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单元 鲜叶 鲜叶:按照一定茶类的标准要求,从茶树树冠上采摘下来作制茶 原料的芽叶的总称。它包括新梢的顶芽,及第一、二、三、四叶及梗。 应注意区分鲜叶与茶叶。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 同时,鲜叶还是制定合理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鲜叶的 各种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后,才可能制定 合理的制茶工艺,采取合理的制茶措施,最大可能地发挥鲜叶的经济 价值。 第一节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茶叶的色香味品质,是鲜叶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及其在制茶中 变化的综合反映。茶叶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鲜叶内含有效化学 成分的多少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务是控制条件促进鲜叶内含成分向 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方向形成和发展。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有 500 多种,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和有机 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糖类、 色素、维生素等
1 第二单元 鲜叶 鲜叶:按照一定茶类的标准要求,从茶树树冠上采摘下来作制茶 原料的芽叶的总称。它包括新梢的顶芽,及第一、二、三、四叶及梗。 应注意区分鲜叶与茶叶。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 同时,鲜叶还是制定合理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鲜叶的 各种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后,才可能制定 合理的制茶工艺,采取合理的制茶措施,最大可能地发挥鲜叶的经济 价值。 第一节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茶叶的色香味品质,是鲜叶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及其在制茶中 变化的综合反映。茶叶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鲜叶内含有效化学 成分的多少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务是控制条件促进鲜叶内含成分向 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方向形成和发展。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有 500 多种,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和有机 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糖类、 色素、维生素等
2 鲜叶 水分 75% 干物质 (25%) 有机物 93-96% 含 N 物 蛋白质(17%) 氨基酸 1-3% 生物碱 3-5% 酶 无 N 物 有机酸 3% 多酚类 20-35% 糖类 20-30% 芳香 0.003-0.02% 其它 色素 1% 维生素 0.24-1% 无机物 4-7% 水溶性灰分 50-60% 水不溶性灰分 40-50% 一、水分 水分是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含量 75%左右。水分含量的 大小,因采摘的芽叶部位、时间、气候、茶叶、树品种、栽培管理、 茶树长势等不同而异
2 鲜叶 水分 75% 干物质 (25%) 有机物 93-96% 含 N 物 蛋白质(17%) 氨基酸 1-3% 生物碱 3-5% 酶 无 N 物 有机酸 3% 多酚类 20-35% 糖类 20-30% 芳香 0.003-0.02% 其它 色素 1% 维生素 0.24-1% 无机物 4-7% 水溶性灰分 50-60% 水不溶性灰分 40-50% 一、水分 水分是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含量 75%左右。水分含量的 大小,因采摘的芽叶部位、时间、气候、茶叶、树品种、栽培管理、 茶树长势等不同而异
3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含水量(占总量%) _ 部位 芽 第一叶 二叶 三叶 四叶 茎梗 _ 含水量(%)77.6 76.7 76.3 76 73.8 84. _ 可见:芽的含水量大于第一叶,二叶,三叶,四叶。值得注意的 是茎梗的含水量大大多于芽,这与制茶技术关系很大(举例说明)。 (1)闷杀。(2)摊晾回潮。 同一天,早上含水量最高。 气候:雨水叶大于雾天叶,大于晴天叶.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鲜叶中水分可分为表面水和组织水。表面水是指粘附在叶片表面 的水分。组织水又可分为自由水(游离水)和束缚水。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能自由流 动,易通过气孔向外扩散,在制茶过程中,在大量蒸发的同时,可引 起一系列理化变化。 束缚水又叫结合水,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原生质中,它不能自由流 动,只有在原生质发生变化后才能变为自由水。 水分在制茶过程中,既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介质,又是一些反应 的基质。(举例说明)。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活性。红茶利用 水分促进酶活性。黑茶在渥堆时要求保水,以使堆温升高。制茶的各
3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含水量(占总量%) _ 部位 芽 第一叶 二叶 三叶 四叶 茎梗 _ 含水量(%)77.6 76.7 76.3 76 73.8 84. _ 可见:芽的含水量大于第一叶,二叶,三叶,四叶。值得注意的 是茎梗的含水量大大多于芽,这与制茶技术关系很大(举例说明)。 (1)闷杀。(2)摊晾回潮。 同一天,早上含水量最高。 气候:雨水叶大于雾天叶,大于晴天叶.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鲜叶中水分可分为表面水和组织水。表面水是指粘附在叶片表面 的水分。组织水又可分为自由水(游离水)和束缚水。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能自由流 动,易通过气孔向外扩散,在制茶过程中,在大量蒸发的同时,可引 起一系列理化变化。 束缚水又叫结合水,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原生质中,它不能自由流 动,只有在原生质发生变化后才能变为自由水。 水分在制茶过程中,既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介质,又是一些反应 的基质。(举例说明)。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活性。红茶利用 水分促进酶活性。黑茶在渥堆时要求保水,以使堆温升高。制茶的各
