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 2011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至10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1至22题。满 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一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二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 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相亲( xIang)欠收唉声叹气翘首以待(qiao) B.搭讪(shan)衿夸心悦诚服谄上欺下( chan) C.慰藉(je)隐讳稗官野史数见不鲜(xian) D.症结( zheng)凑和班师回朝溘然长逝(he)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天“十一”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在故宫的人山人海中,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 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②在IT业工作的小段向本报记者投诉,洗衣机出问题后,打电话给该品牌维修部的人员, 但是他们都以各种理由 ③日本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机构近期公布了一系列令小泉内阁振奋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 经济复苏的力度正增强。 ④ 是公安机关,其他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 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萍水相逢推脱日见不但/也B.不期而遇推托日渐不但/也 C.不期而遇推脱日渐不单/也D.萍水相逢推托日见不单/也
重庆一中 2011 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语文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 l 至 10 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 至 22 题。满 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一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二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 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相.亲(xiāng) 欠收 唉声叹气 翘.首以待(qiào) B.搭讪.(shàn) 衿夸 心悦诚服 谄.上欺下(chán) C.慰藉(jiè) 隐讳 稗官野史 数见不鲜.(xiān) D.症.结(zhēng) 凑和 班师回朝 溘然长逝(hé)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天“十一”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在故宫的人山人海中,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 学 ,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②在 IT 业工作的小段向本报记者投诉,洗衣机出问题后,打电话给该品牌维修部的人员, 但是他们都以各种理由 。 ③日本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机构近期公布了一系列令小泉内阁振奋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 经济复苏的力度正 增强。 ④ 是公安机关,其他公共权力部门 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 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萍水相逢 推脱 日见 不但/也 B.不期而遇 推托 日渐 不但/也 C.不期而遇 推脱 日渐 不单/也 D.萍水相逢 推托 日见 不单/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加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腰 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 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 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竞有没有魂灵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 学理科大学毕业后更有机会到国外去发展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 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 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D.21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 属于这个时代,就注定会被淘汰。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干年文明的 发屐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 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 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 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刳太和ˆ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 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 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 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ˆ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 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加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腰 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 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 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 学理科大学毕业后更有机会到国外去发展。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 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 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D.21 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 属于这个时代,就注定会被淘汰。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5~7 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 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 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 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 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 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 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 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 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
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 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 法,由于晋代土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 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 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偾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 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 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 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 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 所映,虛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 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 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槁》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 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干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冋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 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 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 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5.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 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 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 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 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 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 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 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 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 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 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 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 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 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 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 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5.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6.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 文化思想。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 道家思想影响。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 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 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 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 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 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 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岀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日: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 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日:怨岂在 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日:“杜牧所谓天下之 人,不敢言而敢怒ˆ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 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 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日:“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 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 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 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 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 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 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日:“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 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日:“人虽至愚 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法掊:搜括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6.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 文化思想。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 道家思想影响。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 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 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 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 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 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 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 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 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 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 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 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 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 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 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 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 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 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 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 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 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 掊:搜括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白其事于上 白:禀报 B.神宗嘉纳之 纳:采纳 C.擅发常平粟赈贷 发:征发 D.诏遣使按视 按:查究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A.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B.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C.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 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 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 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 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四、(本大题3小题,共2分)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4分) ②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 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 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3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其事于上 白:禀报 B.神宗嘉纳.之 纳:采纳 C.擅发.常平粟赈贷 发:征发 D.诏遣使按.视 按:查究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 A.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B.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C.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 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 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 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 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22 分)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 分) 人 虽 至 愚 责 人 则 明 虽 有 聪 明 恕 己 则 昏 苟 能 以 责 人 之 心 责 己 恕 己 之 心 恕 人 不 患 不 至 圣 贤 地 位 也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4 分) ②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3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 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 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