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在匈奴和汉达成和议后,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还撒谎说苏武已死,直到汉使者使用 计谋说收到大雁传书,才承认并道歉,可见单于的狡诈 B.李陵得知苏武将回汉,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起舞泪别的一番话,说明他对汉朝还有感 情,对投降匈奴也深感羞愧,体现了他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C.大将军霍光明知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他属下主管刑狱的长史官又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却置若罔闻,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 D.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同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可见他以国家的 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确实令人敬佩 8.请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案】4.B5.D6.B7.C 8.(1)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査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B项,“秩:有条理”错。“秩中二千石”的“秩”意思为: 俸禄。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辨析用法。 A项,“扬名于匈奴”中“于”是介词,译为“在”:“而青于蓝”的“于”是介词,译为 比 B项,“因与武决”的“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是介词, 译为“趁机
D. 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 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在匈奴和汉达成和议后,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还撒谎说苏武已死,直到汉使者使用 计谋说收到大雁传书,才承认并道歉,可见单于的狡诈。 B. 李陵得知苏武将回汉,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起舞泪别的一番话,说明他对汉朝还有感 情,对投降匈奴也深感羞愧,体现了他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C. 大将军霍光明知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他属下主管刑狱的长史官又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却置若罔闻,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 D. 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同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可见他以国家的 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确实令人敬佩。 8. 请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过秦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案】4. B 5. D 6. B 7. C 8. (1)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B 项,“秩:有条理”错。“秩中二千石”的“秩”意思为: 俸禄。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辨析用法。 A 项,“扬名于.匈奴”中“于”是介词,译为“在”;“而青于.蓝”的“于”是介词,译为 “比”。 B 项,“因.与武决”的“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是介词, 译为“趁机
C项,“还,乃为典属国”的“乃”是连词,译为“于是”;“臣乃敢上璧”的“乃”是副 词,译为“才” D项,两句中“以”都是介词,都译为“凭借”。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 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再分析它的现代含义 A项,“武等实在”中的“实在”在古文中译为“确实还活着”:今意为“1扎实、地道。2 诚实。3的确。4其实。” B项,“复终身”中的“终身”古今含义相同,都译为“一生;终生” C项,“武来归明年”中的“明年”译为“第二年”;今意为“下一年” D项,“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中的“故事”译为“典章旧例”,今意为“1.真实的 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 题的情节,故事梗概。3.之前的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文段 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本题C项“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体现“敬重”。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1)中“亡”译为“破费”,“矢”译为“箭”,“遗”译为“失去”“镞”,“困 译为“疲惫” (2)“师”译为“学习”,“道”译为“道理”,“夫庸知……乎”译为“哪里用知道…… 【点睛】参考译文:
C 项,“还,乃.为典属国”的“乃”是连词,译为“于是”;“臣乃.敢上璧”的“乃”是副 词,译为 “才”。 D 项,两句中“以”都是介词,都译为“凭借”。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 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再分析它的现代含义。 A 项,“武等实在..”中的“实在”在古文中译为“确实还活着”;今意为“1 扎实、地道。2 诚实。3 的确。4 其实。” B 项,“复终身”中的“终身”古今含义相同,都译为“一生;终生”。 C 项,“武来归明年..”中的“明年”译为“第二年”;今意为“下一年”。 D 项,“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中 的“故事”译为“典章旧例”,今意为“1.真实的 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 题的情节,故事梗概。3.之前的事。”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文段 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本题 C 项“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体现“敬重”。故 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1)中“亡”译为“破费”,“矢”译为“箭”,“遗”译为“失去”“镞”,“困” 译为“疲惫”。 (2)“师”译为“学习”,“道”译为“道理”,“夫庸知……乎”译为“哪里用知道…… 呢”。 【点睛】参考译文: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 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 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 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会武 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 式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 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 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 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 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 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 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 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 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 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 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 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 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ε 苏武年龄八十多,神爵二年病逝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 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 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 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会武 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 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 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 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 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 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 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 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 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 位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 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 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 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 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龄八十多,神爵二年病逝。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