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禅宗与佛学 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如用中 文直译的意义来说,菩萨便是“觉有情”,又名为“大士”或 开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后 来中国文学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实在 是辞藻美丽的恰当写照。大乘菩萨道,复有三种行径:(1)先 求自利,如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才来利 他。(2)先为利他,后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时并进。总 之,大乘的行为,是身入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济世救众生为 基础的,是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观看一切众生, 都是与我同体而发生慈悲的愿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 件,无要求的,绝对的自发自觉的救世心肠,综合以上两个 观念,便名为“同体之慈,无缘之悲” 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 知见的法门,构成六度(六波罗密)或十度的层次,所谓六 度:(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 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其我之所有,我 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 悭贪;布施又分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 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二为内 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三为无畏布施,给一 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2)持 戒。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开始,至于起心动机,无 非戒律,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 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为求名,即犯大乘菩萨 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言可尽。(3)忍辱。简单
利 、 利 他 以 及 佛 果 的 自 觉 、 觉 他 、 觉 行 圆 满 的 意 义 , 如 用 中 文 直 译 的 意 义 来 说 , 菩 萨 便 是 “ 觉 有 情 ” , 又 名 为 “ 大 士 ” 或 “ 开 士 ” , 用 现 代 语 来 说 , 便 是 多 情 的 慈 悲 救 世 的 得 道 者 , 后 来 中 国 文 学 上 有 “ 不 俗 即 仙 骨 , 多 情 乃 佛 心 ” 的 句 子 , 实 在 是 辞 藻 美 丽 的 恰 当 写 照 。 大 乘 菩 萨 道 , 复 有 三 种 行 径 : ( 1 ) 先 求 自 利 , 如 从 小 乘 出 世 修 行 等 入 手 。 等 到 自 利 成 就 , 才 来 利 他 。 ( 2 ) 先 为 利 他 , 后 求 自 利 。 ( 3 ) 自 利 、 利 他 同 时 并 进 。 总 之 , 大 乘 的 行 为 , 是 身 入 世 而 心 出 世 的 , 是 以 济 世 救 众 生 为 基 础 的 , 是 可 以 牺 牲 自 我 而 救 世 救 人 的 大 乘 的 观 看 一 切 众 生 , 都 是 与 我 同 体 而 发 生 慈 悲 的 愿 力 , 大 乘 的 慈 悲 利 物 , 是 无 条 件 , 无 要 求 的 , 绝 对 的 自 发 自 觉 的 救 世 心 肠 , 综 合 以 上 两 个 观 念 , 便 名 为 “ 同 体 之 慈 , 无 缘 之 悲 ” 。 