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有了发言权。商人们可以用金钱换得贵族的称号,可以用金钱购得土地,可以任意控制 物价,可以用高利贷不顾道义的剥削平民百姓。商人的行为遭到贵族世家的不齿和广大农民 的痛恨,但大家对他们又无可奈何。贵族要向商人们借贷,农民们的生计在某种程度正受着 商人控制。一种新的对立关系正在形成。→ 如果要使英国有其发展机会,就要避免战争,运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纷争。16世纪中 期,英国不仅经济落后、政治紊乱,还饱受战争、饥饿和瘟疫之苦。伊丽莎白试图通过减少 战争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地理上看,这个岛国本是处在非常安全的位置上:几乎所有的 欧洲大战都是在大陆上进行,在英国本土上进行的战争相当之少。但是,英国的历届君主总 是逆潮流而动,他们不自量力地想要扩张,这就使英国总是处于战火之中。先是百年战争, 断断续续打了近百年的战,结局就是英国丧尽在法国的领地。亨利八世并不吸取这个教训 他仍然参加战争,发动战争,并把战火引向自己的邻邦苏格兰,在自己的近处树立了一个永 久的仇敌。伊丽莎白是个量力而行的人,她希望搞外交均衡,以便最大限度地使英国摆脱战 争,为英国争取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伊丽莎白提倡建立一支比较先进的、以防卫和保护英 国贸易为目的的海军,在其他的方面,减少军事上的开支。英国的军费比欧洲其他国家要相 对低些,这却使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得到一种发展。 伊丽莎白有意与最具有经济实力的市民阶级结成一种微妙的联盟,使其成为自己执政的 社会基础。现在基础已经显露了出来,有能力的那些中产人士想去政府充当朝臣,维护中世 纪传统的旧贵族的那一套,不久将会是昨日黄花,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被抛弃。因此,伊丽 莎白最深奥的魔术一再表现为从市民中提取精英,把他们用作政府官员,作为一种调和的力 量让希望之星在英国升起。 伊丽莎白对市民们采取结盟态度,这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上升。商品经济反过 来刺激了农村经济:农民们关心市场价格,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被制订出来,例如政府承认财产权,通过政府法令推行重商的政策,对贵族、乡绅的经商活 动不严加限制,对资本流向也没有特别的限制。英国的资本流动较快是一个经济上的特点 城市的资产阶级对农村进行投资,农村的乡绅也对城市的工商业进行投资。如果同欧洲其他 国家相比,英国的经济政策的优越性相当明显:法国的资产阶级渴望成为贵族,他们用购买 农村土地的办法来提高过时了的虚荣心。法国的贵族们又非常地看不起资产阶级,称他们为 新贵,结果只是城市资本迅速流向农村,而农村贵族的资本却极少投资于工商业。西班牙、 德国和法国的政府对资产阶级进行了过渡的掠夺,但伊丽莎白在这方面比较克制。结果,英 国用较低的成本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经济起飞的满意效果。 在外交方面,伊丽莎白力主均衡。伊丽莎白的原则,是不惜任何代价维持英国的独立自 主地位,同时又不过高地付出代价。一方面,英国决不成为西班牙或法国的附属国,另一方 面,英国又不能让西班牙和法国联合对其构成威胁。伊丽莎白非常清楚的知道,由于她倾向 于新教,西班牙、法国和罗马教会,都成了英国的敌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 对她也无信任感。不过,女王明白,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只要应付巧妙,英国是可以 同这些国家进行周旋的。这就为英国赢得发展的时间和较大的利益。 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大变动时期的英国人,需要深刻了解当时欧洲的政治动荡和 因信仰危机所导致的不安全感。当时的欧洲是怎么一种情景呢?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 琪罗原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连他也一再告诚家人,不要在大街上谈论时事,以免遭 到不测。在欧洲中部,到处是对死神的崇拜,死神舞蹈的木刻画比比皆是。在意大利一个离 罗马城并不太远的地方,一些人在深夜之中没命地奔跑,他们是一些男巫,自以为在为人类 的利益,同魔鬼进行坚持不懈的夜之战,直到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把他们当成异端逮捕 起来并处以死刑。一些热情的布道者们,渴望通过教育来挽救人类,他们或宣传宗教,或宣 扬文化救国,或宣扬人间天国,或宣扬苦修主义,真是五花把门,各出心裁。真正有学问的
