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5分) (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 儒家情感晢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 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 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 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 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 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 “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 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 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 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 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 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 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 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 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 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 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 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 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 于,西方晢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 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 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 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 在于:从现实出发上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 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 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2015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 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 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江西省宜春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 35 分) (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 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 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 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 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 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 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 “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 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 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 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 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 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 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 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 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 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 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 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 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 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 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 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 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 在于:从现实出发上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 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 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 2015 年 10 月 28 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 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 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 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 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理结构”中的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融为一体,因而使儒家“情理结 构”的情感晢学不会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 B.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孔子则强调释礼归仁,更希望“人者仁 也”,也就是要每个人“依仁”而行。 C.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种自然而然生发 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 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 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 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晢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 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晢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上讲究“道始 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1.B(表述有误,应将“基座”与“始基”调换位置。见第2段) 2.A(强加因果,应为“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 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见第1段) 3.D(“道始于情”“孔颜乐处”只能界说“执两”,“用中”应为度的把握 见第5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2016年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 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 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 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一一任继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晢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 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 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戒不起 买盒鸦片1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 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 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 中华文化的薪火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 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 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理结构”中的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融为一体,因而使儒家“情理结 构”的情感哲学不会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 B.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孔子则强调释礼归仁,更希望“人者仁 也”,也就是要每个人“依仁”而行。 C.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种自然而然生发 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 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 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 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 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上讲究“道始 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1.B(表述有误,应将“基座”与“始基”调换位置。见第 2 段) 2.A(强加因果,应为“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 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见第 1 段) 3.D(“道始于情”“孔颜乐处”只能界说“执两”,“用中”应为度的把握。 见第 5 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2016 年 4 月 2 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 15 年历史的“文津讲坛”, 在这里第 815 次开讲。像以往的 800 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 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 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 行团”,这次历时 68 天、徒步 1300 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 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戒不起—— 买盒鸦片 1 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 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 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 中华文化的薪火
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 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 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 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 “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 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 《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 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 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 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 教典》的主编 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 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 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 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 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 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 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 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 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 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 《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 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 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 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 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 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 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 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 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 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稚丹,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 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 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
在生命的最后 30 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 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 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 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 “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 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 《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 年国务院 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 1911 年中国优秀文 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 24 典,含 110 余分典,收书 2 万多部,总字数 8 亿, 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 教典》的主编。 1987 年 5 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 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 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 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 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 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 161 册仿真再版;2005 年, 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 90 高龄之身不辞劳苦 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 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 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 《今日看易经》。 2009 年,93 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 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 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 的。21 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 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 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 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 90 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 做了 4 个月。与任老相交 20 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 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 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稚丹,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 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 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
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 “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 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 书馆馆长韩永进)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文津讲坛”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的传主一力主开设“文津讲 坛”的任继愈先生,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任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B.任老积极投身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 工程,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薪火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任老开设的“文津讲坛”和“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分别针对社会 大众和高级领导干部,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听众受益颇多。 D.任继愈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将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曾被人当成批判的靶子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求学方向,一方 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 历 B.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 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C.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 千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 潮 D.《中华大典》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编写完成的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规模是《永 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 编 E.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 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 6.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 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5分) 4.C(“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 文化讲座”上三登讲坛,而“文津讲坛”只说他曾亲自登台,并没有说主讲过多 5.CE(A“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从文中找不到充分的依 据。B“他一生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不正确,原文 是说“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D“编写完成”有误,原 文“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 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 6.①爱国报国热情。抗战时随校南迁,他目睹灾难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 使他“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他的人生理想和 学术方向由此转变。 ②甘为人梯,埋头文献整理工作。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效,但他坚信在未来 十年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文化高潮,因而甘心埋头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 化发展高峰打基础
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 “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 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 书馆馆长韩永进)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从“文津讲坛”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的传主----力主开设“文津讲 坛”的任继愈先生,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任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B.任老积极投身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 工程,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薪火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任老开设的“文津讲坛”和“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分别针对社会 大众和高级领导干部,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听众受益颇多。 D.任继愈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将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曾被人当成批判的靶子。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求学方向,一方 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 历。 B.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 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C.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 千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 潮。 D.《中华大典》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编写完成的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规模是《永 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 编。 E.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 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 6.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 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5 分) 4.C(“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 文化讲座”上三登讲坛,而“文津讲坛”只说他曾亲自登台,并没有说主讲过多 次。) 5.CE(A“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从文中找不到充分的依 据。B“他一生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不正确,原文 是说“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D“编写完成”有误,原 文“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 年 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 6.①爱国报国热情。抗战时随校南迁,他目睹灾难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 使他“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他的人生理想和 学术方向由此转变。 ②甘为人梯,埋头文献整理工作。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效,但他坚信在未来二 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文化高潮,因而甘心埋头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 化发展高峰打基础
③不避繁难,亲力亲为。他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从不做挂名 主编,有时候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分典主编 ④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他却义不容辞。后来国家给他一些报酬他也不要,给他一张补助卡,他也始终没 有取过一分钱。 ⑤治学严谨,不急功近利。出版方急于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中华大典》有 关儒学部分,任老当机立断,坚持返工重审。 ⑥不畏强权,坚持学术观点。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大为光火:文革 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的 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答对5点即可,每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 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 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 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 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 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 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 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 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 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 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 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 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 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 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 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③不避繁难,亲力亲为。他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从不做挂名 主编,有时候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分典主编。 ④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他却义不容辞。后来国家给他一些报酬他也不要,给他一张补助卡,他也始终没 有取过一分钱。 ⑤治学严谨,不急功近利。出版方急于赶在任老 90 大寿前出版《中华大典》有 关儒学部分,任老当机立断,坚持返工重审。 ⑥不畏强权,坚持学术观点。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大为光火;文革 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的 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答对 5 点即可,每点 1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 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 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 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 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 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 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 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 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 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 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 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 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 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 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 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