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7分。本题主要考査鉴赏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1)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烘托了作者被 贬的悲凉心境。[3分;景象1分,作用2分,大致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 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 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 王的期待。 [写出一种情感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1分,写出两种情感,分析合理即得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6分) (1)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屈原《离骚》)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案(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 路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 动物性本能而以独拔于万类的思想和情感在地球上燃起了通天巨火之时,人类便 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 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伦 亲情意识由个体拓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意识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 行方式时,人伦亲情便成为人自我创造而又能以此塑造自我的一种文化表征。正 如甘阳先生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所概括的那样 “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 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 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 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推进 人伦亲情意识已在人类的整体性意识中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意识,但因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较之下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更为
答案[7 分。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1)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烘托了作者被 贬的悲凉心境。[3 分;景象 1 分,作用 2 分,大致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 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 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 王的期待。 [写出一种情感得 1 分,结合诗句分析得 1 分,写出两种情感,分析合理即得 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案(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 路。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 动物性本能而以独拔于万类的思想和情感在地球上燃起了通天巨火之时,人类便 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 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伦 亲情意识由个体拓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意识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 行方式时,人伦亲情便成为人自我创造而又能以此塑造自我的一种文化表征。正 如甘阳先生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所概括的那样: “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 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 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 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推进, 人伦亲情意识已在人类的整体性意识中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意识,但因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较之下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更为
悠久,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谱系中,尽管 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庭抗礼之势,但在总体功能上都凸显出对人 伦的特别倚重,以至于成为历代中国人自觉的精神追求或集体无意识的族群记 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审美反映,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 也同样是悠久而绵长的。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和现代文学记忆中,从《诗经》 “蓼莪”中的“欲报之德,吴天罔极”,到唐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从朱自清《背影》中儿子的凄凉之“心”与父亲的衰颓之 影”,到余光中《日不落家》中的四个女儿跨越北美、西欧的离散之苦与父母 固守孤岛的空巢之悲……,这至真至纯的情,至善至美的爱,都把人伦亲情演绎 成为一部美不胜收的神话,一部令人心旌摇荡的罗曼史! ②然而,中国现代文人毕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实质性的分野,中国现代文学毕 竟也逐渐挣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母体而建构了崭新的文学工程。虽然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出于对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出于现 实的文化策略的考虑,提出了今天看来不无偏激和偏颇的一系列革命性主张,对 传统文化作出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但历史的车轮既离不开激进的推动力,也离 不开保守的摩擦力,不到百年的时间,来势凶猛的文化保守主义又卷土重来,把 昔日炙手可热的文化激进主义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③我无意自沉于保守和激进、现代与传统之争的学术陷阱之中,只是想尽可能直 面现代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事实,尽可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而着力于对现 代作家与传统关系真相的窥探。透过这组现代作家的亲情散文,我们将会真切地 看到这样的文学情境:不论现代作家在与传统文化分手时的外在风姿是决绝还是 暧昧,当他们进入自己的亲情场景时,他们的笔下都会萦绕着来自他们天性或文 化传统的人伦眷怀,有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养成的价值认 和礼赞。这不仅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作家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也不仅说 明人伦亲情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暌隔,而且还更生动地表明现代作家 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实际的生命 创造远比外在的文化姿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作家之为 现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在于他仅仅酣眠于传统的温情和沉醉于古典的诗 意,而在于他把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和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为他进行现代独创的必 备资源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 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有关“人伦情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是否具有亲情意识,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B.人伦亲情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一种本能。 C.亲情表达对亲情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人伦亲情意识是由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 E.比较而言,中国具有更为悠久的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 13.下列对文中引引用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悠久,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谱系中,尽管 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庭抗礼之势,但在总体功能上都凸显出对人 伦的特别倚重,以至于成为历代中国人自觉的精神追求或集体无意识的族群记 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审美反映,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 也同样是悠久而绵长的。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和现代文学记忆中,从《诗经》 “蓼莪”中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到唐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从朱自清《背影》中儿子的凄凉之“心”与父亲的衰颓之 “影”,到余光中《日不落家》中的四个女儿跨越北美、西欧的离散之苦与父母 固守孤岛的空巢之悲……,这至真至纯的情,至善至美的爱,都把人伦亲情演绎 成为一部美不胜收的神话,一部令人心旌摇荡的罗曼史! ②然而,中国现代文人毕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实质性的分野,中国现代文学毕 竟也逐渐挣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母体而建构了崭新的文学工程。虽然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出于对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出于现 实的文化策略的考虑,提出了今天看来不无偏激和偏颇的一系列革命性主张,对 传统文化作出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但历史的车轮既离不开激进的推动力,也离 不开保守的摩擦力,不到百年的时间,来势凶猛的文化保守主义又卷土重来,把 昔日炙手可热的文化激进主义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③我无意自沉于保守和激进、现代与传统之争的学术陷阱之中,只是想尽可能直 面现代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事实,尽可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而着力于对现 代作家与传统关系真相的窥探。透过这组现代作家的亲情散文,我们将会真切地 看到这样的文学情境:不论现代作家在与传统文化分手时的外在风姿是决绝还是 暧昧,当他们进入自己的亲情场景时,他们的笔下都会萦绕着来自他们天性或文 化传统的人伦眷怀,有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养成的价值认同 和礼赞。