内 在 结 构 的 研 究 ; 由 倡 导 感 觉 经 验 或 者 理 性 思 维 的 可 靠 性 转 向 肯 定 人 的 内 在 的 心 理 体 验 和 非 理 性 的 直 觉 ; 由 对 普 遍 的 人 性 , 即 人 类 共 同 本 性 以 及 普 遍 的 自 由 、 平 等 、 博 爱 的 颂 扬 转 向 对 它 们 的 否 定 , 转 向 对 个 人 的 独 特 个 性 、 生 命 、 本 能 的 强 调 。 这 也 就 是 要 求 冲 破 以 往 哲 学 家 用 普 遍 的 、 绝 对 的 理 性 概 念 ( 不 管 是 哲 学 的 、 神 学 的 还 是 科 学 的 ) 编 织 的 束 缚 人 的 独 特 的 生 存 和 个 性 的 罗 网 , 恢 复 和 维 护 人 的 本 真 的 存 在 , 发 现 和 发 挥 人 的 内 在 的 生 命 力 和 创 造 性 。 他 们 由 此 开 创 了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中 的 所 谓 人 本 主 义 思 潮 或 者 说 非 理 性 主 义 思 潮 。 另 有 一 些 哲 学 家 强 调 哲 学 应 当 以 实 证 自 然 科 学 为 基 础 , 应 成 为 自 然 科 学 的 方 法 论 和 认 识 论 。 他 们 由 此 既 反 对 以 黑 格 尔 为 代 表 的 理 性 派 思 辨 唯 心 主 义 , 也 反 对 1 7 — 1 8 世 纪 的 唯 物 主 义 , 认 为 他 们 都 把 哲 学 变 成 了 形 而 上 学 , 而 后 者 束 缚 和 限 制 了 科 学 , 但 他 们 由 此 反 对 哲 学 探 索 自 然 的 本 质 、 寻 求 事 物 的 客 观 规 律 , 他 们 主 张 哲 学 应 以 描 述 经 验 事 实 为 限 , 以 取 得 实 际 效 用 为 目 标 , 他 们 大 体 上 继 承 了 以 休 谟 为 典 型 代 表 的 经 验 派 哲 学 的 传 统 。 但 是 他 们 不 满 意 休 谟 的 怀 疑 论 , 更 不 满 意 旧 的 经 验 论 由 于 缺 乏 实 证 自 然 科 学 根 据 而 带 有 的 思 辨 性 , 他 8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现代西方哲学 9 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 的可靠性、确切性的晢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 的所谓科学主义或者说实证主义思潮。 尽管在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40年代以前,欧洲哲学 中占主导地位的尚是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 学。这两股思潮,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思潮尚未引起西方舆论 界的充分注意,未成为具有强大影响的哲学学派。但它们却 已无可逆转地预示着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从它抛弃以往哲 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来说,这种转向无疑包含了哲 学发展上的某种倒退。但由于这两种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以往哲学的许多缺陷,暴露了它们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以 及所出现的危机,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哲学所 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它们所标志的西方哲学的转向又具有极 为重要的进步意义。后者甚至是主要的。 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欧洲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重大变化,哲学发展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黑格尔、费 尔巴哈被人抛弃了,上述两股思潮倒是越来越得势,以至于 形成为一百多年来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潮。这期间,在 西方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哲学流派,其中也有些流派仍带有明 显的思辨唯心主义特征,它们往往与一些古典的唯心主义晢 学流派或宗教哲学关系密切,甚至是由后者脱胎而出的。在 定意义上可以把它们当作这两种思潮以外的第三种思潮, 即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思潮。但这些流派的理论影响相对说 较小,而且它们大都与上述这两种思潮有较密切联系,甚至 就是它们的变种。因此,19世纪中期这两种思潮的正式形成
