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虽然是为了追求利润的,但利润又是为了积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而 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又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因此,资本主义 的利益同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就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的生产方式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李嘉图的这种看法是有共一定的历史理由 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与贡献,缺点与错误都是由此而生的。马克思曾指 出,“李嘉图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当作生产一般的最有利的方法 当作财富主产的最有利的方法。这种看法,对于他的时代,是正确的。 他冀求为生产的生产。这是正当的。……如果李嘉图的见解大体上合于 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那只因为(并以此为限)他们的利益,和生产的或 人类劳动生产的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才使李 嘉图无顾虑地、诚恳地、坦率地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共它一切阶级利 益之上,坚决地为工业资本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与积累而申辩。他认为, 只要能够增加工业家的利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牺牲土地占有者的利 益,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也都是应该的。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非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使他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利益的偏见之中,不能更加深入 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运动的本质,看不清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矛 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过渡性,因而在理论上犯了一系列的 错误。 李嘉图在经济科学上的主要功绩,是他作为古典派经济学的完成者,对 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表述与发展,奠定了劳动价值学 说的初步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之上着重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分配问题,发现了 工人、资本家、土地占有者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从而初步找到了阶级矛 盾与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劳动价值论,由威廉·配第所创立,接着由富兰克林对其作了最早的、 有意识的详细说明。但在重农学派的眼中,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劳动只限 于农业劳动,到亚当·斯密手中,才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将创造价值与剩余 价值的劳动普遍化,认为工业劳动也一样是创造价值与剩佘价值的劳动。并 且他还将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整个的经济学说联系了起来,从而进一步发 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亚当·斯密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还是摇摆不定的。他虽然 在实际上是经常运用商品内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价值这一正确原理来展 开其研究工作的,但同时又认为这一原理只适用于过去的时代,而资本主义 的商品价值,却是由这种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或活劳动量所决定。由于 劳动的价值等于工资的价值,因此,所谓由所购买的活劳动量决定,也就是 由工资所决定。沿着这一错误的路线发展下去,又从生产的领域跳到了分配 的领域,提出了由各种所得构成价值的观点。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曾在 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给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很大的影响。 与亚当·斯密相反,李嘉图肯定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基础,商品 价值的大小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并且,指明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 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也支配着表面上与它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 ①参阅《剩余价值学说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卷,第295-297页
生产虽然是为了追求利润的,但利润又是为了积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而 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又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因此,资本主义 的利益同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就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的生产方式。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李嘉图的这种看法是有共一定的历史理由 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与贡献,缺点与错误都是由此而生的。马克思曾指 出,“李嘉图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当作生产一般的最有利的方法, 当作财富主产的最有利的方法。这种看法,对于他的时代,是正确的。 他冀求为生产的生产。这是正当的。……如果李嘉图的见解大体上合于 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那只因为(并以此为限)他们的利益,和生产的或 人类劳动生产的发展的利益相一致。”①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才使李 嘉图无顾虑地、诚恳地、坦率地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共它一切阶级利 益之上,坚决地为工业资本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与积累而申辩。他认为, 只要能够增加工业家的利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牺牲土地占有者的利 益,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也都是应该的。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非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使他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利益的偏见之中,不能更加深入 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运动的本质,看不清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矛 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过渡性,因而在理论上犯了一系列的 错误。 (二) 李嘉图在经济科学上的主要功绩,是他作为古典派经济学的完成者,对 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表述与发展,奠定了劳动价值学 说的初步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之上着重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分配问题,发现了 工人、资本家、土地占有者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从而初步找到了阶级矛 盾与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劳动价值论,由威廉·配第所创立,接着由富兰克林对其作了最早的、 有意识的详细说明。但在重农学派的眼中,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劳动只限 于农业劳动,到亚当·斯密手中,才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将创造价值与剩余 价值的劳动普遍化,认为工业劳动也一样是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劳动。并 且他还将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整个的经济学说联系了起来,从而进一步发 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亚当·斯密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还是摇摆不定的。他虽然 在实际上是经常运用商品内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价值这一正确原理来展 开其研究工作的,但同时又认为这一原理只适用于过去的时代,而资本主义 的商品价值,却是由这种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或活劳动量所决定。由于 劳动的价值等于工资的价值,因此,所谓由所购买的活劳动量决定,也就是 由工资所决定。沿着这一错误的路线发展下去,又从生产的领域跳到了分配 的领域,提出了由各种所得构成价值的观点。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曾在 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给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很大的影响。 与亚当·斯密相反,李嘉图肯定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基础,商品 价值的大小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并且,指明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 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也支配着表面上与它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 ① 参阅《剩余价值学说史》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2 卷,第 295—297 页
在这种科学面前,高声喊了一声立正!资产阶级体系的生理学即其内部 有机关联和生活过程的理解之基础或出发点,是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李嘉图即由此出发,要使这种科学放弃它以前的老套,并要在这上面 清算一下别一些由它展开并且说明的范畴一—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是在什么程度以内,与这个基础,这个出发点相照应或矛盾,……这是 李嘉图对于这种科学所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亚当·斯密,看到了在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同他的生产物价值不相等 看到了当作资本,一个商品的价值增殖,不是比例于它里面的劳动,而是比 例于它支配的别人的劳动。因此,他就主张。在资本主义开始以后,商品的 价值就不再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它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 活劳动来决定。 李嘉图正确地指责了亚当·斯密的这种混乱,说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 动量,和这一商品所能支配的活劳动量或劳动报酬是不相等的。商品中包含 有多少劳动,和这种劳动有多少归劳动者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后者的变动并 不影响前者;并且,既然承认商品中所含的劳动,在工资成立以前,已经是 价值的尺度,就没有理由再说,在工资成立之后,它就不再是价值的尺度了 但李嘉图是没有真正认清亚当·斯密的错误所在的,因此,他的这种指 责,也就不可能击中要害,将问题予以解决。 亚当·斯密的错误,在于他混同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没有能够把劳动 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他不了解劳动的价值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转 化形态。因此,他就提岀了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 双重观点。其实其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循环论证。 李嘉图虽然企图纠正亚当·斯密的缺陷,但由于他也不知道劳动与劳动 力的区别,他也认为工人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在一定 的社会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来决定的。为什么要由这样的规律来决定呢?因 为供求规律会使劳动的平均价格,还原为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他在 价值决定论上就犯了双重的错误。一方面是他没有能够了解斯密的错误所 在,并且把劳动的价值依存于生产工资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样就又回到了斯 密的循环论证上去了。因为,既然劳动的价值可以由它所交换的生活资料中 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别的商品价值,同样也可只由它所交换的其它商品中 的劳动量所决定了。另一方面,他又放弃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逃遁到供 求决定价值的观点上去了,这就为以后的庸俗化开了方便之门。其实雇佣工 人的劳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种劳动行为是在出卖之后才发生的。同 时,如果劳动有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同资本家的生活资料进行交换, 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可能存在了。如果资本家能够得到剩余价值,那 就是不等价交换,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所谓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只不过 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态或现象形态,而劳动力的价值同共他商品的价 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它自身所必要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因此,在以剥削雇佣劳 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内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仍然是适 用的。 在价值的形成上,李嘉图还正确地指出了,“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 直接投在商品内的劳动,投在工具,建筑物内的劳动,亦有此种作用。”按 ①参阅《剩余价值学说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卷,第5-6页
