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1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 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 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 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 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 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 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 由此开始.但作为—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 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 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 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 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岀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 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 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1 郑州市 2011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应首 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 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 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 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 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 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 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 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 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 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 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 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 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 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 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 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 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 意境 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 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 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 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人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 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 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 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珪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 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 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 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 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 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 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 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 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 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 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 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 意境——“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 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 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 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人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 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 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 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珪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 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 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 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 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 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 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 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 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 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日:“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 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 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 吏将受之,良肱独日:“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 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 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 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 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逋米数千石 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病:困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 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 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 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 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0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干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 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3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 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 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日:“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 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 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 吏将受之,良肱独日:“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 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 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 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 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县逋米数千石 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 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病:困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 分)( )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 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 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 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 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 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2)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 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 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 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 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 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 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 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
4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 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2)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千 叶 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 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 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 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 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 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 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 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
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 出了—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 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 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 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 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 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 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 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 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 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迸科室,好赖算是 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 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 着了魔似的,毎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 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 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 去,仿佛当初入窑岀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岀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 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5 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 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 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 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 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 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 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 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 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 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 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 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 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 “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 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 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 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 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