们 要 求 建 立 一 种 排 除 思 辨 形 而 上 学 , 追 求 实 证 ( 经 验 ) 知 识 的 可 靠 性 、 确 切 性 的 哲 学 。 他 们 由 此 开 创 了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中 的 所 谓 科 学 主 义 或 者 说 实 证 主 义 思 潮 。 尽 管 在 1 9 世 纪 上 半 期 , 特 别 是 4 0 年 代 以 前 , 欧 洲 哲 学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尚 是 资 产 阶 级 古 典 哲 学 , 特 别 是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 这 两 股 思 潮 , 特 别 是 非 理 性 主 义 思 潮 尚 未 引 起 西 方 舆 论 界 的 充 分 注 意 , 未 成 为 具 有 强 大 影 响 的 哲 学 学 派 。 但 它 们 却 已 无 可 逆 转 地 预 示 着 西 方 哲 学 的 重 大 转 向 。 从 它 抛 弃 以 往 哲 学 的 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 法 的 传 统 来 说 , 这 种 转 向 无 疑 包 含 了 哲 学 发 展 上 的 某 种 倒 退 。 但 由 于 这 两 种 思 潮 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揭 示 了 以 往 哲 学 的 许 多 缺 陷 , 暴 露 了 它 们 所 存 在 的 种 种 矛 盾 以 及 所 出 现 的 危 机 , 开 辟 了 哲 学 研 究 的 新 领 域 , 提 出 了 哲 学 所 面 临 的 新 课 题 , 因 此 它 们 所 标 志 的 西 方 哲 学 的 转 向 又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进 步 意 义 。 后 者 甚 至 是 主 要 的 。 1 9 世 纪 4 0 年 代 以 后 , 由 于 欧 洲 各 国 的 社 会 历 史 条 件 的 重 大 变 化 , 哲 学 发 展 的 形 势 也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黑 格 尔 、 费 尔 巴 哈 被 人 抛 弃 了 , 上 述 两 股 思 潮 倒 是 越 来 越 得 势 , 以 至 于 形 成 为 一 百 多 年 来 在 西 方 世 界 影 响 最 大 的 思 潮 。 这 期 间 , 在 西 方 产 生 了 数 不 胜 数 的 哲 学 流 派 , 其 中 也 有 些 流 派 仍 带 有 明 显 的 思 辨 唯 心 主 义 特 征 , 它 们 往 往 与 一 些 古 典 的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流 派 或 宗 教 哲 学 关 系 密 切 , 甚 至 是 由 后 者 脱 胎 而 出 的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可 以 把 它 们 当 作 这 两 种 思 潮 以 外 的 第 三 种 思 潮 , 即 宗 教 和 思 辨 唯 心 主 义 思 潮 。 但 这 些 流 派 的 理 论 影 响 相 对 说 较 小 , 而 且 它 们 大 都 与 上 述 这 两 种 思 潮 有 较 密 切 联 系 , 甚 至 就 是 它 们 的 变 种 。 因 此 , 1 9 世 纪 中 期 这 两 种 思 潮 的 正 式 形 成 ,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9
现代西方哲学 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与古典资产阶级哲学有重大差 别的新阶段,一百多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大致上都 可归属于这个阶段。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 19世纪中期以来至今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哲学经历了 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多得不可胜数的 哲学理论和流派。它们大都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独特的和唯 正确的,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有的流派在被其代 表者和支持者鼓吹一阵以后,因为缺乏现实基础和理论根据 很快地销声匿迹:有的流派虽具有较大影响,但往往由于同 样的原因而好景不长,被更新的流派挤到后台,或者不得不 另行改造一番,作为新流派出现。从外表上看,这一百多年 的西方哲学的确使人感到眼花缭乱。其实,它们都是一定历 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下的产物,它们的生灭变化,它们彼此之 间的各种关系,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那些曾经产生过一定影 响的哲学流派,总是具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在一定意义上都 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历史根 据。 