4 个工序中,随水分含量的变化,物理性状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 制茶中,按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水分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 品失水的多少及其所呈现出的不同形质特征,就可以将水分减少的速 度与程度,作为控制工艺适度的指标。(举例说明):眉茶杀青叶含水 量控制在 55-60%,湿坯叶(二青叶)含水量 30—40%左右,毛坯叶(三 青叶) 含水量 12%-15%左毛茶含水量 6%以下。 鲜叶含水量还是确定制率和核定成本的依据之一。 一般水的汽化热为 293.3-326.1 千焦尔/千克,若绿茶杀青减 重 40%全是水分,则 1 千克鲜叶需消耗热能 117.4-130.4 千焦尔。 水分还是茶叶储藏的指标之一,毛茶含水量应在 6%左右,成品 茶在 4—6%,如成品茶含水量超过 12%,空气湿度大于 70%,则茶叶 极易霉变。 二、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总量的 20-35%,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 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与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由 30 多种多羟基的酚性物质所组成的混合 物的总称。它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 多种形式的转化,形成种不同的产物。因此,制茶品质就主要取决于 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 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的不同。 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因茶树品种、肥培管理、采摘季节的
4 个工序中,随水分含量的变化,物理性状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 制茶中,按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水分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 品失水的多少及其所呈现出的不同形质特征,就可以将水分减少的速 度与程度,作为控制工艺适度的指标。(举例说明):眉茶杀青叶含水 量控制在 55-60%,湿坯叶(二青叶)含水量 30—40%左右,毛坯叶(三 青叶) 含水量 12%-15%左毛茶含水量 6%以下。 鲜叶含水量还是确定制率和核定成本的依据之一。 一般水的汽化热为 293.3-326.1 千焦尔/千克,若绿茶杀青减 重 40%全是水分,则 1 千克鲜叶需消耗热能 117.4-130.4 千焦尔。 水分还是茶叶储藏的指标之一,毛茶含水量应在 6%左右,成品 茶在 4—6%,如成品茶含水量超过 12%,空气湿度大于 70%,则茶叶 极易霉变。 二、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总量的 20-35%,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 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与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由 30 多种多羟基的酚性物质所组成的混合 物的总称。它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 多种形式的转化,形成种不同的产物。因此,制茶品质就主要取决于 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 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的不同。 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因茶树品种、肥培管理、采摘季节的
5 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说: 同一品种:夏季大于春季; 不遮荫处理大于遮荫处理。 施肥:在保证 N 肥的情况下,增施 P 肥,可提高含量。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嫩度:随老化成熟降低。 (一) 儿茶素类化合物(黄烷醇类化合物)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花黄素类、酚酸类和花 青素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占多酚类总量的 80%,它对茶叶品质的影 响极大。 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简单(游离)儿茶素和复杂(酯型)两种, 两者又各有两种基本结构。 简单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 复杂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GCG)。 关于儿茶素的几何构型和旋光异构不作要求。“L”表示左旋, “D”表示右旋;“E”表示顺式。 儿茶素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儿茶素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物质,对品质影响很大。复杂 儿茶素(L-EGCG,L-ECG)具有强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 素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在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 类化合物转化可分为三部分:
5 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说: 同一品种:夏季大于春季; 不遮荫处理大于遮荫处理。 施肥:在保证 N 肥的情况下,增施 P 肥,可提高含量。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嫩度:随老化成熟降低。 (一) 儿茶素类化合物(黄烷醇类化合物)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花黄素类、酚酸类和花 青素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占多酚类总量的 80%,它对茶叶品质的影 响极大。 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简单(游离)儿茶素和复杂(酯型)两种, 两者又各有两种基本结构。 简单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 复杂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GCG)。 关于儿茶素的几何构型和旋光异构不作要求。“L”表示左旋, “D”表示右旋;“E”表示顺式。 儿茶素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儿茶素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物质,对品质影响很大。复杂 儿茶素(L-EGCG,L-ECG)具有强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 素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在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 类化合物转化可分为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