在这种科学面前,高声喊了一声立正!资产阶级体系的生理学即其内部 有机关联和生活过程的理解之基础或出发点,是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李嘉图即由此出发,要使这种科学放弃它以前的老套,并要在这上面, 清算一下别一些由它展开并且说明的范畴——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是在什么程度以内,与这个基础,这个出发点相照应或矛盾,……这是 李嘉图对于这种科学所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① 亚当·斯密,看到了在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同他的生产物价值不相等, 看到了当作资本,一个商品的价值增殖,不是比例于它里面的劳动,而是比 例于它支配的别人的劳动。因此,他就主张。在资本主义开始以后,商品的 价值就不再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它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 活劳动来决定。 李嘉图正确地指责了亚当·斯密的这种混乱,说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 动量,和这一商品所能支配的活劳动量或劳动报酬是不相等的。商品中包含 有多少劳动,和这种劳动有多少归劳动者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后者的变动并 不影响前者;并且,既然承认商品中所含的劳动,在工资成立以前,已经是 价值的尺度,就没有理由再说,在工资成立之后,它就不再是价值的尺度了。 但李嘉图是没有真正认清亚当·斯密的错误所在的,因此,他的这种指 责,也就不可能击中要害,将问题予以解决。 亚当·斯密的错误,在于他混同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没有能够把劳动 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他不了解劳动的价值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转 化形态。因此,他就提出了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 双重观点。其实其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循环论证。 李嘉图虽然企图纠正亚当·斯密的缺陷,但由于他也不知道劳动与劳动 力的区别,他也认为工人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在一定 的社会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来决定的。为什么要由这样的规律来决定呢?因 为供求规律会使劳动的平均价格,还原为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他在 价值决定论上就犯了双重的错误。一方面是他没有能够了解斯密的错误所 在,并且把劳动的价值依存于生产工资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样就又回到了斯 密的循环论证上去了。因为,既然劳动的价值可以由它所交换的生活资料中 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别的商品价值,同样也可只由它所交换的其它商品中 的劳动量所决定了。另一方面,他又放弃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逃遁到供 求决定价值的观点上去了,这就为以后的庸俗化开了方便之门。其实雇佣工 人的劳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种劳动行为是在出卖之后才发生的。同 时,如果劳动有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同资本家的生活资料进行交换, 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可能存在了。如果资本家能够得到剩余价值,那 就是不等价交换,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所谓劳动的价值 或价格,只不过 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态或现象形态,而劳动力的价值同共他商品的价 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它自身所必要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因此,在以剥削雇佣劳 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内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仍然是适 用的。 在价值的形成上,李嘉图还正确地指出了,“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 直接投在商品内的劳动,投在工具,建筑物内的劳动,亦有此种作用。”按 ① 参阅《剩余价值学说史》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2 卷,第 5—6页
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中,不仅有创造新价值的 活劳动,而且有包含于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是会转移到 新产品中去的。但在李嘉图的公式中,未曾包括原材料中的劳动却是一个缺 陷。 在价值决定的问题上,李嘉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价值量上去了,而没 有能够再深入一步,去研究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性质,没有能够了解 与掌握劳动二重性这一个理解商品经济,以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枢纽点。 因此,也就不能够说明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当然更不可能了解, 在同一次的生产过程中,两种不同劳动在价值形成上的不同作用:具体的有 用的劳动转移着包含于生产资料中的价值,抽象的社会的劳动创造着价值。 对于价值量的分析,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中,李嘉图算是最好的。但 因他不了解劳动量的区别,是以质的同一性,那以抽象劳动为前提的,因此, 他的分析仍然是不充分的。他指出农业中的商品价值量是由最不利条件下的 必要劳动消耗量来决定是有道理的,但是认为包括工业品在内的一切商品价 值量都由最不利的条件下的劳动消耗量所决定就不正确了。对价值量的科学 而详细的说明,仍然要归功于马克思。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价值量表现- 种必然的,内在于该商品形成过程中的,对于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只有社 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 价值量,一个商品的价值与实现在其内的劳动量成正比例,与实现在其内的 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标准的生产 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生产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 必要的劳动时间。 对于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完全未被季嘉图所注意。正如马 克思所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是从来没有从商品的分 析,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成功地发现那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 形态。甚至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好代表,也把价 值形态当作毫无关系,和商品本身的性质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来看。他 们会如此看,不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完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还有 更为深刻的理由。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不仅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 抽象的形态,并且也是它的最一般的形态。它把这个生产方式当作一种 特别的社会生产而加上印记,同时还使它取得历史的特征。如果人们错 误地把这种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人们就必然会 把价值形态的独特性忽视掉,因此也把商品形态的独特性,把更进一步 发展的货币形态,资本形态等等的独特性都忽视掉。”由于他只注意到价 值量的分析,而忽略了价值实体与价值形式的研究,也就自然混淆了价值与 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在他的这本书中,一开始就把价值叫做交换价值。他 所说的价值,有时是指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有时是指表现在别一个使 用价值上的交换价值。前者他又叫绝对价值、真实价值或价值一般,后者又 叫比较价值或相对价值。但他对二者的区别是不清楚,不一贯的。他没有说 明决定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不同因素,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常常忘记了价值 或绝对价值,而固执于相对价值或比较价值。在他看来,只有相对价值才是 值得重视的。他既已忽略了价值形式的研究,就自然不可能认识到货币的来 参阅《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卷,第1章注32