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及其演变是 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仅仅根据某一因素来对现代西方哲学的 演化加以划分,都可能会失于简单化。人们完全可以从各种 不同角度对它们作出划分。下面我们主要根据社会历史条件 的变化把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标 志 着 西 方 哲 学 发 展 到 了 一 个 与 古 典 资 产 阶 级 哲 学 有 重 大 差 别 的 新 阶 段 , 一 百 多 年 来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哲 学 的 发 展 大 致 上 都 可 归 属 于 这 个 阶 段 。 二 、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的 历 史 演 变 1 9 世 纪 中 期 以 来 至 今 的 一 百 多 年 中 , 西 方 哲 学 经 历 了 一 个 复 杂 的 演 化 过 程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出 现 了 多 得 不 可 胜 数 的 哲 学 理 论 和 流 派 。 它 们 大 都 宣 称 自 己 的 理 论 是 独 特 的 和 唯 一 正 确 的 , 甚 至 具 有 划 时 代 的 意 义 。 然 而 , 有 的 流 派 在 被 其 代 表 者 和 支 持 者 鼓 吹 一 阵 以 后 , 因 为 缺 乏 现 实 基 础 和 理 论 根 据 很 快 地 销 声 匿 迹 ; 有 的 流 派 虽 具 有 较 大 影 响 , 但 往 往 由 于 同 样 的 原 因 而 好 景 不 长 , 被 更 新 的 流 派 挤 到 后 台 , 或 者 不 得 不 另 行 改 造 一 番 , 作 为 新 流 派 出 现 。 从 外 表 上 看 , 这 一 百 多 年 的 西 方 哲 学 的 确 使 人 感 到 眼 花 缭 乱 。 其 实 , 它 们 都 是 一 定 历 史 条 件 和 认 识 水 平 下 的 产 物 , 它 们 的 生 灭 变 化 , 它 们 彼 此 之 间 的 各 种 关 系 , 都 不 是 偶 然 发 生 的 。 那 些 曾 经 产 生 过 一 定 影 响 的 哲 学 流 派 , 总 是 具 有 自 己 存 在 的 理 由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都 是 言 之 有 理 、 持 之 有 故 的 , 都 具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根 据 和 历 史 根 据 。 一 个 半 世 纪 以 来 的 西 方 哲 学 各 个 流 派 的 产 生 及 其 演 变 是 由 多 种 因 素 决 定 的 。 仅 仅 根 据 某 一 因 素 来 对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的 演 化 加 以 划 分 , 都 可 能 会 失 于 简 单 化 。 人 们 完 全 可 以 从 各 种 不 同 角 度 对 它 们 作 出 划 分 。 下 面 我 们 主 要 根 据 社 会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化 把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的 历 史 演 变 大 致 分 为 四 个 主 要 阶 段 。 1 0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现代西方哲学 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期(以德国古典哲学终结,马克思 主义正式形成以及1848-1849年德法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 ¤到19世纪70年代初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为标志)。当 时西方哲学的变革时代已开始到来,西欧各国的许多知识分 子都热衷于建立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体系大都是 些折衷主义的东西,而且往往是昙花一现,随生随灭,对 当时以及以后西方哲学的演变并无多大影响。在德国,在 部分逃避社会政治斗争,但对自然科学比较热衷、又不屑于 追随唯心主义哲学的知识分子中,庸俗唯物主义颇为流行。这 种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很粗鄙、肤浅的唯物主义,在哲学史 上影响不大。这一时期在法、英两国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主 要是实证主义,在德国主要是唯意志主义和新康德主义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孔德和英国哲学家穆 勒。他们在19世纪3040年代即已开始其哲学活动。但这 种哲学到40年代以后才盛行。