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贵州等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五)煤层气产业链不断完善 煤层气输气管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沁水-侯马、临 县-临汾、韩城-渭南-西安、博爱-郑州等煤层气干线输气管道, 全国煤层气输配管线达到4300余千米,输气能力180亿立方米 /年。煤层气(煤矿瓦斯)广泛应用于发电、居民用气、汽车燃 料等领域,瓦斯发电装机容量193万千瓦,居民用户超过127 万户,煤层气燃料汽车8万余辆,建成煤层气压缩(液化)站 20余座,压缩液化能力达到320万立方米/天。“十二五”期间, 全国累计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340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 准煤40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1亿吨 (六)组织协调体系逐步健全 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齐抓 共管的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体系。各产煤省(区、市)建立健全 了煤矿瓦斯防治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和专门 经费,加大对煤矿瓦斯防治政策的落实力度。煤矿瓦斯防治部 际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均召开会议,总结部署年度工作,研究解 决重大问题。向各产煤省和重点企业下达瓦斯防治和抽采利用 年度目标,按季度考核通报。组织召开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 会,交流瓦斯防治经验和技术成果。举办煤矿瓦斯防治培训班, 培训重点产煤地(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近 600人次。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
5 南、贵州等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五)煤层气产业链不断完善 煤层气输气管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沁水-侯马、临 县-临汾、韩城-渭南-西安、博爱-郑州等煤层气干线输气管道, 全国煤层气输配管线达到 4300 余千米,输气能力 180 亿立方米 /年。煤层气(煤矿瓦斯)广泛应用于发电、居民用气、汽车燃 料等领域,瓦斯发电装机容量 193 万千瓦,居民用户超过 127 万户,煤层气燃料汽车 8 万余辆,建成煤层气压缩(液化)站 20 余座,压缩液化能力达到 320 万立方米/天。“十二五”期间, 全国累计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340 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 准煤 408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5.1 亿吨。 (六)组织协调体系逐步健全 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齐抓 共管的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体系。各产煤省(区、市)建立健全 了煤矿瓦斯防治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和专门 经费,加大对煤矿瓦斯防治政策的落实力度。煤矿瓦斯防治部 际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均召开会议,总结部署年度工作,研究解 决重大问题。向各产煤省和重点企业下达瓦斯防治和抽采利用 年度目标,按季度考核通报。组织召开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 会,交流瓦斯防治经验和技术成果。举办煤矿瓦斯防治培训班, 培训重点产煤地(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近 600 人次。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
表彰工作,表彰先进集体56个、先进个人185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市场竞 争力弱,特别是2013年以来,受能源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煤层气勘探开发投资放缓,煤层气地面产量、煤矿瓦斯利用率 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制约发展的一些矛盾和 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有技术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复杂,开发技术要求高,区域适 配性差,沁水盆地成熟的开发技术难以适应其他地区的地质条 件,已开发区域仍存在工程成功率低、开发成本高、单井产量 低等问题。高应力、构造煤、低渗透性煤层气资源占比高,在 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方面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简单复制常规 油气技术及国外技术均难以实现高效开发。煤与瓦斯突出等动 力灾害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浓度瓦斯经济利用和采动区地面抽采等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装备亟待突破 (二)瓦斯抽采难度增大利用率低 全国井工煤矿平均开采深度接近500米,开采深度超过800 米的矿井达到200余处,千米深井47处。随着开采深度增加 地应力、瓦斯含量和压力增大,煤层透气性降低,瓦斯抽采难 度进一步加大。煤矿瓦斯抽釆规模小、集中度低、浓度变化大 多数小煤矿未建立瓦斯利用设施,大中型矿井没有做到矿区联 网集中利用,2015年全国煤矿瓦斯利用率仅为35.3%
6 表彰工作,表彰先进集体 56 个、先进个人 185 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市场竞 争力弱,特别是2013年以来,受能源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煤层气勘探开发投资放缓,煤层气地面产量、煤矿瓦斯利用率 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制约发展的一些矛盾和 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有技术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复杂,开发技术要求高,区域适 配性差,沁水盆地成熟的开发技术难以适应其他地区的地质条 件,已开发区域仍存在工程成功率低、开发成本高、单井产量 低等问题。高应力、构造煤、低渗透性煤层气资源占比高,在 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方面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简单复制常规 油气技术及国外技术均难以实现高效开发。煤与瓦斯突出等动 力灾害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浓度瓦斯经济利用和采动区地面抽采等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装备亟待突破。 (二)瓦斯抽采难度增大利用率低 全国井工煤矿平均开采深度接近 500 米,开采深度超过 800 米的矿井达到 200 余处,千米深井 47 处。随着开采深度增加, 地应力、瓦斯含量和压力增大,煤层透气性降低,瓦斯抽采难 度进一步加大。煤矿瓦斯抽采规模小、集中度低、浓度变化大, 多数小煤矿未建立瓦斯利用设施,大中型矿井没有做到矿区联 网集中利用,2015 年全国煤矿瓦斯利用率仅为 35.3%