大 乘 思 想 的 体 系 , 是 扩 充 小 乘 戒 、 定 、 慧 、 解 脱 、 解 脱 知 见 的 法 门 , 构 成 六 度 ( 六 波 罗 密 ) 或 十 度 的 层 次 , 所 谓 六 度 : ( 1 ) 布 施 。 大 乘 思 想 是 以 布 施 入 手 的 , 因 为 一 切 众 生 , 都 是 从 自 我 自 私 的 贪 求 , 而 造 成 苦 果 , 大 乘 以 尽 其 我 之 所 有 , 我 之 所 属 , 彻 底 作 为 布 施 , 以 满 足 众 生 的 欲 望 , 以 感 化 众 生 的 悭 贪 ; 布 施 又 分 三 种 : 一 为 外 布 施 , 即 以 财 物 身 命 等 做 布 施 , 又 名 财 布 施 ; 以 知 识 学 问 智 慧 等 作 布 施 , 为 法 布 施 , 二 为 内 布 施 , 使 自 己 内 心 放 下 一 切 贪 欲 的 心 , 三 为 无 畏 布 施 , 给 一 切 众 生 以 平 安 、 安 全 、 无 恐 怖 、 精 神 上 的 支 持 与 保 障 。 ( 2 ) 持 戒 。 从 不 杀 、 不 盗 、 不 邪 淫 、 不 妄 语 开 始 , 至 于 起 心 动 机 , 无 一 非 戒 律 , 大 乘 的 戒 律 , 不 但 是 行 戒 形 戒 , 实 际 上 , 完 全 为 诛 心 之 论 的 心 戒 , 例 如 为 善 的 动 机 而 为 求 名 , 即 犯 大 乘 菩 萨 之 戒 , 其 中 运 用 之 妙 , 实 在 不 是 片 言 可 尽 。 ( 3 ) 忍 辱 。 简 单 2 4 禅 宗 与 佛 学
佛学内容简介 的说大乘忍辱,有两句话,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 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 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4)精进。就是随时 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所以精进,与前面的布施、持 戒、忍辱、与后面的禅定、般若为伴侣,无论进修哪一度门 都是须精进不懈方可,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 善。(5)禅定。包括小乘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的内容,扩而 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 不在禅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乐,下至下入地狱度 众生,都要刹那不离禅定以自处。(6)般若。般若为梵语,如 用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 聪明在佛学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于感官的灵敏,和 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涵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 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 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 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 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若, 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以上自布施到禅定五 个次序,都是大乘的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 于自启其牖,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所以大小乘佛学的 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 信仰。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入世辅翼,便 有另外四度的成立:(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 (8)愿。是对众生永恒无尽的慈悲愿力,所以大乘菩萨为发