实证主义是一个继承了休谟的 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传统的流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反对形 而上学的口号下拒绝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 作出回答,把哲学和科学以致人的一切认识局限于人的经验 所及的领域,即现象领域。它与休谟主义的不同之处主要在 于它把当时已得到较大发展的实证自然科学作为其哲学的理 论依据,企图克服休谟等古典的经验主义尚有的思辨形而上 学气息。它提倡科学,反对传统的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 对科学的束缚,但又否认科学能达到客观真理:它要求进步, 却又反对进行革命。实证主义的这些特点使它在一定意义上 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思潮的开创者
第 一 阶 段 为 1 9 世 纪 中 期 ( 以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终 结 , 马 克 思 主 义 正 式 形 成 以 及 1 8 4 8 — 1 8 4 9 年 德 法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为 标 志 A到 1 9 世 纪 7 0 年 代 初 ( 以 1 8 7 1 年 巴 黎 公 社 起 义 为 标 志 ) 。 当 时 西 方 哲 学 的 变 革 时 代 已 开 始 到 来 , 西 欧 各 国 的 许 多 知 识 分 子 都 热 衷 于 建 立 自 己 独 特 的 哲 学 体 系 。 这 些 哲 学 体 系 大 都 是 一 些 折 衷 主 义 的 东 西 , 而 且 往 往 是 昙 花 一 现 , 随 生 随 灭 , 对 当 时 以 及 以 后 西 方 哲 学 的 演 变 并 无 多 大 影 响 。 在 德 国 , 在 一 部 分 逃 避 社 会 政 治 斗 争 , 但 对 自 然 科 学 比 较 热 衷 、 又 不 屑 于 追 随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的 知 识 分 子 中 , 庸 俗 唯 物 主 义 颇 为 流 行 。 这 种 庸 俗 唯 物 主 义 是 一 种 很 粗 鄙 、 肤 浅 的 唯 物 主 义 , 在 哲 学 史 上 影 响 不 大 。 这 一 时 期 在 法 、 英 两 国 影 响 较 大 的 哲 学 流 派 主 要 是 实 证 主 义 , 在 德 国 主 要 是 唯 意 志 主 义 和 新 康 德 主 义 。 实 证 主 义 的 创 始 人 是 法 国 哲 学 家 孔 德 和 英 国 哲 学 家 穆 勒 。 他 们 在 1 9 世 纪 3 0 — 4 0 年 代 即 已 开 始 其 哲 学 活 动 。 但 这 种 哲 学 到 4 0 年 代 以 后 才 盛 行 。 实 证 主 义 是 一 个 继 承 了 休 谟 的 经 验 主 义 和 现 象 主 义 传 统 的 流 派 , 它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在 反 对 形 而 上 学 的 口 号 下 拒 绝 对 物 质 和 精 神 的 关 系 这 个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作 出 回 答 , 把 哲 学 和 科 学 以 致 人 的 一 切 认 识 局 限 于 人 的 经 验 所 及 的 领 域 , 即 现 象 领 域 。 它 与 休 谟 主 义 的 不 同 之 处 主 要 在 于 它 把 当 时 已 得 到 较 大 发 展 的 实 证 自 然 科 学 作 为 其 哲 学 的 理 论 依 据 , 企 图 克 服 休 谟 等 古 典 的 经 验 主 义 尚 有 的 思 辨 形 而 上 学 气 息 。 它 提 倡 科 学 , 反 对 传 统 的 宗 教 神 学 和 思 辨 形 而 上 学 对 科 学 的 束 缚 , 但 又 否 认 科 学 能 达 到 客 观 真 理 ; 它 要 求 进 步 , 却 又 反 对 进 行 革 命 。 实 证 主 义 的 这 些 特 点 使 它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成 了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中 所 谓 科 学 主 义 思 潮 的 开 创 者 。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1 1
现代西方哲学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它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哲 学家叔本华,比叔本华稍晚的丹麦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也 是一个对往后西方哲学有很大影响的非理性主义者。叔本华 对古希腊以来用经验或理性解释世界的哲学表示失望,企图 在人的心灵深处另辟蹊径。他由此把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绝对 化、神秘化,把它们当作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出发点,甚 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均由意志派生,而理性和科学则只是 意志的工具,毫无实在意义。