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中,不仅有创造新价值的 活劳动,而且有包含于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是会转移到 新产品中去的。但在李嘉图的公式中,未曾包括原材料中的劳动却是一个缺 陷。 在价值决定的问题上,李嘉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价值量上去了,而没 有能够再深入一步,去研究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性质,没有能够了解 与掌握劳动二重性这一个理解商品经济,以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枢纽点。 因此,也就不能够说明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当然更不可能了解, 在同一次的生产过程中,两种不同劳动在价值形成上的不同作用:具体的有 用的劳动转移着包含于生产资料中的价值,抽象的社会的劳动创造着价值。 对于价值量的分析,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中,李嘉图算是最好的。但 因他不了解劳动量的区别,是以质的同一性,那以抽象劳动为前提的,因此, 他的分析仍然是不充分的。他指出农业中的商品价值量是由最不利条件下的 必要劳动消耗量来决定是有道理的,但是认为包括工业品在内的一切商品价 值量都由最不利的条件下的劳动消耗量所决定就不正确了。对价值量的科学 而详细的说明,仍然要归功于马克思。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价值量表现一 种必然的,内在于该商品形成过程中的,对于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只有社 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 价值量,一个商品的价值与实现在其内的劳动量成正比例,与实现在其内的 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标准的生产 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生产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 必要的劳动时间。 对于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完全未被季嘉图所注意。正如马 克思所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是从来没有从商品的分 析,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成功地发现那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 形态。甚至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好代表,也把价 值形态当作毫无关系,和商品本身的性质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来看。他 们会如此看,不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完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还有 更为深刻的理由。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不仅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 抽象的形态,并且也是它的最一般的形态。它把这个生产方式当作一种 特别的社会生产而加上印记,同时还使它取得历史的特征。如果人们错 误地把这种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人们就必然会 把价值形态的独特性忽视掉,因此也把商品形态的独特性,把更进一步 发展的货币形态,资本形态等等的独特性都忽视掉。”由于他只注意到价 值量的分析,而忽略了价值实体与价值形式的研究,也就自然混淆了价值与 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在他的这本书中,一开始就把价值叫做交换价值。他 所说的价值,有时是指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有时是指表现在别一个使 用价值上的交换价值。前者他又叫绝对价值、真实价值或价值一般,后者又 叫比较价值或相对价值。但他对二者的区别是不清楚,不一贯的。他没有说 明决定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不同因素,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常常忘记了价值 或绝对价值,而固执于相对价值或比较价值。在他看来,只有相对价值才是 值得重视的。他既已忽略了价值形式的研究,就自然不可能认识到货币的来 ① 参阅《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 卷,第 1 章注 32
源与本质,不可能了解货币的各种主要职能,特别是不了解货币的作为支付 手段的职能,而为他以后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三) 对于资本的本质,李嘉图是全然不了解的。在他看来,资本只是积蓄的 劳动,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物质要素。资本和生产资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原始人所使用的工具也是资本。资本,在他的头脑中只是一个自然的,永恒 的范畴。他不了解资本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只有在它被用来支配与 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时候才变成资本。他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非历史的观点 他以这种观点来看资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资本的社会本质及其作用, 不能全面地正确他说明工资与利润之间、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的。 对于剩余价值,李嘉图从来没有离开其特殊形式进行研究。但他在研究 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时,把责本全部当作了可变资本,因此,实际上他是在利 润的名义下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不过要注意,在李嘉图的著作中,剩余价值 与利润是混杂在一起的。有时他把剩余价值规律当作利润规律来讲,有时又 把利润规律直接地无任何中项地当作剩余价值规律来叙述 在他的研究中,能够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和资本流通时间的 差别,以及一切由流通时间的不等,从而由资本流通时间和再生产时间引起 的差别,总括起来进行考察,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他考察固定资本与流动 责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等量资本在不同部门中,以不同的比例分为固定资 本与流动资本时,对价值规律有怎样的影响,工资的变动,又怎样影响于价 格。他的方法是先为投资于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假设了平均利润,然后就 来回答,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以不同比例加入时,工资的涨落会怎样影响 于相对价值。 其实,剩余价值问题,只能就它与可变资本的关系来考察。但李嘉图是 不了解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些范畴的。