这不仅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作家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也不仅说 明人伦亲情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暌隔,而且还更生动地表明现代作家 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实际的生命 创造远比外在的文化姿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作家之为 现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在于他仅仅酣眠于传统的温情和沉醉于古典的诗 意,而在于他把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和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为他进行现代独创的必 备资源。 (选自《名作欣赏》2009 年第 7 期)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两项给 5 分, 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有关“人伦情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 分) A.是否具有亲情意识,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B.人伦亲情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一种本能。 C.亲情表达对亲情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人伦亲情意识是由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 E.比较而言,中国具有更为悠久的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 13.下列对文中引引用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B.作者认为,甘阳对《人论》基本思想的概括可以涵盖人与亲情意识的内在关 系C识 引用《诗经》“蓼莪”是为了证明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伦亲情意 D.《日不落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样,都很善于表现人伦亲情意 14.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贬中有褒的。请根据第2段内容, 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褒扬。(4分) 5.第3段中,作者说“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宜言 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现代作家身上存在的一个 矛盾现象。请根据文意,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4分) 【答案12.AB(A.“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 识”,强调人类和动物的亲情意识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显著不同,但不排除动物也 有亲情意识,所以亲情意识的有无不是人类和动物界的区别。B.“人伦亲情意 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人并没有什么 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都说明人伦亲情意识不是 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本能。) 13.C(引用《诗经》是为了说明“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 很悠久。) 14.()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确应该否定的东西。(2)根据 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和现实的文化策略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革 命性的主张。(4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答到“革命性主张”“否定性评 价”,但不能剔除原文中的否定意味,每条扣1分。) 15.一方面,中国现代作家提出过激的革命性主张,把人伦亲情当作传统文化的 糟粕予以否定;另一方面,在实际创作中,他们又表现并肯定这种来自传统文化 的人伦亲情。(4分,每条2分。不答“传统文化”或“人伦亲情”,或不能正 确表述二者的关系,酌情扣1-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A.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B.作者认为,甘阳对《人论》基本思想的概括可以涵盖人与亲情意识的内在关 系。 C.引用《诗经》“蓼莪”是为了证明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伦亲情意 识。 D.《日不落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样,都很善于表现人伦亲情意 识。 14.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贬中有褒的。请根据第 2 段内容, 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褒扬。(4 分) 15.第 3 段中,作者说“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 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现代作家身上存在的一个 矛盾现象。请根据文意,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4 分) 【答案 12.A B (A.“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 识”,强调人类和动物的亲情意识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显著不同,但不排除动物也 有亲情意识,所以亲情意识的有无不是人类和动物界的区别。B.“人伦亲情意 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人并没有什么 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都说明人伦亲情意识不是 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本能。) 13.C(引用《诗经》是为了说明“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 很悠久。) 14.⑴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确应该否定的东西。⑵根据 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和现实的文化策略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革 命性的主张。(4 分,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答到“革命性主张”“否定性评 价”,但不能剔除原文中的否定意味,每条扣 1 分。) 15.一方面,中国现代作家提出过激的革命性主张,把人伦亲情当作传统文化的 糟粕予以否定;另一方面,在实际创作中,他们又表现并肯定这种来自传统文化 的人伦亲情。(4 分,每条 2 分。不答“传统文化”或“人伦亲情”,或不能正 确表述二者的关系,酌情扣 1—2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 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 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 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 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 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一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 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 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 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 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 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 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 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 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 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 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 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 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 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 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 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 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 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 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 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 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 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 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 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 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 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 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 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 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 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 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 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 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 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 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 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 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 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 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 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 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 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 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 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 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 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 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 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 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 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 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 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