的 说 大 乘 忍 辱 , 有 两 句 话 , 已 可 概 其 大 要 , 即 “ 忍 人 所 不 能 忍 , 行 人 所 不 能 行 ” , 统 统 为 了 慈 悲 救 世 而 出 发 , 而 且 要 做 到 内 心 了 无 忍 辱 的 观 念 存 在 , 才 算 忍 辱 。 ( 4 ) 精 进 。 就 是 随 时 随 地 , 勤 奋 努 力 求 证 的 恒 心 , 所 以 精 进 , 与 前 面 的 布 施 、 持 戒 、 忍 辱 、 与 后 面 的 禅 定 、 般 若 为 伴 侣 , 无 论 进 修 哪 一 度 门 , 都 是 须 精 进 不 懈 方 可 , 它 是 积 极 的 为 善 , 不 是 消 极 的 等 待 为 善 。 ( 5 ) 禅 定 。 包 括 小 乘 四 禅 八 定 与 九 次 第 定 的 内 容 , 扩 而 充 之 , 至 于 动 中 、 静 中 , 在 内 、 在 外 , 无 时 、 无 处 、 无 一 而 不 在 禅 定 中 的 境 界 , 上 至 上 升 天 堂 而 享 乐 , 下 至 下 入 地 狱 度 众 生 , 都 要 刹 那 不 离 禅 定 以 自 处 。 ( 6 ) 般 若 。 般 若 为 梵 语 , 如 用 中 文 的 译 义 , 等 于 智 慧 , 但 中 文 的 智 慧 , 往 往 与 聪 明 相 通 , 聪 明 在 佛 学 上 , 被 称 为 “ 世 智 辨 聪 ” , 是 由 于 感 官 的 灵 敏 , 和 耳 聪 目 明 而 来 , 并 不 足 以 代 表 般 若 内 涵 的 智 慧 。 般 若 的 智 慧 , 有 五 项 内 义 : 一 为 实 相 般 若 , 是 证 悟 宇 宙 万 有 生 命 的 本 体 , 与 心 性 根 源 的 智 德 。 二 为 境 界 般 若 , 是 由 心 性 本 能 所 生 起 的 各 种 差 别 境 界 , 包 括 精 神 世 界 的 种 种 现 象 。 三 为 文 字 般 若 , 是 由 智 慧 所 发 出 哲 学 的 文 学 , 与 语 言 的 天 才 。 四 为 方 便 般 若 , 是 智 慧 运 用 的 方 法 , 包 括 所 有 学 术 知 识 的 范 畴 。 五 为 眷 属 般 若 , 概 括 由 前 五 度 而 来 的 道 德 行 为 的 德 性 。 以 上 自 布 施 到 禅 定 五 个 次 序 , 都 是 大 乘 的 励 行 至 善 之 德 的 基 本 , 由 力 行 善 德 而 至 于 自 启 其 牖 , 达 到 般 若 智 慧 成 就 的 极 果 , 所 以 大 小 乘 佛 学 的 最 高 成 就 , 都 是 注 重 智 慧 的 解 脱 、 智 慧 的 成 就 , 并 非 盲 目 的 信 仰 。 复 由 六 度 成 就 的 扩 展 , 作 为 利 世 利 人 的 入 世 辅 翼 , 便 有 另 外 四 度 的 成 立 : ( 7 ) 方 便 善 巧 。 精 进 自 利 利 他 的 方 法 。 ( 8 ) 愿 。 是 对 众 生 永 恒 无 尽 的 慈 悲 愿 力 , 所 以 大 乘 菩 萨 为 发 佛 学 内 容 简 介 2 5
禅宗与佛学 愿拯救世间,便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 不成佛”的坚誓名言。(9)力。由坚贞不拔的誓愿生起自利 利他的伟大愿力。(10)智。终于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 满”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门。 5大乘的实践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乘厌离世间的思想,化 为积极入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 地狱去救世救人,而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 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 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则的异宗外道,虽然对 于最高见地因有差别而形成说教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是同 具慈悲觉世的心肠,认为即同于大乘菩萨道的同行善友,这 种以与世无争的出世心情,毫无条件而入世救众生的自愿,正 如后世佛教所用的标记“莲花”一样;“莲花”是纯净无污的 圣洁”之花,但它却不生长在高原山顶之上,它要在拖泥带 水的秽污烂泥中开花结果。