因此,他也就未能对以直接生产过 程为基础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区别进行考察,而只考察了比较次要的固定资本 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并且将这种区别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混淆起 来。因而他也就混同了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进而混同了生产价格与价值 的区别,为利润率的规律和地租的规律定下了错误的前提 利润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只有在资本全部为可变资本的条件 下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这样的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为了进行生产,资 本就必须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即不变资 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只要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利 润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就不会一致。由价值到生产价格,是必须通 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才能说明的。为此,必须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 的消耗表现为资本的消耗,资本又分为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生作用,以及利 润率平均化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是李嘉图所不了解的。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李嘉图看到了生产物的价值大于工资的价值,看 到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以工资形式所得到的价值。但由于他没有将 工资与剩余价值归结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同时又将劳动日当作一个固定 量来看待,因此,他就不可能弄清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也不可能看到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日对工人所进行的剥削,以及
源与本质,不可能了解货币的各种主要职能,特别是不了解货币的作为支付 手段的职能,而为他以后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三) 对于资本的本质,李嘉图是全然不了解的。在他看来,资本只是积蓄的 劳动,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物质要素。资本和生产资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原始人所使用的工具也是资本。资本,在他的头脑中只是一个自然的,永恒 的范畴。他不了解资本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只有在它被用来支配与 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时候才变成资本。他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非历史的观点。 他以这种观点来看资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资本的社会本质及其作用, 不能全面地正确他说明工资与利润之间、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的。 对于剩余价值,李嘉图从来没有离开其特殊形式进行研究。但他在研究 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时,把责本全部当作了可变资本,因此,实际上他是在利 润的名义下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不过要注意,在李嘉图的著作中,剩余价值 与利润是混杂在一起的。有时他把剩余价值规律当作利润规律来讲,有时又 把利润规律直接地无任何中项地当作剩余价值规律来叙述。 在他的研究中,能够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和资本流通时间的 差别,以及一切由流通时间的不等,从而由资本流通时间和再生产时间引起 的差别,总括起来进行考察,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他考察固定资本与流动 责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等量资本在不同部门中,以不同的比例分为固定资 本与流动资本时,对价值规律有怎样的影响,工资的变动,又怎样影响于价 格。他的方法是先为投资于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假设了平均利润,然后就 来回答,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以不同比例加入时,工资的涨落会怎样影响 于相对价值。 其实,剩余价值问题,只能就它与可变资本的关系来考察。但李嘉图是 不了解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些范畴的。因此,他也就未能对以直接生产过 程为基础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区别进行考察,而只考察了比较次要的固定资本 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并且将这种区别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混淆起 来。因而他也就混同了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进而混同了生产价格与价值 的区别,为利润率的规律和地租的规律定下了错误的前提。 利润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只有在资本全部为可变资本的条件 下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这样的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为了进行生产,资 本就必须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即不变资 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只要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利 润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就不会一致。由价值到生产价格,是必须通 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才能说明的。为此,必须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 的消耗表现为资本的消耗,资本又分为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生作用,以及利 润率平均化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是李嘉图所不了解的。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李嘉图看到了生产物的价值大于工资的价值,看 到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以工资形式所得到的价值。但由于他没有将 工资与剩余价值归结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同时又将劳动日当作一个固定 量来看待,因此,他就不可能弄清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也不可能看到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日对工人所进行的剥削,以及