阁中有了发言权。商人们可以用金钱换得贵族的称号,可以用金钱购得土地,可以任意控制 物价,可以用高利贷不顾道义的剥削平民百姓。商人的行为遭到贵族世家的不齿和广大农民 的痛恨,但大家对他们又无可奈何。贵族要向商人们借贷,农民们的生计在某种程度正受着 商人控制。一种新的对立关系正在形成。 如果要使英国有其发展机会,就要避免战争,运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纷争。16世纪中 期,英国不仅经济落后、政治紊乱,还饱受战争、饥饿和瘟疫之苦。伊丽莎白试图通过减少 战争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地理上看,这个岛国本是处在非常安全的位置上:几乎所有的 欧洲大战都是在大陆上进行,在英国本土上进行的战争相当之少。但是,英国的历届君主总 是逆潮流而动,他们不自量力地想要扩张,这就使英国总是处于战火之中。先是百年战争, 断断续续打了近百年的战,结局就是英国丧尽在法国的领地。亨利八世并不吸取这个教训, 他仍然参加战争,发动战争,并把战火引向自己的邻邦苏格兰,在自己的近处树立了一个永 久的仇敌。伊丽莎白是个量力而行的人,她希望搞外交均衡,以便最大限度地使英国摆脱战 争,为英国争取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伊丽莎白提倡建立一支比较先进的、以防卫和保护英 国贸易为目的的海军,在其他的方面,减少军事上的开支。英国的军费比欧洲其他国家要相 对低些,这却使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得到一种发展。 伊丽莎白有意与最具有经济实力的市民阶级结成一种微妙的联盟,使其成为自己执政的 社会基础。现在基础已经显露了出来,有能力的那些中产人士想去政府充当朝臣,维护中世 纪传统的旧贵族的那一套,不久将会是昨日黄花,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被抛弃。因此,伊丽 莎白最深奥的魔术一再表现为从市民中提取精英,把他们用作政府官员,作为一种调和的力 量让希望之星在英国升起。 伊丽莎白对市民们采取结盟态度,这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上升。商品经济反过 来刺激了农村经济:农民们关心市场价格,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被制订出来,例如政府承认财产权,通过政府法令推行重商的政策,对贵族、乡绅的经商活 动不严加限制,对资本流向也没有特别的限制。英国的资本流动较快是一个经济上的特点: 城市的资产阶级对农村进行投资,农村的乡绅也对城市的工商业进行投资。如果同欧洲其他 国家相比,英国的经济政策的优越性相当明显:法国的资产阶级渴望成为贵族,他们用购买 农村土地的办法来提高过时了的虚荣心。法国的贵族们又非常地看不起资产阶级,称他们为 新贵,结果只是城市资本迅速流向农村,而农村贵族的资本却极少投资于工商业。西班牙、 德国和法国的政府对资产阶级进行了过渡的掠夺,但伊丽莎白在这方面比较克制。结果,英 国用较低的成本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经济起飞的满意效果。 在外交方面,伊丽莎白力主均衡。伊丽莎白的原则,是不惜任何代价维持英国的独立自 主地位,同时又不过高地付出代价。一方面,英国决不成为西班牙或法国的附属国,另一方 面,英国又不能让西班牙和法国联合对其构成威胁。伊丽莎白非常清楚的知道,由于她倾向 于新教,西班牙、法国和罗马教会,都成了英国的敌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 对她也无信任感。不过,女王明白,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只要应付巧妙,英国是可以 同这些国家进行周旋的。这就为英国赢得发展的时间和较大的利益。 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大变动时期的英国人,需要深刻了解当时欧洲的政治动荡和 因信仰危机所导致的不安全感。当时的欧洲是怎么一种情景呢?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 琪罗原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连他也一再告诫家人,不要在大街上谈论时事,以免遭 到不测。在欧洲中部,到处是对死神的崇拜,死神舞蹈的木刻画比比皆是。在意大利一个离 罗马城并不太远的地方,一些人在深夜之中没命地奔跑,他们是一些男巫,自以为在为人类 的利益,同魔鬼进行坚持不懈的夜之战,直到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把他们当成异端逮捕 起来并处以死刑。一些热情的布道者们,渴望通过教育来挽救人类,他们或宣传宗教,或宣 扬文化救国,或宣扬人间天国,或宣扬苦修主义,真是五花把门,各出心裁。真正有学问的