因此讲到大乘所实践的戒律,每 每以八万四千条来形容它的繁细,但这非一定的数字,只是 表示众生界善恶心理的差别变相,在一念之间,便有八万四 千种的差失,由此可知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心戒, 凡是“动心忍性”,起心动念之间的内在动机,有一毫是恶念, 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唐、宋以后,中 国内地所用的菩萨戒,是以《梵网经》为基本,边区西藏地 方所用的,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为基本,但这两种戒 本,都是原理原则的建立,运用之妙,仍在一心。其中有大 部分原则,相同于儒家圣贤君子之道,与有道之士的行谊,如
愿 拯 救 世 间 , 便 有 “ 虚 空 有 尽 , 我 愿 无 穷 ” , “ 地 狱 未 空 , 誓 不 成 佛 ” 的 坚 誓 名 言 。 ( 9 ) 力 。 由 坚 贞 不 拔 的 誓 愿 生 起 自 利 利 他 的 伟 大 愿 力 。 ( 1 0 ) 智 。 终 于 达 到 “ 自 觉 觉 他 、 觉 行 圆 满 ” 而 成 佛 果 的 大 智 度 门 。 5 B大 乘 的 实 践 大 乘 菩 萨 道 的 思 想 学 术 , 开 拓 小 乘 厌 离 世 间 的 思 想 , 化 为 积 极 入 世 的 精 神 , 不 但 要 以 出 世 的 心 情 , 跳 进 人 间 的 火 坑 地 狱 去 救 世 救 人 , 而 且 要 救 一 切 众 生 ; 不 但 要 度 化 善 人 , 而 且 要 度 化 恶 魔 ; 不 但 赞 叹 笃 信 佛 道 真 理 的 善 男 信 女 , 同 时 也 赞 叹 凡 是 具 备 这 种 同 一 真 理 、 同 一 原 则 的 异 宗 外 道 , 虽 然 对 于 最 高 见 地 因 有 差 别 而 形 成 说 教 的 方 式 各 有 不 同 , 只 要 是 同 具 慈 悲 觉 世 的 心 肠 , 认 为 即 同 于 大 乘 菩 萨 道 的 同 行 善 友 , 这 种 以 与 世 无 争 的 出 世 心 情 , 毫 无 条 件 而 入 世 救 众 生 的 自 愿 , 正 如 后 世 佛 教 所 用 的 标 记 “ 莲 花 ” 一 样 ; “ 莲 花 ” 是 纯 净 无 污 的 “ 圣 洁 ” 之 花 , 但 它 却 不 生 长 在 高 原 山 顶 之 上 , 它 要 在 拖 泥 带 水 的 秽 污 烂 泥 中 开 花 结 果 。 因 此 讲 到 大 乘 所 实 践 的 戒 律 , 每 每 以 八 万 四 千 条 来 形 容 它 的 繁 细 , 但 这 非 一 定 的 数 字 , 只 是 表 示 众 生 界 善 恶 心 理 的 差 别 变 相 , 在 一 念 之 间 , 便 有 八 万 四 千 种 的 差 失 , 由 此 可 知 所 谓 大 乘 戒 律 的 根 本 精 神 , 在 于 心 戒 , 凡 是 “ 动 心 忍 性 ” , 起 心 动 念 之 间 的 内 在 动 机 , 有 一 毫 是 恶 念 , 或 以 自 私 自 利 而 出 发 , 便 是 违 犯 菩 萨 的 戒 律 。 唐 、 宋 以 后 , 中 国 内 地 所 用 的 菩 萨 戒 , 是 以 《 梵 网 经 》 为 基 本 , 边 区 西 藏 地 方 所 用 的 , 是 《 瑜 伽 师 地 论 》 的 菩 萨 戒 为 基 本 , 但 这 两 种 戒 本 , 都 是 原 理 原 则 的 建 立 , 运 用 之 妙 , 仍 在 一 心 。 其 中 有 大 部 分 原 则 , 相 同 于 儒 家 圣 贤 君 子 之 道 , 与 有 道 之 士 的 行 谊 , 如 2 6 禅 宗 与 佛 学
佛学内容简介 与中国传统文化五经中的《礼记》的《儒行》、《坊记》、《表 记》、《学记》等篇参照来读,便可了解释迦佛对于人类德行 风规的伟大建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油然具信,与其说是 它宗教的戒律,毋宁说是人类教育哲学的最高守则。由此可 知大乘实践的精神,又迥非小乘戒律可以范围,所以唐、宋 以后中国的佛教,采取大小乘戒律并重的方向,尤其偏向于 大乘戒行,与南传佛教,大有异同之处,这也足以说明;我 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不是冒然接受佛学,是先要通过儒、道 等学术思想的尺度去秤量,然后才确定其价值而皈依膜拜的。 