工人阶级为标准劳动日而进行的斗争等问题也被忽略了。 在劳动日延长或劳动者人数增加时,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是可以同时增 加的,一方面的增加,并不必一定以别一方面的减少为条件。因此,李嘉图 所说的工资与利润(剩余价值只能以反比例的方向发生变动的规律,其适用 是有条件的。 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大体上说明了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问题。他指明,工资的涨落会在剩余价值方面引起相反的变动。工 资的相对高度是由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阶格决定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 又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因此,一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会压低工资, 提高剩余价值 由于李嘉图学派不了解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并且混同了生产价格与价 值,就使他们的劳动价值论陷入了绝境。 第一,他们没有办法解释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循 环决定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们没有办法解释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使用活的劳动不等的等 量资本可以获得相等利润之间的矛盾 只有马克思,才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完全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 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为彻底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奠 定了基础 (四) 从李嘉图为本书写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把资本主义的分配问题,当 作经济学上的主要问题来看待的。过分的强调分配问题,虽然不对,但其对 分配问题的研究还是有显著成就的。 李嘉图在分配问题上的主要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的分配论是以其劳动价 值论为基础的,同时又通过对分配,特别是地租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劳 动价值论。 在他的分配论中一贯地坚持了这样的思想: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 值,是各种所得的唯一源泉。生产物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等所得 的情况,并不能动摇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原理的正确 性 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各种所得的来源这一前提出发,他又进一步指明 了,工资等于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等于商品价值超过工资 的余额,地租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样的分析,就在实际上 承认了,资本家和地主的所得,都是由工人创造的,资本家、地主和工人之 间的关系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在李嘉图的心目中,是 把这样的关系当作自然的,合理的,永恒的关系来看待的。 在分配论上的另一个功绩,是他从分配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三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他认为 在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各阶级所得的比例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 种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工资与利润的变化是成反比例的,工资增加,利 润就会减少。地租同利润的变化也是反比例的。地租的提高,会影响到货币 工资的提高,进而使利润下降。对分配关系的这种分析,就把工人、责本家
工人阶级为标准劳动日而进行的斗争等问题也被忽略了。 在劳动日延长或劳动者人数增加时,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是可以同时增 加的,一方面的增加,并不必一定以别一方面的减少为条件。因此,李嘉图 所说的工资与利润(剩余价值)只能以反比例的方向发生变动的规律,其适用 是有条件的。 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大体上说明了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问题。他指明,工资的涨落会在剩余价值方面引起相反的变动。工 资的相对高度是由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阶格决定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 又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因此,一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会压低工资, 提高剩余价值。 由于李嘉图学派不了解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并且混同了生产价格与价 值,就使他们的劳动价值论陷入了绝境。 第一,他们没有办法解释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循 环决定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们没有办法解释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同使用活的劳动不等的等 量资本可以获得相等利润之间的矛盾。 只有马克思,才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完全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 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为彻底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奠 定了基础。 (四) 从李嘉图为本书写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把资本主义的分配问题,当 作经济学上的主要问题来看待的。过分的强调分配问题,虽然不对,但其对 分配问题的研究还是有显著成就的。 李嘉图在分配问题上的主要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的分配论是以其劳动价 值论为基础的,同时又通过对分配,特别是地租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劳 动价值论。 在他的分配论中一贯地坚持了这样的思想: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 值,是各种所得的唯一源泉。生产物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等所得 的情况,并不能动摇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原理的正确 性。 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各种所得的来源这一前提出发,他又进一步指明 了,工资等于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等于商品价值超过工资 的余额,地租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样的分析,就在实际上 承认了,资本家和地主的所得,都是由工人创造的,资本家、地主和工人之 间的关系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在李嘉图的心目中,是 把这样的关系当作自然的,合理的,永恒的关系来看待的。 在分配论上的另一个功绩,是他从分配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三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他认为 在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各阶级所得的比例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 种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工资与利润的变化是成反比例的,工资增加,利 润就会减少。地租同利润的变化也是反比例的。地租的提高,会影响到货币 工资的提高,进而使利润下降。对分配关系的这种分析,就把工人、责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