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鼓励多翻译一些日本著作”错误,从文中来看,应 是翻译日本学者有关“屈原否定论”的原著。B项,“因为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 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错误,从文中来看,汤炳正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并非因为他 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D项,“以表现汤炳正的学术精神为目的”错误,选项的分析有误, 应是以表现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为目的。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以及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 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能体现汤炳正“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 的内容,最后分条概括即可。如第一段“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 他送挽联:‘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 任”,这表现出汤炳正的民族责任感;如第二段“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 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里面当 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这表现出汤炳正的爱国之 心;如第四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个别著名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先生知道后, 一方面鼓励黄中模将日本学者原著译出,并撰文讨论,一方面着手筹办“屈原问题学术讨论 会”,以推动屈原研究的健康发展”,第五段“汤炳正奔走呼吁,克服重重困难,于1984 年5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召开屈原问题讨论会。他向与会者拟出……通过辩论,维护了屈原 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汤炳正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荣 誉的做法彰显出他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
选 B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鼓励多翻译一些日本著作”错误,从文中来看,应 是翻译日本学者有关“屈原否定论”的原著。B 项,“因为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 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错误,从文中来看,汤炳正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并非因为他 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D 项,“以表现汤炳正的学术精神为目的”错误,选项的分析有误, 应是以表现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为目的。故选 C 项。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以及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 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能体现汤炳正“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 的内容,最后分条概括即可。如第一段“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 他送挽联:‘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 任”,这表现出汤炳正的民族责任感;如第二段“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 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里面当 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这表现出汤炳正的爱国之 心;如第四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个别著名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先生知道后, 一方面鼓励黄中模将日本学者原著译出,并撰文讨论,一方面着手筹办“屈原问题学术讨论 会”,以推动屈原研究的健康发展”,第五段“汤炳正奔走呼吁,克服重重困难,于 1984 年 5 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召开屈原问题讨论会。他向与会者拟出……通过辩论,维护了屈原 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汤炳正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荣 誉的做法彰显出他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 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 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 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 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 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 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 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失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毎夭,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 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 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 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 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 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 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 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 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 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
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 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 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 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 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 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 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 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 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 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 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 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 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 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 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 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 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 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 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
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 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 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 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 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 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 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 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 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 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 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 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 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 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 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 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 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 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 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
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 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 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 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 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 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 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 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 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 9.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 ①体贴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 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 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 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9.①増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 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
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 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 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 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 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 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 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 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 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 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 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8.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 9. 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 【答案】7. B 8. ①体贴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 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 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 门 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9. 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 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