虽然如此,我们若拿大乘菩萨的牺牲自我,专为救世而高尚 其志的精神来讲,当然是天人仰止,无可非议,然而实践其 道,谈何容易,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说他 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 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 认为才是比较近于入情的救世思想,因此便又有儒、佛行谊 争辩的学案。总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是高不可 攀,远不可及,但取法乎上,也是教化必具的需要,平常有 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的答复是:“我无资格做个佛教徒”。 有人问我怎样才叫做大乘菩萨?我的举例是:当一个人,在 大海茫茫,遭遇台风巨浪而垂死须臾时,你只有一个救生工 具,还是诚诚敬敬的送给旁人,当你在患难中,饥饿到九死 生,你有一碗饭,而先送给同饥的旁人,如果有这种心肠, 无论你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一律都是菩萨的行径;大乘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孝子向一位修道的菩萨求救,要求 他施舍眼晴睛,作为医治他母亲的药物,而这个菩萨,毫无吝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五 经 中 的 《 礼 记 》 的 《 儒 行 》 、 《 坊 记 》 、 《 表 记 》 、 《 学 记 》 等 篇 参 照 来 读 , 便 可 了 解 释 迦 佛 对 于 人 类 德 行 风 规 的 伟 大 建 立 , 实 在 令 人 肃 然 起 敬 , 油 然 具 信 , 与 其 说 是 它 宗 教 的 戒 律 , 毋 宁 说 是 人 类 教 育 哲 学 的 最 高 守 则 。 由 此 可 知 大 乘 实 践 的 精 神 , 又 迥 非 小 乘 戒 律 可 以 范 围 , 所 以 唐 、 宋 以 后 中 国 的 佛 教 , 采 取 大 小 乘 戒 律 并 重 的 方 向 , 尤 其 偏 向 于 大 乘 戒 行 , 与 南 传 佛 教 , 大 有 异 同 之 处 , 这 也 足 以 说 明 ; 我 们 过 去 的 文 化 传 统 , 不 是 冒 然 接 受 佛 学 , 是 先 要 通 过 儒 、 道 等 学 术 思 想 的 尺 度 去 秤 量 , 然 后 才 确 定 其 价 值 而 皈 依 膜 拜 的 。 虽 然 如 此 , 我 们 若 拿 大 乘 菩 萨 的 牺 牲 自 我 , 专 为 救 世 而 高 尚 其 志 的 精 神 来 讲 , 当 然 是 天 人 仰 止 , 无 可 非 议 , 然 而 实 践 其 道 , 谈 何 容 易 , 墨 子 的 摩 顶 放 踵 以 利 天 下 , 早 已 有 人 说 他 “ 陈 义 太 高 ” , 何 况 能 舍 头 目 脑 髓 , 而 有 过 于 墨 子 者 , 所 以 后 世 笃 信 儒 家 学 者 , 便 提 出 “ 亲 亲 、 仁 民 、 爱 物 ” 的 仁 爱 次 序 , 认 为 才 是 比 较 近 于 入 情 的 救 世 思 想 , 因 此 便 又 有 儒 、 佛 行 谊 争 辩 的 学 案 。 总 之 , “ 高 山 仰 止 , 景 行 行 止 ” , 虽 然 是 高 不 可 攀 , 远 不 可 及 , 但 取 法 乎 上 , 也 是 教 化 必 具 的 需 要 , 平 常 有 人 问 我 是 不 是 佛 教 徒 , 我 的 答 复 是 : “ 我 无 资 格 做 个 佛 教 徒 ” 。 有 人 问 我 怎 样 才 叫 做 大 乘 菩 萨 ? 我 的 举 例 是 : 当 一 个 人 , 在 大 海 茫 茫 , 遭 遇 台 风 巨 浪 而 垂 死 须 臾 时 , 你 只 有 一 个 救 生 工 具 , 还 是 诚 诚 敬 敬 的 送 给 旁 人 , 当 你 在 患 难 中 , 饥 饿 到 九 死 一 生 , 你 有 一 碗 饭 , 而 先 送 给 同 饥 的 旁 人 , 如 果 有 这 种 心 肠 , 无 论 你 有 无 信 仰 , 或 信 仰 不 同 , 一 律 都 是 菩 萨 的 行 径 ; 大 乘 佛 教 中 有 一 个 故 事 : “ 一 位 孝 子 向 一 位 修 道 的 菩 萨 求 救 , 要 求 他 施 舍 眼 睛 , 作 为 医 治 他 母 亲 的 药 物 , 而 这 个 菩 萨 , 毫 无 吝 佛 学 内 容 简 介 2 7
