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擂鼓/肋骨嫉妒/棘手屏障/敛声屏气 B.矍铄/攫取奶酪/烙印奢靡/所向披靡 C.犒赏/缟素瑰丽/鱖鱼偏裨/无裨于事 D.札记/轧钢拮据/采撷稽首/无稽之谈 1.C A lei/ lei ji/ ji ping/bing; B IA jue/ jue lao/ lao mi/mi C项kao/ gao gui/ gui pi/bi;D项zha/ zha jie/xi白qi/j 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不动声色,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的付出和投资 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 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 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 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 A.不动声色B.不计成本 C.殷切D.成千上万 2.A(A项“不动声色”:指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 形容非常镇静。句中用来指“种子的转播与生长”,使用对象不当,语义也不太 符合。应改为“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 不动摇。B项“不计成本”是不考虑成本的意思,不是不计算成本。C项“殷 切”指深厚而迫切。D项“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文本节选 自李丹《感谢生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对核电池的回收、流通和制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这一 具有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的新能源才能用于现实生活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 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业界分析认为,这个新鲜出炉的花都CBD,无论在区域经济、交通路网、公 共服务、绿地配套方面必将为花都房地产业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好。 D.《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40个城 市的“超级经济区”有望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D(A.语序不当,“回收、流通和制造”,应为“制造、流通和回收”。B. 搭配不当,“措施”和“提高”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在“公共服务”前加上 “还是”,在“必将”前加上“都”。)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认识语文生活的重要性,不仅是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的重要任务,也是 语文研究者、语文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②没有高质量、高品位的语文生活,就不可能有幸福而和谐的社会生活 ③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语文教育领域之后,有人可能会把它同语文这个科目简 单地联系起来,以为语文生活就如同语文课堂那样狭窄
广东省普宁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擂鼓/肋骨 嫉妒/棘手 屏障/敛声屏气 B.矍铄/攫取 奶酪/烙印 奢靡/所向披靡 C.犒赏/缟素 瑰丽/鳜鱼 偏裨 /无裨于事 D.札记/轧钢 拮据/采撷 稽首/无稽之谈 一、1.C A 项 léi/ lèi jí/ jí píng/bǐng; B 项 jué/ jué lào/ lào mí/mǐ; C 项 kào/ gǎo guī/ guì pí/bì; D 项 zhá/ zhá jié/ xié qǐ/jī. 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不动声色,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的付出和投资 所 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 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 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 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 A.不动声色 B.不计成本 C.殷切 D.成千上万 2. A(A 项“不动声色”:指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 形容非常镇静。句中用来指“种子的转播与生长”,使用对象不当,语义也不太 符合。应改为“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 心,不动摇。B 项“不计成本”是不考虑成本的意思, 不是不计算成本。C 项“殷 切”指深厚而迫切。D 项“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文本节选 自李丹《感谢生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 只有对核电池的回收、流通和制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这一 具有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的新能源才能用于现实生活。 B.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 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 业界分析认为,这个新鲜出炉的花都 CBD,无论在区域经济、交通路网、公 共服务、绿地配套方面必将为花都房地产业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好。 D.《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 40 个城 市的“超级经济区”有望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 D( A.语序不当,“回收、流通和制造”,应为“制造、流通和回收”。B. 搭配不当,“措施”和“提高”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在“公共服务”前加上 “还是”,在“必将”前加上“都”。)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 认识语文生活的重要性,不仅是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的重要任务,也是 语文研究者、语文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② 没有高质量、高品位的语文生活,就不可能有幸福而和谐的社会生活。 ③ 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语文教育领域之后,有人可能会把它同语文这个科目简 单地联系起来,以为语文生活就如同语文课堂那样狭窄
④其实不然,只要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在语言信 息技术广泛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几乎很少找到完全不使用语言文字的场合。 ⑤语文生活是一个新概念,十几年前才由国人提出,用于语文教育领域还是近 年的事情。 ⑥因此可以说,语文生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之一。 A.①②⑤③⑥④B.①⑤③④⑥②C.⑤③④⑥②①D.⑤①②③④⑥ 4C(⑤先提出“语文生活”的概念,③引出人们对其错误的理解(“应用于语 文教育领域”与上句承接),④然后提出对“语文生活”的正确理解(“其实不 然”承接上句),⑥在此基础上对“语文生活”下结论(“因此可以说”与上句 承接),②再从反面说明“语文生活”的作用,①最后总结认识“语文生活”的 重要意义。)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 x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后唐庄宗李存勖(音x,885-926),山西应县人,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 者。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 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 (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 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并以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庄宗以勇猛闻名, 又长于战略,生前统一大部中国,论五代诸帝皆以庄宗武功最盛。存勗虽武人, 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四首,载《尊前集》。926年死于兵变。 宠信伶人 至于宠信伶人,李存勖更是花样迭出,本来他从小就喜爱音律,爱看伶人演戏 称帝前,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贻误战机。灭梁之后,原被梁军俘获的伶人周匝 见到李存勖,向他保举曾保护他的后梁教坊使陈浚做一郡长官,李存勖见到周匝, 异常欢喜,对周匝保举的陈浚连人也不看立即应允。由于李存勖的宠信,伶人们 出入宫廷内外,傲视戏弄贵族大臣。众人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状,有的甚 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四处的节度使们也争相重金行贿。伶人中为害 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 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同时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 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 上了灭亡之路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 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
④ 其实不然,只要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在语言信 息技术广泛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几乎很少找到完全不使用语言文字的场合。 ⑤ 语文生活是一个新概念,十几年前才由国人提出,用于语文教育领域还是近 年的事情。 ⑥ 因此可以说,语文生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之一。 A. ①②⑤③⑥④ B. ①⑤③④⑥② C. ⑤③④⑥②① D. ⑤①②③④⑥ 4 C(⑤先提出“语文生活”的概念,③引出人们对其错误的理解(“应用于语 文教育领域”与上句承接),④然后提出对“语文生活”的正确理解(“其实不 然”承接上句),⑥在此基础上对“语文生活”下结论(“因此可以说”与上句 承接),②再从反面说明“语文生活”的作用,①最后总结认识“语文生活”的 重要意义。)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 xù 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后唐庄宗李存勖(音 xù,885-926),山西应县人,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 者。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 908 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 (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923 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 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并以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庄宗以勇猛闻名, 又长于战略,生前统一大部中国,论五代诸帝皆以庄宗武功最盛。存勗虽武人, 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四首,载《尊前集》。926 年死于兵变。 宠信伶人 至于宠信伶人,李存勖更是花样迭出,本来他从小就喜爱音律,爱看伶人演戏。 称帝前,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贻误战机。灭梁之后,原被梁军俘获的伶人周匝 见到李存勖,向他保举曾保护他的后梁教坊使陈浚做一郡长官,李存勖见到周匝, 异常欢喜,对周匝保举的陈浚连人也不看立即应允。由于李存勖的宠信,伶人们 出入宫廷内外,傲视戏弄贵族大臣。众人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状,有的甚 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四处的节度使们也争相重金行贿。伶人中为害 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 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同时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 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 上了灭亡之路。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 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 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 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 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 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 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 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 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 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 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仇雠(仇雠|仇簪) chou chou,雠(仇的异形体,与仇同义)仇恨;仇怨;仇敌。仇人、仇敌的正 确本字是“雠人”“雠敌”。】