为了达到实在,必须抛弃理性 而借助于神秘的直觉。叔本华哲学在19世纪上半期就已提 出,但当时影响甚微,一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以后,它才受到德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他和克尔凯郭尔开创了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 新康德主义是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国古典哲学中唯 保留下来的东西。它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是复活康德哲学对主 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另方面是继承了康德关于纯粹理性和 实践理性的分裂的思想。它在19世纪50年代即已在德国露 头,60年代成为一股重要思潮。 第二个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即从巴黎 公社失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这是西方资产阶 级反封建的革命时期正式结束,主要西方国家转向资本主义 更高阶段的时期,是西方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变革最为显著 的时期,也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相继出现的时期。 原有的新康德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实证主义采取了新 的形态—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被尼采的权力意
唯 意 志 主 义 是 一 种 非 理 性 主 义 , 它 的 主 要 代 表 是 德 国 哲 学 家 叔 本 华 , 比 叔 本 华 稍 晚 的 丹 麦 神 秘 主 义 者 克 尔 凯 郭 尔 也 是 一 个 对 往 后 西 方 哲 学 有 很 大 影 响 的 非 理 性 主 义 者 。 叔 本 华 对 古 希 腊 以 来 用 经 验 或 理 性 解 释 世 界 的 哲 学 表 示 失 望 , 企 图 在 人 的 心 灵 深 处 另 辟 蹊 径 。 他 由 此 把 非 理 性 的 情 感 意 志 绝 对 化 、 神 秘 化 , 把 它 们 当 作 人 的 一 切 认 识 和 行 动 的 出 发 点 , 甚 至 认 为 宇 宙 间 一 切 事 物 均 由 意 志 派 生 , 而 理 性 和 科 学 则 只 是 意 志 的 工 具 , 毫 无 实 在 意 义 。 为 了 达 到 实 在 , 必 须 抛 弃 理 性 而 借 助 于 神 秘 的 直 觉 。 叔 本 华 哲 学 在 1 9 世 纪 上 半 期 就 已 提 出 , 但 当 时 影 响 甚 微 , 一 直 到 1 8 4 8 年 德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失 败 以 后 , 它 才 受 到 德 国 资 产 阶 级 的 欢 迎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可 以 说 他 和 克 尔 凯 郭 尔 开 创 了 现 代 西 方 的 非 理 性 主 义 ( 人 本 主 义 ) 思 潮 。 新 康 德 主 义 是 1 8 4 8 年 革 命 失 败 后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中 唯 一 保 留 下 来 的 东 西 。 它 的 主 要 特 点 一 方 面 是 复 活 康 德 哲 学 对 主 体 的 创 造 作 用 的 强 调 ; 另 方 面 是 继 承 了 康 德 关 于 纯 粹 理 性 和 实 践 理 性 的 分 裂 的 思 想 。 它 在 1 9 世 纪 5 0 年 代 即 已 在 德 国 露 头 , 6 0 年 代 成 为 一 股 重 要 思 潮 。 第 二 个 阶 段 为 1 9 世 纪 7 0 年 代 到 2 0 世 纪 初 期 , 即 从 巴 黎 公 社 失 败 到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和 十 月 革 命 前 。 这 是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反 封 建 的 革 命 时 期 正 式 结 束 , 主 要 西 方 国 家 转 向 资 本 主 义 更 高 阶 段 的 时 期 , 是 西 方 社 会 变 革 和 科 学 技 术 变 革 最 为 显 著 的 时 期 , 也 是 现 代 西 方 各 种 哲 学 流 派 和 思 潮 相 继 出 现 的 时 期 。 原 有 的 新 康 德 主 义 得 到 了 进 一 步 的 传 播 , 实 证 主 义 采 取 了 新 的 形 态 — — 马 赫 主 义 , 叔 本 华 的 唯 意 志 主 义 被 尼 采 的 权 力 意 1 2 现 代 西 方 哲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