禅宗与佛学 惜地把左眼挖给他。但那位孝子说:“你太快了,弄错了,我 是需要你的右眼,才能医治我的母亲。这个菩萨听了,迟疑 下,再把右眼挖给他。这个孝子便说:不用了,因为你有 迟疑不舍的心,这个眼睛已经作药不灵了。”我们听了这个故 事,便可了解牺牲自我,救世救人的行为,是如何的难行!不 过,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间,有不少“慷慨捐生、从容就 义”,以及许多舍己为人的事,各色各样,或大或小,却到处 自然地充满着大乘菩萨的精神,不能因为他无宗教的信仰,或 信仰不同,便认为不是菩萨。至于菩萨戒律的理论基础,明 辨是非善恶的动向与方法,尤其精细,如果滥用这种精神,不 但于世无补,于人于己无利,甚之,适得其反,那要另当别 论了。 6大乘求证的方法 关于实践大乘菩萨道的程度次第,分为十位阶梯,佛学 的专有名辞,便叫作“十地”,在未到达“初地”以前的,还 有四个序位,包括四十位的等差。确定“十地”的程度差别, 主要在于扩充慈悲心量,以达穷理尽性的极则,配合前述十 度的程序而定地次,但这仍属于“见地”的一面,同时还须 要有实际工用(工夫与德行)方面的禅定境界,相辅为用,以 期达成见证圆满大智大觉成就的佛果。其实,小乘所用求证 方法的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也是大乘的共法,由扩充慈悲 心量而达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极限,这是大乘菩萨菩提心 的慧学,属于“见地”的功德,同时须要配合禅定修证的境 界,这是大乘菩萨的实证,属于工夫的“功勋”。但耽着禅定 之乐,舍弃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或不求“见地”的精进而达
惜 地 把 左 眼 挖 给 他 。 但 那 位 孝 子 说 : “ 你 太 快 了 , 弄 错 了 , 我 是 需 要 你 的 右 眼 , 才 能 医 治 我 的 母 亲 。 这 个 菩 萨 听 了 , 迟 疑 一 下 , 再 把 右 眼 挖 给 他 。 这 个 孝 子 便 说 : 不 用 了 , 因 为 你 有 迟 疑 不 舍 的 心 , 这 个 眼 睛 已 经 作 药 不 灵 了 。 ” 我 们 听 了 这 个 故 事 , 便 可 了 解 牺 牲 自 我 , 救 世 救 人 的 行 为 , 是 如 何 的 难 行 ! 不 过 , 在 这 个 芸 芸 众 生 的 世 间 , 有 不 少 “ 慷 慨 捐 生 、 从 容 就 义 ” , 以 及 许 多 舍 己 为 人 的 事 , 各 色 各 样 , 或 大 或 小 , 却 到 处 自 然 地 充 满 着 大 乘 菩 萨 的 精 神 , 不 能 因 为 他 无 宗 教 的 信 仰 , 或 信 仰 不 同 , 便 认 为 不 是 菩 萨 。 至 于 菩 萨 戒 律 的 理 论 基 础 , 明 辨 是 非 善 恶 的 动 向 与 方 法 , 尤 其 精 细 , 如 果 滥 用 这 种 精 神 , 不 但 于 世 无 补 , 于 人 于 己 无 利 , 甚 之 , 适 得 其 反 , 那 要 另 当 别 论 了 。 6 B大 乘 求 证 的 方 法 关 于 实 践 大 乘 菩 萨 道 的 程 度 次 第 , 分 为 十 位 阶 梯 , 佛 学 的 专 有 名 辞 , 便 叫 作 “ 十 地 ” , 在 未 到 达 “ 初 地 ” 以 前 的 , 还 有 四 个 序 位 , 包 括 四 十 位 的 等 差 。 确 定 “ 十 地 ” 的 程 度 差 别 , 主 要 在 于 扩 充 慈 悲 心 量 , 以 达 穷 理 尽 性 的 极 则 , 配 合 前 述 十 度 的 程 序 而 定 地 次 , 但 这 仍 属 于 “ 见 地 ” 的 一 面 , 同 时 还 须 要 有 实 际 工 用 ( 工 夫 与 德 行 ) 方 面 的 禅 定 境 界 , 相 辅 为 用 , 以 期 达 成 见 证 圆 满 大 智 大 觉 成 就 的 佛 果 。 其 实 , 小 乘 所 用 求 证 方 法 的 四 禅 八 定 与 九 次 第 定 , 也 是 大 乘 的 共 法 , 由 扩 充 慈 悲 心 量 而 达 尽 人 之 性 , 尽 物 之 性 的 极 限 , 这 是 大 乘 菩 萨 菩 提 心 的 慧 学 , 属 于 “ 见 地 ” 的 功 德 , 同 时 须 要 配 合 禅 定 修 证 的 境 界 , 这 是 大 乘 菩 萨 的 实 证 , 属 于 工 夫 的 “ 功 勋 ” 。 但 耽 着 禅 定 之 乐 , 舍 弃 大 慈 大 悲 的 菩 提 心 , 或 不 求 “ 见 地 ” 的 精 进 而 达 2 8 禅 宗 与 佛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