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部分氧化-茶黄素、茶红素 2、部分未被氧化-儿茶素,非儿茶素类多酚类。 3、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底 (不溶)。 因此,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转化的三部分含量和比例, 对各类茶叶色香味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绿茶类:阻止酶促氧化,保留了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因此,茶 汤滋味较苦涩,收敛性强,叶绿汤清。 红茶类:酶促氧化,而且首先被氧化的部分主要是复 杂儿茶素(还原势高)。氧化产物是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因 此,滋味浓醇,苦涩味较轻,红汤红叶。 (二)花黄素类(黄酮类) 它是儿茶素类的氧气体,呈黄色。在茶叶中已发现 10 多种, 含量为干物的 1.3-1.8%.。溶于水,是自动氧化部分的主要物质。花 黄素的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带橙黄色成正相关。在绿茶中,花黄素及 其自动氧化产物对茶汤、干茶和叶底色泽都有影响。 (三)花青素类 种类很多,有青色、铜红色、暗红色、紫色、暗紫色等。它是 一类性质比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它的含量较少,但它的存在对 茶叶品质不利。如花青素含量稍高,则绿茶滋味苦,干茶色泽乌暗, 叶底靛蓝色,品质不好;红茶的汤色和叶底都乌暗,品质也不好。 紫芽种和夏叶,花青素含量较高。茶叶中花青素的形成和积
6 1、部分氧化-茶黄素、茶红素 2、部分未被氧化-儿茶素,非儿茶素类多酚类。 3、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底 (不溶)。 因此,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转化的三部分含量和比例, 对各类茶叶色香味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绿茶类:阻止酶促氧化,保留了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因此,茶 汤滋味较苦涩,收敛性强,叶绿汤清。 红茶类:酶促氧化,而且首先被氧化的部分主要是复 杂儿茶素(还原势高)。氧化产物是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因 此,滋味浓醇,苦涩味较轻,红汤红叶。 (二)花黄素类(黄酮类) 它是儿茶素类的氧气体,呈黄色。在茶叶中已发现 10 多种, 含量为干物的 1.3-1.8%.。溶于水,是自动氧化部分的主要物质。花 黄素的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带橙黄色成正相关。在绿茶中,花黄素及 其自动氧化产物对茶汤、干茶和叶底色泽都有影响。 (三)花青素类 种类很多,有青色、铜红色、暗红色、紫色、暗紫色等。它是 一类性质比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它的含量较少,但它的存在对 茶叶品质不利。如花青素含量稍高,则绿茶滋味苦,干茶色泽乌暗, 叶底靛蓝色,品质不好;红茶的汤色和叶底都乌暗,品质也不好。 紫芽种和夏叶,花青素含量较高。茶叶中花青素的形成和积
7 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及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较强的光照和较高 的气温,茶叶中花青素含量较高。 (四)酚酸类 儿茶素和花黄素都有维生素 P 的功能,能调节血管的渗透性和增强微 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维 C 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和抗菌等药理 作用。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类含 N 化合物,鲜叶中其含量占干物质的 25-30%, 其中水溶性蛋白质不多。 品种:中小叶种大于大叶种; 季节:春茶大于夏茶大于秋茶; 施肥:多施 N 肥,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在绿茶制造中,高温杀青工序就是阻止酶促氧化,此外:蛋白质 →→(水解,热解)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与茶多酚反应→→不溶于水, 可降低茶多酚的苦涩味。因此,含蛋白质较高的鲜叶适制绿茶。 在红茶加工中,一般要求茶多酚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低的 鲜叶,这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实验证明,茶叶经冲泡后进入茶汤的蛋白质含量仅占蛋白质总量 的 2%左右。但却与茶叶的品质有关: 1、它对保持茶汤清亮和茶汤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2、对增进茶汤滋味和茶汤的营养价值有一定作用;
7 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及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较强的光照和较高 的气温,茶叶中花青素含量较高。 (四)酚酸类 儿茶素和花黄素都有维生素 P 的功能,能调节血管的渗透性和增强微 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维 C 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和抗菌等药理 作用。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类含 N 化合物,鲜叶中其含量占干物质的 25-30%, 其中水溶性蛋白质不多。 品种:中小叶种大于大叶种; 季节:春茶大于夏茶大于秋茶; 施肥:多施 N 肥,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在绿茶制造中,高温杀青工序就是阻止酶促氧化,此外:蛋白质 →→(水解,热解)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与茶多酚反应→→不溶于水, 可降低茶多酚的苦涩味。因此,含蛋白质较高的鲜叶适制绿茶。 在红茶加工中,一般要求茶多酚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低的 鲜叶,这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实验证明,茶叶经冲泡后进入茶汤的蛋白质含量仅占蛋白质总量 的 2%左右。但却与茶叶的品质有关: 1、它对保持茶汤清亮和茶汤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2、对增进茶汤滋味和茶汤的营养价值有一定作用;
8 3、在加工中,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二)氨基酸 在茶叶中发现了 26 种氨基酸,其中 20 种蛋白质氨基酸,6 种非 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r-氨基丁酸,天冬 酰乙胺,B-丙氨酸)。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的 1-3%。据日本资料,茶 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丝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等。其中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它 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 1—2%, 在茶汤中的泡出率可达 80%,它与绿茶等级的相关系数达 0。787—0。 876。茶胺酸的阈值(是引起味感的最低浓度)为 0。06%。 茶氨酸本身具有甜爽的味感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 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谷氨酸具有鲜味),能缓解苦涩味,增强甜 味,可见茶氨酸不仅对绿茶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作为红茶品质 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不同季节:春茶大于夏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大于中期,大于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1-3 倍)。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 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四、酶 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 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