人文主义者如马基雅维里,真正的宗教改革家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他们倒是万分地清醒 他们居然不谋而合地走到一起,宣扬一种人间和天国完全不同的理论。马基雅维里和马丁咯 德在对待人间问题上都是现实主义者,前者正式宣布人性是邪恶的,后者把希望寄托在通过 与天国之神的交往。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都盼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和道德秩序,如同他们 盼望一种良好的宗教秩序一样,显得迫切而虔诚。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政府,才能 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如何才能把人们从极度的现实和精神痛苦之中拯救出来? 欧洲的新学问也是值得英国人加以重视的,这就是来自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新思想。新 文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中世纪的文化和宗教意识形态开了距离,实现文化、文学和艺术 上的转型,二是开创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贯穿了思想、文学、绘画、建筑、政治各个 领域。英国的新文化运动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本身却是多元的,零碎的,非体系的。它 是一种世俗主义、实用主义、人性、人格、学问、浪漫、个人情感、理性、经验和科学精神 的奇怪混合体。不过,在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经院哲学和天主教文化的否定方面,它却表现 出非常新颖的思想内容。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人们似乎总有许多话要说,这当然就带动了大学教育和图书出版业的 发展。十五六世纪活字印刷开始在欧洲各地流行,廉价书籍遍布歐欧洲。西欧人习惯于雕版印 刷,尽管这么做成本很高。不过,一个名叫约翰·古登堡的金银匠做出了金属字母的模型 从而带动了印刷行业的革命。新的活字排版代替雕版印刷,并可连续使用,所以成本很低。 学者们一叶知秋,对此称赞不已。英国的大学者法兰西斯·培根说了这样的话:活字印刷、 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处境”。他在说这样的话时,根本没有料到火药和指南针 其实也可以用来制作鞭炮和看风水的工具的,不见得就能改变各国的处境。但是在欧洲,印 刷术推动了文化上的革命,火药引发了军事革命一一骑士的武功变得不及火枪手的火枪重 要,虽然战争是越打越疯狂。指南针被迅速运用到了航海之中,有指南针的船,可以跑遍世 界。哥伦布出现了,哥伦布航海的伟大意义却被他的同时代人贬低,当哥伦布成为新发现 地上的海军大将后,父老乡亲们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竟有人说航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道理 其实十分简单:哥伦布是一个敢于打破鸡蛋并把它树立在桌子上的人。他完全不同于那些饱 学的僧侣博士,而他的伟大业绩,也并不妨碍他为以后的几代人签订了殖民主义的卖身契。 不过,印刷、教育、宣传和扫除文盲合在一起,欧洲就有了兴起文化高潮的技术手段 至少,这抵制了中世纪时代的封闭、和孤陋寡闻。过去印一本《圣经》需要10-15年的 抄写。历史学家指出,在活字印刷采用以后的50年中印刷的图书等于欧洲过去几千年所有 的图书量。从书籍的内容看,在1589年巴黎出版的169本书中,有百分之三十二是文 学作品,二十九是宗教,十六是历史,十三是艺术和科学。在1645年出版的456本书 中,百分之三十八是宗教,二十四是文学,十八是历史,七是科学。这两项加在一起,只有 三分之一的书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每版的印数也很可观,一般是1250-1500本 主要是用拉丁文写的,不过民族语言也在发展。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马 丁·路德,都是现代民族语言的伟大奠基者。但是,英国文学在欧洲的市场上还是比较软弱 的:1564到1600法兰克福图书市场共有15000本德国版书籍,其中有三分之 是用德文写的。在1601-1605年的1334本书中,有813本是拉丁文写的,有 422本是德文写的。随着民族语言的出现,断文识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1483年约克 的大主教说:“年轻人必须学习技术和其他关于实际事务的知识。”教会一般控制了教育。随 着教育的发展,人民中间的识字率提高。1642年一份1265人抗议英国萨里郡政府的 文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签了名。伊丽莎白时代苏格兰人建立了爱丁堡大学(1583年) 英国建立了新教的阿伯丁学院(1593年)。一些古老的大学也在脱胎换骨,剑桥大学的 学生从1564年的1267人增加到1622年的2050人。 文化高潮中最积极的思想成果之是人文主义。这个词概括了学者们对人文学、特别是修