(三)扶持政策激励效应趋于弱化 国家大力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连续多次大幅 调整天然气价格,煤层气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资料、人工 等费用增长,煤层气开发成本逐年上升。这些因素削弱和冲抵 了煤层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扶持效果。一些煤层气 (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政策涉及法律法规修改,需要与其他政 策统筹衔接,研究论证周期长。部分扶持政策涉及多方利益, 协调难度大,配套措施难以出台。增值税先征后返等扶持政策 在有的地区仍落实不到位。煤层气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差,自我 发展能力弱。 (四)煤层气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煤层气勘探开发集中于少数中央企业,其 他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多年未批量设置煤层气矿业权,现 有勘探开发区块面积小,产业发展规模受限。煤层气最低勘查 投入和区块持有成本标准过低,资源勘查进展缓慢。煤层气对 外合作开发准入门槛过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现有外方合作者 经济技术实力不强,合作效果欠佳。煤层气与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资源协调开发机制不健全,“先采气、后采煤”政策缺少刚 性约束,矿业权重叠区域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衔接。煤层气开发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周期长,延缓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现行土 地使用政策不适应煤层气开发特点,制约了煤层气规模化勘探 开发
7 (三)扶持政策激励效应趋于弱化 国家大力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连续多次大幅 调整天然气价格,煤层气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资料、人工 等费用增长,煤层气开发成本逐年上升。这些因素削弱和冲抵 了煤层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扶持效果。一些煤层气 (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政策涉及法律法规修改,需要与其他政 策统筹衔接,研究论证周期长。部分扶持政策涉及多方利益, 协调难度大,配套措施难以出台。增值税先征后返等扶持政策 在有的地区仍落实不到位。煤层气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差,自我 发展能力弱。 (四)煤层气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煤层气勘探开发集中于少数中央企业,其 他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多年未批量设置煤层气矿业权,现 有勘探开发区块面积小,产业发展规模受限。煤层气最低勘查 投入和区块持有成本标准过低,资源勘查进展缓慢。煤层气对 外合作开发准入门槛过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现有外方合作者 经济技术实力不强,合作效果欠佳。煤层气与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资源协调开发机制不健全,“先采气、后采煤”政策缺少刚 性约束,矿业权重叠区域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衔接。煤层气开发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周期长,延缓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现行土 地使用政策不适应煤层气开发特点,制约了煤层气规模化勘探 开发
第二章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 生产消费革命进入关键时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是煤层 气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国家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的生产消费比重,促进能源生产和供 应方式向安全、绿色、清洁、高效方向发展,能源结构将进 步优化。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加 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髙能源利用效率。天然气管 网管理体制改革,将为煤层气提供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提 升产业竞争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部分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 出矿井关闭退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煤矿瓦斯抽采量增长。废 弃矿井残存瓦斯抽采利用或将成为煤层气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安全生产标准越来越高 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强力 推进“先抽后建、先抽后采、应抽尽抽”,为煤层气(煤矿瓦斯) 开发利用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煤层气地面抽采、井上下联合 抽采技术进步,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将逐年提高。煤矿开采深度 逐年增加,瓦斯含量和涌岀量呈谝增趋势,应抽矿井逐年增多 但抽采滞后,均为提高井下瓦斯抽采量和抽采浓度提供了条件
8 第二章 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 生产消费革命进入关键时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是煤层 气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国家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的生产消费比重,促进能源生产和供 应方式向安全、绿色、清洁、高效方向发展,能源结构将进一 步优化。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加 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天然气管 网管理体制改革,将为煤层气提供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提 升产业竞争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部分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 出矿井关闭退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煤矿瓦斯抽采量增长。废 弃矿井残存瓦斯抽采利用或将成为煤层气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安全生产标准越来越高 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强力 推进“先抽后建、先抽后采、应抽尽抽”,为煤层气(煤矿瓦斯) 开发利用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煤层气地面抽采、井上下联合 抽采技术进步,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将逐年提高。煤矿开采深度 逐年增加,瓦斯含量和涌出量呈递增趋势,应抽矿井逐年增多 但抽采滞后,均为提高井下瓦斯抽采量和抽采浓度提供了条件