8 3、在加工中,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二)氨基酸 在茶叶中发现了 26 种氨基酸,其中 20 种蛋白质氨基酸,6 种非 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r-氨基丁酸,天冬 酰乙胺,B-丙氨酸)。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的 1-3%。据日本资料,茶 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丝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等。其中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它 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 1—2%, 在茶汤中的泡出率可达 80%,它与绿茶等级的相关系数达 0。787—0。 876。茶胺酸的阈值(是引起味感的最低浓度)为 0。06%。 茶氨酸本身具有甜爽的味感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 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谷氨酸具有鲜味),能缓解苦涩味,增强甜 味,可见茶氨酸不仅对绿茶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作为红茶品质 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不同季节:春茶大于夏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大于中期,大于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1-3 倍)。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 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四、酶 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 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
9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Cu 离子)邻醌→→进一步氧化, 聚合,缩合成有色物质→→(O)TF→→(O)TR→→(缩合)茶褐素 (TB)。 制茶技术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酶的活性,促进催化作用(红茶),或 抑制催化作用(绿茶),或限制催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青茶,白茶), 因此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物,形成不同的品质。这些制茶技术主要 是通过控制鲜叶组织机械损伤、叶温和叶中含水量,来达到控制酶的 催化作用。 五、生物碱 主要是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以咖啡碱含量(一般含量为 2-4%干物)最多(咖啡树含咖啡碱 0。8-1。8%,可可树含咖啡碱 0。 007-1。7%),其它两种含量甚微。咖啡碱可作为茶叶化学成分中的特 有物质而区别于其它植物,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重要项目之一。 鲜叶中咖啡碱含量随新梢生长而降低,芽最高,梗的含量最低。 因此,咖啡碱含量与鲜叶老嫩呈正相关。 一般地说: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夏茶大于春茶;遮阴大于露天。 1、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品质成正相关。它的味微苦,是茶汤 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 2、在红茶中,咖啡碱能与茶黄素结合成复合物而提高茶汤的 鲜爽味。在饮用红茶时,常会看到冷后的茶汤会产生混浊现象,称为 “冷后浑”。“冷后浑”的原因是咖啡碱与 TF、TR 结合形成络合物
9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Cu 离子)邻醌→→进一步氧化, 聚合,缩合成有色物质→→(O)TF→→(O)TR→→(缩合)茶褐素 (TB)。 制茶技术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酶的活性,促进催化作用(红茶),或 抑制催化作用(绿茶),或限制催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青茶,白茶), 因此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物,形成不同的品质。这些制茶技术主要 是通过控制鲜叶组织机械损伤、叶温和叶中含水量,来达到控制酶的 催化作用。 五、生物碱 主要是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以咖啡碱含量(一般含量为 2-4%干物)最多(咖啡树含咖啡碱 0。8-1。8%,可可树含咖啡碱 0。 007-1。7%),其它两种含量甚微。咖啡碱可作为茶叶化学成分中的特 有物质而区别于其它植物,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重要项目之一。 鲜叶中咖啡碱含量随新梢生长而降低,芽最高,梗的含量最低。 因此,咖啡碱含量与鲜叶老嫩呈正相关。 一般地说: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夏茶大于春茶;遮阴大于露天。 1、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品质成正相关。它的味微苦,是茶汤 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 2、在红茶中,咖啡碱能与茶黄素结合成复合物而提高茶汤的 鲜爽味。在饮用红茶时,常会看到冷后的茶汤会产生混浊现象,称为 “冷后浑”。“冷后浑”的原因是咖啡碱与 TF、TR 结合形成络合物
10 该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溶于热水中。正常的“冷后浑”是红茶品质好 的表现。 3、试验还表明,向茶汤中添加咖啡碱,咳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4、咖啡碱是一种兴奋剂,它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5、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变化不大,因升化而有一定减少。 复习题:与茶叶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在制茶中有哪些 变化。 点六、糖类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在鲜叶中约占干物质重的 20-30%, 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 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这两类糖均溶于水,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主要物 质;除此之外,它还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板栗香”、“焦糖香”、“甜 香”等,就是在制茶过程中,糖类本身的变化及其与氨基酸、多酚类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糖是指: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多糖无 甜味,除水溶性果胶外,都不溶于水。 淀粉:在一定制茶条件下,可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可增加茶 汤滋味。 纤维素、半纤维素:其含量随叶片老化而增加。因此其含量可作 为鲜叶嫩度的标志之一
10 该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溶于热水中。正常的“冷后浑”是红茶品质好 的表现。 3、试验还表明,向茶汤中添加咖啡碱,咳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4、咖啡碱是一种兴奋剂,它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5、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变化不大,因升化而有一定减少。 复习题:与茶叶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在制茶中有哪些 变化。 点六、糖类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在鲜叶中约占干物质重的 20-30%, 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 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这两类糖均溶于水,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主要物 质;除此之外,它还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板栗香”、“焦糖香”、“甜 香”等,就是在制茶过程中,糖类本身的变化及其与氨基酸、多酚类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糖是指: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多糖无 甜味,除水溶性果胶外,都不溶于水。 淀粉:在一定制茶条件下,可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可增加茶 汤滋味。 纤维素、半纤维素:其含量随叶片老化而增加。因此其含量可作 为鲜叶嫩度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