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 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 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 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 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 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 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 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 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 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 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 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 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 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 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 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 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 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 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 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 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 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 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 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 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 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 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 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江西省崇义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 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 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 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 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 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 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 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 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 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 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 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 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 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 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 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 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 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 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 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 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 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 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 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 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 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 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 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 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 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 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 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 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 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館°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鏰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羧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 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 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 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 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 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 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②橐館:饭食。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④峙:储备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憾:怪罪 B.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寻:不久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羡:羡慕 D.孟男率同列谏,不报报:回复 5.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 「以 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 因而 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 允许;辞 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 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5 分) 译文 (2)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漂游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①中:宫中。 ②橐饘:饭食。 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储备。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 憾:怪罪 B.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寻:不久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羡:羡慕 D.孟男率同列谏,不报 报:回复 5.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 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②③⑤ B. 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以 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 因而 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 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 允许;辞 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 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5 分) 译文: (2)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 8—9 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 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漂游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答: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 人 (3)《关雎》中用“ ”的诗句来描写男主人公的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入眠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 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 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 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 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 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 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 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 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 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 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 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 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 人“ , ”。 (3)《关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描写男主人公的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入眠的情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明月寺 叶 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 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 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 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 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 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 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 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 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 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 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 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 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 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 罗师傅一一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 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 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 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 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嫮红的上面一一天 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二天的结束,天窄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 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 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 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 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 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 及 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 观察 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 明月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 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 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 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 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 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 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 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 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 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 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 傅到孤郎岛 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 及 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 “喜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 观察 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