人文主义者如马基雅维里,真正的宗教改革家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他们倒是万分地清醒, 他们居然不谋而合地走到一起,宣扬一种人间和天国完全不同的理论。马基雅维里和马丁·路 德在对待人间问题上都是现实主义者,前者正式宣布人性是邪恶的,后者把希望寄托在通过 与天国之神的交往。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都盼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和道德秩序,如同他们 盼望一种良好的宗教秩序一样,显得迫切而虔诚。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政府,才能 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如何才能把人们从极度的现实和精神痛苦之中拯救出来? 欧洲的新学问也是值得英国人加以重视的,这就是来自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新思想。新 文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中世纪的文化和宗教意识形态开了距离,实现文化、文学和艺术 上的转型,二是开创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贯穿了思想、文学、绘画、建筑、政治各个 领域。英国的新文化运动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本身却是多元的,零碎的,非体系的。它 是一种世俗主义、实用主义、人性、人格、学问、浪漫、个人情感、理性、经验和科学精神 的奇怪混合体。不过,在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经院哲学和天主教文化的否定方面,它却表现 出非常新颖的思想内容。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人们似乎总有许多话要说,这当然就带动了大学教育和图书出版业的 发展。十五六世纪活字印刷开始在欧洲各地流行,廉价书籍遍布欧洲。西欧人习惯于雕版印 刷,尽管这么做成本很高。不过,一个名叫约翰·古登堡的金银匠做出了金属字母的模型, 从而带动了印刷行业的革命。新的活字排版代替雕版印刷,并可连续使用,所以成本很低。 学者们一叶知秋,对此称赞不已。英国的大学者法兰西斯·培根说了这样的话:活字印刷、 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处境”。他在说这样的话时,根本没有料到火药和指南针 其实也可以用来制作鞭炮和看风水的工具的,不见得就能改变各国的处境。但是在欧洲,印 刷术推动了文化上的革命,火药引发了军事革命--骑士的武功变得不及火枪手的火枪重 要,虽然战争是越打越疯狂。指南针被迅速运用到了航海之中,有指南针的船,可以跑遍世 界。哥伦布出现了,哥伦布航海的伟大意义却被他的同时代人贬低,当哥伦布成为新发现土 地上的海军大将后,父老乡亲们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竟有人说航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道理 其实十分简单:哥伦布是一个敢于打破鸡蛋并把它树立在桌子上的人。他完全不同于那些饱 学的僧侣博士,而他的伟大业绩,也并不妨碍他为以后的几代人签订了殖民主义的卖身契。 不过,印刷、教育、宣传和扫除文盲合在一起,欧洲就有了兴起文化高潮的技术手段。 至少,这抵制了中世纪时代的封闭、和孤陋寡闻。过去印一本《圣经》需要10-15年的 抄写。历史学家指出,在活字印刷采用以后的50年中印刷的图书等于欧洲过去几千年所有 的图书量。从书籍的内容看,在1589年巴黎出版的169本书中,有百分之三十二是文 学作品,二十九是宗教,十六是历史,十三是艺术和科学。在1645年出版的456本书 中,百分之三十八是宗教,二十四是文学,十八是历史,七是科学。这两项加在一起,只有 三分之一的书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每版的印数也很可观,一般是1250-1500本。 主要是用拉丁文写的,不过民族语言也在发展。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马 丁·路德,都是现代民族语言的伟大奠基者。但是,英国文学在欧洲的市场上还是比较软弱 的:1564到1600法兰克福图书市场共有15000本德国版书籍,其中有三分之一 是用德文写的。在1601-1605年的1334本书中,有813本是拉丁文写的,有 422本是德文写的。随着民族语言的出现,断文识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1483年约克 的大主教说:“年轻人必须学习技术和其他关于实际事务的知识。”教会一般控制了教育。随 着教育的发展,人民中间的识字率提高。1642年一份1265人抗议英国萨里郡政府的 文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签了名。伊丽莎白时代苏格兰人建立了爱丁堡大学(1583年), 英国建立了新教的阿伯丁学院(1593年)。一些古老的大学也在脱胎换骨, 剑桥大学的 学生从1564年的1267人增加到1622年的2050人。 文化高潮中最积极的思想成果之是人文主义。这个词概括了学者们对人文学、特别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