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 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 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 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 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 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 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 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 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 伶人啊。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C.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 D.举天下豪杰举:用 5.B【解析】A.推究:C.用木匣装;D.全、普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其所以失之者和他失天下的原因何其衰也多么衰颓啊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拿(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而告以成功向先王禀告的时候(把取得成功这件事向先王禀告时)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拿(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 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 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 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 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 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 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 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 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仇雠(仇讎|仇讐): chóu chóu,雠(仇的异形体,与仇同义)仇恨;仇怨;仇敌。仇人、仇敌的正 确本字是“讎人”“讎敌”。】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 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 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 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 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 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 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 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 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 伶人啊。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因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子 C.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 D.举天下豪杰 举:用 5.B【解析】A.推究;C.用木匣装;D.全、普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与其所以失之者 和他失天下的原因 何其衰也 多么衰颓啊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拿(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而告以成功 向先王禀告的时候(把取得成功这件事向先王禀告时)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 抑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拿(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而皆背晋以归梁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6.B【解析】A.代词,他;与“何”组成复音词,多么,何等,表感叹。B.介 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7.A【解析】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 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 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 8.A【解析】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 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 更在于人事 9.(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旧时称对方的父亲)之志!(3分) (1)①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得分点 给:“其 定;大意1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②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 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呢? (得分点:“忽微”,细微的事情,细小的事情,微小的事情,1分;“智勇多 困于所溺”被动句,1分;“岂”,哪里,1分;大意1分) (2)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②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 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说)(3分) (2)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盛” 忧劳可以兴国”“衰”一一“逸豫可以亡身”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而皆背晋以归梁 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6.B【解析】A.代词,他;与“何”组成复音词,多么,何等,表感叹。B.介 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7.A【解析】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 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 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 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8.A【解析】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 更在于人事”。 9.(10 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旧时称对方的父亲)之志!(3 分) (1)①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得分点“与”,给;“其”,一定;大意 1 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 分) ②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 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呢? (得分点:“忽微”,细微的事情,细小的事情,微小的事情,1 分;“智勇多 困于所溺”被动句,1 分;“岂”,哪里,1 分;大意 1 分) (2)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②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 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说)(3 分) (2)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春风野草花。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 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 人察觉倒了伯伯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 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 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 象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 心态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10.【(1)(3分)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 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2)(4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 (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 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3)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 别》)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3)迷花倚石忽已暝。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呤留别》) (4)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 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 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髙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 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 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 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 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 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 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春风野草花。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 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 人察觉倒了伯伯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 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 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 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 象。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 心态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 分) 10.【(1)(3 分)春季。(1 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 分)麦陇翠绿、 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 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 分) (2)(4 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 (1 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 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 分), 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 _______ (《荀子·劝学》)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 _____,____ 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 _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 别》) (4)_________,风华正茂;________,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阿房宫赋》) (3)迷花倚石忽已暝。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呤留别》) (4)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 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 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 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 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 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 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 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 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